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songqing

<p class="ql-block">一 、 老家的柿子树</p> <p class="ql-block">  老家门前的柿子树无人打理,在老屋一角,不知道是哪位故去的长辈栽种的,枝叶繁茂,春华秋实,人吃一点,鸟吃一点,天收一点。一年一年的循环,老屋越来越破旧,果树越来越高大……</p><p class="ql-block"> 每年柿子树春天开花,夏天茂盛,秋天柿子成熟,正好是中秋、重阳节气,这个时间回来采摘成了我回家的最大理由,成熟的柿子树已经没有绿叶,只有或金黄或橙红色的果实,像灯笼一样沉甸甸的压满枝头,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p><p class="ql-block"> 通常在树下会套种几颗丝瓜苗,不用打理,到了夏天,纯绿色的丝瓜就挂上树梢,没吃完的干枯丝瓜取瓤,是最好用、最环保的洗碗布,算是额外的收获了。</p><p class="ql-block">  采摘并不容易,最直接的方式是搬一木梯,爬上树梢,像猴一样在枝丫间腾挪,摘一个往下丢一个,树下的人仰望着我,准确的接到手,接不到的一声可惜,爬树的、捡柿子的、围观的笑声一片,还不停指点我转战下一个枝头。以前老娘在的时候,总是阻止我往上爬,我却乐此不疲,每年都记得这事。我似乎想证明一点,我很矫健,我还年轻,父母不会衰老,家离我很近,我在试图留住光阴。</p><p class="ql-block"> 柿子摘到了不能马上吃,要自然放软后才能吃,软软的,糯糯的,甜甜的。甜味总让人有种莫名的幸福感,更令人难忘的是佳节期间一家人的团圆,一家人的笑声,一个村子的短暂热闹……</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年吃不了几个柿子,但感受的是一些记忆,一种浓郁的家乡情怀,寄托的是“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时,看见老屋旁的柿子树守望着那栋破旧老屋,瓦屋里随风吹散的炊烟缠绵包围着柿子树,树根已经和墙脚融合,斑驳的青苔附着在潮湿的墙根上,向阳生长,一棵小树苗从墙缝中欣欣然伸出幼小的枝丫,模糊的树影,薄雾、青烟笼罩下水墨画般的村庄,湿润了双眼……</p><p class="ql-block"> 我们年少时拼命要跳出来的农门,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不舍眷念起来,思绪越来越强烈,行为越来越执着,即便现在的家乡已经没有了那口清澈的水塘,没有了水塘边高大的柳树,过去那条供全村人吃水的河沟也塞满了野草,少年时和发小嬉闹的瓜田李下都慢慢模糊……“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遍”,也许这就是我的“乡愁”,一种精神层面的感觉,融入血液。</p><p class="ql-block">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的这句说辞贴合季节,贴中心绪。</p><p class="ql-block"> 饭后老父亲跟我说:“我再也种不了那多菜地了,弄不了。”</p><p class="ql-block"> 我嗔怪他:“你总不自觉,医生的话你一句都不听,你要我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老头无语……</p><p class="ql-block"> 老头的泄气话让我心情沉重,一种青柿子的涩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 陪伴</p> <p class="ql-block">  半个月前接同学邀请参加他孩子婚礼,下一辈都长大成人了,我们呢?我们的父母呢?</p><p class="ql-block"> 算算日子,喜酒日子离上次回家正好一月,该回去了,正好回去看看老头,于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提前一周就微信视频联系老头,他说他晚饭后散步,不知觉走到了母亲的墓前……我叮嘱老头提前在家里等着我,这样我可以跟他多呆几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到家其实很快,不到两小时,每次回来前,老头总是好多遍电话,问同样问题:“出发没?”“几点到?”“柳柳她们娘俩一起回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她们娘俩都忙,回来的总是我一个,见到老头,看我一个人下车,他略显失望。我们爷俩见面其实话不多,但自己关心的事一看就清楚,一说都明白,无需太多旁白。</p><p class="ql-block">  晚上吃顿饭的时间总是有的,平常叔叔在肯定叫在一起。今天晚饭只有爷俩,二人对坐,三个盘两碗饭,小瘪瓶劲酒,依然是话不多,话题无非就是孩子的前途,亲戚的往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跟老头的交流多存在于内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话,更多的是平淡,有时是埋怨。他一辈子散漫,烟酒不断,有时彻夜不归打牌气哭老娘,我总怒气冲冲埋怨他自私、不顾家,可那又怎么样,他毕竟是我父亲。</p><p class="ql-block"> 十三岁我离家读书,老头总隔三差五就把生活费送学校来,搜索着从内衣口袋掏出五元递给我,有时候手头宽裕还加上两块,叮嘱我要好好吃饭,通常母亲还会要他带一“洋瓷碗”烧鱼,或者是一碗自家腌制的榨菜烧肥肉,油滋滋的,香香的,微辣的。我没下课的时候,他就在窗外等我,有时在窗边探头探脑找寻着我,他瘦小的身影一直印在脑海,这种陪伴持续到高中毕业,读书期间,我一直是同学羡慕的对象,是同学们中间生活条件最好的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很调皮,但不管犯什么错,我记忆中他没有骂过我,更没动过我一指头。</p><p class="ql-block"> 他一辈子没伺候过谁,但2012年老娘偏瘫后他照顾、陪伴了八年,直至她离开,虽然我总说他没有照顾好,但老娘却只指望他,什么事都等他做,也许这也是因果,是他该补偿老娘的。</p><p class="ql-block"> 老头喜欢看着我吃,有时候停下手中的筷子,告诉我哪个好吃,多吃点。而我总不愿近眼看他,眼神躲闪,不想看到他消瘦的面庞,不想看他日渐老去…</p><p class="ql-block">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远看才可以依稀想到他年轻时的样子,一些总存在脑海深处的片段。</p><p class="ql-block">  老头孤身一人在老家,他不会使用微信支付,连微信视频都玩得不熟练,每次发视频说完话,他总说“你挂,你挂”,我就没指望他学会,让自己每月有理由必须回家,我的这种陪伴是老头的节日,是他幸福源泉,然而这种幸福是那么吝啬,每月见面以小时计,每年见面以月份来计。</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是父母的陪伴养育我长大,伴我越走越远;年长时,我的陪伴可以解其孤独和离愁。然而人生很长,陪伴很短,这是我最大的不安。</p><p class="ql-block">  深秋的天色黑得很早,六点半天已漆黑,明天要变天,此时就已感到阵阵凉意,嗖嗖的凉风似乎灌到了胸口,村里已经没人在外面了,村里村外几家灯火阑珊,几颗星星闪烁,时而听到几声犬吠,打破了乡村的静寂,我打算返汉。</p><p class="ql-block"> 他站在我车旁反复叮嘱:“开慢点,天黑了,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车开了,他的嘱咐还没有停,声音淹没在发动机噪音里,消失在车轮的转动中……我也不知道佝偻身躯的他是否进屋,是否一直看着我远离,是否跟着我走出村口,我没有回头。</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的眼里噙着泪水,是因为那份难舍的亲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安。</p><p class="ql-block"> 快到家了,电话想起,每次如此,我知道是他。</p><p class="ql-block"> “我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那就好,那就好。”</p><p class="ql-block"> “你挂电话,你挂。”</p><p class="ql-block"> 停顿了一下,我按了那红色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绝境</p> <p class="ql-block">  我总是被这样一幕震撼:1991年大学毕业那年,老家发大水,疾风暴雨连续下了好多天,大堤决口,我家近20亩的鱼塘被淹,周边乡亲都束手无策,父亲独自一人撑船到鱼塘中心,冒着大雨奋力挖着塘泥,一瓢又一瓢,黢黑的木船,瘦小的体格,手臂不顾一切地在暴雨中飞舞着……一刻不停,直到鱼塘堤坝消失在洪水中,只有鱼草尖和高杆的芝麻杆在风雨中摇摆,洪水已经连成一片泽国,父亲坐在船头,任大雨倾盆,任雨水湿透衣裳……</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学毕业,我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甚至不知道突遇天灾对我们家庭意味着什么。母亲没有言语,在鱼棚暗自流泪。我很不理解,甚至责怪父亲:</p><p class="ql-block"> “你这样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不是杯水车薪吗?”</p><p class="ql-block"> 父亲没有理我,默不作声,到现在都没有谈起过。</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那次灾难家里损失近五万,父母半辈子的打拼被洪水冲走,从那开始 ,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好起来,好在我工作了,一路走来,虽然步步艰辛,但少有挫折,总算一路顺风。</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多少次半夜爬起来继续工作,多少次抓破头皮苦思良策。累了,让人泄气,保持沉默;成了,暗自高兴,为家里人添置些许物件,看着她们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现在才真正理解父亲当时的“无济于事”,那是祈求,也是抗争。</p><p class="ql-block"> “ 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面对人生转折的选择,面对挫折,父亲的那一幕时常浮现在脑海,我想这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天大的责任,一种不屈抗争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人生再苦,苦不过看家人跟着受苦;人生再难,难不过从头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