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迷”老妈

河边渔翁~王长命

<p class="ql-block">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出现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山西的几大剧种:蒲剧、晋剧、和上党梆子。其中晋剧又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统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p class="ql-block">晋剧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妈妈是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盂县一个小山村,童年是在漫长的抗日战争度过,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教育,虽然在解放以后参加过扫盲识字班,依然没有达到识文断字读书看报小学水平。这是老人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老妈的文化水平不高 ,但是对晋剧的喜爱痴迷伴随了她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盂县老家榆北村东头有一座川罗庙,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过后,村里人都要张罗着过庙会唱大戏(晋剧),这时候是老妈最开心的时候,她总是是一场不落从头看到尾。邻村上下只要听说唱戏都要叫上小姐妹们一起去观看。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是长池藏山古庙会正日子 ,老妈十五六岁那一年,拿上姥爷姥娘给的几个铜板儿,一个人步行近二十里土路,先到长池她姨姨家住上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吃了饭,进藏山里边赶了会看了戏,然后再步行二十里路走回家,看一看老妈那时候的胆量有多大和看戏的精神头有多足啊!</p> <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老妈跟随父亲工作调动来到定襄,一辈子忙于操持家务,拉扯我们兄妹四个长大成人。一直到我们先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又帮助我们带孩子教育第三代,她人家是全家的大功臣。虽然生活艰难岁月漫长,但是她老人家对戏剧的喜爱对晋剧艺术的欣赏一直是有增无减。</p> <p class="ql-block">1994年,河南卫视首先推出了戏曲栏目《梨园春》,吹响了电视戏曲栏目以竞技方式进行演播的号角,唤醒了戏曲栏目的春天。2001年3月,山西电视台开办了《走进大戏台》栏目,每周日晚上播出。</p><p class="ql-block">《走进大戏台》是山西卫视精心打造的一档融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大型综艺类戏曲栏目,节目立足于山西戏曲艺术这片沃土,通过比拼、打擂、才艺、民俗的展示,吸引了广大晋剧戏迷爱好者。老妈对这一档电视节目非常喜欢,期期必看。</p> <p class="ql-block">老妈爱看戏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每逢村里唱戏或者邻村上下有演出,老妈肯定会去场场不拉看到底,有村里的戏迷骑自行车或者开三轮车时候就捎一程,没有的话就步行前往。老父亲在世时,我们兄妹就会早早地拿上凳子去戏台场子的前面给占上位置,老人家早早的吃了饭结伴座进去看完戏,散了戏我们再接他们回家。即使是每天三开戏 ,大夏天高温酷暑也要坚持场场都要看下来,可见老人家毅力之坚强,对晋剧艺术喜爱之深啊!</p> <p class="ql-block">老妈在晚年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喜欢养花,在屋里头在小院里总是花团锦簇生机盎然。另一个就是爱看戏爱听戏,我给老妈买过耳聋助听器、影碟机和大量晋剧碟片,买过插卡唱戏机,小妹和孩子们给她买过液晶看戏机,让老妈随时在家看戏听戏。</p> <p class="ql-block">前几年,家里装了联通宽带网络,我们给老妈更换了智能手机,注册了她的微信账号,下载了“快手”APP,老人家很快学会用微信和我们视频聊天 ,在“快手”上看戏看直播,随时随地都在手机上欣赏晋剧名家名段,在家里不受干扰从耳机里面清清利利听到每个角色的唱段,与在戏场里面嘈杂混乱的声音相比,真是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去年(2023年)农历五月河边镇古庙会在抗击疫情三年以后恢复举办,村里邀请外地晋剧团连续唱九场戏,每天三开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老妈禁不住戏场里边高音喇叭里传来的嗨嗨呀呀、高低委婉唱腔和梆子锣鼓敲打声的诱惑,让我和三弟带上折叠椅,用自行车推上她去镇里的大戏台下,挤在人群里聚精会神地看了一场戏。这也是老妈从小妹去世以后再次出来看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