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年春节期间,穿越近千年的徐州文庙,重新修建开放,在这座古城市民中引起轰动。文庙位于徐州主城区南北的中轴线上,这里集聚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走进文庙,可以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聆听孔子观洪、檀山习礼、怒骂桓魋等故事,这些都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独特气息,蕴涵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政治理念。更令人惊喜的是,鼓楼作为徐州老城,那曾经被称为“江北第一楼”的鼓楼城楼,正以傲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了古韵悠扬的历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徐州文庙,最初是以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古代官方把庙和学合二为一,发展为县学、州学或府学,成为官方培养人才的学校,所以一府之文庙也叫“府学宫”,徐州府学宫是清代徐州府辖丰沛萧砀邳睢铜宿八县时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徐州文庙也称“孔庙”“圣庙”,不过,地地道道的徐州人则叫它“黉(hóng)庙”。古代把学校叫“黉(hóng)”,《后汉书》:“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至今,徐州文庙的后面还保留着一条古老的巷子叫“黉学巷”。</p> <p class="ql-block">文庙,既是祭拜孔子的地方,明清时期,它也是徐州的最高学府--徐州府学宫(1369年)所在地,也是徐州文脉传承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徐州文庙的创办时间是北宋景祐四年十二月,即公元1037年的农历十二月,照此计算,因此徐州文庙创办历史是986年。</p> <p class="ql-block">徐州文庙历尽沧桑,始建于宋代,元代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后又遭黄河水灾破坏,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文庙迁建,位于徐州府署以东。</p> <p class="ql-block">很长一段时间,徐州文庙与徐州二中都是一个整体,二中的学子们,一入校就知道教学楼后面那座朱红色的大成殿。在这里,古建与书声,相得益彰,宁静又庄重。</p> <p class="ql-block">六百多年来,徐州二中历经府学宫、清末的书院、学堂、民国初年的师范讲习所(1913—1923)、铜山县立师范学校(1923—1938)、徐州市立中学(1938—1945)、铜山县立中学(1945—1948)等发展阶段,1948年更名为徐州市第二中学,办学至今培养众多优秀学子。</p> <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的最后一天,徐州文庙街区确定了修缮建设方案,徐州二中将整体搬迁至位于徐州北郊马场湖畔的新校区。这意味着,徐州文庙,即将走出深闺。</p> <p class="ql-block">徐州文庙,元代毁于战火,明、清两代由于受黄河泛滥的破坏多次重建。原文庙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对地方孔庙的要求而建,共分3路5进庭院,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占地近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文庙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大成门前为泮池,左右为配殿,东南角为奎星楼。这组建筑一直保存到“文化大革命”前,是徐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官式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文庙现仅存大成门、大成殿。大成殿内的8根金柱和莲花浮雕柱础,为明代原物,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殿前有大型露台,面积近700平方米,是祀孔大典的场所。在大成门内墙上,还镶嵌着张伯英书丹的《迁建文庙碑记》和《重修文庙碑记》。</p> <p class="ql-block">“江北第一楼”徐州鼓楼的前身,是西汉时期楚王宫的午门,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宫”。徐州鼓楼与文庙一起,于2024年整改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这一时刻将被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