黄庭坚《藏镪帖》:温文尔雅,收放自如

云启书法

<p class="ql-block">作为宋代书坛“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书风及书法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认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又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庭坚书法的“尚意不尚法”在其作品中多有表现。黄庭坚的书法,大字行书长枪大戟,气势十足,独树一帜。而他的小行楷,温文尔雅,收放自如,并不因字小而损气度。简札一路小行书是黄庭坚成熟最早、书风变化也相对较小的一种书法形式,这一类书法留传作品最多。黄庭坚《藏镪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牍》,纸本,行书,28.5×20.5cm,凡6行,55字。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左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释文:  藏镪见贷,已领,甚愧。琐屑奉烦,许同东玉见过,甚惠。《宝藏论》一册送去,试读一遍如何?因为黏缀一鸦青纸庄严之,幸甚。庭坚顿首。明叔同年家。</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对自己的书法艺术却十分严格谦谨,曾自讽其“元佑间草书笔意迟钝、用笔多不到。”他定居戎州时,“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这种自省自律精神,在准书家们普遍自视极高的当代,尤觉难能可贵。他自述其书如“饥鹰渴骥”,仿佛在进行生存权的奋争,画龙点睛地道出了他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也可以说是他生平境遇和人品的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