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台怀古

江上明月

<p class="ql-block">文图:星铭</p><p class="ql-block"> 提及阳春二字,相信大多数人立马就会想到“阳春三月百花盛开”之词语,当然也有人会提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曲目。然而,当问及阳春台在何地?因何而得名?想必知道的人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打开百度地图,输入钟祥市气象局,导航便会把你带到汉水之滨的一座青山之上,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阳春台”所在地。在这座山上,还有钟祥老干部局、钟祥中医院等单位盘踞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上。站在青山之顶四周遥望,东北边紧邻的是明朝嘉靖皇帝的出生地——兴王府,再就是碧波荡漾的莫愁湖,东南边是烟雾缭绕的镜月湖,正西边滚滚汉江依山绕城而过,好一幅绿水绕青山的壮丽美景。</p><p class="ql-block"> 此山名曰阳春台,史载在山之西侧绝壁处原有一栋楼,名曰“白雪楼”,此楼原为军事瞭望哨,后来成为贤士大夫、文人骚客竞相登临的游楼。据考证,阳春台和白雪楼皆因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得名。而《阳春白雪》始于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合唱《下里巴人》有数千人;《阳阿薤露》数百人;《阳春白雪》不过数十人……”,自此“阳春白雪”成了高雅脱俗的代名词,加上楚代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的传唱,享誉神州,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 相比阳春台而言,白雪楼似乎更有名气。让白雪楼声名远扬的是唐代“诗王”白居易元和十年到江州任司马,八月初途经郢州时写下一首《登郢州白雪楼》:“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此外唐代“诗豪”刘禹锡在游玩郢州时也以《白雪楼》为题作诗一首:“江上楼高十二梯,梯梯登遍与云齐。人从别浦经年去,天向平芜尽眼低。寒色不堪长黯黯,秋光无奈更凄凄。阑干曲尽愁无尽,水正东流日正西。”古时郢州便是今日钟祥。这两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激发了文人骚客们向往和登临白雪楼的热情。到了宋代,白雪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并称为“四大名楼”。只是此楼早已不复存在,始建无考,毁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一代名楼就此消亡,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阳春台之名气虽不及白雪楼,但厚重的历史和完好的遗址保护,使其美誉毫不逊色于白雪楼。古时阳春台与兰台、子胥台并称郢州“三台”名胜,更有《阳春台赋》碑向人们述说古老的故事。文献记载,该赋碑形成于明兴王朱祐杬,当年受封郢州后以阳春台登眺吟咏为乐,弘治十年十一月,他最后一次率从臣登眺之后,恐游玩妨政,作《阳春台赋》以自儆,遂罢游观。赋曰:予荷皇上恩封于安陆,距国之西数十步许而有山,兀然,乃阳春台址。文中还对其秀山美景大力称道。后其子嘉靖帝,令将该赋刻碑立阳春台上。该碑高4.6米,宽1.5米,碑头二龙戏珠,碑身“大明恭睿献皇帝圣制阳春台赋”正文、基座皆清晰尚在,现立于钟祥气象局院内,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曹国公李文忠曾在阳春台上修建郢门书院,成为明代四大书院(郢门书院、察院书院、武郡书院、兰台书院)之一,后毁于兵火战争。清朝时期,知府杨绿绶将郢门书院改名阳春书院并重建,将游牧之场化为诵读教学之所,建房数十间,所辖七属之地(即钟祥、京山、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和荆门、沔阳二州)学子纷沓而来,人才辈出享誉盛名,重现阳春台鼎盛,再次声名远扬。后来书院迁徙,树林被土人盗伐;再后曾在阳春台上修建白雪亭、熙亭等,但均被火灾所毁。直至新中国成立,1952年6月湖北军区在杂草遍地灌木丛生的阳春台上首建军用气象站,1954年1月转为地方“湖北钟祥县气象站”,成为观测气象、保障农业、造福人类科技管理服务机构。</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阳春台,虽不及2000多年前的盛名与繁华,但其遗址及影响力依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古探幽。漫步在阳春台上,树木参天,绿茵遍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已成为离退休老干部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重要场所;同时成为关心下一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中心。在阳春台的最高处,《阳春台赋》碑就座落在那里,虽风化严重,但碑文依然依稀可见,更能彰显出厚重的历史。原位于阳春台西侧绝壁之上的白雪楼,已被气势恢宏的中医大楼所代替。立于大厦之顶,一座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尽收眼底。虽有人感慨:昔日曾与与岳阳楼、黄鹤楼、浮云楼齐名的高雅名胜之地,而今变成了民居与单位混杂的无名之地,真是令人痛哉惜哉!但笔者以为,将昔日仅供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游玩之地,打造成为保障民生、尊老爱幼、造福人类的福祉之地,同样令人快哉美哉!您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