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二)

深海

文章作者:吴兴华(深海)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b> 我小的时候,家乡防城港交东村生态环境良好,依山傍水,溪流潺潺,峰峦叠嶂,古木参天,原始森林绵绵不断,翠竹林密不透风,高鹰岭下的大峽谷,是一座森林宝库,周边山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简直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园。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盛产众多的植物果实,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成熟的野果及多种竹笋。这些给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和栖息天堂。<br> 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众多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乐园。斑鸠和鹧鸪等鸟类天天啼鸣,我再熟悉不过了。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只有土名。天鹅、野鸭、大雁、麻雀、喜鹊满天飞,上山打柴时会经常见到一群群的锦鸡、红角鸡,在树林中捡食从树上掉下的果实。特别是红角鸡,一受惊吓,就“卟腾”一声,整群全部飞上树去,张开头上碧绿色的两个漂亮的肉角,朝地下伸着脑袋呱呱呱地朝人惊叫,撵都撵不走。正如电影《刘三姐》歌曲所唱:“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窝。进山听见斑鸠叫,出山又闻鹧鸪啼,一声山歌唱出口,气死深山老画眉”。</b> <b>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老鹰,村后最高的山叫高鹰岭,因常有山鹰出没而得名。小时候我抬头经常能看飞在天空里的老鹰,翅膀比较大,飞得很高,并呈现一个明显的弧度,经常在村里上空盘旋。那些家伙令人讨厌,因为它经常叼走家里养的鸡鸭,防不胜防。好在它不像狐狸那样一咬就是咬死一大堆。老鹰一次只捕食一个鸡或鸭,两三天后再来捕食。有一次老鹰在我家附近的空中盘旋,正准备捕捉鸡时,被回家度假的父亲发现,顺手举起手中的枪,一枪就把老鹰打下,拿回家里,我才有机会近距离看到老鹰的样子。</b> <b>从高鹰岭到大山边,都是沟壑不断、绵延千亩的原始森林,儿时我常在山里砍竹子做玩具,多次近距离遇到过黄猄在竹林里找食。这家伙很是可爱,当它见到人时,就会一动不动地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扭头看着你,你不动它也就不动。如果你一弯腰或者走动,它会迅速地从跑走。冬天收割后,农田里的水表面似干了,但泥土仍是软的,一旦陷下去,齐膝深,很难拔出来。有很多次,野黄猄跑到村里找食,村民看到后,惊奇地叫喊并追打,受惊吓的黄猄无路可逃,蹿进农家院落,到处是喊打声,无奈跳进农田里。它虽然能跑善跳,疾走如飞,几米宽的距离或1米多高的障碍物可一跃而过,而田里的烂泥让黄猄无法跑,最终被村民打死。那时尚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人们兴高采烈地把打死的黄猄扛到生产队的禾塘(晒谷场),宰杀后每家每户分一点吃。</b> <b>过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一到冬天,我便和哥哥到屋前屋后捕鸟。哥哥力大,可以拉弹弓,而且打得很准。还有一种捕鸟神器,是用小竹篮做成的盖子。把竹篮做成一个活动机关,设计非常巧秒,一触碰到机关就会往下盖,使用时用力把篮盖往上拉,在机关里放上虫子作诱饵。贪吃的鸟儿一啄虫子就触动机关,竹篮瞬间盖下,把鸟盖住。捕到的漂亮的鸟,就养起来观赏。一般的鸟,就用火烤熟吃了。</b> <b>收割后,水田中总有好多长脖子长腿的白鹤,有的像武林高手一样单腿站在那里;也有的两两相对半开着翅膀嬉闹跳跃,上下盘旋间展露出它们舞蹈家才有的曼妙身姿。我们总是偷偷靠过去用小石头袭击它们,但白鹤非常机灵,一旦发现动静,就会“哧喽”一声远走高飞。白鹤飞到附近山上的松树林里,就在那里安家。</b> <b>除了鸟类,各种水生动物也很多,鱼虾蟹在河沟里随手可以抓到。有一次,我母亲从大山边砍柴回来,路过潭古岭脚下的水沟时,看到一只约12斤重的甲鱼(鳖)在沟边沙堆上晒太阳,我母亲放下肩上的柴担,迅速走过去用手抓住甲鱼的尾巴,它伸出长长的头想咬人并拚命挣扎,但始终够不到,只好作罢,乖乖被擒。这是我一生见过最大的野生甲鱼!拿回家放进锅里红烧,全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顿。</b> <b>小时候的农村没有娱乐场所,我们每天都在大自然里摸爬滚打,玩得不亦乐乎。大山边的山龟特别多,根据乌龟喜欢晚上爬上岸边草坪或田埂觅食的习惯,每年6—9月我们就设陷阱捕捉。先是在草坪上挖一个60厘米深,直径40厘米宽,上小下宽像水缸型的泥坑,然后在泥坑中间插一根木棍,棍子顶端夹有一块动物肉或内脏,龟晚上出来觅食闻到腥味,会不顾一切爬过来,因为龟很笨,不会想到有陷阱,当爬到泥坑边缘时,一不小心失去平衡,就会掉进泥坑里,我们称这个方法为装龟。有时一个晚上会连续有好几个龟掉进陷阱。记得有一次连续几天下小雨,我忘记去查看陷阱,过了一个星期后去检查时,陷阱内落有6个龟,其中一个最大的8斤重左右,还在陷阱里下了两个蛋,与鸡蛋差不多大,非常有趣。</b> <b>据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鸟多青蛙多,种田不用像现在这样频繁地打农药,只是用草木灰撒撒就可以了。后来频繁地使用农药,使环境严重污染,使人、畜中毒,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就是野生动物减少给人类带来的危害。<br> 千百年来,家乡人都一直在捕捉这些动物,但年年捕捉年年繁殖,还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也就是说,过去的捕捉是基本平衡的。因为那时捕动物只局限于本村民范围内食用,没有经济利益链驱动,不会大量捕捉拿去买卖。过去整个村子一天捕捉野鸭十个八个已是极限,后来专业捕捉一天成百上千!明显失去了平衡。</b> <b>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儿时玩乐的荒坡已面目全非,鱼虾蟹鸟游弋的水域改造成了养殖场。村民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富足与现代,而动物们却失去了自己的天堂,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我在想,人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是不是也应给同住地球村的邻居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