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 瘩”情

老翟头

<p class="ql-block">  进入年暮岁衰的年龄段,来自朋友、同事薄厚不一、版本各异的自述、文作汇集乃至长篇小说时有收受。人生到了收官时刻,梳理一下自己倾其一生的事业成果或妙笔描山画水并留墨载册,不失为好事一桩。开始时,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祝贺,可到后来,说实话,一部分道喜贺兴之类的言语就有些表面了。</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当快递把一本《岁月随笔》送到我手时,这种麻木的感觉突然被心动所代替。看件寄自山西壶关,一下子撩起我的“疙瘩”情。不翻不看,自然明白著书之人。闲暇之余,仔细品赏每个段落,仿佛看见这个“疙瘩”友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在太行山一带,人们戏称壶关人为“疙瘩”。因工作原因,我在壶关结识了多个“疙瘩”好友,牛建中就是其中之一,书是他寄来的。</p><p class="ql-block"> 初识时,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准确表达此人给我的印象:敦实的身板、朴素的衣着和略显粗黑的皮肤似乎在提醒我不要对他长在深山的身份产生怀疑;斯文的谈吐、优雅的举止和近视镜后那双闪着智慧的大眼又让我不得不承认站在面前的确实是一位儒雅绅士。</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惊讶:这位壶关,好像没有想象中那样“疙瘩”。</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春的一个上午,时任山西日报农村部主任的赵克明走到我的办公桌前,放下一篇稿子,介绍了一个人,说这是壶关县委通讯组组长牛建中,“他的这件稿子你给编编吧”。打量这位30多岁的汉子,我一下子就被他刚柔相济或者说雅俗交融的气质所吸引。再瞧稿子,只见白底红格的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壶关县鼓励经营大户放手发展生产》,看着标题,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字写得真漂亮”。</p><p class="ql-block"> “当过教书先生。”他回应着。</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同为太行山养育的山民子弟,也许是都有当教师的履历,我俩一见如故,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谈得十分投机。中午我请他在机关食堂就餐,饭桌子上继续谈稿子、说采访、论时势、拉家常……每人两个馒头、一碗白菜汤,吃得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牛建中长我10岁。此后,我每有到晋东南出差的机会,总要绕道壶关看看这位牛“疙瘩”。省报记者下乡来,在那个年代是各地求之不得的事,倍受欢迎。壶关的这位仁兄自然分外热情,每次都把我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那时的路没有现在平,车也没现在好,县里仅有的两辆北京吉普,既要服务主要领导,又要接待上边来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小车忙不过来,牛“疙瘩”借来两辆自行车,领我到村采访,车在太行山间的小路上扭来颠去,山风在耳边呼呼吹过,蓝天白云,远山近影。路边的野花争奇斗艳;亮喉的小鸟尽情吟唱。采访之外还收获了自由赏景的“副产品”,着实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王五全的家庭林场、侯天乐的立式砖窑、晋庄村的谷子丰产地、南底村的副食加工厂等壶关时代楷模的产生之地,我们把车痕与足迹留在那里,报纸把他们的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984年,牛 “疙瘩”被提拔当了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虽然工作关系勾挂不多,但情谊并没有隔断,有机会总还要小聚兴聊。</p><p class="ql-block"> 牛“疙瘩”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的岗位上行将退休时,特邀我再到壶关。时隔多年故地重见,有点熟悉,更多的是陌生。尤其是那道长5000公里,倚着山势起伏蜿蜒的白色防火石墙,着实让人震撼。在墙根下,牛“疙瘩”把“挖石栽树,搬石垒墙”的故事一个个讲给我听。感动接着感慨,我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要不是你分管农林牧水,要不是你受老农围墙护果树的启发,要不是你在自己村里先搞实验,不一定有……”话未说完,牛“疙瘩”双手把我的胳膊摁下,“功归百姓、功归百姓啊!”</p><p class="ql-block"> 是的,功德无量的事,后人将永志不忘。眼前修筑的是一道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的“世界上最长的森林防护墙”,又何尝不是当今壶关27万老百姓为自己,也为包括牛建中等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官员竖起的一座无字大碑呢?!</p> <p class="ql-block">  在离开壶关的前一天,我俩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壶关最偏僻、距县城最远的鹅屋乡。牛“疙瘩”说,来这里是想唤醒你我尘封了多年的一个记忆:“记得咱俩第一次太原见面吗?你说稿子事例需要充实,回来后,我只身到这里补充采访,近百公里的山路徒步往来,在老乡家吃住,整整半个月呀!”</p><p class="ql-block"> 我说:“那可是你在省报的第一个头版头条啊。成功需要支撑:才气、运气、力气样样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和着牛“疙瘩”深情的讲述,看着从峻岭险峰中冒出冠茂躯挺的一株株油松和在陡崖峭壁上延绵缠绕的一团团青藤,我突然想起从这方土地孕育出来的刘德宝、雷郭堂、王五全等诸多“疙瘩”,他们有的当政、有的为民,职位不同,岗位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有理想、有信念、有动力,有激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p><p class="ql-block"> 我明白了:所谓“壶关疙瘩”,是大山赋予壶关人的秉性;是敢于较真,执著前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精神体现!</p> <p class="ql-block"> (网图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