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兰和她的诗词团队

范淑文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我欣赏这样的女人,虽然岁月里装满了酸甜苦辣,在夕阳路上仍以良好的心态和坚毅的性格,再掀生命的波澜;在时间的刻度里,尽管臣服于衰老,但从来不会任由衰老而夺走自己身体里发光的金子。</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献给耄耋之年的赵玉兰老师,以及她的诗词团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玉兰和她的诗词团队 》</p><p class="ql-block"> 范淑文</p><p class="ql-block">赵玉兰,被太原文化界誉为太原的“文化现象”,我想,“文化现象”是个大概念,带有典型和标志的事情,开始我不理解,是不是文人过誉了?</p><p class="ql-block">2018年初,不经意间我走进了太原诗词学会桃园诗社,结识了桃园诗社社长赵玉兰老师。那是在一个会议大厅,听完报告的桃园诗人们,拥聚在赵玉兰老师的周围,远远看去一片银发苍苍,走近再看他们正在领学习资料。有儿女搀扶来的,有自己拄拐来的,这群诗人少说也有七、八十岁。他们在写诗,他们还在学习?这一场景令我沉思许久。</p><p class="ql-block">原来民间社团组织,没有资金,没有办公场所,遇有活动借开会场所或另找地方,可见办社的艰难。</p><p class="ql-block">桃园诗社的办公地点选在赵玉兰老师家里。我走进她的家,在门的上方“学习型家庭”五个大字牢牢地镶嵌在门楣上,不由得我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在赵玉兰不大的家里,一间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写字台上、书柜顶层、沙发背后,竟然床边上都摞满了书籍。书柜里随意翻阅就会看到,赵玉兰的著书《往事悠悠》、《溪涧兰草》等,难道眼前这位八十岁的老人也在写书?文学,于我而言,有着同样的兴趣和实践,也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看到赵玉兰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仿佛看到了她的生活状态和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纯粹。</p><p class="ql-block">2016年赵玉兰老师接任桃园诗社社长,她把诗社当做事业来做。建立了学习制度,明确奖励机制和财务账目。对诗社60多位诗人的基本信息了如指掌,用人之长是赵玉兰管理诗社的制胜法宝。</p><p class="ql-block">几年下来,吸引来许多刚退休的新人,诗社在不断的壮大。提升诗词质量是赵玉兰当务之急。她深切体会到一个诗社的诗词质量是这个诗社的生命力所在。</p><p class="ql-block">令她想起刚成立诗社时不堪回首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桃园诗社成立于1988年,成立初期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着,即桃园诗社和太原诗词学会。到2008年诗社20年大庆为标志,太原诗词学会游离出来,桃园诗社独立存在。为搞好诗社,徐忠诚和赵玉兰夫妻俩申请款项,为诗社倾注全力。那时候的诗社的诗人们碌碌无为,胸无点墨,聚在一起的诗人读段报纸,聊聊天就算学习。遇正式场合最多编首打油诗,且过。不会作诗是当时诗社的渊薮。</p><p class="ql-block">诗社经历了不会写诗的不堪,赵玉兰老师深谙其中。没学到东西别说,荒废了大好时光。</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2019年4月,在一次小型会议上,为探讨提升诗词创作,赵玉兰组织了几位诗友,探讨闫步云老师的诗。当时,常啸老师和杨海风老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接着在坐的各位也从不同角度解析,小型探讨会开得很成功。没想到,小范围的探讨潜伏着大动作。三个月后,桃园诗社在常啸老师的倡导下,将“拍砖”作为提升诗品的途径。就此,2019年7月第一次拍砖活动在桃园诗社面对面举行。常啸作为主拍,让诗人们尝试着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几次拍砖之后,诗人们作诗的兴趣和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的愿望空前。他们情愿用自创诗提供拍砖。每月一次自愿出诗请大家解刨,提出见解,大家对诗不对人。在这种氛围里,没有和颜悦色,没有随声附和,一般来讲都是入木三分,切中时弊。让出诗者有所收获,让剖析者深思卓见。面对面让你掌握格律诗的韵律和平仄的美妙,了解了意象和诗心,诗家语便自然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这种洗心革面的感受,帮你擦去脸上曾经的无知和肤浅。</p><p class="ql-block">“拍砖”活动就这样延续至今,五年时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感悟。在三年疫情期间由面对面,转入线上拍。每一位诗人轮流拍砖,也轮流被拍。</p><p class="ql-block">内心平静下来,专注做事,才有超然,才能提升。</p><p class="ql-block">现在“拍砖”过程中遇到一首好诗,诗人早已不是停留在字、词、句泛泛的点评,而是建立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站在作者写诗的视角,“揣度对方,以相比合”,然后,慢慢迎合逼近,最终获得真知。在一首七律《撷诗》的拍砖时,诗人们不尽感慨,踊跃发言。</p><p class="ql-block">撷诗</p><p class="ql-block">月牵好律影挪西,万物三生每入题。</p><p class="ql-block">欣叹春风宣沃野,醉吟秋色夺长堤。</p><p class="ql-block">满眸佳韵天边挂,几阙闲词水上栖。</p><p class="ql-block">雨雪烟尘行自在,徜徉殊境仄平迷。</p><p class="ql-block">陈焕英老师试评:好诗!把诗心喧染的如此从容旖旎含蓄。写诗的过程没有写废寝忘食灯枯油干搜肠刮肚,而是月牵好律,月影挪西,废寝可见。佳韵天边挂,闲诗水上栖,写山吟水可见,且对仗工稳。为了诗的蕴藉隽永,不是说有话不直说,拐个弯儿说吗,此诗做到了。中两联架构错落对仗工整。七句雨雪烟尘行自在,把自然景物拟人化,既亲切又美感。</p><p class="ql-block">一次高难度的征诗,检验了桃园人的定力。2023年7月份并州微刊征诗突然转了风向,《夏日对雨》五言六韵征诗通知发出后,对于多数没有涉猎过的诗友,都慌了!桃园诗社以副社长组成的组长群,也在发怵从何处下手的问题。诗词主审杨海风首先拿出了韵律格式,提出具体要求,对其难度做了精准分析。几天过去,六个小组的诗是写出来了,但是成堆的问题牵扰着诸位。于是,一场改诗“战役”就此打响。“离题太远”、“一字挡手”、“葱翠青碧扎堆的绿”、“入题太晚”、“《夏日对雨》情多雨少”、“平仄不对,句式无变化”云云。杨海风老师要求反馈下去,限时交卷。主要审核像一根线拽着各位的敏感神经,群里众说纷纭:今晚不改好不休息;呼吁,高手们来各组看看,我已经焦头烂额了;亏得中午吃点硬货,要不饿晕了;为了这次作业一天不得休息,愁死了;难度太大,把诗人都吓跑了;海风改天我们请你喝茶,好好犒劳犒劳;那就吃人参大补丸吧!</p><p class="ql-block">擅长鼓舞士气的赵玉兰老师发话了,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请高手齐上阵,着重审核问题诗,发挥集体的力量把它高质量的拿下来!</p><p class="ql-block">这天过得好快,时近午夜诸位还在屏前……</p><p class="ql-block">经过慢慢长夜,经过大家的努力,经过193次推敲,27首五言排律出炉了。</p><p class="ql-block">一次午餐中,赵玉兰拍着胸脯说:“现在谁还能说我桃园诗社的诗写得不好!”经历八十多年风霜雪雨后,足以踏平岁月,这是人生的豪迈底气!</p><p class="ql-block">在全国诗词领奖台上,“咏田横岛”诗词创作大赛,有副社长常啸的七言排律;在“文化北横.市政杯”上,有副社长李海霞的荣获奖项;在山西省文旅集团诗歌大赛上,有副社长孔德芳的一组新诗。2022年11月这位84岁高龄的赵玉兰老师摘得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百姓学习之星”的桂冠,迎来她人生的高光时刻。</p><p class="ql-block">木心说过:“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和画卷。”五年来,诗人们把诗写成了争奇斗艳,写成了繁花似锦,在这片广袤的土壤里根结盘据,长势喜人。1800多首的《桃园雅集》和《桃园雅韵》姊妹诗集孕育而生,相继于2022年和2023年隆重推出,是桃园诗人创作高峰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去年新入诗社的吉学斌老师引荐十一位豆蔻年华的高中学生,一群生机勃勃的青年人加入老诗社,犹如虎添翼,为传统诗词传承助力。这一新鲜事物必定在山西诗词界有着重大意义。使这个从来就没有断过的文脉,一代一代承袭下去,是诗社的使命。</p><p class="ql-block">36年来,这片希望的原野里,赵玉兰如期看到老树新芽,繁花锦簇,人才济济,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我以七言绝句作结:</p><p class="ql-block">诗田春日始耕耘,落墨香飘百里汾。</p><p class="ql-block">何以金秋千古韵,吟怀平仄润桃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刊登在2024年3月8日的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三晋女书》的公众号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