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周课程是染色,老师先是讲了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又现场示范了分染、统染等二十多种染法,讲解了留水线的方式、色彩三要素及三原色等知识,并让我们见识到了用三原色调出无限色彩的可能性,示范了“色相推移”、“纯度推移”及“明度推移”。</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节课的许多知识,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多多少少都有运用了解,只不过没有如此集中系统的学习罢了。唯有线条和染工的因果关系,我是第一次听说。</p><p class="ql-block"> 工笔画注重线条,因为一副白描,通过线条就能体现出物体的前后远近空间虚实,用线条就可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厚度、明暗等。然而,我却从来没有将线条与染色关联起来。老师讲:染色时要做的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达到画面和谐。好的线条染工少一些,七分线条三分染工;差的线条就要强化染工、弱化线条。这就是线条与染工的因果关系。以一片树叶为例:如果线条已经画出了阴阳虚实,稍微染染效果就出来了。如果线条很平,就只能靠染色来表现叶子的阴阳虚实相背等关系。</p><p class="ql-block"> 看来,我还是轻视了线条。我原以为,线条的质量只是增加了画面的微妙变化,让画面更加耐看,增加了可读性。这是我孤立地理解了中国画线条。线条和染色是互相加持的,是相得益彰的,也是相互依存的,其浓淡干湿、阴阳相背、前后虚实等必须达到和谐统一。不论多少种染法,都是为画面服务的,不能机械的去理解,即要“明常理”却又“法无定法”。这就要我们平时多思多想多看,慢慢领悟并运用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