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八闽大地 了解历史文明一一福建博物院寻探

lijun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码:27273965</p><p class="ql-block"> 2024年春节,正月初二,趁着春节放假期间,一家人来到福州“福建博物院”参观游探。</p><p class="ql-block"> 通过系统地参观寻探,我感觉收获满满,以前对福建的历史一知半解,现在有幸亲身体验了其魅力,并且深受震撼。现在我将所见所闻所想与大家共享。</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6号地铁转4号地铁,在福州西门站下车,沿着马路过天桥,从西湖西门进入,沿着西湖岸边向对岸的福建省博物院走去。</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湖公园在市区中心区域,西湖公园一片风景优美,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碧蓝的湖水,美丽极了!</p> <p class="ql-block">  只见许多游客坐在小游船上,在享受着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好心情,一边沐浴着温和的阳光,一边观赏着湖中碧波荡漾的水纹和两岸边雄伟壮观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径直来到博物院,只见路边竖着一排彩旗迎风招展,上面写着“博物馆里过大年"。</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院。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典雅的景观设计。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较高的台阶之上,其“几”字形屋顶展现了当地民居特色。台阶下的广场设计如同向外扩散的波纹,给人一种即将被拉入历史海洋的感觉,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p> <p class="ql-block">  来福建博物院参观的人很多。中午一点半,博物院办公室派张讲解员为我们进行讲解。</p> <p class="ql-block">  张讲解员从“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开始介绍。这里应当为福建省博物院,能为我们这些零散的游客派专职讲解员讲解点赞!👍🌹</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列展了从远古一周,秦一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代福建的情况,了解到商周时期福建被称为“七闽”,到南宋时,因福建辖一府五州二军故称八闽。</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展现不少汉代出土的瓦当,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汉代达到巅峰。人们常用“秦砖汉瓦”来形容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作为当时离国家偏远的地区,福建境内出土的瓦当式样虽不如中原精美,也足以说明其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的渔猎采集: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从攫取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受自然环境及生产工具的限制,原始稻作农业并不能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食物供给,采集和渔猎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p> <p class="ql-block">  1、“刀耕火种"是最早的农业形态。</p><p class="ql-block"> 2、石器时代的手工业。</p> <p class="ql-block">  1、披荊斩棘拓家园。</p><p class="ql-block"> 2、新石器时代的渔猎采集。</p><p class="ql-block"> 3、以贝壳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贝铲、贝刀等。</p> <p class="ql-block">  石器时代的精美物件。</p> <p class="ql-block">  印纹硬陶:在东南地区的考古中大量发现,以在陶器表面拍印各种纹饰为特征。福建在这一时期出土的“几何印纹硬陶”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多在1150一1250度左右。</p> <p class="ql-block">  福建出土的闽越国时期玉器,制作和装饰手法多为汉代流行风格。体现了地处东南的福建地区已深受中原王朝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断发纹身"的传统形象。</p> <p class="ql-block">  张讲解员指着陶塔式壶说,这是新石器晚期昙石山出土,号称东方第一神灯、中华第一灯,也就是中国出土最早的第一灯。</p> <p class="ql-block">  闽越国时期,福建已由青铜时代跃入铁器时代。武夷山闽越王城出土的大量铁制农具和加工工具,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已十分细化,出现与牛等畜力相配合的犁耕农业,使大面积垦田成为可能,铁制工具的发达,促进了工业的进步,支撑起闽越国建筑、造船、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出土的生产工具,其中一个就是铁犁头。</p> <p class="ql-block">  西周云纹青铜大铙,省博的一级镇馆之宝,建瓯出土的,也是福建最大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  衣冠南渡:西晋年间,中原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之族因避战祸迁移福建。考古发掘证实了“衣冠南渡沿江而居"的历史记载。福建各地发现了一批六朝墓葬,其葬俗及出土文物皆富含中原社会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  南朝∽唐代画像砖</p><p class="ql-block"> 画像砖与画像石都是古代墓葬或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战国至汉代开始大量出现。以拍印成模印的方法烧制。题材包括人物、花草、神佛、瑞兽等,反映了当时的宗教观念与人文思想。</p> <p class="ql-block">  从汉代开始,烛火逐渐成为人们居室照明的常用光源,各类青瓷器如同简朴的“小台灯”,不但照亮了一方天地,也平添了情趣与美感。而羊、蟾蜍、莲花等造型或寓意吉祥,或体现当时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  三国 青瓷羊 江苏省南京市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青瓷上的人物造型特写。</p> <p class="ql-block">  李纲锏,全国现存最早的古锏,李家传家宝。当年北宋靖康之耻,李纲手握此锏击退金兵守住京城,后来南宋建立被任命为宰相,七十七天被赵构罢免。晚清时,此锏为福州举人林崧祁收藏。1884年,法国海军入侵马尾闽江口,林崧祁自发组织乡民参加抗法斗争,挥舞这支李纲锏奋勇作战。1985年,林家后人、福州教师林中宇把李纲锏捐献给福建博物院,被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五代闽国铜鎏金王延朝狮子炉。闽国第二位国王王延翰供奉在莆田仙游保福寺,清朝出土。王延翰是个昏君,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正式称王,一件是在西湖建水晶宫,一年后弟弟王延均、王延禀谋反成功被杀。</p> <p class="ql-block">  石覆莲座 五代(公元930年),福州新店刘华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高髻拱手女俑是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这尊女俑梳着扇形高髻,两侧微露鬓发,发后半周有密集小孔数个,似插饰物之用。</p> <p class="ql-block">  闽国陶俑是福建博物院的一大特色,1965年出土于福州新店战坂闽王王审知次子,闽国第三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出土的。共计43件,分大、中、小三型,有男俑、女俑、鬼神俑,人首兽身俑等品种。俑的造型与装饰既有中原唐俑的遗风,又有福建雕塑的地方特色,为当时陶塑工艺的顶尖之作。</p> <p class="ql-block">  福建宋代墓葬中岀土的金银佩饰,包括众多制作精美的女子梳妆装饰之物,在经济富庶的大背景下,让人生活用品也折射出宋代风俗的婉约情趣。</p> <p class="ql-block">  印花粉块有圆形、四边型、六角型和葵花瓣型,印有梅花、兰花、荷花等、成分以钙、硅、镁为主,并含微量铅、铁、锰、铝、银、铜等。</p> <p class="ql-block">  黄褐色绢袜,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福州新店黄昇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褐色提花罗翅头鞋,南宋(公元1127一1279年),福州新店黄昇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千载儒风道显明:宋代,福建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出版、科技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闽学兴起,涌现众多的优秀人才,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象。</p> <p class="ql-block">  蔡襄(1012一1067年),字君漠,福建仙游人,曾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泉州、福州等地知府。他在水利工程、园艺科学方面卓有建树,有《荔枝谱》、《茶录》等著作,前者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后者则是重要的茶文化著述。蔡襄精于书法,被后世称为“宋四大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宋 寒林归牧图</p> <p class="ql-block">  南宋 陈文龙行书卷</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福建是全国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各地遍布寺庙佛塔。而道教在民间同样根基广植,武夷山的道观更成为国家进行祈雨仪式的重要场所。保存至今的古老宗教建筑,也见证着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1、福州鼓山宋代陶塔</p><p class="ql-block"> 2、莆田宋广化寺塔</p><p class="ql-block"> 3、古田宋吉祥寺塔</p> <p class="ql-block">  闽越王城大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  闽越王城大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东西文化促交流</p> <p class="ql-block">  唐波斯孔雀绿釉陶瓶。闽国第三个国王王延均的皇后,南汉国主刘隐的次女,刘华公主早逝。她老公在福建称帝,是个昏君,热衷于当道士,在于山建了宝皇宫(现在的于山九仙观)。</p><p class="ql-block"> 该陶瓶出土于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在展厅中占了极醒目的位置,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瓶身高达74.5厘米,在众多文物中因独特的颜色格外亮眼。</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孔雀蓝釉来自古波斯,反映了波斯古代文化与福州之间的贸易往来,是研究波斯古代文化和福州等地的海外交通、贸易等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  这些精致漂亮的丝绸制品,与许多精美器具作为陪葬品一起入土,在黑暗的泥土之中陪其度过了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北宋福州屏山华林寺大殿模型。</p> <p class="ql-block">  福建博物院里的洛阳桥桥墩的建造特色体现其独特的“筏形基础”设计。这种设计使得桥墩两头尖,形似小船,这样的造型有助于分水势,减轻江潮和浪涛对桥墩的冲击。此外,洛阳桥桥墩还采用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利用牡蛎的胶结作用使基石变得更加牢固,这是世界上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这些独特的建造技艺使得洛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041一1048年,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就是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p> <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福建水陆交通便利,沿海地区兴建了许多宏伟壮观的桥梁,其高超的建造技术,创造了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桥一:江东桥,位于龙海市步文乡,横跨九龙江下游,建于1237一1241年,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代石梁桥,每根石梁重约200余吨。</p><p class="ql-block"> 桥二:安平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建于1138一1152年,跨越晋江与南安二处交界的海湾,用花岗岩和砂岩建筑,工程浩大,桥长5华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石梁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p> <p class="ql-block">  郑和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南平铸的祈福钟,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典籍在明朝都被烧毁了,因此这是硕果仅存的几个见证。</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福建的制瓷业依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窑、漳州窑的瓷器更是蜚声海外,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外销瓷品种。同时福建优越的航海地理位置,使得包括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器产品,同样通过这里源源输往国外。</p> <p class="ql-block">  漳窑,窑址位于福建漳州华安县高安乡下东溪头,因长期掩埋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知音世所稀,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一直鲜为人知。釉色是“白釉米黄色”。人物雕塑是漳窑白釉米色器中水平和成就较高的陈设品,其中上海市博物馆所藏的明朝成化漳窑佛像,是目前已知漳窑白釉米色瓷塑传世品中年代最早的藏品。</p><p class="ql-block"> ↓漳窑“嘉靖雨辰"款如来立像,明(公元1556年),传世品。</p> <p class="ql-block">  漳州窑蓝地白花折枝花卉纹大盘。明(公元1368∽1644年),传世品。</p><p class="ql-block"> 漳州窑蓝釉刻划花卉纹三足炉,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一1433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旨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先后抵达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迹。出海人员达到25000人,到目前为止航海人数最多的。这时,张讲解员提高声音继续道,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航行,声势浩荡,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  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的海洋贸易打开了新的大门,展示了中国海洋实力和技术实力,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这是航海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  至此,张讲解员连续介绍了有2个小时,她讲的生动多彩,绘声绘色,而且还时不时的提问大家,让听众始终全神贯注听其讲解。特別是小孩不厌其烦,听得津津乐道,都已结束了,还是依依不舍离开。这时,大家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感谢张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凝聚了山海间先民们的勤劳、智慧与勇气,千百年来,他们生活于此,为这片土地更加富饶美丽而不断奋斗。以史为鉴,用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为火炬,照亮我们继续前行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