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云和香菇发展(新)

德德乐

<p class="ql-block"> 我经历的云和香菇发展</p><p class="ql-block"> 陈遗德</p><p class="ql-block">  说起香菇,云和无人不晓,没人不知,因为它是云和农业发展中的重头戏,是农民脱贫致富路上参与人数最多,受惠面最广的工程,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影响农民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支柱产业。我作为这个产业的见证者,参与者,一提起香菇,总会令我兴奋,并勾起难以抑制的深刻回忆,因为它已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许许多多感动的场面让我永远抹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一、菇潮涌动 蔓延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的儿童时代,少数生产队延续后垟菇民历史上生产香菇的传统产业,组织少量社员外出做香菇,常听大人们聊起香菇(又称蕈)寮的事情,我就在香菇寮的故事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1979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进我的家乡-原云丰公社(崇头镇现辖)后垟大队(村),陈道有、毛呈礼、毛必宝、刘水生、毛老五等社员感到国家政策变化,出去做香菇大有希望,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1980年春节过后,他们就开始大胆地筹资去江西省景德镇、安徽省祁门等市县寻找做香菇的资源,并以入股合伙的方式,去外地“判”来蕈山(能做香菇的山林资源),秋收后带领乡亲们外出做香菇。传承几百年老法生产香菇,在停滞多年后,又开始了冬去春回候鸟式的砍(点)花法香菇生产。当年,后垟大队约30多人外出做香菇。</p><p class="ql-block"> 1980年冬,我也和乡亲们同去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公社长源坞大队香菇寮,在大山里做了一个冬春的香菇客。</p><p class="ql-block"> 我们用这种传统技术做香菇的头两年,只有投入,基本没有收入。吃的粮食要用带去的全国粮票到当地粮站购买,或到当地农家私下购买一些,菜靠自种自给,常常是盐汤和饭解决,猪肉很难买到,就在山上制作横夹、老鼠压、山兽夹、脚吊等机关,捕些山兽补充肉食。菇民白天在大山里劳动,天亮出发,中午或带饭,晚上派人先回菇寮做饭,其他人要做到天黑不能做了,才收工回家吃饭,没有休息天。夜里为打发时间,会边烤着火边讲些笑话,天南地北地聊天,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多数菇民不要说去城里,山下村里都很少去,当地社员也很少见到我们这些菇民,平时也就几个对外采购粮食及生活用品的菇民,与当地有关单位及社员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在菇山做香菇很苦很累,但大家不感觉苦和累,因明后年长出的香菇,会给我们以信心。尽管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有不可预测的变数,但菇民们心里还是充满了希望,总是乐呵呵地期待着明后年香菇丰收。</p><p class="ql-block"> 这时期,全县外出菇民做香菇以老法技术为主,即依靠砍(点)花法创造香菇发菌条件,野生香菇孢子飘落至用斧头砍疤处,自然发菌长菇。靠一把斧头和一把砍刀及其他辅助小工具就能生产香菇,投入成本相对较低。</p><p class="ql-block"> 1975年后,已有少数菇民开始购买计划性菌种进行尝试性种植,菇民称这种用菌种钉植在原木或椴木上生产香菇的方法为“新法”。用新法生产香菇成本同比老法高,收获周期短,约提早半年左右,如发菌好的,产量会高些,菇型更好看,但风险较大,因当时新法菌种纯度不高,如用了质量不好的菌种生产,也有个别绝收的情况。用新法种植香菇的菇民主要集中在本县高山地区,如原林山公社(后分大湾乡、沙铺乡,现并入崇头镇)等地生产。</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外省生产的香菇,只许由当地供销社收购,不允许外售,有些菇民就通过偷运方式,送一些到上海、广州等地销售,以增加收入。 那时外出做香菇首现收益最好,示范作用最大的是后垟大队菇民。</p><p class="ql-block"> 1981年起,在后垟大队菇民外出做香菇致富的影响下,亲帮亲,邻带邻,迅速漫延至附近大队、公社,形成大批菇民外出做香菇的热潮。原梅源片山区的社、队基本上都有社员出去做香菇,其中原云丰公社后垟大队、原黄源公社贵庄大队,几乎每户都去投资做香菇或帮做香菇的社员。这些外出做香菇的菇民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几个省份。</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26至28日,县政府在云和县城召开“全县食用菌生产会议”。会上,县长吴金根亲自做报告,总结过去食用菌工作,并鼓励菇民有计划地发展香菇生产,为企业、社、队今后发展食用菌生产明确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广大菇民就这样冬去春回,一边搞好农业生产,一边生产香菇,收入迅速增加,生活也较快地改善。外出生产香菇很快成为原梅源区大部分社员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并逐渐成为全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高峰时,原云丰公社菇民最多,达600多人。1983年9月《全县食用菌会议纪要》〈云政办(1983)108号〉称: “砍(点)花法生产香菇的菇寮,1974年只有24个,1983年增至63个,产量由1974年的约7000斤到1983年37000多斤(注:统计数据为云和与景宁两县合计,三中全会前的统计数据主要在景宁县区域,云和县只有原云丰公社部分大队有生产),并由单一椴木制菇逐步转向以传统老法生产为主,新老法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到1988年高峰时,云和县境内有2000多人外出做香菇。</p><p class="ql-block"> 1984年至1985年,原梅源乡梅竹村的刘家进菇民(后来成为食用菌辅导员),开始尝试代料香菇(以下简称代菇)栽培生产。</p> <p class="ql-block"> 二、鼎力除障 呵护发展</p><p class="ql-block"> 由于菇民外出做香菇的人数快速增长, 随之而来的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云和县香菇产业的发展,如:外出菇民各种民事纠纷日益增多,菇民不批或少批木材采伐计划,当地村民偷抢香菇案件频发,种植技术落后导致资源浪费大,效益不好等问题。 </p><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些问题,县政府从1984年起,每年从县、区、乡(84年改公社、大队复乡、村制)干部中抽调人员前往外省菇民所在的重点区域对菇民进行慰问,并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处理民事纠纷等。为加强菇民日常事务工作管理,县政府于1986年6月27日专门召开菇民代表大会,成立县食用菌生产者(菇民)协会,又称县菇委会,原云丰乡菇民陈道有(友)同志(编注:作者即为陈道有的长子)当选主任,后连续四届被当选为菇委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道有同志在县政府的支持下,认真组织协会(菇委会)成员,发挥和争取各方面职能作用 ,为外出菇民办理《菇民证》,帮助菇民到有关部门、乡政府调换全国粮票,协助政府在江西省景德镇市建立和运行丽水地区行署驻赣菇民办事处、云和县政府驻赣菇民办事处,组织代菇试种试验、培训动员、推广代菇生产等的扎实有效工作,在全县从传统香菇生产转向以代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云和县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和菇民亲切地称他为“菇头”。 </p><p class="ql-block"> 1986年冬至1987年春,我在沙铺乡政府工作时被抽调,作为梅源区干部,与县菇委会主任陈道有同志、原云丰乡党委副书记叶青福同志三人,前往江西省景德镇市云和县府驻赣菇民办事处,开展菇民民事协调和慰问工作。在办事处工作期间,我和叶青福同志去了江西省浮梁县和安徽省祁门县菇区,到菇民生产香菇所在县、乡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力争当地政府出台支持菇农发展香菇生产的政策,维护菇民合法权益,同时跋山涉水,穿越林区,冒迷路风险,进大山走访慰问菇民。期间,时常风餐露宿,与菇民同吃同住,非常艰苦,但见菇民们感受到的温暖和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们再苦再累也值了。 </p><p class="ql-block"> 根据县菇委会年度工作报告记录,陈道有同志负责工作的前8年,几乎年年冬去春回,他在市、县政府驻外菇民办事处工作期间,去过江西等6省48县菇民驻地,与当地政府交涉,赶赴各地现场,帮助菇民处理哄抢、殴打等案件160多起(其中大案15起),在看守所保释菇民9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 原云丰乡张家地村、商坑下村、杉板坑村、泮山头村等四村,周必其、王水生、陈承礼、泮永昌等30多菇民,在江西省德兴县板大乡炉坑村,合伙投资的三个相邻香菇寮。农历1987年正月15日,所驻地10多位村民上山偷抢香菇,菇民在维权中转为双方互相殴打,当地后续动员120多村民进山报复,导致双方多人受伤,一村民死亡。此案,为龙、庆、景、云4县外出菇民中影响最大的案件。</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景德镇市菇民办事处的陈道有同志,接电报后立即出发,于次日扺达事发香菇寮所在地,要求当地县、乡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制止哄抢事件,快速处置违法犯罪案件,同时住进香菇寮,安抚菇民,组织菇民有序维护菇山安全和菇民合法权益。当时云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官亦民同志亲自到德兴县政府进行交涉,乡团委书记兼司法助理员柳建坪同志代表原云丰乡政府从浙江赶来,一同争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快速处理这起严重违法事件。经过15天的艰辛努力,稳定了事态,哄抢殴打案件得到妥善处理,菇民没有被拘留关押,被打死者由菇民支付5000元安葬费结案,三个菇寮得以继续安全地顺利生产。当事菇民王水生感动地跟我说: “出事后县菇委会陈主任接电,立马赶来处理,进驻菇寮安抚,我们原来冲动、紧张、恐惧的情绪一下子就平稳、放心了。感觉真温暖,有家乡政府这个靠山真好!” </p><p class="ql-block"> 因当时全国社会治安形势不稳定,也受林木采伐严格审批、外地村民偷抢事件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在外省做香菇风险增大,成本渐高,从1987年起,云和县到外省做老法香菇和椴木香菇生产菇民逐年减少,到1993年基本上没有菇民外出做香菇了。县政府也及时地从1987年开始引导菇民回乡发展代菇生产,并出台许多扶持政策,促使菇民比较快地转向发展代菇生产。 </p><p class="ql-block"> 在代菇生产过程中, 发现假、劣质的香菇菌种、原材料,造成菇民一些损失,县政府及时地组织农业、工商、公安等部门执法力量,不间断地通过上菌种站、原材料经营门店、道路运输等源头严格检查,发现伤害菇民案件严厉查处,较好地保持了代菇菌种和原材料的供应质量。</p><p class="ql-block"> 2008年,发现代菇菌棒大量浸工业蜡,严重影响代菇质量和出口,县委县府举全县之力,从各部门抽调有农村工作经验和与菇民有关系的干部,组成几十个工作组,下沉全县各乡(镇)、村做菇民思想工作,要求放弃使用工业蜡浸菌棒。我也被从县国土局抽调奔赴原云丰乡做菇民工作。 </p><p class="ql-block"> 由于代菇菌棒浸工业蜡(使用食用蜡成本较高)成本低,能较好地保湿保温,出菇整齐,菇形好,暂时价高好卖,但危害代菇生产的长远发展。要禁止使用工业蜡,菇民不愿意放弃,要禁止,菇民不满情绪较大。面对菇民的不理解、谩骂和威胁,广大干部还是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与要求,不惧艰苦,深入菇棚、农家,不厌其烦地与菇民析利害,讲法理,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禁用。经过近两年的禁蜡宣传教育,加上县工商、农业、公安等部门合力,在销售和运输源头上堵截查处,终于把这场代菇禁止使用工业蜡的硬仗打下来,使代菇生产朝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有效推进。</p> <p class="ql-block"> 三、多措助力 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冬春投产秋冬就有收益的代菇生产,不误农民种稻产粮,原材料能大部分就地解决,生产场地极好落实,生产技术较易把握,适合菇民家庭生产,其产品市场需求量又大,非常利于广大菇民发展生产。</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香菇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时,县政府通过有关部门和企业在各类食用菌品种试种后,看到发展以代菇生产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对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前景充满期望,于是全面动员部署,依靠科技,多措施策,加强监督管理,经过几年时间,就有效地促进了全县以代菇为主的香菇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p><p class="ql-block"> 起初菇民不愿生产,接受生产后又出现大量菌棒成活率低(到处可见丢弃的废菌棒),出菇少,产量不高,菇形难看,品质不佳,亏本生产等问题不断发生。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代菇生产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及时积极地采取各项应对政策措施,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科技方面,先后在县医药局成立了陈马福、陈可义负责的云和县药用真菌研究所;在县供销社成立由徐国山(改制后陈志伟)组建的云和县食用菌公司;在云和镇批准王亦仁、梅小平创立民办微生物实验所。以这三家食药用菌菌种生产企业作为科研主阵地,其他几十家民营菌种站为补充,发挥县科技局、县扶贫办、县农业局、县供销社、县外贸局、县地方工业供销公司等职能部门与国有、集体企业作用,先后研究或试验推广了椴木香菇、黑木耳、竹荪、代菇、平菇、金针菇、茯苓等项目的生产技术,均有所成效,特别是代菇、黑木耳、茯苓项目,对农民脱贫致富效果较好,其中,1986年从福建省古田市引进的代菇生产项目贡献最大。</p><p class="ql-block"> 对菇民扶持方面,1991年,县政府通过成立县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协同相关部门、企业,向生产代菇菇民发放扶持贷款、送原材料等措施,为早期菇民转向代菇生产,降低投资风险,增强生产意源,推进代菇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生产技术辅导方面:一是健全县、乡两级食用菌技术辅导网络。县里将食用菌辅导员从1988年前的3人渐增至18人。广大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食用菌辅导员,常常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不管路途远近,发现代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去现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总结推广生产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使代菇生产中的问题不断解决。到1991年,代菇生产技术被广大菇民普遍地接受、掌握。二是对乡(镇)村干部开展技术培训和菇民生产技术辅导。1988年以来,县政府每年多批次地组织乡(镇)村干部到县职业技术学校,邀请食用菌专业技术专家就食用菌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进行专门培训。我当时在乡镇工作,为更好地动员村民生产代菇,参加了县里一个星期的学习。我们也时常邀请县食用菌科技人员到乡(镇)对村干部、骨干村民进行培训,乡(镇)干部经常下村对村民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专门辅导。这些培训、辅导,显著地提高了广大干部指导代菇生产工作能力和广大菇民生产代菇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食用菌原材料供应上,引导加强供应网点建设。代菇生产之初,许多原材料要菇民各自去外地采购,质量参差不齐,制约着代菇生产的大面积推广。为解决菇民购买难,买假货的问题,陈道有动员老婆毛芝秀投资云和首家食用菌原材料店,食用菌专家徐国山也动员儿子徐根福投资了第二家食用菌原材料店,后来陈遗宝与何振付、郑和益、徐松荣等众多菇民先后投资经营了50多家食用菌原材料店。这些遍布城乡食用菌原材料店,同时积极引进新材料、新机具,为广大菇民及时提供了可靠、方便的食用菌生产原材料,及先进的生产机具。</p><p class="ql-block"> 持续不断引进试种培育推广新菌种。经了解,1986年引进82-2、Cr02,1989年引进L26、04、241-4、Cr02、856;1992年引进半地下栽培新品04、L26、9015;1996年引进高架花菇品种939、908、135、9015等多达14个代菇品种。各食用菌种站和食用菌辅导员对引进的每个代菇品种都进行试种,培育成功后推广,落实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跟踪服务。为确保菌种质量,高峰年段,全县10多名食用菌辅导员为广大菇民提供20多万包菌种,全县其它40多家菌种站向菇民提供150万多包菌种。由于食用菌科技人员和食用菌辅导员对代菇菌种的不断更新推广,较好地保持了全县代菇生产优质菌种供应,保证了菌棒的稳定产量和代菇质量。</p><p class="ql-block"> 及时研究和推广代菇生产新技术。食用菌科技工作者和食用菌辅导员,不断根据菇民生产中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引进、改进、推广新技术,解决代菇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创新生产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如代菇生产原料配方不断优化; 菌棒装袋从人工到半自动; 优化菌棒杀菌由灶台上围墙灭菌,到薄膜围棒灭菌灶(陈道有研究的新技术),再到堆棒捰薄膜蒸汽灭菌; 菌棒由接种箱杀菌接种,到堆棒捰薄膜杀菌开放式接种; 菌棒菌皮保湿到薄膜套袋保湿; 推广无棚架半地下式栽培技术(王亦仁、梅小平研究推广的新技术)、高棚架花菇栽培技术、畦式低棚架花菇栽培技术;代菇采后菌棒直接放大田浸水到水泵持管多头注水;代菇从烘干机煽热烘干到锅炉蒸汽烘干…等。</p><p class="ql-block"> 随着这些科技服务的及时跟进、生产技术的不断攻关、生产方法的不断创新、优质代菇品种的不断更新,大大地减轻了菇民劳动强度,逐年扩大了生产,快速增加了效益,广大菇民生产代菇积极性不断高涨。早时的三口之家菇民,年产代菇从过去最初时几千棒,逐渐增加到年产四至七万棒,五口之家的菇民可年产十万棒左右,生产效率几倍地提高。</p><p class="ql-block"> 代菇的流通、销售上,县政府不断加大和完善交易市场建设。通过相关部门分别组建多个干鲜菇购销公司,引进客商、奖励大户等方式,促进了香菇交易不断走向繁荣。香菇交易从经销商去各家各户收购到各乡镇都建交易市场; 从单一干菇销售到多档次干菇、鲜菇(水菇、冰菇)销售;香菇从内销到转向外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菇民从生产代菇到生产菌棒销往外市、外省及国外等,都不断促进香菇产业拓宽、提升、做大。许多菇民还由代菇生产者变为专业代菇菌种生产者、代菇烘干专业户、干鲜菇经销商。</p><p class="ql-block"> 引进代菇当年,全县在其中八个乡十一个村及一个菌种站进行试种,试验性推广代菇2.1万棒,并波浪式发展到1990年,之后几倍速度快步发展,特别是1992年起呈跳跃式大面积发展趋势。据食用菌专家王伟平、云和师傅陈志伟整理的《云和县食药用菌发展史》数据 : 1987年32.6万棒 、1988年15万棒、1989年25万棒、1990年30万棒、1991年200万棒、1992年780万棒、1993年1400万棒、1994年3650万棒,到1999年达6000万棒。 </p> <p class="ql-block"> 四、城乡皆菇 空前发展 </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来,我在乡镇、农口部门工作,因工作关系,经常下乡,或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所遇见的都是菇民们在忙,所到之处,无不是兴奋勤劳的菇民,互相帮助的邻里,上阵助力的老人小孩…遍布城乡角角落落听到的,是生产代菇的经验交流声、市场菇价的传递声、收成后的欢乐笑语声。</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期,期待代菇生产致富的希望,弥漫城乡每个村庄,激励、鼓舞着勤奋的每个菇民。菇民每年都据时令,毫不犹豫地计划,及时落实备料、制菌棒、消毒、接种、发菌、排场、摘菇、注水、烘菇、选菇、卖菇等事项,有序地安排着代菇生产。</p><p class="ql-block"> 在云和城乡的公路上,经常看到从各地装满碗口粗的杂木或装满其他原材料的大小车子,不停地忙着往城郊、山区农村运送,尤其是后交公路上,常见一辆辆装满麸皮、木屑的长挂大货车,或向前方驶去,或停在路边卸货,或往车上装运大包的菌种或菌棒,像一股股奔涌的钱江潮流向广大乡村涌来。 </p><p class="ql-block"> 视野可及的农村各处场地上,时见一堆堆的杂木原料和轰隆作响的粉碎机。菇民不停地把木材送进粉碎机口,前端不停地涌出欢快跳跃的木屑,如璀璨的烟花,在田野上绽放。</p><p class="ql-block"> 走进农房或菇棚,看到忙碌的菇民,有的在地上搅拌着按比例配好的代菇生产原材料,有的在用机器将原材料装进筒袋,有的将装好的代菇菌棒在摞堆或翻堆,有的在锅炉旁烧火用蒸汽灭菌,并将灭好菌的菇棒出灶、或打孔、或植种…疑似是农村也工业化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那个村的田畈、山湾里的层层梯田,还是公路两旁的稻田里,荒地上,均是一排排的层层叠叠的菇棚。每个菇棚小的几百平方米,大的千多平方米,紧挨连片菇棚大的达上百亩。春夏期间,菇棚、农家屋内楼上楼下,到处是摞码着的长垅菌棒。到了仲秋,曾在棚内、屋内的垅垅菌棒被摆放在了一排排的多层高架上,或在耕地一垅垅间的地里排着,不知情人还以为是某家大厂仓库里满堆的货物。</p><p class="ql-block"> 深秋,这些摆放的菌棒上,会慢慢地长出菇蕾,菇农就会抓紧脱去菌棒筒袋外衣,促菇蕾长大。每天起早釆摘成熟的代菇,采后又手持注水器,在菌棒上注水培育下一批次代菇。对一批批采来的代菇,有的直接送到香菇交易市场销售,有的将菇剪脚烘干待卖。</p><p class="ql-block"> 从深秋至春,菇民家里或菇棚内,到处是男女老少围着菇堆,将代菇分类、剪脚,有的将剪好的代菇整齐地摊放在篾筛上,送外面晒或送烘房烘焙,将烘干的代菇一一装袋。家家户户的屋内,常常是成堆的,用编织袋装着满满的代菇,空气中弥漫着扑鼻菇香。</p><p class="ql-block"> 城郊、公路两旁或市场边上的菇民,用三轮车或用小货车拉着一筐筐代菇送往香菇市场,等着客商来面谈交易,那些专做烘焙香菇或做鲜菇生意的菇民客商,也早早来到香菇交易市场,对看准的代菇立即报价收购,并及时拉回烘焙或冷藏。</p><p class="ql-block"> 秋冬至早春这段时间,早期,上午10时左右,全县各地的村中、田头、路旁,常见各式各样的香菇交易市场,后来在县乡政府的引导下,张家地村、黄源村、崇头村、后山村、陈村村、县供销社门口、石塘村、朱村村等地建成比较集中又较大的香菇交易市场。干鲜菇交易主要集中在县城中山东路的县香菇交易市场,在崇头村还形成浙西南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1日开业的县香菇交易中心市场,占地达8000多㎡,由原县供销社、物资公司、医药公司三大区块和原红光村地块组建而成。在这个云和县最大交易市场里,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集中驻地办公,开展日常服务,巡查监管,有效地维护着全县香菇交易秩序。</p><p class="ql-block"> 这些市场一到交易时段,人声鼎沸,川流不息,手提的、肩扛的、车拉的,人山人海,总被来往于市场的车辆、菇民、客商挤得水泄不通。过往车辆和客人,无不被这壮观的菇民生意场景所震撼,被菇民的红火交易,以及满脸喜悦回去的菇民所感染,都非常乐意地停车等侯,或驻足遛达市场,欣赏着这流动着,跳跃着的动人光景。</p><p class="ql-block"> 市场周边,商铺林立,生意红火,没有不赚钱的,特别是在香菇市场边上的干菇店,前面开店,后边是男女老少们围着台板勤快地分拣筛选代菇、装袋打包。有的老板在后面还建有烘菇房,直接收购鲜菇,雇用大量民工分类选菇、剪脚;有的老板还做了冰库,将选好适合鲜菇出售的一筐筐代菇送进冰库保鲜。</p><p class="ql-block"> 香菇市场交易场景,似个无与伦比的宏大交响乐队,在演奏着一场场闹春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约60%以上农户生产代菇,65%以上农村劳动力选择从事代菇生产或相关工作,有些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代菇,全县除几个城中村外,其他乡村没有不生产代菇的。2000年前后那几年,县里那些玩具、铸钢等制造企业,曾陷入本地无工可招境地,只得到江西、安徽、贵州、云南等省大批招工。</p> <p class="ql-block"> 五、扬长避短 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云和县可利用代菇生产资源供给达到极限,加之全国各地以代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兴起,香菇价格波动较大,市场竞争激烈,政府也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云和代菇生产成本逐渐走高,年产量趋于瓶颈,平稳发展至2012年之后,代菇生产逐渐向经验丰富、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效益更好的菇民或生产大户集中,小、散户的菇民逐渐向云和木制玩具、轴承等其它各行转移就业。</p><p class="ql-block"> 2003年前后,随着本地生产成本抬高,效益降低,菇农掀起一股异地开发热潮,大批“云和香菇师傅”被全国各地食用菌生产大户或脱贫致富示范基地高薪聘请,年收入达十多万元,其中梅竹村刘家进、三望栏村雷岩得、黄家畲村刘裕元、商坑下马进明、务溪村刘明等10多名云和香菇师傅,还被省农科院高薪聘请为浙江援疆食用菌技术专家,前往新疆传授食用菌生产技术多年。</p><p class="ql-block"> 一批菇民凭借外出多年异地开发和当辅导员积累起的人脉资源,回云和做起菌种生产专业户,如崇头镇梅竹村的刘明进、叶垟村的张祖金、后垟村的王长富,坑下村的马进周,浮云街道红光村的陈志伟,赤石乡张源头村曾宜荣,景宁籍在云和的刘一和等菇民就为外地菇民或基地生产菌种多年。高峰时期,叶明进曾年产高达120多万包菌种,曾宜荣曾年产达60多万包菌种,王长富曾年产达50多万包菌种,有个别年份还供不应求。我县大部分食用菌辅导员也加入到对外供应生产菌种行列,为外省菇民或基地供应优质菌种合计约200多万包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从云和食用菌管理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县菇农自用自产代菇菌种达1000多家,对外供应菌种站57家。这些菌种站,高峰年份合计向外省市场生产销售900多万包菌种,加上菇民在外地生产菌种直接出售,合计约3000多万包,其中陈志伟等云和师傅在外地生产或通过转销,向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供应的代菇菌种最多,达1000多万包。2003年至2012年,代菇菌种生产呈现一派繁荣。</p><p class="ql-block"> 由于外省一些地市生产代菇等食用菌的产业链不全,所需原材料、生产机具缺乏,也带动了云和食用菌原材料、生产机具销售的红火。云和县食用菌原材料销售大户陈遗宝等人就曾通过租用火车车皮或用加长大货车向贵州、广西等省市运送大量香菇原材料及生产机具,分享了云和食用菌产业链相对较全带来的红利。</p><p class="ql-block"> 在本地继续从事代菇生产的一些菇民,尝试着根据代菇生产特性,摸索经验,改进工艺,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代菇,向国内外市场供应鲜菇和菌棒。其中石余凤在黄源、沙溪和李章武在陈村生产的鲜菇和菌棒,成为云和向国内外市场供应鲜菇和菌棒主要大户。</p><p class="ql-block"> 崇头镇陈坞村的石余凤,2007年创建云和县兴农食用菌合作社,代菇菌棒采用集约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带领新时代菇民先后在云和县崇头镇黄家畲村,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余亩,在白龙山街道沙溪村建成6000平方米标准化菌棒生产线和30万棒花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工厂化生产,实现日产3万棒,生产规模达年产900万棒菌棒,年产值达1500万元。2010年以来,随着鲜菇出口“绿色壁垒”风险不断加大,石余凤又开始带领一些菇民走“转型升级”道路,从生产鲜菇转向生产菌棒出口,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建成了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聘请10多名技术人员,采用了微电脑控制和流水线作业,年销售量达数百万棒。2012年,石余凤通过跨国贸易公司,采用“国内发菌、国外出菇”的模式向国外市场销售100多万菌棒,把菌棒出口到了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p><p class="ql-block"> 到2017年,为方便生产与交易,菇民已将代菇生产逐渐转移至县城周边城郊及公路沿线地带,全县75%农村人口也转移至县城或城郊,后随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同时以代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也已成为全国各地的主要脱贫致富项目,云和县以代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无竞争优势,生产规模大幅度缩小,那些遍布城郊与公路边的菇棚,曾经红火的乡村香菇集市交易市场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近40来,对于以代菇生产为主的香菇发展所创造的辉煌历史, 广大菇民在这场脱贫致富过程中,快步走出贫困,过上美好幸福生活,史无前例,其在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科技素养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是难以估量,且是深远的。 </p><p class="ql-block"> 云和香菇生产,能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得到较快地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是县委县府的多策推动的结果。这历史征程中,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应不能忘记官亦民、王新荣、陈道有、江德由、毛荣理、陈可义、王亦仁、徐国山、陈马福、王伟平、梅小平、郑云成、陈志伟、曾宜荣、刘家进、周新伟、吴岩课、刘一和、阙祖健等一大批食用菌科技工作者、食用菌科技人员、食用菌辅导员为之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 2018.12.28</p> <p class="ql-block">  后附相关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