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公立教育的创始人:屠义源

耕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水河县第一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据史料记载,旧时“清水河县地处高寒,四境多山,土质贪瘠,更无广田沃野以来垦殖,穷年劳禄,率皆耕耘,仅免冻饿。贫寒人家子弟入学只是一份奢望,真正实现者并无几人。多数生活于乡下的适龄儿童,至五、六岁,终年不着衣着,比比皆是。及至九、十岁时,不为牧童,则为粪夫刍樵,牲畜赖其喂,皂火依其燃……”。义学虽由当局提倡,加上一些平民教育者积极推动,但此地风气闭塞,民化不开,“传统迷信思想,相沿既久,牢不可破,祈神问卜,以决旨意。巫盅谬术,遍地全境,狐仙敬供,比户皆然”。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清水河义学从出现起就注定了它不景气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清水河从乾隆十五年(1750)兴办义学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办官学,历经一百五十多年,义学地点关帝庙经几任通判或添建或重修,办官学时关帝庙办学条件扩大为“两廊十殿”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水河县曾经的寺庙小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归绥的官学是在“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光绪十一年(1885)归绥兵备道道台衙门筹办了一所教育机构叫“古丰书院”。古丰书院成立后不仅规格较高,而且办学师资也雄厚,主要原因是得到了当时归绥道台衙门和湖北商会官商两界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八年(1902)全国废除科举实行教育改革,要求省会城市及府道以下,按照清朝政府准奏的改教方案,全国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水河抚民同知(相当于县令)吴书麟(湖北人)获知有同乡毕业生到绥远任教,便致函归绥道台胡孚宸(湖北武昌人),请同乡胡道台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派一名毕业生来清水河筹办公立小学堂。在胡道台的物色下湖北孝感的屠义源奉令来到了清水河。</p><p class="ql-block">屠义源于光绪十年(1884)出生于书香世家,六岁入私塾,表现聪颖异常,十七岁时考中秀才,不久便x武昌两湖书院进修,专攻政治经济学,并兼学农村水利知识。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p><p class="ql-block">屠义源毕业时适逢绥远都统(相当于省长)致函湖广总督张之洞,请张之洞从两湖书院的毕业生里选派几名优秀学生来塞外绥远支持发展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1904年秋,屠义源便与三位同学即由湖北启程,千里迢迢来到了山西雁门关外的归化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60年代的乡村小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归化城当时隶属于山西省管辖,驻归绥兵备道衙门。兵备道衙门管理着当时的口外七厅,除蒙人外所有汉民统归其治理。口外七厅为归化厅、萨拉齐厅、丰镇厅、宁远厅、和林格尔厅、清水河厅、托克托厅。厅署名称为抚民理事府,行使行政、司法等事务。</p><p class="ql-block">屠义源等人在归化城晋谒了都统大人,即被安排省会设立的公立归化中学堂任教。</p><p class="ql-block">1905年初,21岁的屠义源奉归绥道台令远赴清水河厅。临行前,道台胡孚宸特别面嘱小老乡屠义源,说口外清水河风气闭塞,文教落后,希望屠义源到后有所建树,与同知吴书麟一道精心筹办本厅学堂,造福一方学之。</p><p class="ql-block">屠义源初到清水河厅时,原有义学场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庙有多门,两廊配十殿”的较大格局。但来上学者廖廖无几,几乎看不见兴学景气。屠义源有点大失所望。在同是老乡吴书麟的支持下,屠义源开始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掌握的情况与吴同知商筹解决办法。首先是因陋就简办学,将关帝庙的两廊十殿改造为两所小学堂,扩大招生渠道,特别是招乡村的学生。其二“打亲情牌”,所需办学经费由地方财政解决一部分,不足部分申请归绥道台衙门给予拨款资助。</p><p class="ql-block">解决了办学经费,但在改造校舍时,却遭到当地部分民众阻挡,甚至公然指责屠义源这只“九头鸟”湖北佬胆大妄为,清理关帝庙内圣像必遭神遣等等。屠义源在吴书麟的鼎力支持下,义无反顾将关帝庙改造为可入学就读百余人的初等小学堂。</p><p class="ql-block">这是清水河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小学堂。</p><p class="ql-block">期间,同知吴书麟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康育民河北人,另一位是他儿子吴棣华。归绥道台胡孚宸委聘屠义源为清水河厅小学堂第一任堂长(即校长)。</p><p class="ql-block">开学没教材,屠义源与两位教员亲自编写。一切就绪即行招生。不料再次遇到阻力。不仅无学生来校报名,说我们不上洋学堂,就是原来念私塾的学生,风闻动员他们入新校,竞逃避一空。无奈屠义源与两位教员分头上门逐户动员。</p><p class="ql-block">城关有个10岁的学生叫李士林,屠义源上门动员他上学,不料其母双膝跪地,嚎啕大哭,不愿独生儿子日后离她走远,丢下老娘无依为计。经过屠义源耐心再三劝说,李士林终于入校就读,上学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p><p class="ql-block">李士林北大毕业后赴法留学,获得了地质学博士学位,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位地质学博士。1936年绥远抗战前夕回国,就职于太原兵厂。李士林回国后,不忘恩师,心存感念,专程上门致谢。此时屠义源就任绥远省府参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60一70年代的清水河县乡村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清水河民风虽淳朴,却也顽劣。上门动员入学并无多大成效。屠义源建议吴书麟以厅署名义开出入学条件,以激励贫苦大众子女入学。入学条件包含有文银补贴,免费供餐,成绩优异给予奖励等。这些条件一下扭转了办学窘境,解除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得到了贫苦百姓的大力支持和热心拥护,学生生员迅速增加,学堂规模也随之扩大。一些社会精英、饱学之士也乐于就职。学堂风气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二年(1906)归绥道台胡孚宸兼任了归绥中学堂督办,大兴教育之风,拆巨资兴修学舍,广招学生和学有成就的毕业生来绥远兴办教育事业,一时全绥上下兴学蔚然成风,人才涌现。对此,《绥远通志稿》对胡孚宸办学有较高评价:</p><p class="ql-block">胡孚宸“在任五年,于兴办归绥学务,厥功甚伟,筹集巨额基金,发给各县商生息,多购而对中学学生朝夕督课维勤置学田三十余顷,次第招展校基,添筑堂舍。每遇课期,亲身校阅,口讲指画,娓娓不倦。时捐廉俸,给奖高才生,以资鼓励”。</p><p class="ql-block">上行必有下效。屠义源根据归绥中学堂的学制,为清水河小学堂设置了十余门课程,学制五年。</p><p class="ql-block">时人赞誉归绥道台重视教育,有提倡重视之功,用在屠义源身上,也无半分过誉。</p><p class="ql-block">屠义源在清水河厅创办官学教育不到二年便奉令入归绥中学堂任检察官,负责纠察训导,不久升任监督(校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屠义源于1950年被西南军政委员会(重庆)聘为高级专员。</p><p class="ql-block">1952年因病在重庆去世,享年69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