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四大园林—顺德清晖园的前世今生

海上明月

<p class="ql-block">广东顺德清晖园,是我们看的岭南四大园林中的第三个,虽然有审美疲劳但是还要着重介绍一下清晖园。清晖园是四大岭南园林中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高,建筑形式最多的园林。它的建筑年代可追溯到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清晖园最初是由明代万历丁未年的状元黄士俊(1570-1661年)所建。他在明天启元年(1621年)在顺德南郊建立了黄家祠堂和天章阁等建筑,这些建筑周围都设有花园,构成了清晖园最初的形态,是清晖园的前身。</p><p class="ql-block">说到清晖园的前世,不得不说它的第一个主人。这位首次建园的状元黄士俊,字亮垣,号玉仑,隆庆四年(1570)出生于顺德甘竹右滩一个中落的书香之家。年少聪颖,7岁能文,少年时已小有名气,他的才华尤其显露在善对对联上。黄士俊父亲黄镐经常带他穿街过巷卖豆腐,有年春节,家家户户要贴对联,黄士俊想起父母终年起早摸黑卖豆腐,挥笔写下“一肩挑日月,双手磨乾坤”的对联,街坊见此对联,皆竖起了大拇指。黄士俊10岁那年,县官出了“渭绕筠城呈旭日”征集下联,对上可获5担稻谷奖赏,黄士俊看到后就去应对。令主考官没想到,10岁的小士俊写的“源流古洲映横烟”实在妙,有年中秋节晚上,黄士俊私塾老师跟朋友赏月饮酒,酒兴正浓却发现瓶中酒已空。黄士俊受命去买酒,可此时城门已关。门卫了解到他是帮老师买酒,要黄士俊对上一对,对得好就放他入城买酒。门卫出“半夜二更半”,黄士俊以“中秋八月中”作对。门卫一想,天衣无缝真是精妙,放他入城买酒。年幼的黄士俊聪明好学,勇夺乡试第一名解元。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黄士俊赴京,参加会试,榜上有名。殿试时(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以条对称旨,卷字精楷,被神宗擢为第一甲第一名状元。登第后,黄士俊任翰林修撰。黄状元拿着皇帝赏赐的银两修建了黄家祠堂和天章阁、灵阿之阁等建筑。后来黄家衰败园林荒芜。</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年),大良进士龙应时(1716—1800年)购买了黄士俊的旧址并进行修葺扩建,使得清晖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805年,龙廷槐(1749—1827年)在小方园的基础上建成了清晖园,而其子龙元任则在1806年进行了扩建,植花莳草,渐成规模。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龙廷槐之子龙元任扩建,称“清晖园”,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园名。后龙元僖建龙太常花园、楚芗园,几经周折转手,龙太常花园后来改称“广大园”。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人避居海外,庭院日趋残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四、五十年代,这里一片荒芜,一度被用来作为菜园、养猪场、纺织厂、棉织厂等,园内还有多户人家入驻。园内的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9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视察顺德时指示重点保护,并拨款修复,重新安置住在清晖园内的多户人家。将楚芗园、广大园、介眉堂、竞勤堂合并,统称“清晖园”,后辟作顺德县委第一招待所。也就是因为作为县招待所而保留和扩大了清晖园原有的园林和房屋。</span>清晖园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再作为招待所使用,清晖园得以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并重新修复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清晖园经历了三次比较大规模的修缮,园内的整体景观得到了全面提升。清晖园的面积从三四千平方米,扩大到2.2万平方米,扩复旧制,增加了凤来峰、读云轩、留芬阁、沐英涧等;1998年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完成了一个从私家宅院到中国十大名园的华丽转身,成为全面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区。在90年代龙家将清晖园的地契和一些文物交给博物馆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2003年,清晖园被评为古建园林类博物馆。2007年清晖园被评为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灯笼花</p> <p class="ql-block">归寄庐</p> <p class="ql-block">小蓬瀛</p> <p class="ql-block">状元楼内黄士俊的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沐英涧内的彩玻璃。</p> <p class="ql-block">状元宴</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以其精致的景观,深邃的文化底蕴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这要感谢各级政府保护古代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使我们在欣赏中国造园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3-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