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忆旧之三百四十八:“狼窝”庄窠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  原载2024年3月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署名: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在天津市,村名的得来绝大多数与姓氏有关,如张家庄、李家庄、王家庄等,但实际考察发现,这其中也有很多例外,庄窠(音kē)村即是一例。</p><p class="ql-block"> 庄窠村,今属武清区河西务镇,位于镇驻地北部9公里,拥有人口400余人。别看村庄规模不大,但这个村庄的文化底蕴却很深厚。据1931年出生的王世文老人回忆,这个村很重视教育。清代时就设有私塾,上世纪30年代,私塾改成了民国学校。日本侵略时期,国民学校则改成了乡立初小。乡立初小坐落在主街的东部,校舍是乡绅田玉珍的私家住宅,教书先生是田采廷。在王世文9岁时(1939),他就在这所学校上学,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据1940年出版的《河北省武清县事情》一书载,当时的庄窠乡立初小拥有教职员2人,在校生20人。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村里有一座很大的庙宇,人称关帝庙。大庙占地两亩,有山门、大殿及前后院。大殿坐落在前院,有3间房子那么大。大殿后面是一排平房。在大殿内,正中端坐着关老爷神像,其左右分别是周仓、关平的站像。山门前还有一株古槐树。 王姓、刘姓、汪姓是庄窠村人口比较多的姓氏。其中王姓是首户,出是立村时的原住民,现拥有人口七八十人。过去王姓有家谱,辈份都按照规律排序,如王世文的曾祖父叫王波,他这一代是两个字。祖父叫王之焕,是“之”辈。父亲叫王连奎,属于“连”字辈。刘姓仅次于王姓,但被分成了两支,一支留在本村,另外一支则搬到了附近的黄屯。汪姓仅有五六户,另外还有石、阙、赵、侯等散户。 </p><p class="ql-block"> 关于庄窠这个特殊村名的来历,目前并无权威的解释。清康熙十四年梓行的《武清县志》就已经有了庄窠的记载。乾隆七年、光绪七年《武清县志》在“里社”一节中,继续延用这一名称,并指庄窠隶属于坊一里。1914年《京兆武清县地图》标注为“庄河”。1926年《直隶省地形图》仍标注为庄窠。但1939年的《武清县全图》,又标注为庄河。在1948年出版的《武清县全图》上,又恢复为庄窠。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天津市地名志·武清县》曾给出一种说法。据该志载,清乾隆年间,由治河民夫定居成村,因村址夹河,得名装河,后讹变为庄窠。这个说法与事实存在出入。如其认为成村于乾隆年间,而事实上,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有了庄窠这个村名了。另外,所谓村址夹河的说法也不确。庄窠本是运河古村,查民国时期的地图,庄窠最早坐落在北运河的南岸,后来由于附近决口,主河道被裁弯取直,运河直接在庄窠东部经过。这样,原来的一个小弯就被废弃了(与村北大堤平行),所以庄窠就位于河道的西岸了。但无论是在北岸,还是在西岸,都不存在“村址夹河”的情况。 而据笔者分析,庄窠之“窠”应当是指“狼窝”(俗语,指河道决口后,将河堤或地面冲出来的空洞)之意,其村名的得来与运河决口有关。按照民国期间的地形图标注,庄窠实际上位于北运河的一个转弯处,旧时因决口形成了一个“狼窝”,后来外地移民定居在了狼窝旁边的高地上,成村后便被人们称作庄窠(窠为是“窝”之俗称)。至于民国地图上一度将庄窠标注为“庄河”,其“河”字很可能是“窠”字的误植,并不是地名志所言之“装河” 。</p><p class="ql-block"> 因为毗邻运河,所以庄窠人的生计很大程度与漕运相关。据王世文老人介绍,在他小时候旧时,村里人就有不少拉纤工,过往的大船,每船需要拉纤工四五个。拉纤工走在河岸的边上,一脚水一脚泥的,这个画面多少年后仍萦绕在脑际。</p> <p class="ql-block">侯福志,1964年11月11日生于武清县石各庄公社(今石各庄镇)李各庄村。天津知名文史学者、乡土文学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档案馆近代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大运河词典(天津卷)》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原处长。现任地质勘查处处长。</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在《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报纸及《地球》《化石》《天津文史》《天津史志》等杂志上,发表文史随笔、科普作品及散文作品2000余篇(笔名有御河轩主、柳福、雍楠、柳士心、四海、武邑等)。累计出版著作有:《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大地史诗——地质史上的天津》《津沽谈往录》《津沽乡情录》《沽水旧闻录》《桑梓纪闻》(卷二)、《桑梓纪闻》(增补本)、《津沽诗集六种》《老天津的旧报旧刊》《老天津的地质风物》《评剧皇后刘翠霞》《老天津的诗社和诗人》《李各庄风土记》《武清乡村老物件》《报人王小隐其人其事》《武清村庄史话》等20余部。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天津地矿工作二十年》《天津地热(温泉)志》《天津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另参与和平、河西、河东、河北及武清等5个区的30余本文史资料编辑或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崔黄口史话》编辑撰稿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