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属荔波县,秦时为古象郡属地,唐太宗李世民时始设县,到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置为羁糜荔波州,其名便始于此。 荔:布依语是好、美丽的意思;坡:布依语山坡的意思。布依族先祖一千多年前,以美丽山坡“荔波”称喟这片土地。因为整个贵州,都是西南夷的属地,所以地名基本都是布依、苗、瑶、彝语,用汉字表白至今。全县由山地、河谷、封闭型河谷盆底组成。也就是绿色山坡居多的地方。当然,根据《黔南识略》卷11记载:荔波县“荔泉在城北土地关崖下,其味甘洌,甲于他水,荔波所由名也”。这又是一种地名说法,以名泉而名,也有其理。总之,荔波县地处黔南边陲,位于东经107°37′-108°18′,北纬25°07′-25°09′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河山锦绣,土地肥美,自然赖造物主所赐。 位于荔波城内玉屏街道的荔波古镇,建设在南门坝上菜园 ,是一座具有450多年历史的明代城池。作为融合自然、文化和历史氛围的旅游胜地,她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优美的风景蜚声中外。贵州的小苏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水乡风情,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美好的回忆。走进荔波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板铺就的街道和沿街道布局的潺潺流水、廊庭、小桥、以及散漫石板道路两翼的园林花坛。 昔日的南门坝上菜园,早已随城市化的扩建变为了市井化的大街。看到十字街头的云水驿泉酒店,再南折,就是荔波古城牌坊门。和这一带的建筑风格相似,都是略带茶褐色的古色古香的苗彝瑶、布依建筑,不过中华传统化了。 清晨,游人不多。一进镇口,就是悬挂在绿荫交织空中的红灯笼走廊,繁富缛丽。石板路两翼的楼阁,旌旗飘摇,招牌林林总总,分外醒目。酒楼瓦斯摩肩接踵,整个商业化的街市,但是人文气息却也很浓,更带点烟火气。纵览市容,仰视南山,山岳、城郭、市井,纷至沓来,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好友储光曦的古风《同诸公秋霁曲江附见南山》:“天静终南高,俯映江水明。有若蓬莱下,浅深见澄瀛……菰蒲林下秋,披荔波中轻。山戛浴兰阯,水若居云屏。岚气浮渚宫,孤光随曜灵。阴阳豫章宫,宛宛百花亭……” 盛唐时的曲江,曲池流水、台阁楼榭、亭廊花蹊,兰室帘幕,红灯绿酒,光晕深处,尽是红尘烟火,人间繁华。若佳节来临的荔波古城,也如是而已。 转过街心,东去,曲水回环,浮萍、荷叶漂浮,缓缓地、缓缓地轻歌曼吟,流过造型别致的石拱桥,流过书香门第的庭院,流过华屋兰室、花木复苏的街巷。这里曾经有过风花雪月,无数才子佳人、风云人物的故事,这里也演绎过西南山河的春秋。仿佛一首率性自由的吟叹调,一首邓丽君的歌《小城春秋》: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谈的谈说的说 小城故事真不错, 请你的朋友一起来 小城来做客。” 我到荔波古城来,不为怀旧,不为探奇,其实就是体味一种宁静安详。消除了岁月的风霜,将往昔一切随水流去,归于空灵与无我,进入禅的境界。“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的歌 迤逦东去,许多庭院华屋正在修饰。挺拔的棕榈、蔚然深秀的桂花树,艳丽的月季、千日红、矢车菊,静谧在熏风里。我们在随意闲适中,信步踱到东街口,转回了古镇正街。杂花生树,三角梅竞艳,屋舍俨然,明清建筑风格。西南夷特有色彩与装饰随处可见的布依族图腾柱:以万物皆有灵为固有意识,认为人的诞生是因为女祖先偶然感受到某种动植物的灵气,故将精美异常的龙、竹、牛、鱼等常见动植物假定为祖先加以膜拜。牛是力量的象征,龙和鱼盘旋于楠竹之上意味着扶摇风云步步高升。 春风不再,街市依旧。情景寓意,其实是贺方回的《青玉案》意境: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不过眼下是夏日,离恨别绪对我已是昨日黄花,我已心如止水,忘情于山水,“一蓑风雨任平生而已”。 古城,安详、宁静,没有了节日的喧嚣,只有岁月的沉淀。那西门围城的楼榭顶端,有规律的排列着相隔等距离的侗式风雨楼,挑檐层层缩进,梁栋最后攒集于屋顶中心,黑褐色的别致的棱台楼,但却是汉式的飞檐犄角的八面亭顶。显示着这座古镇植根于中华的多民族气息。 荔波古镇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是清·乾隆年间百年荔波石城历史再现,一个融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艺术、贵州荔波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展演为一体的,集旅游、运动、商务、休闲娱乐、商业及配套住宅于一身,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