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秧歌——背棍

小草无名~王利

皇帝出游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巨龙腾飞兴盛世;社火秧歌闹新春。2024年新春佳节,烟花绽放,异彩纷呈。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社火秧歌闪亮登场,古老背棍秧歌为龙年春节,又增添一道精神文化生活大餐、目不暇接的视觉盛宴。</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棍即背人,其表演形式,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和舞蹈动作表演传情,被誉为“无言的戏曲”、 “活动的雕塑”、“流动的杂技”、“空中的芭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是一项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棍,经过长期的演变,各地有各地的俗称,如:背阁、背哥、背鸽、背蝶、背装等叫法。这种表演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农耕时期多用童男、童女祭拜社火、求神、祈雨,延伸和发展到现在,成为集戏剧、舞蹈、杂技、绘画等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有人说,是在元宵节闹元宵时,孩子们多由大人顶在肩上观看秧歌。有一位民间艺人,从中受到启发,便把经过挑选的女娃娃们,精心化妆,由大人双肩顶着,走上街头表演。后来又用背棍绑在大人的背上,娃娃由双肩升到棍的顶端,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棍,一般由父背子、父背女,双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她站在三角铁架上的插座脚蹬上,三角架最上端的铁卡子卡其腰间。插座、铁卡和脚蹬,全用化妆的戏装包裹于里。</span></h1> <h1>  上角儿,也叫上装。通常是男孩、女孩大多七到十岁之间。这么小的孩子很是辛苦。但被选为背棍的男女孩子都感到荣耀,有高人一头,出人头地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说:“上装出镜后的男孩好娶,女孩好嫁”。孩子们早晨3、4点多钟就得跟大人起来,吃饭、画妆、用布束腰、把自己与背棍的上半部分固定在一起,先由别人先抱着走路。</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表演开始时,再将孩童插入背棍的男子后背合为一个整体。锣鼓响起背棍男子两腿略打弯,左右轻轻扭动腰部,踩着鼓点匀速前进,上面的小演员,身不由己的随着下面的男演员所走的舞步,扭动腰际,左右轻甩两臂,起伏抖动,即可长袖曼舞、飘飘欲仙,沿街表演,一展风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棍经过民间艺人长期不断的创新,吸收西方芭蕾的“托举”,民间高跷的“凌空”,艺术魅力不断增强。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棍尖上的灵动舞蹈;空中芭蕾。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特色舞蹈形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背棍的制造样式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拆分方便、快捷。下截的铁绊和曲挺是民间的绝活,制作巧妙,充分运用了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活心转轴式背棍</h1> <h1>  旁挂,托举式背棍</h1> <p class="ql-block">欢迎交流 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