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爬山去

YJ平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8号妇女节,将此文献给那些和我曾经相处过太极拳运动的老姐妹兄弟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爬山去</p><p class="ql-block"> 离开黄石那些太极好友都快六年了,心中时时想起和她们一起打拳相处的日子,尤其是那次和她们一起登月亮山的故事,每次回忆都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2018年十月的某一天,太极拳的姐妹们约我去附近的《月亮山》爬山,我听了没有立即表态。想起了最后一次爬山的情景,那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候我和厂里三个男同事出差到山东泰安。下火车时已经是中午1点多钟了。我们找个小饭店吃完饭,三个男生就提议到泰山上去住一宿,我欣然同意。然后就是火急火燎的背着行李包到泰山脚下的一天门上山。那时候大家都年轻力壮,边走边看还画,天快黑了才到山上。第二天早上起来看见他们还在睡觉。我就借了一件军大衣去看云海日出,站在泰山顶上看到茫茫云海中露出尖尖点点的小山峰,算是领略了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回到住处来他们几个才起床又要急着下山。</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总算体会到了这句话的艰辛。在下山的时候我的双腿不停地颤抖,两脚都挪不开了。只有借助拐杖倒着身子在石梯上一层一层往下退,那几个男生也和我一样慢慢的退下去。那么高的山那么陡的坡,从早上10点多挪到下午三点多,其艰苦无以言表,回家后好长时间腿还会发抖。从那以后我望山生畏。所以在本地生活这么多年连附近的黄荆山都没去看过。</p><p class="ql-block"> 她们看我犹豫就说月亮山不高,路好走,上去下来最多两个多小时,为的是呼吸一下原始森林的空气,放松放松心情。听到如此说我就答应和她们一起去爬山。</p><p class="ql-block"> 月亮山是黄石黄荆山脉的第二峰,海拔四百多米,其实不算高。第二天上午八点大家如约而至来到月亮山脚下一个叫黄思湾的地方集合,队长徐姐清点了人数,说了几句注意事项领着众人一起向山上出发了。这次来的人共有十一个,三男八女,都是退休赋闲在家的人,小的也有五十多岁,最大的七十多岁了。由于经常运动个个腿脚敏捷身手不凡。六十多岁的人脚步甚至比那五十几岁的还要稳健。这不,那花甲已过的纪大姐已经远远地站在高处了。 </p><p class="ql-block"> 徐姐跑前跑后的招呼着队友,余张惠大姐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已经72岁了,性格温和的她也不示弱,紧紧跟随着队伍前行。那几个五十几岁的男女队友更是活跃得很,互相打趣笑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曲折的山路后就感到野生森林的清凉了,十月的山林已经透着秋天的萧刹,树上的叶尖都泛黄了,没有了鸟鸣声,寒意弥漫在空气里。山石铺就的小路越来越崎岖陡峭,野生植物杂草相间,许多人都开始找断落的树枝做拐杖了。在弯弯绕绕的坡路边上,我看到许多有趣的象形石头,有一处几块土里冒出的石头活像卧在路边休恬的牛。那些青紫色的参天古树老藤互相缠绕,有的老藤长得和树干差不多粗了,分不清是树还是藤。小路的右边还有一条从山上延下的大峡沟。可惜这个季节没有水,听不到那潺潺的流水声了。空气非常的新鲜,队员们情不自禁的都做起了深呼吸。这时不知哪座山里有人大喊着“啊,啊”,静静的山林立刻回荡着饱满的“啊”的回音,我们的人一听也马上回应起来,扯着嗓门大声喊叫“啊 啊”。回音象海啸声,一浪接一浪震耳欲聋。我从心里笑出声来,想起了柳宗元的那首诗句"千山鸟飞绝"现在不是雪天,这山林没有鸟原来是被登山客们的巨大激情吓跑了的。</p><p class="ql-block"> 约莫走了二十多分钟,看见一处长满灌木的山石旁有一个很宽的洞,我们走到洞口观望,黑漆漆的洞口很深,有石阶延下,无人下去探奇。外面的石壁上有现代人镌刻的三个大字——“云雾洞”。教过书的石老师说,明朝朱元璋兵败鄱阳湖逃至此处时倒马此洞避难过。还指着洞前一小凹地说:“这就是当年倒马的马蹄印。”“呵呵”众人听了掩口一笑。再往前走又见一处几块直立的巨石,从石头缝里伸出一条直径约20厘米的黑色树藤,像蟒蛇一样呈s状向上生长,一直挂到一棵大树上缠绕开来。拳友们看了纷纷都爬上去留影。闹哄哄地争相拍照,会摄影的石老师拿着摄像机忙个不停。我趁机掏出手机把忙碌中的石老师也拍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好容易都拍完了,又继续朝山顶登去。这时可以看见透过树林的阳光了。徐姐说走了一半了,离山顶不远了,此处有个休恬处,建议大家喝口水休息一下。大家听了走到小恬处的石桌石凳旁,把各自带上来的橘子枣子葡萄分享给大伙吃。休息的时候拳友们还不忘本行,大大咧咧的张翠容在狭小的空地上打了一套太极扇。纪姐趁兴玩起了“一字劈”,她腿子的柔韧性博得队友们一阵喝彩。说说笑笑过去了刻把钟,大家起身又朝着山顶上去。九点十分大家都在平坦的环山公路上扔掉了拐杖。</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月亮山上电视台北侧的山顶上了。从树林里窥望黄石全貌,远处群山绵延起伏,美丽的磁湖三面被山环抱,湖畔高楼鳞次栉比。天气非常晴朗,滚滚长江像一条白色的绸带从东边缓缓飘过。四十年的变化,黄石城区面貌今非昔比了。我走到电视台广场的石阶前坐下休息,抬头往空中一望,一轮弯月正吊在头顶上,离我好近啊!名符其实的“月亮山”。我再次抬头凝望着蓝湛湛天空里那轮明净的弯月,想到“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诗句,神情不由得凝重起来。徐姐她们打起太极拳来了,石老师给她们录像。我却被广场上一片奇观吸引了,不知什么时候天降一股小旋风把广场西角边周围的沙石和落叶卷得团团转,并且慢慢地推着它们朝下山的方向移动,我一直盯着它转,直到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十点钟时到了下山的时候了。徐姐建议原路返回。她说,别的路都不好走而且又远原路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走回头路,我也想试试其它的路。这时候有个网名叫”少林寺“的男拳友说,他知道有条下山路好走又近。结果大伙都愿意跟着他试试,徐姐也只好随大流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平坦的环山大道行走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少林寺所说的那条路,沿途问上山来的人,他们说下山的路还很远。望着无尽的盘山大道,大伙心存疑虑地跟在少林寺后面无精打采的磨蹭着,他自己也记不清在哪里下山了。就这样就走了二十来分钟了。大伙正在焦虑的时候,平日爱笑的牟玲一眼看到大路右边处竖着一根指路标志牌。细看牌子下面的草地有踩踏的痕迹,应该是条下山的路。大伙当即决定不再往前走了就此下山。少林寺无法坚持自己的意见,只好尾随大家进入路边的草地向下走去。</p><p class="ql-block"> 路是缓慢向下的,大家很是放心。刚开始路并不难走,泥沙路夹杂着一段水泥阶梯路,下面的山洼里还隐约看见房舍,大伙以为很快就能到山下了,不免一阵窃喜,等走到房子跟前才知道那不过是山中一户守林人的房舍,离山下还远得很。大伙绕到房子后面一看,眼前完全没有了路,到处都是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此时大伙站在凸凹不平的石头上不知所措。是继续往前走还是退回去再从原地下?心里都在纠结着。</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弯弯扭扭杂乱无章的灌木荆棘,那陡峭的山崖上盘根错节老树枯藤在枝枝覆盖叶叶交通中像网一样的展开,不知路在何处?我是不愿意退回去的,这世上的路本来就是人踩出来的。很希望他们和我一样探出一条路来。这时有人发现树枝上系有红绸带的路标,于是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大家就四处寻找红绸路标。姐妹们一手抓住树杆一手撑着脚下的石块慢慢地向下挪动,相互搀扶穿行在荆棘丛生的野生树林里。拳友们又开始寻找断落在地上的结实的树干做拐杖了。体格健壮的少林寺和另一个面像斯文的男队友担当起照顾这帮六十好几的大姐们下山的任务,在遇到峭壁悬石松软滑坡处,他俩鼎力相助,体现出男子汉的气概。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无比激动。赶紧找到一块稳妥的石块站好,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拍下这感人的镜头,一边喊着石老师赶快拍照。石老师也兴奋起来,不顾自己也是快70岁的人了。急忙打开摄像机抓拍这千载难逢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路行一路拍来到一片茂密的林子前,前面的人大声喊“石老师,快来呀”。原来参天大树下垂着一条粗粗的藤条,这根藤条是由三根细一点的藤条缠绕形成一根又粗又长的绳索状,垂下的底端却盘成了两个大圆圈吊在离地面约一米的空中。这根藤和上山时看见的那根蛇状黑藤是一种植物,叫葛蔴根,葛根粉就是用它的根制成的。纪姐双手抱住葛蔴藤站在附近的一块大石上,左脚站在藤圈边,右脚用力蹬开石头纵身一跃,一脚踩在藤圈边上,一脚腾空翘起作飞天状。惹得石老师和拳友们纷纷拿出手机给她拍照。好生得意的纪姐下来后拳友们个个都跃上去,留下这美好的一刻。(可惜这些照片没能收集起来)。闹了好一会,大家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此地。途中我们又经过一段悬在山石边缘的石板路,石与石之间有的间隔10到50厘米不等的距离,姐妹们都互相提醒小心翼翼的大步跨越过去。少林寺为了留住这惊险的一幕跳到峭石下面的石巢里。蹲在那里仰拍,当时阳光正好透过树叶,当我们越过石板时,他正好拍到了从头顶泻在我们身上的那一缕光彩。</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队友们时不时相互调侃欢乐的笑声弥漫在这寂静的山林间。经过一段陡峭的山石阶梯路段之后我们终于来到山下的一座小石桥,这石板桥的年数肯定不小了,从石板磨损的状态看有一定的沧桑感了。桥下没有期待的溪流,只有干涸的杂石和泥沙。每个人脸上都是笑容,石老师早就去桥的那边摆好了架势,为我们每个人都拍了一张喜盈盈的过桥照。过桥之后我们都把手里的拐杖扔的老远老远的。</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已经是正午12点了, 我们这帮年近六旬七旬的老哥老姐姐们安全下山了。站在桥的这边回头望着那条通山小路,队员们都流露出不舍之情,为这次意外的下山经历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艰难辛苦的路,没有怨言,有的却是喜悦。今后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冒险的乐趣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山下我们向当地人打听这是什么地方,原来就是我们早上出发的黄思湾的紧邻太子湾。只不过是一条鲜有游客来的未开发的路。我们用了整整2个小时下山,歪打正着的探险经历带给我一段持续很长很长时间的回忆与享受。</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修改于广州建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