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我特意早起,走在百间楼的石板路上,看到老阿姨们早早的就在河边盥洗衣物。</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百间楼,清幽、静谧,宛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喜欢这样的早晨,静静地坐立河边,什么事也不做,邂逅一份无法形容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传说百间楼为明代万历中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傍河而筑的百间楼,并非一间间的复制,而是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百间楼的封火山墙,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行一步一处景,百间楼的建筑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百间楼慢慢的边走边拍,认真的记录这里的美,这里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梦里水乡。</p>  <p class="ql-block">百间楼是整个南浔我最钟爱的地方,也是我认为南浔最精华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水乡的清晨薄雾笼罩,没有游客的涌入,只有最质朴最生活的场景,偶尔穿过的车铃从我的身边过去,狭窄的石板路上自行车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石板桥、撸摇船、红灯笼、还有沿河窗边洗菜做饭的人家,无不书写着我对江南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来南浔,必定会来南市河,这里汇集了南浔作为江南水乡作为标志性的景致,各大知名园林宅邸分散两边的南东街与南西街。南市河是穿镇而过,流淌千年。摇橹声,傍河而筑的民居,还有明清时代富甲天下的历史与传说。穿行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中,似乎处处如诗如歌。</p>  <p class="ql-block">刘氏梯号的主人叫刘安泩,是刘镛的第三子,曾经做过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刘氏梯号是一片中西式建筑群,因为外墙由红砖砌成,南浔镇的乡邻们都称之为“红房子”。</p>  <p class="ql-block">尊德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南浔四象之一的张宝善所建,他是张静江的父亲。这幢建筑是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建筑分三条轴线。中轴线3进,东西两轴线4进。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南浔段</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两座牌坊都集浮雕、缕雕、透雕、圆雕四大雕刻。</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仿佛南浔的一个历史标记,轻而易举就可以和西塘、乌镇、周庄这样的古镇区分开来。门第重重藏书万卷,一个巨富们的文人梦,庆幸的是,这里没有因为开发而变得人满为患。虽然这里早已没了曾经引以为傲的万卷书海,可是仍有书香满溢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建藏书楼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溥仪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夜景可以用梦幻来形容,由于河面开阔,弧度独特,每一张夜景都美轮美奂。来过的人,没有谁不为之沉醉!</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沿河的红色灯盏逐一亮起,我踩着石板路慢慢往前走,水中红色灯盏的倒影悠悠,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仅有的几盏暖黄灯笼便是百间楼夜晚唯一的照明。这里的夜晚,没有歌舞升平,只听闻河水静静流淌,日复一日,永不停歇。</p>  <p class="ql-block">当南浔的夜幕来临,天色随着人潮,像万年的潮汐,让这个古老的镇子归于宁静,巷道更显幽深,偶尔有一、二辆电动车驶过窄窄的小街,继而又是无声。信步沿着河边慢行,少有店铺开门,只能从一些半掩着的门扉背后,能窥见几分院中的神韵。宁静,安详,如同靠在桥旁的那艘木船,安安静静,就已是南浔最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