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历史科组听课诊断

伍飞云

<p class="ql-block">研无教,则无以立足;教无研,则无以长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课堂诊断活动。历史组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历史组要做到:</p><p class="ql-block">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精制课件,现代教学。</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已经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张嫄老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她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就不会有人在课堂上掉队”。</p><p class="ql-block"> 不仅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周世慧老师、张嫄老师精心准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既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视频材料,也有发给学生的导学案等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而她精心制作的课件,更是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观摩诊断课的活动中,各位老师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透彻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们不断努力向前。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老教师对细微之处独具匠心的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家长和学校更满意。</p> <p class="ql-block">陈道富老师的课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课是这册书的开篇,着重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极好的素材。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一有初步学习中华文化,通过日常生活和媒体传播对中华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道富老师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从有形的文化载体作为切入,让“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载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在上课过程中,道富老师利用时间轴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状况,将时空观念渗透其中;同时注重将选必三内容与纲要中涉及中华文化部分进行衔接,深挖教材,让学生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反映这一唯物史观。整个教学过程,娓娓道来,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p> <p class="ql-block">冯小珍老师的课题是《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本课主要介绍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对其进行吸收、融合,为我所用,同时中华文化也向外传播,影响世界。小珍老师在导入时,选取河南卫视一段火出圈的视频《龙门金刚》。《龙门金刚》取材自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飞天和金刚在大佛的注视下翩翩起舞,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迅速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从中也能直观地感受佛教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包容性。在上课中,围绕佛教东传这一知识点,小珍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一、自主梳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二、思考两汉时期,佛教能否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说说你的理由;三、合作探究:佛教传入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四、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遵从学生认知逻辑,层层递进,通过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落实了教学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p> <p class="ql-block">符雁老师的课题是《古代西亚与非洲文化》,是第二单元的第1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埃及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课内容的时间跨度长,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8世纪以后;空间范围广,从西亚、非洲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因此学生学习本课还是有难度的。符雁老师首先从单元介绍入手,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个基本认识。在新课讲授时,符雁老师也是采取问题导向法。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整合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图、史料,学生合作探究古代西亚、埃及、阿拉伯文化形成原因,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分析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庙建筑,以及阿拉伯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这些地区文化的特点。整个设计,主线突出,史料典型,问题设计紧扣重难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总体来说,教师教学目标明确,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素养好!</p> <p class="ql-block">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整合教材,深挖资源</p><p class="ql-block"> 名师的风采来自于课堂亮点,亮点来自于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于环节衔接的自然,亮点来自于层层递进升华的课堂主题。这些,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与心血,也是我们需要为之学习与努力的地方。例如,陈培老师把教材内容处理后,在课堂上用两个探究题对内容进行了深度解析,层层递进、逐渐升华。她在探究题中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还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在课堂上不断升华。</p><p class="ql-block"> 整个课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基础知识交给学生,把重难点留给老师”。</p> <p class="ql-block"> 高一历史备课组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锻炼历史思维养成。在“双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高一教师整体以学生兴趣为出发,关注初高中历史学习习惯的区别,从历史学习五大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 总体表现为老师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把握和研读较为到位。同时,也正是基于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的立意,使得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能较好的呈现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开学初历史课堂课时有限,多数教师对学生生情了解不足,虽然能运用课程标准准确教学,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存在着脱节现象,相信今后伴随着师生相处的不断增加,这一情况也会得到好转的。</p><p class="ql-block">林照壮老师课堂妙语横生,故事跌宕,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中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引,渗透着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启迪教育,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老师的课堂主体地位太过明显,学生的主体没有充分的发挥。</p><p class="ql-block">徐春慧老师的课堂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情感丰富,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但是课堂的氛围不是特别活跃。</p><p class="ql-block">陈桂强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魔性,吸引着着学生到历史的场景中感受古人的生活画卷,课堂总是那么容易引人入镜,但老师讲述的时间有点多,更多的应该是把时间留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通过诊断听课、集中研讨,总结几点建议:1.针对我校有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及核心素养,利用有效时间,回归教材,巩固学生的必备知识;2.针对试卷阅读量超过高考标准的问题,结合高考趋势,在试卷的选择上要符合高考要求,联系高考真题,参考全国大市联考试题,对试题有所取舍,进行甄别;3.针对方法渗透,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视野,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分散的知识点要做好总结、跟踪训练,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要进行针对性训练。4. 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上可以引入冲突性的材料,训练学生思维,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p>

教学

学生

课堂

老师

文化

教师

中华文化

历史

学习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