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三科法门》是对一切法的阐述。

無忧

<p class="ql-block"> 三科法门是佛教对一切诸法的分类,是以缘起为根本宗旨,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p><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对弟子宣讲三科法门的道理,并且用禅宗特有的观念对他们做出了新的解释,佛和众生的分别在三科法门中都能得到体现。 </p><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召集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神会等十大弟子,嘱咐他们要“各为一方师”,在慧能灭度后继续宣扬南宗顿教法门,在宣讲佛法时怎样才能不失去本门的宗旨,为此,慧能大师讲述了三颗法门和三十六对法。 </p><p class="ql-block"> 利用三科法门和三十六对法,在任何时刻都要超越二元对立的立场,不落偏执。对人宣讲佛法要一语双关,相对的看待一切,前言后语要相辅相成。从根本上消除二元对立的分别相,这样才能显出南宗顿教的独特之处。 </p><p class="ql-block"> 三科法门的分类三科是佛教对万有一切法的分类,是以缘起为根本宗旨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 三科法门就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实际上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而设置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把心法执为实有,就对他说五阴法;有的人把色身执为实有,就对他说十二入法;有的人执心、色两者为实有,就对他说十八界法。 </p><p class="ql-block"> 按照众生的根性来说,为礼根者说五阴法;为中根者说十二入法;为钝根者说十八界法。就按照众生欲望的不同,为欲望少的人说五阴法;欲望不多不少的人说十二入法;为欲望多的人说十八界法。 </p><p class="ql-block"> 三科法门的这样分类,能够很好的依据众生的根基,有针对性的破除我执,建立无我的观念。五阴又叫做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种法的积聚。五阴是人生痛苦的一个来源。</p> <p class="ql-block">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种苦。生苦,是出生时所受的痛苦;老苦,是年老时体弱的痛苦;病苦,是患病时所受的痛苦;死苦,是临死时的痛苦;爱别离苦,就是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痛苦;怨憎会苦,就是与不想见面的人见面时的痛苦;求不得苦,就是求取什么东西而得不到时的痛苦;五阴炽盛苦,就是五阴的作用旺盛,掩盖了清净自性而产生的痛苦。 </p><p class="ql-block"> 色,佛教中的色是物质的意思,构成世界和人身体的物质都属于色。 </p><p class="ql-block"> 受,就是接受的意思,是由感受器官眼、耳、鼻、舌、身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各种感觉、感受,情绪。这些感觉大体上可以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p><p class="ql-block"> 想,就是心的作用,心的思维活动。想有三善想和三恶想之分。 </p><p class="ql-block"> 行,行是有目的的运行,指身、口、意的造作,意识、精神与生命的持续不断的生命变化,狭义的行仅仅指意志活动,广义的行指色、受、想、行、识以外的一些有为法。 </p><p class="ql-block"> 识,是心识最根本的思量活动。《唯识宗》认为人有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莫那识、阿赖耶识。 </p><p class="ql-block"> 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于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八界和十二入。 </p><p class="ql-block"> 十八界,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p><p class="ql-block"> 十二处,是外六尘和中六门的合成。外六尘又叫做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中六门又叫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p> <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论三可法门 慧能大师认为,无论是外界的六境,还是自身的六根,都无非是“心”的造作,我们自己的本性包含了所有的佛法,这叫做含藏识。一切念头都能转化各种认识机能,心念一起,就产生六识,六识从六门中出离,六识的出离得到了六尘,这就是十八界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对十八界的解,和一般人认为的正好相反。并不是外界事物引起了内心的想象,而是先有了内心的造作,才引出了外界的种种现象。假如我们的本性起了邪念,就会引起十八界邪恶,假如我们本性起了善,就会引起十八种正直。如果被邪恶的念头所控制,就是众生如果心中的善念不断,就是佛。 </p><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从禅宗心性的观点出发,把十二处与十八界做出了与传统所区别的阐释。 传统的认识论上对人认识发生的过程的阐释应该是由六尘到六根,最后到六识。而慧能大师的阐释却正好相反,这种阐释是突出强调众生的自心与认识。修行中的重要性含藏识即阿赖耶识,又称第八识,为友情根本的心识,八识之根本,它含藏了一切善恶行为的种子,为一切事物的根源。 </p><p class="ql-block"> 慧能大师认为六识是由众生的内心而产生,六识引起分别心,引出外界的各种现象。 </p><p class="ql-block"> 六根就是众生感知外界的六种器官。慧能大师认为,六识不是六根对外境的反应。而是外境的各种现象是六识籍由六根而产生的。慧能大师认为,众生所认为外境的各种困苦烦恼,其实都是由心中的妄念而生。如能破除六识中的妄念,自然可以破除六尘所有的烦恼与痛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