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排长,是我在连队时的最高职务。在连队,我没有当过连级干部,就是扎扎实实地当了三年士兵、干了六年排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连队的人都叫我“老排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连队,是“红军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红军连”,可不是自己能够随便说说的。正宗的红军连,是要经过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认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连队,就是得到最高权威机构认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这个“红军连”,还非同一般。它是炮兵,称为“重炮”,是红军团队的最最重要的火力武器,是红军打仗时真正的“宝贝疙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连的历史沿革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湘鄂边红3军第9师特务营迫击炮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是1931年3月红3军第9师编有的迫击炮连。10月,缩编为红3军第9师机炮连。连队装备迫击炮3门、机枪3挺。 12月中旬,恢复第9师特务营迫击炮连编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4年10月,改称红2军团第6师迫击炮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5年11月随部队参加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将台堡后,陕北红28军部分人员补入到我们连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7年8月,连队整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迫击炮连,装备迫击炮2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2月,120师第358旅第716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连队也改称为一师三团迫击炮连(重炮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1月,连队在第一师第三团序列内,参加抗美援朝,隶属于志愿军第19兵团。于1958年10月回国。回国后,连队驻河南安阳水冶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连队前往福建省执行紧急战备任务。连队在樟州下火車后急行軍七十里到了平和县之后又往东行军了二天,连隊住在靠山的一个农村里。在那个地方住了估計有二个月的時间之后,又接到命令上火車,第二天上午突然叫下车,之后才知道到江西,连隊被分配到一个叫甫平大隊的村莊住扎下来。在那里过的春节:在1963年的三四月间连队回到安阳水冶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8年11月,连队从安阳水冶营房搬迁到了安阳市部队大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5月,从安阳大营房移防到河南省博爱县许良乡冯竹园村,从事国防施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0年3(?)月,从博爱县移防到河南省中牟县孟庙乡,从事国防施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1年?月,从中牟县移防到河南漯河市,先驻扎省水利厅办公区,后移防漯河市被服厂,主要负责部队在漯河新建部队营房的物资运输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1974年?月,搬入漯河新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7月,连队从河南省移防到浙江杭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4年7月~1985年6月,连队在云南省老山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年,一师一团与三团合并,共用一团的番号。因为全军有名的“硬骨头六连”在一团。我们连队也同“硬骨头六连”同是一个团,同在一个营区,同用一个操场。连队营房离“硬六连”也就几十米的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再后来,整个军队撤销了师级团级单位,原来的建制全部打乱重新整合,我们连同硬骨头六连都调离了原来的营区。听说硬骨头六连去了广东的惠州,我们连的老底子也可能仍在江浙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连队1976年夏之前的组成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员:连干4人,排长3人司务长1人,炮排每班7人其中班长1人瞄准手1人,二炮手1人,三炮手1人,炮手3人。炮排士兵合计42人。指挥排侦察5人其中班长1人,主观手1人,侧观手1人,计算兵1人,炮对镜手1人。无线班6人,其中班长1人,有线班4人其中班长1人。指挥排合计15人。连部士兵3人,1人为文书兼军𢬿员,1人为卫生员、,1人为通信员。炊事班编制为5人其中给养员1人,炊事班正副班长各1人,炊事员2人。驭手班两个,每班7人。全连合计87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军马:可能是27匹(每炮3匹,每车1匹,机动2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装备:手枪8支,半制动步枪炮班长各1支,通信员1支,侦察班长1支,有线班长1支,炊亊班长1支,120毫米迫击炮6门,马车7辆,其中炮排6辆,炊事班1辆,电台6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6年下半年,120炮换成100炮,马匹马车换成汽车8辆,驭手班換成汽车班编制10人,当时人员汽车没全部到位,后逐步到位,步枪換成56式能折叠的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连队由100炮換装为122毫米榴弹炮,改为榴炮二连,属于三团炮兵营。1994年炮兵营调到军坦克团。至此重炮连脱离一师编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附:yi军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第yi军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由贺龙元帅创建的第二军团。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 旅长卢冬生,后为张宗逊政委李井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9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参加了保卫陕北,解放青海等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后,第一军驻防青海省、甘肃省,剿匪肃特,抢修青藏公路、宁张公路及飞机场,参加昌都战役,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2年6月,第一军与第三军合编为重装军,番号仍为第一军,第一、第三师合编为第一师,第二、第八师合编为第二师,第七、九师合编为第七师。军长黄新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3年1月,整编后的第一军分两部跨过鸭绿江,参加朝鲜战争。停战后留守朝鲜,直到1958年撤军回国,驻防河南省开封市,隶属武汉军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第一军曾开赴福建省执行紧急战备任务。1964年1月,国防部授予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六连“硬骨头六连”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第七师改称第三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当时隶属武汉军区的第一军与南京军区的二十军对调,换防至浙江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4年7月,军长傅全有率领第一军参加老山地区防御作战,1985年6月,“硬骨头六连”又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陆军第一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原代号为83011部队,后代号改为73011部队),隶属南京军区,下辖第1、2、3师及原第60军第181师共计4个步兵师,此外还编入坦克第十师、炮兵第九师(1992年并入该集团军)和高炮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6年第1集团军步兵第2、第181师转隶武警。1998年后,步兵第3师改为摩步旅,步兵第1师改编为全军第一个水陆两栖机械化步兵师,坦克第十师改编为装甲师,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转隶东部战区陆军。2017年4月18日,以陆军第一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陆军第72集团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