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惬意(拒私聊)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p> <p class="ql-block">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紫气东来城关</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间。南边石额刻“紫气东来源自老子出关的典故,北边石额刻“赤城霞起″源自晋代文学家孙绰《天台山赋》中的名句。城关既是点景建筑,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的关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仿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取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改名谐</p><p class="ql-block">趣园一八六 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方塘亩,沿池建有楼、亭、堂、斋、桥、榭等园林建筑,并由三步一回,五步一折的百间游廊相连接,错落相间,步步有景,是中国最负盛名的</p><p class="ql-block">“园中之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Qingyan Boat),又称石舫,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颐和园内,原是明朝圆静寺放生台,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清晏舫全长36米,三面临水,船体为青石雕刻而成,船头靠岸,船尾朝湖面。船舱部分仿法国游艇“翔凤号”,船楼为两层西洋式,约8米高,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船体两侧各有一个石质机轮。清晏舫是颐和园中独特的水上建筑,对研究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皇家园林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61年3月4日,包含清晏舫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荇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于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p> <p class="ql-block">清遥亭是颐和园长廊上的四座重檐八角亭之一,位于听鹂馆的正南,是长廊的东起第四亭。这座亭子寓意冬季,是长廊交响曲的尾声。从清遥亭眺望昆明湖,南湖岛与十七孔桥的位置因观赏角度改变后,已经“漂移”到了昆明湖的东面,昆明湖在这个角度观看显得更加浩淼无垠,而眼前的视野也愈发宽广和深远。</p><p class="ql-block">清遥亭的亭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秋水亭观落霞,是赏水天一色的高阔与豁达。这座亭子共有上下两层,整体的色彩和建筑风格还是与清代宫殿的建筑风格有些相似,八根红漆立柱支撑起了整个亭子,亭上的每一根方椽和圆椽排列地十分密集也十分有序,亭上两层所铺的长瓦也都十分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1961年3月4日,包括佛香阁在内的颐和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包括佛香阁在内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列入世界</p> <p class="ql-block">寄澜亭最初建于乾隆年间,并在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分别进行了重修。196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颐和园时,有人提出将长廊上的彩画改为描绘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内容,但被总理拒绝,因为他认为这些彩画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 寄澜亭不仅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观景点,还因其丰富的壁画和历史价值而被认为是休憩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匾额信息: 寄澜亭的匾额原为乾隆御笔,但在慈禧太后的时期被重新书写并加上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青芝岫</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良乡,后乾隆皇帝命移置此处,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p><p class="ql-block">石。石上刻有御题“青芝岫”三字及乾隆十六年作青芝岫七言古诗一首和“玉英、莲秀”,并刻有汪由敦、蒋薄、线陈群等大臣题字。</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园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大。万寿山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正投影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