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教育事业,奉献诚挚爱心

HQH

<p class="ql-block">  记退休刘老先生捐款20万成立“北流市平政镇北河小学奖教奖学基金”</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9日,一位姓刘的退休高工,向北河小学捐款20万元,成立“刘丹青、朱永英奖教奖学基金”。</p><p class="ql-block"> 刘老先生的父亲出生在平政镇北河村,民国时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工作,刘丹青先生出生在灵山,平政是他的故乡。1979年刘丹青老先生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但他选择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又考上了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并入国防科技大学),转业后,刘丹青成了一名铁道工程技术人员,曾长期援建非洲,现定居天津。</p><p class="ql-block"> 刘丹青不在平政北河出生,也不在平政长大,甚至工作后,也难得回一次祖父母的家,退休后,他得以抽空回到故乡,扫墓祭祖,联谊宗亲,看到故乡的人生活富足,新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很是欣慰。但他又看到农村的小孩,普遍不爱读书,考上大学的后辈也很少,这种现状令刘老先生痛心疾首:“在我那家族,我的父亲是第一个大学生,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哈工大的博士,一个中南大学毕业,然而故乡祖父母身下后辈,还没有一个人能读大学本科。”</p> <p class="ql-block">  刘老先生一直想为故乡北河做一点事,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他决定捐出退休金20万元,用于北河小学的奖教奖学。“北河的老板很多,有钱人很多,我仅是一个领退休金生活的老人,20万块钱是我多年的积累,每年奖一万,可以持续二十年了。”刘老先生说,“为故乡办一件有意义的事,在老伴朱永英在世时,就商量谋划了,老伴年初去世了,现在就以我们两个人的名义捐款吧,也算了却一桩心事。”</p> <p class="ql-block">  问及刘丹青老先生为何不奖励北河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刘老说:“年青人考上大学,是读书开花结果了,我不摘果实,我关注的是娃娃,基础打好了,读书氛围浓了,大学生自然就多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农村,有刘先生这种大智慧的人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  安居乐业出人才,关键在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北河小学现有学生164人,教职工9人,如何激励学生感恩自强,奋发攻书,怎样表彰教师乐业从教,诲人不倦。刘老先生说:“这可是你校长的责任了,校长可要监督用好这笔钱!”的确,善款要善用,全校六个年级,每个年级30多学生,30%的获奖率,每个学期奖励60个学生,十来个老师,每年奖励他五六个优秀的成绩突出的,每个学期奖励5000元,一年就用一万元,持续二十年,这种激励作用是很大的!“母随子贵,父因女荣”,“族群重书香”,“村屯比扶智”,崇文重教的风气和观念必定浓烈而持久,北河村最终因“扶智而村强,读书而民富”。</p> <p class="ql-block">  捐资奖教助学,振兴教育,造福桑梓,泽惠后世,如果每一个村,都有像刘丹青老先生的智者,热心乡村的教育事业,涓流共汇,就可以涌成江河,绵力齐聚,就一定能众志成城。“安居乐业出人才”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共同携手,用爱心和真情支撑起平政镇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低调不张扬的刘老先生,不愿我们宣传,谨以此文记之。 </p><p class="ql-block"> 平政镇北河小学当以此为契机,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勉励教师们扎根乡村,廉洁从教,诲人不倦,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的关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