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分校三年级七律第二讲

王长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讲 布局谋篇之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课前我们来 复习一下七律的起承转合七律的起承转合讲究 “平起,顺承,跳转,妙合。”1、平起:七律的起,讲究平,平和,稳固。句子结构平稳,语义也要平稳,要有根有据。 2、顺承:这个顺,包括意顺,还包括笔顺。意顺,是指这个环节要顺着起的话题和意境写。因为所谓“起”,就是给下文提头,就是引起下文,所以你不能在紧接着的下文里另起话题。笔顺,是指与起之间要有连接---意义上的或字面上的。但是,承不是接过起的话题继续说些与起相仿佛的事,而是必须有扩展、提升或深入。把起的话题或意境进一步说深、说透、说细。3、跳转:是说转这个环节要有跳跃的感觉。要跳出起、承的话题和意境,另写一层意义。是话题和意境上的转移。转,讲究“跳”。同时,也正是因为话题和意境上的跳开一步,更需要字面上的连接。4、妙合:七律最后的合讲究一个“妙”字。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使人想不到会有这样一联或一句,但细细想来又甚合情理。但这个“妙”字说的是“合”,必须起到关合的作用。不能来一句与整首诗风马牛不相及的话结束全篇。做到了以上“平起,顺承,跳转,妙合”,一首七律就有味了。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应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谋篇布局—亦即布置起承转合之章法。击钵诗有所谓:“起句要入手擒题,一针见血”之说。然如此一来,所作之诗,易流于单调而缺少变化,大失文学创作之内涵,此亦击钵诗之所以为人诟病之一端也。而次句之承法,在补首句之不足。至于转处则应掷笔空中,如神龙之隐现。或议论,或感慨,要有新意方见精神。而完结处则应如悬崖勒马,回环照顾,庶不至泛滥无归。此即击钵诗章法之大略。 “谋篇”,我们先具体定义性的解析一下它。 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往小处说可以指一篇文章,往大处说,可以说成是国事、家事,天下大事。 布局——对某事物的整体结构所做出的规划安排。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谋篇布局,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乃至各项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个事前筹划,这是很自然的,不然象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乱撞,结果必然是四处碰壁。我们有时也表现的很敏捷,能很快速地对某事的处理做出正确有效的反应和行动。但是,这个“快”实际上也是经过“谋篇”而后才行动的。那仅仅是因为你的思维组织能力强。 一个人的谋篇布局能力,体现了这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每个有成就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能力的人,都是谋篇布局的高手。每件杰出的作品,不论是工程、外交、艺术、甚至事业等等,都必然是经过先谋篇而成就其精彩的。我们写诗、填词、做赋、行文,同样如此。每人写诗填词水平各不相同,其作品风格、层次、品位也各不相同,差别在哪?基础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谋篇布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技巧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修养的体现。所以,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功夫在诗外”。我们还时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就是“底蕴”。“底蕴”是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知识的积累程度。我们学习诗词写作,仅仅知道些写作规则的条条框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写作时真正依仗的是我们每个人平时积累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写近体诗,格律啊平仄啊押韵啊,其实不算难的,我们常过这段时间学习,不懂格律的人达到格律诗基本规则的掌握,而且也能合辙押韵地开始写作。普及速成,这一点都不难。 但是,却绝对不能保证让你们在短时间内写出蕴意深刻,神气内敛,精美绝伦的佳作诗篇来。为什么呢?因为,具体知识和规则的掌握可以速成,底蕴的积累却非一日之功。 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其他例如美术及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本质其实是一样的。诗、画、乐本就是一体的,思维模式大同小异。而作品形成的过程本身,又需要严谨的操作和精细的刻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所在。 如果只有形象思维的发散,你会神经兮兮的不正常;如果仅有逻辑思维的禁锢,你就只是一个机器人。而如果将二者适度的把握和掌握,自由运用,充分发挥,那你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高素质的人,岂止一个诗人的桂冠可以挡的住你,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会驾轻就熟的。 说跑题了没有?没有!“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平时不注意综合素质的训练,我就是告诉你一万条谋篇的规矩和法则,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说严重点,关于谋篇的修炼,是一辈子的课程,是远超出诗词范畴的概念。 写诗填词技能的本身,实乃末技耳!从诗的框架里跳出去,去思悟事物本身的规律,再回到诗的境界中来,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经常这么反复的修炼,那么对于所谓起承转合的理解,对于谋篇布局的认识,你就可以给我做老师了。 好!有了前面一大通认识上的铺垫,我们就可以具体的谈谈诗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法了。按诗词写作的章法意义来讲,上面说的,算是起承转合里的一个“起”吧。 下面以近体诗为主体进行诗词创作中谋篇的介绍,在参考一些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是个人看法,希望各位给予指正。欲谋篇就得有前提——那就是立意,我们先从“立意”开始谈起吧。 写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意,就是一片文章的统帅、灵魂。好比我们平常写论文,这篇论文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核心官衔的什么,在写作之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如果没有这个意,你了能搜集了很多的材料,却说明不了问题。这些材料好比一盘珍珠,散落在班子里,而这个意,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意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古人在论述诗歌立意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并高度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立意之要大凡作诗立意,其要在高古、含蓄、敦厚、雄浑、蕴藉、淡雅等。分别介绍于下 一:高古 【李希声诗话】云:「古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奇作。 前贤谓七律之章法井然,字法、句法、对法,俱臻佳妙,声律又谐和者,佥以李澄【奉和圣制从蓬莱宫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及李颀【送魏万之京】为最严密。于今介绍如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馆春还淑气催,三宫路转凤凰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飞北阁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御柳遥随天仗发,林花不待晓风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已知圣制深无限,更喜年芳入睿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诗首联一写蓬莱,二写兴庆,两意分立。三四写雨中春望,正名对,上远下近,上四下三。五六美圣制,正名对,上实下虚,上二下五。本联为烘托,言圣制一出,御柳尽发,林花齐放。第七句则作一折笔,末句结以睿才,补缴圣制题意,全篇严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送魏万之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渡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诗起联一写送别,二写时序,一意相承。三、四流水对,上二下五,三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极言秋之不堪,承第二句,四顶第一句,仍按正题。五、六同类对,上四下三,五句言一年又将近矣,六句言日又将暮,感岁月之不我与。结处勉以勿留连行乐,既具高格,而情邃不露,虽未较声律、雕句文,然信手拈来,便是宇宙第一好诗,缘其本色高也。 二:含蓄—含蓄者言不尽意也。含蓄之诗,能与人留下欣赏之余地,使人沉浸于艺术之美感中。即是以委婉之文辞,道出诗中之主旨,避开一语道破之坦率,让读者去体会言外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商隐《春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此诗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三:敦厚──敦厚者,极雅人之深致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陆游的《寓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万里中鲲自化, 一千年外鹤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遶庭数竹饶新笋, 解带量松长旧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惟有壁间诗句在, 暗尘残墨两依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一起的“闲”、“古”、“掩”、“空”诸字,宜员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客之孤独与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而独具机杼的是:全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比如说,以“闲坊古驿”寓天涯落拓,以鲲鹤变化概人事升沉,以竹松寄岁月不居,以残墨追怀往昔,个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因此获得摧抑人心之力。至于中二联的对仗工绝,犹其余事。赵翼《瓯北诗话》激赏陆诗,谓其“以一筹莫展之身,存一饭不忘之谊”,“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绝无鼓衰力竭之态。”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陆游七律中的佳者“著句既遒,全体亦警拔相称。盖忠愤所结,志至气从,非复寻常意兴”。他们评断陆诗,都从思想感情的诚挚深厚出发以探求其兴会风格,可谓于超牡骊黄之外,独具真赏。 四:雄浑──雄浑者,雄伟浑融也。《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宋代 陈与义十月高风客子悲,故人书到暂开眉。也知廊庙当推毂,无奈江山好赋诗。万事莫论兵动后,一杯当及菊残时。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里陂。 此诗起调高骞,著一“暂”字,看出诗人前此是悲多乐少.这一联写出诗人的心情,又点出迎客之意。颔联是承“眉开”而来 既是对朋友得官祝贺,也表明二人相聚,正好把臂同游,得啸傲河山之乐。转句作者巧妙采取了 笼统的 含蓄笔法。用 万事概括一切,当然最大的 痛苦也在 其中。“动兵后 ”显然是 暗指河中府失守之事。这种似明似暗的 劝解,能 不伤朋友的 自尊心。他还怕朋友 未能尽消心中痛苦,于是又加上一句“一杯当及菊残时”,更作宽慰。 合句是 诗人在 劝慰朋友之后接着表现出迎接朋友的 热烈心情此诗感情诚笃,忠厚之情堪比杜甫。虚字运用的 巧妙,“也知”“ 无奈”“ 莫论”“ 当及”四语,使全诗前呼后应,转运灵便,气韵生动。 而且此诗语句明畅,音节浏亮。所以刘克庄评论陈与义的诗说:“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简严雄浑,此诗当之无愧。宋诗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陆游的这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五:酝藉──酝藉者,为用隐喻之笔法,表达心中之所干求。与含蓄不同者在于含蓄乃是有所讽谏,而借诗道出。而酝藉乃是心有所求,不便直述而借诗寓意也。姜白石也说过“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这四种高妙,每一种都可以说出一些道理来,都可以详细进行解析,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意”。 他把“意”作为高妙之一,说明他对意很重视。在意高妙前他加了一个理高妙,这个理和意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在某种意义上,意可以说就是一种理,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意。 但是表现出来的时候,二者就有了差别了。那个理较为抽象,如过脱离了形象感而纯粹地去说理,那就成了说理诗,就不是意了。而真正的“意高妙”的诗句,不是去枯燥地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画面,把自己想到的意趣很灵动很鲜活地表现出来。 我们用一首陈与义的《巴丘书事》诗来说明一下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这首诗通过典故,隐语朝廷不知道起用鲁肃这样“足略多某”的人才,暗喻不知道重用抗金良将,和作者这样的“足略多某”人才,为国家的前途,民生疾苦而焦虑心碎,表现出他忧国伤乱的情怀。 陆游《秋夜怀吴中》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这首写于淳熙元年离蜀州通判任后的诗,即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诗中间四句不仅对偶亲切、自然、工致,而且含义也十分丰富。 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之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这则是本篇的独到处。 六:淡雅──淡雅者,平淡渊雅之谓也。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当自组丽中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七律以工于写景驰名,不仅“诗中有画”,而且手法高妙。颈联在词序的排列上作了精密的调动,画面就在宁谧中浮动着一股生动的灵气。而颔联,则因其奇妙的想象与贴切的比喻,更受后世诗人们的激赏,仿效之句也最多。 如滕岑有“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游西湖》),程孟阳有“古寺工如昏壁画”(《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黄庭坚有“田似围棋据一枰”(《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稻田棋局方”(《次韵知命入青原山石》),文同有“秋田沟垅如棋局”(《闲居院上方晚景》),杨万里有“天置楸枰作稻畦”(《晚望》),杨慎有“平田如棋局”(《出郊》),等等,因此王渔洋品评此联“写景最工”(《池北偶谈》),是有道理的。 立意,多义词。可以表达“打定主意”和“命题意思”两种含义并在不同语境中使用。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传世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立意产生在写作之前。区别于立意,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题,就是指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基本观点。主题没有立意的全部特征,立意大于主题,包含主题思想。有时,立意可以包含多重主题。 我们再来看刘筠的《柳絮》,是怎么立意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半减依依学转蓬,班骓无柰恣西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条尽日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柳絮》诗所写眠足而起,不知韶华一虚度的宫柳形象,实是久居宫禁而青春刚过的 诗人自伤与自警。这就使此诗在 立意上 先占一步。《西昆集》中与刘筠此诗同题唱和的 还有杨亿、钱惟演各一首,均不如此之立意超迥。 这并非是 才力之高下,而是 因为杨亿虽正直而 当时已早过中年,不可能再有刘筠这种青春方逝的 感触。而钱惟演人格不高,后来依附丁谓以为进身之阶,故不能有 刘筠这样的 襟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立意得势,立意的 超胜使得此诗的 开合结构,深得曲折回互之势;遣句造景亦能推陈出新。首联以春日柳絮比秋日断蓬,迷茫中暗寓迟暮之感。次联忽然抛开柳絮主体,而写城乡的 明媚春光,看似不续,而实为反衬,笔致开脱而意脉相连。由颔联之“广陌三条”又进而荡开,引到北斗城、甘泉树,似与首联相去甚远。然而末联复用人柳、黄金柳二典,收向全体,冷然一问,始知中间步步曲折原来都归向一个“空”字,既与首联相应,又翻出一层新意。杨亿曾评李商隐诗谓“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刘筠此诗在艺术上也正深得义山之奥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七律 秋雨》要求:不得用十一尤韵,不得有“忧、愁、哀、苦、恼、泪”等字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分校七期三年级七律第三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意我们先来看一首七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夏夜宿表兄话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窦叔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远书珍重何由达,旧事凄凉不可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窦叔向,是唐中期的诗人,主要擅长的是五言诗。为诗工谨,诗法讲究。把他的诗拿来学习一下,也会有益的。这首诗是写作者和表兄相逢时的感想。故交重逢,老大见面,感慨自然颇多。现在的我们,在和老同学老朋友老乡重逢时也会一样,免不了一起回忆一下从前的情景,也会以现在而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这种“感怀”就是这首七律的“立意”。是他写作的冲动来源,也是他要抒发的情绪所在。有了这样的立意,那么他就可以考虑怎么实现这种情绪的抒发。平常同学们总是问如何立意?什么是立意?那么 ,这一讲就着重谈这个问题,愿大家能够仔细体会。主题确定了,怎么表现,各人的思路就不一样了。若我们自己写,有可能写老友从远方来,在一起怎么畅谈,怎么怀念从前,然后说一下又要分别了会是多么的不舍和想念。而看窦叔向设计的,则是从酒醒开始的。他首先写了一个场景,夜来花香逼人,微雨中从酒醉中醒来。酒醒后自然是一种呆坐而迷茫态,这时是一种热闹后的冷清,是一个氛围的反差。而这时,若有一些感怀也是非常自然的,遗直的诗篇设计就是从这开始的。他写感,不是直接在那大发感言,他先为这个感铺垫了一个场景氛围,使自己的这种感慨感的自然而合理。所以,在确定的立意下,要实现某种诗意的表达,就要学会为自己的诗意造境。这是每个诗人都必然面对的一个课题。所以,通常七律的起联,多是以景而起,写景色就是写环境,写环境就是渲染氛围。有了这个氛围,我们要表达的诗意才出现的自然而贴切。谋篇布局,第一步就是要为自己诗意的登场来搭舞台,做背景。写七律,也好比是唱一场大戏,起联承联,多是属于开场锣和垫场音,为主角(诗意)的亮相来铺垫的。我们看他的这个起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夜合花”是一种白天绽放而夜晚合拢的一种花,但是到夜晚合拢后散发的香气又非常浓郁,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夜来香”吧。二个“夜”字重出,是场景陈列的一种描述。 同在夜色下,那边花香,这厢酒醒。铺景造境,为后面的情绪发挥铺垫了环境上的背景气氛。自然而随意,却不失其用心。我们注意到“醉初醒”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际上就把这环境直接引到一种神思驰骋的境界上来了。那么,他在下面颔联里直接进入所思所想,就显得比较自然了。“远书珍重何由达”是所想象的任性,而“旧事凄凉不可听”,则有一种摇头叹息的近景之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围绕立意的布局,选材,实际上也是谋篇问题注意它的起承转合是如何安排的 所以,他的承联并没有把思绪展的过于放肆。于诗法之不即不离之颔联的要求也是比较吻合的,结构上仍属工整。到了第三联“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则属于将自己的思想想象铺展的更为深入而达到“意”的高端了。转联的这种“提升”之转,非常明显,是情绪的大爆发,是所思的重点所在。到了尾联,作者则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之中,相聚欢谈,酩酊大醉,醒后明白,又要分离。一叶孤舟远去,天涯人各一方。 我们从这首七律中首要注意的是二点,一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二是他是通过怎么布置的场景及怎么安排的自己感想之言。如何起,如何兴,如何收。写诗作文,不仅仅是七律,都要有这种策划的存在。谋后而动,文则有序。无谋而乱笔,则诗不成诗。写诗须先立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情趣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也千变万化,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块垒就各不相同,所要立的意也是不同的。没有块垒的催动,我们不会去写诗,想去写诗,必然有所立意。所以,我们表达出来的情调和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意象不同。 有了这个意,我们才能去谋篇策划,才能去对我们将要写的东西进行布局安排。那么诗的写作中表达出来的意的格调,有分类吗?有规律可循吗?有!我们可以看一下司空图写的《二十四品诗》,那里将诗意分为了二十四个风格品位。现罗列如下:01含蓄02纤秾03悲慨04雄浑05委曲06超诣07自然08豪放09高古10清奇11形容12沉著13飘逸14实境15流动16绮丽17旷达18缜密19冲澹20疏野21劲健22洗炼23典雅24精神这就是诗品你写作的时候,注意你的风格,不要弄的不古不今,不清不白,高古之中夹杂现代气息......清代的袁枚还写过一个《续诗品》,写有“崇意、精思、用笔、布格、结响、葆真、……”等等有32种之多,不一而足。皆可做参考,闲来读读,算是增加营养吧。今天我们对这个不做深入探讨,大家可以找一下这24品诗的解读。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立意的如何确定,决定了我们诗作的风格取向,当然也决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今天所说的谋篇的如何谋划。 因为不同的立意就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词语的承托,也需要不同的架构来支撑它。要谋篇,就得先有立意。谋篇不可按死板教条的章法程序硬套,立意不同,章法自然有所变化。这是我先说到立意的目的所在。 上面24品,不是我们都能经常用的上的。我们经常在如下一些立意上考虑:“含蓄、豪放、高古、典雅、雄浑、淡雅”等等,看个人的喜好风格了。 关于立意我先暂时说这些,只是提醒初学的朋友注意如下几点:1,贵有新意 参考相关的诗话有云: “凡袭古人句,不能翻意新奇,造语简妙,乃有愧古人矣。“文章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依人”,“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之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古人讥为屋下架屋也”“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切记。当然这需要个过程 2,切忌意杂 一旦意杂,则诗就不纯了,这里尤其以绝句诗特别要注意。因为绝句诗中只四句,在七绝短短的二十八字中(五绝为二十字),你要想表达一个意,已经恨它字少难达意了,如国几意混杂在一起,则让人不知所云而乱成一团了。如果真有几种意都要表达,那就分成几首来连章描写吧,成为系列较好。切忌堆在一首里。3,所表之意忌讳相碍与犯复 这点尤其针对初学者,诗思不够宽,常犯此诗病。最常见的就是律诗的颔颈二联,上下联的“意”经常是一样的,极易形成了合掌,要注意的。这几个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立意的要求:(一)要正确、鲜明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作为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二)要集中、单纯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三)要深刻、新颖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肢体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注意不要以为喊口号就是积极向上,别写成老干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分校七期三年级七律第七讲唐诗中的比兴(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节课,这节课我们来补习一下唐诗中的比兴。 课堂中所举例用的例子不单局限于七律,有诗经、绝句、五律,还有词。目的是让大家了解什么是比和兴。 比兴就是比喻和兴寄。关于比喻和兴寄,人们已说过很多了,朱熹在《诗集传》中为比、兴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下面,我们先来看比。 具体来说,“比”就是比喻。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认为:“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里重点说了喻声、方貌、拟心、譬事四端。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比”的类别虽然很繁杂,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切至”。 “切至”就是准确、贴切,若刻鹄类鹜,画虎似犬,这种比喻就没什么意思了,就“无所取焉”。当然,被比的两个物类在性质上可以差别非常大:“物虽胡越,台则肝胆。”唐代皇甫湜引申这一观点说:“凡喻必以非类。”同一类的“比”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有性质不同的两样东西来作比,才可以发挥比的效果,见出比喻的新奇。 钱锺书《谈艺录》论“比喻”时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开,则舍得愈出意外,比喻愈新奇,效果愈高。”这里更看重的是“不同处”,如果“不同处”越多,“相同处”越能被它烘托出来,二者分得越开,则合得越出意外。 比喻又分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大量运用比喻的篇章。 如大家很熟悉的那篇《氓》,就反复使用比喻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比照女子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至“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便是以桑叶枯萎凋零来比拟流年带走了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最后遭人遗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楚辞》中.比喻得到更多的使用。香花、香草以喻君子,恶花、秽草以喻小人,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婚约比君臣遇合,以至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以比喻为核心的香草美人系统。 后世更多的是用花来比美人,花是喻体,美人就是本体。花与美人,有多方面可资比照:二者都是美丽的,花漂亮,美人也漂亮;二者的美都具有短暂性,花到了暮春就衰落了,美人的美貌也是在青春时代,过了这段时间就徐娘半老或人老珠黄了;二者都有高洁清香这样一种质地或品格。 正由于二者有这么多的相似点,所以人们常常把花和美人放在一起来比况。同时,这二者又属于不同性质的种类.一是人,一是物,人和物之间因存有这样非常相似的共同点,遂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比喻就成立了。 比较典型的,是唐朝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三首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赞美杨贵妃杨玉环的,把名花与美人放在一起来说,比喻很贴切。 也有一些诗是借咏花来赞赏某种品质的,像“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陆游《晚菊》)、“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不与群芳争绝艳,化工自许寒梅”(叶梦得《临江仙》),这也是一种比喻,只是说得隐晦一些而已。 比喻是一种半明半偷的办法,通过这种办法,更多的不同的因素可以组织到经验的结构中去。”这段活讲得蛮有道理。他一方面讲了比喻的特点,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比喻能大大地增加文本的内涵。它排除了逻辑关系,把一些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放在一起,从而能够让人产生多方面的联想,有时候一个喻体可以喻示着不同的本体,从同一个喻体可以获取多方面的启迪。这恐怕就是比喻的一种文化运用价值了。 比喻的概念细分起来大约有数十种,很多,就不一一罗列。常用的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明喻,明喻就是甲类乙,是一种相类关系。像白居易的名句“芙蓉如面柳如眉”,直接讲出芙蓉与美人的脸、柳条与她的翠眉之间的相似性;再如刘禹锡《竹枝词》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以“似”这一词语联系本体与喻体双方,令人一看就明白作者是在比喻。当然,也有不用这些字眼,但这些字是隐含句中的,像“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大都可以称之为明喻。 隐喻是较难处理的一项了。我查过字典、《辞海》,所说有差异。《辞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释隐喻即甲是乙,是一种相合的关系。比如“莫攀我,我是曲江?也畔柳,这人攀来那人折,恩爱一时间”。在这首诗里,已明确告诉你,“我是曲江池畔柳”,但实际上“我”是不是那棵柳呢?不是。作者的意思是在隐曲地表明,“我”好比是那棵柳,所以把它称为隐喻,也有人把它称为暗喻。 但这只是隐喻的一种意义。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隐喻比其他比喻概念的应用要广泛得多。现在我们常提到隐喻,如某某事情隐喻着什么、隐喻手法的妙用,等等。 就此而言,隐喻的另一层含义应当是指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这个喻体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其中一种映射着本体。它令人在意会之中,去把握两种事物间的内在关联。换句话说,隐喻是指喻体不直接揭示本体而具有潜在指向性的一种比喻。 接下来就是借喻了。借喻是指本体不出现,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自己所说事物的一种方式。比如,曹植《野田黄雀行》中“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个“利剑”就是一种借喻,比喻什么呢?比喻权力。诗意是说,我手中没有权力,救不了你,我结交这么多人有什么用呢?陶渊明《归园田居》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诗句,便是用“尘网”借喻世俗社会。 还有一种方法叫曲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钱锺书在&lt;谈艺录》中曾重点来谈李贺诗歌的曲喻,认为:“其比喻之法,尚有曲折。……长吉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紧紧抓住那一点的相似,然后扩大化,推衍到其他不相似的事物,进行二者之间的比并。 如《天上谣》的“银浦流云学水声”,将云与水联结在一起。天上的流云和地上的流水本来是两种东西,没有多少相似点,其唯一的相似点是“流”,即都是流动的物体。进一步看,水的流动有声响,而云的流动是没有声响的,但在李贺看来,既然两者相似,水流有声音,那么云流自然也就有声响了,于是就有了“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表述。再如《秦王饮酒》有“羲和敲日玻璃声”的诗句,将太阳与玻璃联结到了一起。太阳之所以能与玻璃相联结,在于二者都是光明的物体;由此推进一步,既然太阳有玻璃那样的光亮,那它也就会像玻璃那样有声响,于是羲和敲日就会发出“玻璃声”了。这就是从一端的相似推到不相似的他端,从而把两个物体结合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李商隐的《泪》这首诗,便是通过多个比喻,来表现人的悲痛情感的: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作者连着用了多个喻体,而且几乎每个喻体都含有一个典故。第一句写宫女。“永巷”是汉代幽禁宫人的地点,官人、嫔妃呀受冷遇了,就被幽闭在永巷之中,所以她们“长年怨绮罗”。第二句写离别,可能写居者,也可能写行者。 从居者一方看,离别之后,就一直为出没于风波中的远行者担忧;如果从行人角度看,则因遇风波而思念那些居家者。第三句“湘江竹上痕无限”,用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典故。 舜南游不返之后,娥皇、女英一直追寻到湖湘一带,在洞庭湖的君山上洒下了痛苦的泪水,泪水滴到竹子上,就留下了斑点,成为后人所说的湘妃竹或斑竹了。这是写追忆逝者之恨。 第四句“岘首碑前洒几多”,用的是羊祜的典故。晋人羊祜曾镇守襄阳,因有惠政在民间,所以死后被人追思.人们在他的碑前洒下了很多的泪水,后来立了一块碑,叫堕泪碑。 第五句用的是王昭君的典故。“紫台”就是紫殿、紫官,比喻朝廷,杜甫就有“一去紫台连朔漠”的名句。“人去紫台秋人塞”,离开故国,到了异域,所以流下许多伤心之泪。第六句“兵残楚帐夜闻歌”,用的是项羽的典故。项羽被刘邦围困,四面楚歌响起,项羽在帐中感怀无限,洒泪作了一首七言楚辞体的诗歌。 以上六句,句句都用与“泪”相关的事件来写“泪”,其中有宫女被弃之泪、离别相思之泪、伤逝追思之泪、忆德怀念之泪、异域悲苦之泪、英雄末路之泪。 表面看来,每句间都没有必然的关联,六句纷然杂陈。但是到了最后两句,作者大笔一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非常得体地把前六句互不关涉的事件绾合起来,让它们都成为末联的陪衬。一个“未抵”,说明前面六种“泪”都不如最后这一种泪来得多,来得痛。这是什么泪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文人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屈辱之泪。诗人在末联将视野转向长安城外著名的送别之地灞桥,说在这里有多少穿着“青袍”的寒士在迎送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显贵呵(“玉珂”,本为马络头上的精美饰物,这里代指达官贵人)!寒士迎送贵人要强颜欢笑,但心中已经在流泪了。 他们才华卓荦,却不能大获其用,只能在灞水桥边迎送贵胄豪门,那种感觉是极度屈辱的。屈辱之泪,不能明流,而是暗流,不是流在脸上,而是流在心里。这样一种泪,是前面几种泪不能比的,也是最令作者感怀欷歔的。 前人读此诗指出:“首言深宫望幸;次言羁客离家;湘江、岘首,则生死之伤也;出塞、楚歌,又绝域之悲、天亡之痛也。凡此皆伤心之事,然自我言之,岂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穷途饮恨,尤极可悲而可涕乎! 前皆假事为词,落句方结出本旨。”(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引陈帆语)综观全诗,前面写的几种泪,就是博喻,通过博喻,突现了义山内心的寒士之恨。 还有谁用博喻用得比较好?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他的那首《百步洪》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运用博喻的代表作。诗写百步洪流水之急速、之剧烈、之凶猛:“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四句话已将百步洪在乱石缝中奔腾而过的情形写得非常形象了,但作者还不满足,连着又用了七个比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飞箭脱弦、电光飞掣、露珠翻荷,这一连串比喻的使用,可以说把百步洪的态势写得淋漓尽致、穷形尽相。如果不是博喻,恐怕很难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今天就讲到这儿,下面布置作业:七律《秋枫》希望大家能用到以上比喻中最少两种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分校七期三年级七律第八讲唐诗中的比兴(下)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兴”,一方面确如朱熹的解释:“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方法,在《诗经》中表现最为普遍,《诗经》首篇《关雎》开篇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就是“兴”的方法。另一方面,“兴”又有情怀感发的意思,特别是与“寄”联系在一起,成为“兴寄”之后,便既有感兴、比兴的成分,同时又有寓意寄托的成分。所以,“兴寄”,简单地说,就是比兴寄托,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 初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较早提倡兴寄:“仆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齐梁间的诗缺少“兴寄”,多的是华丽辞藻和美的形式。 对真正优秀的诗歌而言,没有内涵、没有寄托是不行的,所以陈子昂反对齐梁文风,而极力提倡兴寄,希望借此给唐诗增加充实的内容和强劲的风格。综观唐代诗歌创作,这样一种兴寄的方法,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而像《诗经》中那样的借物起兴的手法倒用得少了。比如大家很熟悉的骆宾王那首《在狱咏蝉》,用的就是一种比喻兼寄托的方法:“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写的是蝉,处处比喻的是他自己,在这种比喻中寄托了诗人愤恨不平之志和他那高洁的情怀。 再比如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二:“兰若生春夏,芋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整首诗咏物,写兰若,“兰”是兰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若”是杜若。 屈原的诗歌中经常用到这两种花草,都是比喻君子品格的。这首诗写兰若也有此意,表面上说兰若在春夏时那种高雅、高贵的形姿和蓬勃的状态,实际上内含着诗人的主体情志和青春的怀抱。到了秋天以后,兰若摇落,芳意无成,而我们的诗人呢? 也避免不了怀才不遇、一事无成的命运。这里,作者借物比人、寄托情志的意图是很明显的。这是唐人喜用的一种手法,而标题多用“感遇”、“咏怀”、“杂咏”、“无题”之类来表现。从整体上来讲,这些诗歌实际上都是一种隐喻,都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隐喻的第二重含义来进行解释,而不可以把它完全坐实。一方面,我们有责任从中发现它的寄托义;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按照文本所提示的内容进行理解,在说不清的时候不硬说,不强说。综观唐诗,这种本事不明的情况在李商隐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李商隐的许多诗都是欲说本事而不能,但是在隐显明暗的交叉中又是应该有一种本事存在的。他是借男女情事来写他的某种怀抱的,现存文本所描写、歌咏的情事恐怕不一定是他的真正意图。像他的《锦瑟》,肯定是有寄托、有寓意的,但究竟是什么寄托和寓意.那个“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表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不太好说解。 所以前人对此一再兴叹:“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论诗绝句》)。李商隐的诗如此,阮籍的一些诗也是如此。阮籍的82首《咏怀》也是有寄托的,但古人对其中的寄托已不甚了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钟嵘《诗品》卷上论阮籍《咏怀》就指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文选》卷二三《咏怀诗》李善注也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便典型地说明了阮诗意蕴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诗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缘于比兴寄托,事实上,恰恰是这多种可能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召唤着读者参与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进入意会、感受、体验的状态,为他们提供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促使他们去填补空白,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不顾文本提供的信息,在不掌握本事和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将比兴寄托的范围扩大到无所限制的地步,强行索解,处处寻找微言大义,又势必会造成过度诠释,使文学艺术品本身受到严重的破坏。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他解读温庭筠的那些情爱词,非要从中找出类似屈原作品中香草美人之类的寄托寓意来,结果把作品完美的意境都给破坏掉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应予避免的。 好了,今天晚上比兴就说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