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爱

云龙·现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海派艺术馆正式启幕的“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是该馆今年最为重磅的展览,也是上海今年“中法文化之春”首批活动之一,俨然开启一场身临其境的欧洲艺术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L女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让 • 巴普蒂斯特 • 卡尔波卡尔波 法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不到十年间对一种不受欢迎的、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家用来养家糊口的作品类型进行了深刻的革新。他受到十八世纪法国雕塑的启发,对严肃正式和私密趣味类的半身像雕塑都进行了探究,这尊无名女性半身像即为其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未婚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让 • 巴普蒂斯特 • 卡尔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爱情沐浴的雕塑家充满激情,为他心爱的人制作了活灵活现的半身像,半身像饰有象征婚姻的橘子花枝。摆出轻微的不对称的姿态,显得温文尔雅,恬静秀美。这座半身像记录了艾美丽一瞬间展现出来的幸福表情,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卡尔波制作的一些家人肖像,饱含深情,在展现人物的心理方面可以和十八世纪的法国半身像雕塑媲美,这件石膏作品即为其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轻的牧羊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安东尼奥 • 博尔托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 约187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牧羊少年很开心,好像一手拉着羊在剪羊毛,人物表情、头巾、衣服、羊,作品表现得很生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的牧羊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原玛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尊雕塑表现的是玛丽·莫里斯,她原本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女佣,后来成为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斯彭斯的“缪斯”,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彭斯为其创作的同名诗广为流传,玛丽·莫里斯也因此而广为人知,这尊年轻的女子雕像呈站立姿态,头微微下垂,其身着紧身长裙。外披罩头纱巾,左手攥住纱巾,右手拿着一本《圣经》,这本《圣经》很可能是其情人罗伯·特斯去世前不久,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送给她的《圣经》复制本。雕像左脚一侧有一团刺蓟,这是苏格兰的象征。雕像底座上刻有拉丁文铭文,记者着作者的姓名以及创作这尊雕塑的时间和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原玛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子和他的爱犬尼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艺术家受委托完成的法国皇太子的肖像,却丝毫没有显出高高在上的痕迹,就是一个邻家男孩形象:他身着平民便服、短款丝绒上衣、宽松短裤,站着把手搭在猎犬的颈链上,链子缠绕在他的腿上。或许正因作品中没有权利的象征,尽显自然淳朴的状态,才得以流传久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姐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雷蒙多·佩雷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 大理石 18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生动,姐姐抱着弟弟喂吃的,是奶糕吗?用嘴吹吹不要烫着弟弟,好温暖!是非常有生活气息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姐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男孩和他的爱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恩里科·巴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的男孩和他的爱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爷爷的喜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多纳托·巴卡格利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 汉白玉 188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人劳作之余,抱着小孙孙,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小孙子摸爷爷的胡子玩,一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看老人戴的帽子及短打衣着,胳膀和腿肌肉结实,是渔民还是干其它活?总之是一劳苦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方女人半身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埃米尔·科里奥兰·希波利特·吉尔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理石雕塑的人物项链及头饰还镶嵌着绿宝石,作品精致美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仙女座大型青铜盆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皮埃尔·阿方斯·伯格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3年在安特卫普完成的大型青铜盆饰。两年后的1885年,这件作品在安特卫普美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这件大型青铜盆饰置于八角底座上,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英雄珀尔修斯战胜海怪,营救埃塞俄比亚公主安德罗美亚的故事。盆饰生动地塑造了狰狞粗糙的海怪、美丽柔软的女孩以及勇敢无畏的英雄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引人入胜,体现了造型赋神的高超技艺。作品高240厘米,仅八角底座就高95厘米,令人惊叹。这件作品也是皮埃尔·阿方斯·伯格特最重要的作品,从体量、形体和制作工艺来看,均可算是1880年后比利时雕塑复兴的杰出代表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希波里特·莫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是雕塑家让·巴普蒂斯特·莫罗(1797-1855)的次子,并在他父亲的工作坊受过训练。他搬到巴黎后,在美术学院跟随弗朗索瓦·尤弗罗伊学习。他的装饰主题大多受十八世纪的启发。他分别在1878年和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奖牌。他主要生产中型工艺品和装饰品或习俗用品:花瓶、小雕像、剪刀、青铜器、调节盘或锡盘。他是巴黎市政厅的门面之一的亚历克西斯·克洛德·克劳拉塑像的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多西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奥古斯特·罗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尊雕像的面部表和姿势透露出一种青春、纯真和柔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罗丹作品的重要特征,他善于通过姿态、面部表情和肌肉的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情感的复杂性。罗丹在这件肖像作品里显示出他对女性情感的敏感捕捉,将少女向往自由美好的心灵活动生动地揭示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奥古斯特·罗丹是传统雕塑艺术集大成者,现代雕塑艺术开创者,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欧洲雕塑家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芭隆贝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女人半身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天和夜晚寓意雕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玛蒂兰·莫罗</b><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国 约185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用头巾遮光的应该是代表白天吧。S形造型反映出女子柔美的身体曲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保罗和维尔吉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玛蒂兰·莫罗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 188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对烛台白天和夜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阿尔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贝勒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所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烛台中,最著名的要属这对他于1878年与克里斯托弗勒公司合作为巴黎歌剧院楼梯制作的那些烛台了。这一对烛台造型优雅、精致、柔美,人物的服饰借鉴了古罗马艺术风格,和蔼亲切的姿态和着重对细节的表现则体现出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对烛台白天和夜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天寓意雕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 德国 1852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方少女全身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古格里莫·巴尔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少女叫雅亿,“雅亿”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山羊”,出自《圣经·士师记》。雅亿是帮助以色列人击败迦南王耶宾的大功臣,当迦南大将西西拉撤军逃跑时,他躲进雅亿的帐篷。由于当时男人不能进入女人的帐篷,因此不会有人想到那里搜寻西西拉。雅亿为示热情,降低他的警觉,用自己的奶来款待他。当他睡着了,雅亿悄悄地到他身旁,用锤子把帐篷的楔子钉进他的太阳穴,将他杀死。以色列人军心大振,一举灭掉迦南王,为这一地方带来四十年的和平。从雕塑我们看到女子勇敢而有智慧,从背后我们看到她的手臂圆润有力,左手紧握着帐篷楔藏在长长的披肩里。衣物披肩质地轻柔垂裹着女子丰满的身体,裙子料子有花纹,那织物下端还有流苏,表现得栩栩如真。</span></p> <b>《年轻女人半身像》</b><div><b>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克雷辛格</b></div><div>这尊半身像雕塑是雕塑家的代表作。雕像有花饰和裸露丰满的胸部,这点很像他创作的《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半身像以及神话人物题材的雕像。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雕塑家对发式进行了精心的雕琢,头发上的花饰与胸前的花束相呼应,肌肤光滑而富有弹性,面部表情非常逼真,温柔而充满生气。</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童年莫扎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路易·恩斯特·巴利亚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国着色青铜 188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酝酿近一年的重磅大展,海派艺术馆此次特地联合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甄选50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雕塑、绘画、家具艺术品,出自奥古斯特·罗丹、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玛蒂兰·莫罗、让·巴普蒂斯特·卡波等数十位艺术大师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悲伤的女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欧仁·路易·舍弗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油画曾公开出现在1885年沙龙展览时出版的词典词条中,《悲伤的女人》表现了巨大的家国哀痛阿尔萨斯女人,倚坐在协和广场的矮墙边望着身披三色旗头戴蜡菊花冠的斯特拉斯堡雕像,为家乡而思虑,在她的左则可以看到广场的一角在右则远方是原(国家动产)家具保管处。作品完美描绘了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引起的创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亨利·埃玛纽埃尔·菲利克斯·菲利波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亚平宁牧羊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路易·科奥波德·罗伯特</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 1825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天主教君主们敬献新大陆的宝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埃马纽尔·高特列波·洛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品反映的是西牙国王费迪南二世和王后伊莎贝拉一世站在一处平台上,周围族拥着王子胡安,塞维利亚主教以及西班牙的名流显贵们,接见发现了美洲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作品上有画家埃马纽尔·洛兹的签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油画的原画框保存完好,雕刻精致华美。画框四角装饰着代表天地四方(非洲、美洲,亚洲、欧洲)的人物头像。</span></p> <p class="ql-block"><b>《年轻女孩画像》</b></p><p class="ql-block"><b>作者:根据保罗·德拉罗什原作创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圣女热纳维耶芙援救被围困的巴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保罗·菲利克斯·加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画描绘了圣女热纳维耶芙一生中著名的历史阶段。画中的熟纳维芙在城脚下离船登岸,专注耐心地宽慰因其到来而俯伏在船前的市民和士兵们。巴黎在471年再次被包围,城中居民面临饥饿威协。热纳维耶芙决定沿塞纳河上溯至奥布省寻找给养,以拯救巴黎人民。圣女热纳维耶芙很早就是大众崇拜的偶像,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这画中面向圣女而立,头戴一预有翅膀的头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科学艺术造型分体衣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布理·唐克雷 </b><span style="font-size:20px;">1884年 上蜡胡桃木、杨木和松木、铜镀银、彩绘玻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文艺复兴风格双体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扎洛斯-里巴耶公司法国漆梨木,橡木,桃花心木,青金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科学艺术主题分体衣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查理·唐克雷上蜡胡桃木,杨木和松木,铜镀银,彩绘玻璃188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阶梯式书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设计构造独特,上部分采用收藏橱样式,冠以半球状楣饰。中间部分有一个大抽屉,其上覆有可活动的盖板。打开抽屉锁时,盖板可滑槽打开,露出便于书写的皮质搁板桌下半部分,两侧各有一带门屉柜中间部分略向内凹的设计便于放进一把扶手椅。这件家真代表了一个艺术繁荣倡导文明对话的开放时代且充满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阶梯式书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令人惊叹的家具很有可能是量身定制的,如实反映了著名木器工匠查理-吉约姆·迪埃勒的风格。他与许多想象力丰富的知名艺术家过从甚密,开创的艺术风格在19世纪巴黎木器家具界独树一帜。</span></p> <b>《象牙四门柜子》</b><div><b>作者:查尔斯·亨辛格 德国</b></div><div>由珍贵木材制成是查尔斯·享辛格嵌木工艺的代表作是他的招牌手艺,查尔斯·亨辛格将意大利家具带入了法国。意利家具这一说法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叶指镶嵌家象牙的高级木制家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