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瞥——圆通禅寺

踏遍青山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它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p> <p class="ql-block">  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圆通寺,元朝皇帝“赐玺书嘉”。扩建工程历时18年,直到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才告完成。明朝时,圆通寺得到扩建,山顶又新建接引殿。圆通寺,清朝时也得到多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公元八世纪的圆通禅寺,是中国最早的观世音菩萨道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加上交通方便,是目前昆明市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据李源道《创修圆通寺碑记》记载,寺建于唐南诏蒙氏时期(公元七三八~九○二年)。</p> <p class="ql-block">  南诏王阁罗凤遣其子凤伽异筑拓东城,当时圆通山潮音洞有蛟龙为患,异牟寻始建名为“补陀罗寺”,以镇蛟龙。其后,寺宇毁于兵焚,到元朝初年只遗荒址。元大德五年(一三○一年(辛丑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大兴土木,以“崇建法宇,庄严法身”。经过十九年的苦心经营,到元延七年(一三二○年)建成寺宇,并延请佛日、圆照二僧住持,取名为“圆通寺”。</p> <p class="ql-block">  元代的圆通寺景色幽奇,殿宇庄严,楼阁壮观,山石嶙峋,水榭曲径,石阶、石径、石桥、石栏,安排均称,别具风格;史称“常住有田,汤沐有室,卉木篁竹,果林蔬圃,前后映带”;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寺院,也是幽静的风景游览区。明清两代,曾不断修葺,现存寺宇建筑大都为清朝建筑。</p> <p class="ql-block">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在明朝成化年间曾重修此寺;清康熙七年,吴三桂又大规模扩建,重修了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的水榭曲廊,并建“圆通胜境”牌坊,又将山门移出百步直到街面,始成今日的规模。民国年间,也曾多次修葺。一九四九年后,政府拔款重修,寺宇面貌焕然一新。云南省佛教协会和昆明市佛教协会即在寺内办公。</p> <p class="ql-block">  进入圆通寺山门,下一道斜坡,屹立着“圆通胜境”坊,是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过“胜境”坊,下石阶,往北走几步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是圆通寺的第一重殿,寺顶为黄色的琉璃瓦,颇具唐代的风格。首先,在天王殿的院内,点上香烛,接着去朝拜,只见殿内塑有威严峙立的四大天王,手持不同的法器分管风调雨顺。当中供奉一尊释迦太子说法像,高二米,纯铜铸成,为一九八四年泰国佛教界赠送中国佛教协会四尊释迦铜佛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云南省佛教协会建有佛殿一座,内供泰国赠送的铜佛。</p> <p class="ql-block">  过天王殿回廊为八角亭,八角亭是观音道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清康熙年间所建。四周有石廊环绕,南北有石桥相连,琉璃飞檐。少见的水上寺院,亭内供奉千手观音,亭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座三孔汉白玉桥和两岸相连,站在桥上,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颇具园林建筑风格,整座寺庙背靠圆通山而建立,一侧的池边建有假山,四周均为佛教寺庙重地,四面环水,非常符合佛经教义中观音住在海岛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  亭中供奉千手观音,正面的对联以“观”和“音”开头∶“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p> <p class="ql-block">  侧联则以“圆”和“通”二字引首∶“圆满十方现千手眼而济渡,通达三世具大慈悲以舟航。”四周石廊石栏柱上雕有大小石狮百馀对。</p> <p class="ql-block">  亭北有桥,通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一重檐歇山式宫殿,屋顶空花脊梁、琉璃宝顶,陶龙翘首欲飞,屋檐金彩丹霞,斗拱飞檐,殿内雕梁画栋,朱漆镂金,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圆通寺是没有大雄宝殿的寺院,这里是叫圆通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众僧侣朝暮修持的地方,圆通宝殿中供奉的是本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圆通寺是观音道场,圆通宝殿本应该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但是在圆通宝殿中供奉的却是释迦牟尼佛像,据说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闹的一场乌龙,重修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修成释迦牟尼的三身佛了,这在全国可能仅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有元代塑造的三身佛即如来的法身、应身、报身;中间者为释迦牟尼佛,右方为清静法身毗庐遮那佛;三像并排,结跏趺坐,背有火焰形光圈。大殿内左右两壁塑十二圆觉像及护法诸天。左壁有诸天十九身,右壁有诸天十八身,另有罗汉、地祗、人鬼、檀越、护法宰官、供养人及修行者等。</p> <p class="ql-block">  佛教传自印度,印度造像多以天部为侍衙,称天龙八部众,其中有的持矛,有的持斧,有的抱弹乐器,也有拱立听法的,均立于云端。大殿正中两根圆柱,高十五米,有青赤二龙蟠绕,裂须怒目,舞爪张牙,作欲斗状,制作技艺精巧,是明代工匠的艺术结晶。</p> <p class="ql-block">  大殿楹联为清代云南布政使刘鸿翔撰写,很有哲理∶“圆如满月丽天,魔幽佛显,广照大千世界,觉路同登,休论珠火为眉,青莲作眼,便入佛场,莫非罗汉;通喻慈航泛海,无往不达,普渡亿万众生,菩提共证,岂必金花着面, 字横胸,始知转轮王,即是如来。”</p> <p class="ql-block">  后殿塑像,中间结跏趺坐者为观世音菩萨,左方为文殊菩萨,右方为普贤菩萨。正中观音塑成男性像,是云南十方丛林中男性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  在圆通宝殿前面的广场上,有三座塔,不知道有什么说法?正中间是一座洁白无瑕的宝塔,左右两边是青灰色的塔。</p> <p class="ql-block">  整个大殿,建筑面积达六百馀平方米,寺宇风格具有元代建筑的特点。大殿前方有铜香炉一苹,明代铸造;左右有石砌花坛,栏柱上雕有一百八十个小狮子,形象各异。</p> <p class="ql-block">  圆通宝殿前,有三张供信徒们跪拜的垫子,供大家许愿跪拜,旁边有功德箱,桌子上面摆有果盘,里面有饼干、糖果之类,可以自取。不可以拍照,探头往里一看,太震惊了!只见一青一黄两条雕刻得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蛟龙庞璇于圆通宝殿的两旁,佛与天子同在,全国罕见呀!</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的放生池,是国内寺庙最大的放生池之一,水面碧绿,只见依稀有些大小不一的乌龟趴在岸边上晒太阳,觉得挺奇怪的,偌大的放生池,居然看不到鱼!</p> <p class="ql-block">  沿着八角亭继续前行,便是主殿——圆通宝殿。理论上,圆通宝殿内应该供奉观音菩萨,然而现今大殿内却庄严地供奉着释伽牟尼佛的像。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寺庙刚建成时,圆通宝殿内确实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但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大殿内的观音像遭到损毁。随后修缮的人将释伽牟尼佛的像搬入殿内,却未更改殿名,这一疏忽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圆通宝殿一直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雕像,这一误会一直存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地势的奇异之处,有人质疑是否真的是一个“倒坡寺”。通常,寺庙的设计都是沿着阶梯式的台阶,象征着不断向上的修行之路。然而,圆通寺却别具一格,入门后竟是一条下坡的台阶,一直通往寺院最中心的八角亭,成为整个圆通寺的最低点。</p> <p class="ql-block">  寺庙选址通常是依山而建,而圆通寺所在地原本是山脚下的凹地,因此地形决定了寺庙的布局。早期圆通寺是一座观音寺,为了营造南海胜境的氛围,寺院根据地势在最低处建造了水池,而八角亭则是观世音的道场。观世音以仁爱、慈悲为代表,因此选址于最低处,与其他传言中的“倒坡寺”无关。</p> <p class="ql-block">  在圆通宝殿的东侧,还有一座喇嘛教的普光明殿,内部供奉着藏传佛教的释伽牟尼佛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以及莲花生大师的雕像,这是藏传佛教黄、红两大流派的祖师。因此,圆通寺是一座集合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元素的独特寺院,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p> <p class="ql-block">  国内外游客到此瞻仰,无不惊叹。从大殿侧后沿石磴上行,就是这新建的铜佛殿。</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位于圆通宝殿后方的一座南传上座部佛教风格的大殿。每位游客都会被这座异域风情的建筑所吸引。大殿两旁种植着芭蕉树,而在门口,两只异域风格的神兽更是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南传佛教风格的大殿被称为铜佛殿,建于1985年。当时,泰王国佛教协会赠送给昆明一座高3.13米、重4.7吨的释迦牟尼铜佛像。为了恰当地安置这尊铜质大佛,圆通寺特意在主殿后方修建了铜佛殿,建筑风格按照东南亚南传佛教寺庙的特色设计。</p> <p class="ql-block">  有一副为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傣族人刀述仁撰、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书写的对联简述了圆通寺的由来∶“衲霞屏下蛟楼幽谷洪害鸭池;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p> <p class="ql-block">  铜殿内坐着一丈多高的释迦牟尼铜身,体形清稂,反映了释迦苦修成佛的艰辛。坐像两旁有彩图四幅,叙述了释迦佛修行成佛到涅盘的全过程。铜殿角檐下挂满铜制风铃,微风吹来,铃声清幽。大殿后右侧,峭壁嶙峋,元代称盘坤岩,岩间有穿石曲径,名“采芝径”,可以直上圆通山。</p> <p class="ql-block">  铜佛像为砖石结构,融合了中国和泰国、印度的建筑风格,为叠檐交错的尖顶建筑,门、立柱都采用印度式风格,守衙着大门的是一对石雕独角兽。墙面浮雕或牛或鹿,或奇花或仙草,或独角怪兽。线条流畅,构图简练。</p> <p class="ql-block">  石壁上有前人摩崖刻石题咏。有南诏异牟寻元封元年镌刻的摩崖大“寿”字;有明代李元阳草书《吟石崖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铁笔蜷然拥绀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曲崖石蹬穿玲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年脱下苍龙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至今鳞甲生秋风。</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云南总督范承勋题“衲霞屏”三字于石壁上;巡抚王继文摩崖草书七绝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光山翠佛衣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仞云根老碧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倚徒孤亭迟月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龙忽拥夜珠回。</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年间书法家许泓勋有七律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圆通古寺树叠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松柏青苍断复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或阁或楼或石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腰在足在山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遥瞻昆水群峰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俯视春畴万户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喜才僧饶韵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馀招我一谈禅。</p> <p class="ql-block">  在螺山峭壁下,有一砂石观音像碑,为清代人摹刻的唐吴道子手笔。还有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书法家姚安赵松泉摩刻三丰仙师造像、济公活佛造像、吕纯阳大师造像等。</p> <p class="ql-block">  普陀岩下有观音造像一龛,像无存而龛窟尚在。题额为“事有定数”四字。两旁有石刻楹联∶“总统千山,齐登次部;督题万佛,共到庵堂。”字虽磨损,尚可识读。其它石刻题记尚存不少,但多数已泐蚀。</p> <p class="ql-block">  大石崖下有幽合、潮音二洞,洞中怪石参差,深杳莫测。岩上落水触石,发出叮咚响声,故称潮音洞。传说洞中潜藏蛟龙,有盘龙寺僧觉照法师,筑坛诵经,咒龙迁徒,降伏了蛟龙,故有咒蛟台,约占地二点五平方米,原建有小阁,今已无存。沿采芝径向西直上,过咒蛟台,拾级而上,可至圆通山。</p> <p class="ql-block">  石级道口,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牌坊,上有对联一副∶“步步小心,须防石头路滑;层层着眼,方知峰顶人高。”</p> <p class="ql-block">  过石坊门,登道口,石壁上摩刻着明嘉靖年间进士孙继鲁的《春日登螺峰山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乳石嶙峋异,寻声曲径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蛟吐阴气,蹲虎画吟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自半空下,峰由石转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星罗千万户,俯看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圆通山顶建有接引殿,为明代建筑。内塑西方接引阿弥陀佛,故名接引殿。今佛像无存,殿已移为他用。</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移交佛教协会管理,现已成为昆明市内宗教活动的最大场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每年的三月这里的樱花含苞怒放,吸引了赏樱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现任住持淳法法师,毕业于北京中国佛学院,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海外联谊会委员,云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日本禅僧机先和尚云游名山古刹,到螺峰山,在圆通寺盘桓许久,留下《曙峰拥翠诗》一首,赞美圆通寺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螺峰近在滇城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有招提倚翠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雨后含光僧眼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中色拥佛头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层崖鸟度开天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洞龙潜辟地灵。</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圆通佛寺重放异彩,一九七七年,国家拔出钜款翻修大殿,修补佛像,重建长廊,油漆彩绘,堆山垒石,历时三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施正威 · 手机拍摄于圆通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