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再赏梅花

Cjian

<p class="ql-block">腊月小寒赏罢蜡梅,转眼又至雨水时节。万物复苏,再赏梅花。</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人说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当是春日的前奏。岁岁梅花,南京的春天,似乎永远是从一枝早梅开始。</p><p class="ql-block">梅花:蔷薇科杏属落叶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红褐色,也有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梅花变种和品种极多,可分花梅及果梅两类。花梅主要供观赏;果梅其果实主要作加工或药用。</p> <p class="ql-block">蜡梅(左)是蜡梅科蜡属植物;梅花(右)是蔷薇科杏属植物。蜡梅和梅花虽然名字中都“梅”,两花花期接近,但是二者亲缘之间关系甚远。</p><p class="ql-block">“蜡梅”与“梅花”相比:一是花期不同。小寒时节盛开的是“蜡梅”,比梅花早约1个月。唐朝诗圣杜甫在诗词《江梅》中一语道破实情:“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节气上,小寒大寒期间凌寒独自开花的,主要是蜡梅。梅花大面积绽放,基本在立春之后。二是树冠不同。蜡梅为灌木,枝丛生,且直立;而梅花则为小乔木,有主干,可高达10米,常具枝刺,除直枝外,还有垂枝,树冠呈不规则圆头形。三是花色不同。蜡梅以蜡黄为主,而梅花是:“暖觉杏梢红,游丝狂惹风”(唐·和凝《菩萨蛮·越梅半拆轻寒里》)。它的颜色有红、粉红、白、浅绿、淡蓝等,香味相对淡一些。四是叶片不同。蜡梅叶对生,长椭圆形,全缘,而梅花叶互生,叶广卵形至卵形。五是果实不同。蜡梅是蒴果,无果肉,无法食用,而梅花可结出可食用的梅子。图源《中国植物志》</p> <p class="ql-block">梅花是中国本土的花,已有3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梅花以其艳丽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婀娜多奇的风姿而深受文人士大夫青睐。人们赋予她美好的名称,或称之“雪中高士”,或与兰、菊、竹并誉为“四君子”,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人们就惊叹于梅花之美,开始称呼其为“嘉卉”。《诗经·四月》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诗句;《山海经》中也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反映了先民对梅花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先秦的梅,人们着眼的并不是梅花,而是梅的果实。《诗经》中有以“梅”为主题的作品《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一封大胆的求爱信,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暮春梅子黄熟坠落起兴,表达女子希望与对方早结连理的急切心情。这里的“摽梅”是采收梅子的意思,“其实”,指的是梅的果实。《左传》记载:“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尚书》也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梅最先是以实用性进入文化领域,它是中古食谱中最悠远的一种滋味。</p> 秦汉以后,目光渐渐舒展的人们开始转向于花的欣赏。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句子。据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彼时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已有朱梅、姻脂梅、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等数种梅花。预示着人们的赏梅活动拉开了帷幕,梅的价值逐渐从实用性上升为观赏性。 <p class="ql-block">魏晋之后,衣冠南渡,江南常见的梅花以其傲骨冰心,迅速赢得了士大夫的青睐。到了南北朝,“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并予以广泛种植。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说:“梅杏郁棣之属,繁荣丽藻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东晋陶渊明的《蜡日》中说:“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梁武帝萧纲的《梅花赋》中说:“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南朝《宋书》中写有一个“梅花妆”的典故。相传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午后在宫廷的走廊闲坐,不知不觉便睡着了。醒来之后发现一朵梅花黏在额头,拂之不去,竟生生地烙出一个漂亮的梅花印记。一时间,宫廷内外争相效仿,“梅花妆”竟成了化妆界的一时风尚。后来,南北朝诗人陆凯的小诗《赠范晔》问世:“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突破了梅花只供单纯观赏的审美功能,赋予了她传情达意的价值元素。</p> 隋唐至五代,望月抒怀,登山述志,折柳送别,赠梅寄情等成了文人骚客们最常见的文化活动。有一年的除夕夜里,唐太宗李世民设宴与侍臣守岁,他的新年致辞中就有这么一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例如唐·王维《杂诗》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首诗是写给一位远道而来的家乡友人的,诗人没有过多的寒暄,却在末两句出人意料地问起了窗前的一棵梅花。再如唐代名臣宋璟作《梅花赋》,认为梅花“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于君子之节”,并替梅花宣称:“相彼百花,孰敢争先!” 宋元时期,梅文化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梅花也成了文人清高孤傲精神的象征。从梅花到梅寒士、梅君子、梅女神,梅花真正脱胎换骨开始。与梅相关的文艺创作,为历朝历代之最。“十咏”,“百咏”等大规模咏梅诗集此伏彼起,络绎不绝。诗为吟梅字字香,《全宋诗》中有咏梅诗四千七百多首。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赏梅之风迅速风靡。1186年,南宋的范成大著成了《梅谱》,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介绍了12种江南梅花的繁殖栽培方法。在《梅谱前序》中,范成大直接指出了中国古人对梅花的挚爱之情:“梅为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币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八年后,张功甫专门介绍如何赏梅的《梅品》出炉,全篇仅600余字,却字字珠玑,与《梅谱》遥相呼应,成为梅史上的两朵奇葩。 明清两代,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新高度,新品种大量涌现。明晚期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的梅花达到19种,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三大类。清初陈溟子在《花镜》中记载的梅花达到21个,并系统阐述了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梅花的影响。例如清诗人沈珂看到的梅花是点点花苞:“闻道江南风讯早,花著窗前几树。是红豆星星初吐。” <p class="ql-block">梅史发展至天,我国已经繁育出400余个梅类品种。并采取梅花品种的二元分类法。在《中国梅花品种图志》里,将数百种梅花,分为江梅、宫粉、玉碟、黄香、绿萼、朱砂、洒金、龙游、垂枝、美人、杏梅等11个品种群。梅花的种植也从长江流域北移了20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梅开百花先,独天下而春。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与此,古人视赏梅为一件雅事。</p><p class="ql-block">赏梅贵在“探”字,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并且赏梅要有仪式感。南宋·张功甫在《梅品》中描述了赏梅的“二十六宜”,分别是: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月下探梅”和“水边观梅”亦是赏梅的上乘情境。至于折梅入瓶,则是文人所好的斋房清供。</p> 色。梅花色香俱佳。所谓赏梅,主要是赏色与闻香。梅花的花色非常丰富,清芳凛冽,色彩清亮,常见的颜色有朱砂红、粉红、紫红、纯白与淡黄等。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有首诗叫做《雪花的快乐》,其中内容就有描绘朱砂红梅的语句:“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借以雪花自喻,抒唱他对爱与美的追求。 香。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沁人肺腑。“梅花香自苦寒来”,其香味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之“为有暗香来”,时而一股幽香试探,时而香韵沁脾。若有若无,随着风萦绕。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梅香且持久,赏梅归家,梅香沾襟染袖,萦身绕体,数日不绝。 形。梅花可地栽亦可盆栽。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疏枝怒放。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北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极赏“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颇得梅的幽独闲静之趣和欹曲之美。南宋·韩淲《梅下》写龙游枝:“绰约花房宜戏蝶,崔嵬枝干若游龙。”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也写道:“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条是中国文人赏梅的标准,都不单是在说对梅花的观赏,更是在说观赏梅树,赏梅树的姿态,梅枝的形态。 韵。南宋·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梅花的形态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 时。探梅赏梅须及时。以惊蛰前后为宜,以含苞欲放为佳。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北宋蔡襄有诗《十尘罩三日吉祥探花》:“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意思是花一旦全开,马上就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赏梅应是“花是将开未开好”,故名“探梅”。 古林公园的梅花开得正好。公园建在原古林寺旧址,因寺得名。古林寺建于梁,当时称观音庵,南宋时称古林庵,明代改庵为寺,成为城西巨刹。南北朝时,公园一带广植海棠与梅花,风景秀丽。每当早春,梅花盛开,娇蕾多姿,花香四溢。有安徽仕人鲍元,来此赏花,因鲍母小名梅,故见梅而拜,并捐资建“拜梅庵”一座,以缅怀慈母情谊。从此,“古林梅花”名噪一时,赏梅者络绎不绝。后历代几经兴废,至建国初期,古林寺颓废不堪。1992年,建成中国第三大牡丹、芍药基地;这里还遍植雪松、春梅、黑松、毛竹、腊梅等。 <div>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如今,到古林公园赏梅也早已成为南京人迎春之时的“固定动作”。公园地形多变,目前已拥有梅花品种180多种,约2800余株,赏梅面积大约1.8万平方米。</div>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漫坡梅花,暗香浮动、密密匝匝,品种有骨里红、玉蝶、黄香、朱砂、美人梅......渐次开放。 一树树、一丛丛,宛如诗行般排列在坡地上。 <p class="ql-block">粉雪挂枝,清香飘来。春不醉人人自醉。</p> 漫步花间草径,满目嫩绿新花。 微风拂过,花朵芬芳。给人不一样的观赏与体验。 此刻,人人皆是“探梅”人。细品春意,指尖轻触,便会绽放无尽的美丽与希望。 春暖花开,“对话”梅花,感受生活的惬意与诗意。 树下快乐的小朋友,这里有着他们难忘的童年...... 梅林中的大妈们的装扮似乎更“俊俏”。举手投足,镌刻着对这一季繁花与美好的记忆。 美人梅。从法国引进,属杂交品种,花瓣粉红色,着花繁密。 一枝梅开报春来。自古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写梅的精妙诗句数不胜数。“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北朝·佚名《西洲曲》)。一首民歌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p class="ql-block">要说最早写梅花的知名诗人,当属南北朝时期的何逊。《咏早梅》是其一首五言诗:“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p>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开遍扬州(现南京)。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描写凌寒独放的梅花,歌颂了梅花傲雪凌霜的高洁品质,同时借咏梅来表现自己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抒发不趋炎附势,疏枝独立而不失气节的品德。</p><p class="ql-block">何逊是南朝梁诗人和文学家。8岁作诗,20岁为秀才,与同时代的诗人范云结为“忘年之交”。他的诗作与阴铿齐名,世号为“阴何”。何逊又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结合诗中的意境,不难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情感。何逊即使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依然借梅花比喻自己坚韧的意志和高远的志向。正因为何逊写的梅花,让之后许多文人墨客受到了影响,也让之后更多的咏梅诗词越来越有寓意。</p> <p class="ql-block">古人赏梅赋诗,最著名的或就是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七言律诗中的这一句,形神兼备,唯美动人。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姿态美、生长习性、情趣和境界,更为可贵的是还着意刻画了前人不曾描摹过的梅花枝干。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誉为千古咏梅绝唱。</p><p class="ql-block">《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原诗如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p><p class="ql-block">林逋,钱塘人(今杭州市),生活在北宋初期,后人称他为“和靖先生”。其性格孤傲,洁身自好,喜欢过恬淡平静的生活,自甘贫困,看淡名利。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进入仕途,一生未婚。成年后,林逋遍游江淮一带的风景名胜,寄情山水,吟风弄月,扩大视野,足迹20余年不曾踏入城市。大约40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畔的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经常唱和。并在风景宜人的孤山种植了大量的梅花,庄园里还养了很多的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p> <div>林逋在《山园小梅二首其二》中还写道:“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诗中喻梅花似剪碎的丝织品绢精细轻薄,油酥般滋润柔美。“向背”、“稀稠”描绘了在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从白天到日落,尽享春天温暖,“霜深应怯”的顾虑大可不必。由此赞美梅花孤高绝俗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怜爱,尽管它很冷落,但还是不愿让俗人来观赏。把“邻僧”和“俗客”对举,将佛门信奉清净无为与隐逸之士思想合拍。从而回忆在梅花盛开、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让人吟诗的情形。以此作结,饶有情趣地表达对梅花的无比深情。</div> 北宋诗人王淇有感于林逋爱梅的心性和人格,为此还专门写下了一首《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由此可见,林逋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在当时有多大。 清代有位林逋仙的女同乡梁瑛,号君,爱梅,特爱梅花诗。曾集古人咏梅佳句为《花字香集》,写诗记其事曰:“年年寻句为字忙,几度寻梅费品量。句似梅花花似句,一番吟过一番香。”嗜梅、嗜梅花诗的君,因此被称为“女逋仙”。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这是南朝诗人阴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雪里梅花诗》。诗人首先描述了梅花凌霜傲雪迎早春的自然属性,赞美梅花不怕雪霜侵害的无畏品格。然后写被春风刮落的梅花,随着春雪在风中飞舞的美妙景象。再写梅之花、叶形状,梅放叶的时间和梅开花之多,梅瘦枝疏斜,却繁花满缀。最后两句形容梅花多变,不断呈现新貌。这首小诗语言平易朴实,自有清新明快之感。<br>自古诗人酷爱梅花,自然是为了其高风幽韵所沉醉。但更为诗人所倾倒的,则是梅花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阴铿的这首诗,就歌咏了梅花迎寒风、傲飞雪的姿态。 南北朝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梅花落·中庭杂树多》:“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诗词内容赞美梅,诗篇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言辞爽直,绝无雕琢、渲染之态。<br> <p class="ql-block">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烛下和雪折梅》一诗中写道:“梅兄冲雪来相见。”直呼梅花为兄弟,关系显得十分亲密;南宋赵蕃的《梅花六首》中也有“平生流落半天涯,处处逢梅是旧知”;清人吴文薄曾作诗言:“笑问梅花肯妻我,我将抱鹤家西湖”,正是受到林逋的影响,也打算要“以梅为妻”了;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更曾印过一块方印,刻有“只有梅花是知己”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作为“天下尤物”的梅花。北宋·陆游《探梅二首其二》中描绘的探梅心情:“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p> <p class="ql-block">“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这是一首无题诗。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p> <div>北宋·苏轼在《西江月·梅花》赞梅:“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梅花品性高洁,最是那天然洁白的容貌,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div> <p class="ql-block">“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唐·崔道融《梅花》)。诗人怜花生意: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心中愁苦之人不愿听那哀怨的笛声,病躯倚着梅枝独看这风景。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梅之意,就请不要轻易的摧残它。</p> <p class="ql-block">唐·蒋维翰有七言律诗《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这是一首闺怨诗,述说春天到来的“一树梅”自有春风相伴,而白玉堂女子想念的男子却迟迟未来,良辰美景就此付诸东流。“一树梅”与女子心情相对比,相互映忖。闭门又岂能关住春色?从而嗔怪男子不解其心,不能像春风一样守约。《春女怨》后被欧阳修、王安石等读后写成了千古绝唱,其中王安石读后写了一首《梅花集诗》,以理解《春女怨》的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北宋·王安石写的《梅花集诗》:“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集句诗,即集合前人诗句而成。他选用四个诗人的诗句组合成了一首新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朝诗人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豪门宅第深如海,再加上重门紧闭,那春色怎么进得来呢。这首诗是写青春女子的怨恨,她们深受礼教的束缚。没有婚姻恋爱自由。</p><p class="ql-block">第二句“为谁零落为谁开”,出自唐朝诗人严恽的《落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春光融融,花儿开不了多久就要凋谢。不管怎么询问,怎样尽情挽留,花朵还是自开自落,各自飘零,春又归去,好伤感啊,这里表达了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唯有春风最相惜”,出自唐朝诗人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人送别时,习惯攀折杨柳以赠送客人,柳谐音留,以表达挽留惜别之意。那春风似乎更懂得人们的离别之情,即使杨柳已经被摘下,它还要赶到离人的手上去吹拂,并殷勤致意。春风尚且如此不忍别离,人何以堪。</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一年一度一归来”,出自宋代詹茂光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销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古代女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儿夫。她在锦江边上来回走动,打探春天的消息。看到河水凌冰消融,寒冬里的梅花也已经落尽,知道春天马上就要到来。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也能像这春色一样,坚守信用,一年也能回来一次。女诗人这首诗是伤春怀远,表达思念丈夫之情,隐含着对当时社会繁重徭役的控诉。</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把上面四首诗中的四句话重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表情达意的新诗。吟咏梅花,怜惜梅花的自开自落,感叹人生短暂,世事变化无常。早年,王安石锐意改革,起伏沉浮,历尽沧桑。晚年回忆往事,内心充满了惆怅、无奈和感伤。他的这首梅花诗,为谁零落为谁开,有怜惜,有质疑,也是他人生体念的真实流露。</p> 南宋·辛弃疾作有《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诗意是: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div>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作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div><div>辛弃疾受排挤,闲居带湖十年。壮志雄心的磊落英豪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痛苦的消磨,矢志收复河山,金戈铁马踏遍塞北江南,困顿不起,大志难伸,只得从雪梅那里寻找到精神和人格的寄托。</div> 北宋·苏轼的《西江月·梅花》写道:“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是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zhàng lì)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 <div>南朝陈诗人谢燮作有《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诗似是咏梅,实则咏物抒情之作。大意是因为梅花迎春早发,独有它在寒冷面前毫不犹豫。它深怕落在众花之后,却没人异样的眼光看待它。诗人对梅花的外貌、色彩并没有作任何描绘,只从它的习性和萌发的季节上加以勾勒,从而热烈称颂了梅花迎春傲雪,不畏风寒,勇于进取的精神。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梅自比,暗寓着自己象梅花一样,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然而自己的命运也象梅花一样,虽尽到了主观努力,但却“无人别意看”,不被看重。诗的前三句写自己积极进取而孤芳自赏,最后一句则是写不被任用,怀才不遇的感慨。</div> <p class="ql-block">跳枝梅。着花繁密,花期3月上旬至3月中旬,花径2.1-3.1cm,花蕾乳白或桃红,花态蝶形,瓣层疏叠,花色正反两面以白为主,有的正面粉红或半边粉红及白色而洒粉红条纹,花瓣12-22枚,系梅花优良品种。红白相间的双色花在一条梅枝上竞相绽放,灵动又不失仙气。</p>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r>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他认为即使凋零碾成了泥土,梅花的清香依旧不会改变。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表达了他一生忠贞爱国,坚持抗金,这种精神就像梅花一样至死不渝,成为咏梅词中的绝唱。 <div>北宋·苏轼还作有《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意思是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冰杏颜色。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冰杏呢?</div> <p class="ql-block">宋·黄庭坚在《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词作中,同样托物言志:“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词意: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飘到眉心住”指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指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被贬离开朝廷。</p> 南宋·杨万里《探梅》则是一首哲理和深意的诗歌:“山间幽步不胜奇,政是深夜浅暮时。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通过描绘山间梅花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独特见解。诗人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山间梅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探梅的艰辛和不易。诗人既描绘了梅花开放的深夜和清晨时分。也通过“一枝梅花开一朵”这个细节描绘了梅花的生长状态。这个画面既美丽又孤独,令人感受到生命的独特和珍贵。最后以“恼人偏在最高枝”点睛。用“恼人”来表达对梅花生长位置的不满,但实际上,这正是梅花的独特之处。它生长在最高的枝头,远离地面,无人问津,却依然独自开放,展示了自己的美丽和坚强。这种精神品质,正是诗人所敬仰和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北宋·张耒笔下的梅花又是一种风格。他在《寒夜》中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意朴实地述说: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骨里红。为落叶乔木,盆地栽均可。为真梅系直脚梅类,属朱砂梅品种群。树势弱,发枝少。为真梅系直脚梅类,属朱砂梅品种群。树势弱,发枝少。骨里红梅枝条木质部呈微红色,冬季观花蕾长,春季开鲜红色花,醒目且微香。 <p class="ql-block">南宋·王十朋的《红梅》诗:“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则抓住红梅开花时的特征,以桃花、李子花为参照物,写出桃李不要嫉妒我红梅,红梅和桃李花盛开的样子原来就是不同的,因为从冬天过来,红梅身上还留有傲霜斗雪的痕迹,虽然是红梅,但却不是很红。小诗活泼而有趣。全诗四句以红梅向桃李作解释;花草本为无情之物,但诗中的桃李会“相妒”,红梅也“不肯”红得过分,免得引起“与桃争艳”的嫌疑,增强桃李的妒心,从而红梅被人格化为有情之灵,操守高洁而谦虚和逊的红梅形象刻画得以成功。</p> <div>“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元·王庭筠《绝句》)。诗意: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受元曲影响,诗词通篇情感直白,更趋简练细腻。一、二句抒情生动;三、四句经典、深情。月色虽美,心却忧愁。直抒胸臆,全诗顿生淡淡的忧愁之感,唯美而意境高远。</div> “生世梅花是故知,相逢不负岁寒期。自从一点梢头白,看到青阴弄实时”(南宋 · 高斯得 《题爱梅亭》)。诗人自言一生只有梅花是老朋友,是知己,每年最寒冷的岁末,都可以看到梅花开。喜爱梅花梅树的长久,从梅花开始打苞绽花,看到它绿叶成荫子满枝。 《盐角儿·亳社观梅》:“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这是北宋晁补之的一首咏梅词,上片先赞梅之品格始终如一,再赞梅香彻骨。直是赋体,吐露无余。下片赞梅之风姿,“占溪风,留溪月”勾勒出一幅溪月梅韵图。上片写梅花色香,用重句而略更数字,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下片以山桃作比,更托出梅花高洁标格。词人亦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br> 赏梅怎能少得了十里烟霞的梅花山?地铁2号线苜蓿园站1口,一株怒放的梅花树,春意扑面,火红热烈,喜迎八方客。 春风十里,阳光柔软。梅花山迎来梅花盛放期。 人潮涌动。“玉”见“梅”好! 草屋一舍,梅色掩映,诗意盎然。取意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诗句。 <p class="ql-block">白墙映衬,梅花点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喻了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表达了诗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要坚持操守的志向。</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曾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王安石曾经住在南京钟山南麓半山园,写下这首千古绝句。</p> 花丛中一组雕像,为了缅怀陈俊愉先生。陈俊愉(1917年9月21日-2012年6月8日),安徽安庆人,生于天津,长于南京。是中国园艺界泰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开创了中国植物品种国际登录的先河,是当代梅花第一人。目前,已有超过500个品种梅花登录在案,其中南京梅花山拥有在册国际登录梅花品种137个,这与陈俊愉对梅花山的独特情结密不可分。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陈俊愉院士先后在梅花山选出品种演化程度高的“龙游梅””单瓣跳枝”“ 复瓣跳枝”,为我国增添了龙游、跳枝品种群。上个世纪50年代,他发现的“别角晚水”更是梅花山独家珍奇品种。<div>梅花山的百年建设,包括一代代园林人对梅品种的接续追求和传承。梅花山的规划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受林学专家、总理陵园主任技师傅焕光的邀请,园林领域知名科学家陈嵘、叶培忠等人汇聚钟山。经过高标准的规划设计,紫金山南麓的东吴大帝孙权墓被辟为“总理陵园纪念植物园蔷薇花木区”,为今天的梅花山奠定了基本格局。1937年梅花专类园基本形成,1944年孙陵岗正式改名为梅花山。历史上,我国著名的林学专家、植物学家傅焕光、陈嵘、陈植、叶培忠等都为梅花山区域植物规划、造园造景做出宝贵贡献。因为对梅花研究的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梅花”院士。</div> “梅花艺术中心”中名为“别角晚水”品种的梅花,全国独此一株。“别角晚水”是真梅系直枝梅类宫粉型的优良品种,花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花淡玫瑰红色,浅碗状,花瓣层叠。 <div>“别角晚水”是“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在梅花山调查时发现,并命名。因其开放时常有花瓣开得不完全周正,花瓣边缘常有凹陷,称之为“蹩脚”,取其谐音为“别角”,花期较晚,花色水红,碎瓣流动而得此名。</div> 梅花山旁有明孝陵石象路。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全长615米,沿途依次排列六种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xiè zh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这里每年霜降时节,石象路将呈现最绚烂的色彩,被称为“南京秋天最美的路”。 粉色小帐篷内,可以免费戳盖梅花山印章。 集章活动可加盖梅花、石象路等多种图案印章。 梅花山大草坪上,一年一度的南京国际梅花节庆活动正进行。梅花节1996年首办至今,已是第29届。本届梅花节以“龙腾中国 ,‘梅’好南京”为主题。 舞龙舞狮“快闪”的欢乐嘉年华。 新春旅游文化市集。展出特色文创产品,推介景区文旅亮点,弘扬文化传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推广探梅、艺梅、赏梅、食梅、咏梅、画梅......从文学艺术,到生活日常,积累浩瀚多彩的梅事文化。 许愿牌前,将美好的愿景挂上祈福墙。 <p class="ql-block">梅花山。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原是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这里曾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墓葬地,旧名“孙陵岗”。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建纪念性花木区,因山上遍植红梅得名“梅花山”后,“孙陵岗”的旧称就被世人逐渐遗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字仲谋)的赞叹之语。孙权是定都南京的第一人。公元229年,18岁的孙权为对付曹魏,听取了诸葛亮等人建都秣陵的建议,东吴迁都秣陵,改其名为“建业”,意在这里建立帝王功业。从此,漫长而沧桑的历史为南京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 一春无事,只为花忙。我来啦! 山不在高,有梅则名。在经历了一场江南少有的“霰”冰后,“一夜雪无”。料峭的山间,满树梅影送春来,层层叠叠,竞相开放,又呈现云蒸霞蔚的景象;同时也开启了“人人人从众从人人人”赏花模式。 梅花开,上春山! 踏青赏梅,共赴“繁花之约”。 梅花作为吉祥的植物,有“梅开五福”之说。它的五片花瓣分别代表着福、禄、寿、禧、财五个吉祥神。梅花还被中国人视为传春报喜的吉祥物,常与喜鹊组合,寓意喜上眉梢,好事降临。梅又有元亨利贞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从初生到成熟,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生命意义。 春风拂面,梅花相映。举起手机,留下“梅”好! 梅花高悬,穹奇枝头。蓝天暖阳下,春天已到来。 最是一年春光好,踏春赏梅正当时。南京人爱梅,梅花被确定为市花。南京赏梅习俗源于六朝沿袭至今,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缭乱”(北宋 · 王安石《渔家傲)。宋朝时期,人们便有了春节到城外赏花的习俗,“花缭乱”三个字,正是对此时梅花山最贴切的形容。 一路花相伴,寻香正当时。明末徐渭画有《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如今,梅花依然绽放在枝头,如约而至的芬芳里,人们继续谱写着春天的美好画卷。 <p class="ql-block">走入姹紫嫣红的佳境,扑面花事浪漫的芬芳。</p> 梅花山面积达1533亩,植梅约有梅树3.5万株,共有350多个品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 江梅。南京市市花标志,五瓣梅花形。江梅从结果子的果梅分化而来,常年在山涧水滨、荒寒清绝处生长,后被移植园中。花瓣呈白色,花萼绛紫含绿或粉、红色等。花瓣小巧与长蕊心互为依托,备受人们喜爱。 出片C位,梅花山巅的博爱阁注定拥有姓名。 <div>博爱阁。掩映掩映,飞檐翘角,黛瓦红柱、悬铃摇曳。横匾“博爱阁”三字,选自孙中山手迹。</div> “愈你共建,爱传递爱。”一癌友康复会,正在踏青团建活动。祝福他们! 观梅轩。1944年,汪精卫病死日本后葬于梅花山。1946年,国民政府即将迁回南京,何应钦下令将汪墓炸毁,汪氏尸骸在清凉山火葬场火化扬灰。1947年,奉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的指令建筑,汪墓原址上建起一座廊亭,供游人登高眺望,休歇赏梅。观梅轩匾额、楹联均有孙科题写。北面横额上有孙科手书的“放鹤”二字,现此处又名“观梅轩”。孙科为孙中山先生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副主席。 观梅轩前有株400余岁的“梅王”树,矗立依然。 古梅以最纯洁的傲骨姿态,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和动人心魄的美,引来游客蜂拥驻足留影。 站在山巅,风过梅林,浸身香海,闻之欲醉。“试把花期数。便早有、感春情绪。看即梅花吐。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北宋·晏几道《归田乐》)。正是梅花不同于凡花俗艳的格调,让人更加珍惜它的花期。在这梅花盛开的时节,怎能不赴一场梅花之约? 女人如花,花开如梦。 <p class="ql-block">花前相聚,青春依然,活得自信,不为世俗所累。</p> 风有约,花不误。在忙碌中,陪家人、伴知己、携爱人......信步踏芳,寻找一隅,孩子撒欢,留住芬芳,将欢声笑语浸润生机盎然的梅花山。 泱泱花海,谁胜一筹?显然无解。寻香而行,漫步粉色世界,梅花如繁星般缀满枝头,令人神往,留住倩影。 以清新的笔调,描画梅花的艳丽、多姿的风采,抒发一颗童心爱梅、赏梅、赞梅的情怀。 我给爸爸、妈妈拍一张! 林中飘来悠扬的葫芦丝...... 梅林芬芳,流连往返。 整整妆,拍美照。是否也来“梅花妆”? 感受梅花的勃勃生机,举着手机、相机,记录美好时刻。 笑眼迷花踪。梅林中的这份美丽,无关年龄,无关经历,只有此时此刻的愉悦,才是春天最美的笑容。 这位似乎在“抖音”。直播美丽,分享快乐,是共同的心愿...... 好!走起来......走起来...... 舞之蹈之,歌之咏之。梦想中的春天就是这样,蓬勃的绿色新意、摇曳迷人的花花、柔软和煦的阳光...... 野外聚会,春天的仪式感瞬间拉满。 拍客捕光逐影,按动快门,瞬间永恒。“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美国·罗伯特·卡帕)。 梅花漫山。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 层层叠叠,满目绚烂。浅粉、绛红、淡绿、蜡黄、墨色、纯白......万千梅树,星星点点,如云似霞。 <p class="ql-block">“梅”的谐音是“媒”。古文中梅不仅寓意高洁与坚强,也象征着相思与爱情。“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这是晚清四大名将之一彭玉麟的诗作《梅花诗八首其二》。</p><p class="ql-block">彭玉麟是个足智多谋、凶悍勇猛、叱咤风云的铁血将帅。其肝胆侠骨,一生正气,不慕名利,嫉恶如仇,清贫杀贪,征战勇猛,却一生“无家事之欢”,感情生活令人唏嘘,以罕见的痴痴柔情演绎了一场旷世之恋。《曾国藩家书》有载其:“每谈家事为之叹息”。</p><p class="ql-block">彭玉麟与外婆的养女梅姑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因辈分不同,家长反对,未能成婚。梅姑出嫁四年后死于难产。彭玉麟悲痛万分,在梅姑坟前立下誓言:要一生画梅,以万幅梅花纪念她。从此,在大清的兵营里,有了一个画梅的将军。画梅画了40年,从英姿勃发的青年时代画到垂垂暮年。他在湘军水师的兵营里画,在布政使的官邸画,在兵部侍郎的书房画。辞官后,在“退省庵”清冷的石阶上画,并在居所旁遍植梅花。他画的梅花,冷艳中含凛然正气;明媚处有傲世之情。被称作“兵家梅花”,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的“两绝”。其临终之前,终于以万幅梅花的心血之作,完成了对恋人的承诺。</p> 铁干欹曲,虬枝横斜,朵朵花蕊,缀满枝丫。 春天,万物萌发,赏梅探春当及时。 <p class="ql-block">赏梅,既是赏风景,也是赏心情。</p> 宫粉梅。粉红淡妆,如云如雾,美到窒息。花复瓣至重瓣,呈或深或浅的红色,散发较为浓郁的清香。宫粉梅是梅花栽培类型中品种最为丰富的个类型,其中有很多花果兼用之梅品。 枝头春意闹,繁花次第开。 枝条千姿百态,树树香气四溢。<br> 玉蝶梅。洁白如雪,恍若星光。“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南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一》)。诗人痴狂: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梅蕾欲破。 <div>灿若丹霞。</div> <div>北宋·周邦彦的《花犯·小石梅花》词中描述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诗意中的铅华:搽脸的粉。这三句是说梅花上面留有露水痕迹,像是洗尽脂粉,梅花的美,不靠傅粉施朱,显得丽质天生。自然光艳,别有吸引人视线的风神韵味。</div> 小宫粉。特点:花粉色,重瓣,花期早中,花味清香。 <p class="ql-block">“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北宋·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说的是夜尽时,诗人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看到梅花开放,便知春天近了。</p> 南宋范成大被选入《宋词三百首》的《霜天晓角·梅》:“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这首词写春愁,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诗人借此词实则抒发人生感慨。上片的疏花、淡天、云雪营造出恬淡高雅的氛围。下片“胜绝”转承上片。“此情谁共说?”更增加无限孤独哀苦。结尾两句两行低雁,人倚画楼又塑愁意象。以此作结,更将春愁作了扩大。全词词调清婉含蓄,景致极清绝,令人神往。词以“梅”为题,写出了怅惘孤寂的幽愁。上片写景之胜,下片写愁之绝。 相传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巡视河南返京途中,路过唐朝名相宋璟的故乡,他便书写给宋璟的《梅花赋》,并画了一枝古梅,题诗及跋一首。其跋曰:“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唐臣宋璟赋此,盖以自况也。予时巡中土,驻跸于此,遥企名贤,缅怀往迹,感兴成吟,并手写古梅一本,攀勒廊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此树,犹景其人焉。”<br>宋璟以梅花自比,而乾隆则把梅花当做贤相的象征,借赞美梅花非一般花卉可比的冰清玉洁的品质来赞美宋璟;那傲然挺立的梅树,仿佛就是宋璟本人一样,值得后人景仰。 “此花不与群花比”(宋·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对梅花情有独钟。 北宋·苏轼在《红梅》诗中说梅花:“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在苏轼眼中,梅花的色泽俨然是一副醉美人的韵致。 北宋·陆游在《卜算子·咏梅》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以梅花自比,借梅花落寞凄清、饱受风雨的情形来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宣泄胸中的郁结之气,并通过赞咏梅花的精神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爱国情怀和高洁的人。 <div>南宋 · 张道洽《咏梅杂诗·其十》写道:“不是梅花契分深,与谁共话岁寒心。隔溪竹外无人见,自有香来不用寻。”诗文意思:如果不是和梅花有着缘分,寒冷的岁末,我该和谁体会此时的心情?正是有了梅花,在这寒冷的岁末,变得温馨,让人留念。梅花在那竹林之外,在溪水之外却无人知。它让我沿着香气去走近它,拜访它。梅花,它一直都在,如同故人,如同知己,和它风雪夜话。你又长了一轮;我又老了一岁;生命和你一样,是雪中花啊!<br></div><div>张道洽,一生最爱梅花,有“梅花诗人”之名。他写有梅诗三百余首,也是中国咏梅史上作咏梅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元朝诗论家方回点评张道洽的咏梅诗:“篇有意,句有韵。”<br></div> 唐·齐己著有《早梅》诗一首:“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以对比的手法,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对仗精致地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意境高远,首尾一贯,处处扣题,为读者描摹出一幅风韵十足的“寒雪早梅图”,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 。<div>齐己,自小贫苦,放牛读书。几年后会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内作和尚。一年冬天,刚下一场大雪,齐己出门,被白雪、报春梅及飞鸟景象吸引,回寺写下《早梅》诗一首。齐己出家前俗名胡得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是唐朝晚期著名诗僧,其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div> <div>人们熟悉的唐朝诗人杜牧,所作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中著有《梅》一首:“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诗意:梅花轻盈妩媚的姿态映照在溪水里,就好像仙女用衣袖遮面,严肃矜持地从瑶台上下来。梅花虽有些妒忌白雪,但在洁白无瑕上,姑且还可以让雪与自己相比;而对于艳丽的春光,却敢于超越它,绝不随顺于它之后。梅花偶然间与诗人相见,就好像是为了诗人的饮酒赏花而开放。若是长在秦楼边的话,简直能作弄玉的媒人了。全诗紧紧围绕梅花的美去写,使梅花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div><div><div>杜牧40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这首诗约作于这个时期。<br></div></div> 初唐诗人卢照邻著有《梅花落》:“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意思是: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的雪还没有融化。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div>卢照邻,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出身望族。少有才气,10岁就学于曹宪、王义方等名师,博学善文章,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被后人誉为经典。卢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闻一多指出,“初唐四杰”的贡献在于使宫体诗“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梅花落》可见一斑。<br></div> “可惜不当梅蕊破,幽香合在弟兄间”出自南宋诗人曾几诗词《句》。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陆游的老师。诗词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轻快,词意明白,语言流爽,形象也较为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这些都给陆游以很大的启迪。 李煜,五代十国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后因感怀国土的《虞美人》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懂政治,却艺术才华非凡,尤以词成就。《梅花》诗是其所作的其中一首:“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div>诗文意思:去年深情款款地移植这些梅花时,我们还在曲折的栏杆边私语。等到来年梅花再次飘香吐艳时,我们还要共赏这美好的景色,你还担心它们不再花繁叶茂。为了护理好这些新栽的梅花,我们一起设置步障,殷情地守护着它们,还趁着月光取来清澈的泉水,精心浇灌它们。谁料人生无常,梅花正要开放,你却已经离我而去,再也看不到你美丽的容貌了。这些花儿已经失去了它们的主人,而春神竟然不知道,还在催着百花开放。虽然梅花仍然开在去年的枝条上,但是现在你已经不在了,清香飘得再远又有何用呢?<br></div><div>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据《全唐诗》载:“后主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div> <div>罗邺,唐时的一位道家学,有“诗虎”之称。其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却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但仍不肯趋炎附势,苟合于时。其《梅花》一诗:“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意思:一簇簇梅花绽放压低枝头,不用翻山越岭到处栽种,随处都可成活。只是权贵之家却看不到梅花的坚毅品性,和煦的春风迟迟不肯到来。五侯:泛指权贵之家。</div> 一枝、一桠、一朵,自成风韵诗意。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罗隐也著一首《梅花》诗:“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恨又黄昏。”<div><div>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以偌大一片梅园为吟咏对象,以独特的构思,将所见所感挥挥洒洒,次第叙来。在衬托、拟人笔法的运用和形象的描绘之中,展现了梅的雄姿和品格,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实不多见。</div></div> <div>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一生爱好梅花,其种梅花、画梅花、写梅花,将自己的无限情思寄托到一朵朵梅花上,并由此创作了大量的梅花画和梅花诗,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墨梅》是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div> <div>梅花枝头春意闹。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出过婉约气息十足的咏物词《生查子·重叶梅》:“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词意:梅花啊,你在百花开放之前绽开,在寒冷中出现。春寒料峭中,朦胧的月亮总是先照亮梅花。主人十分喜爱你,不管江妃如何抱怨,也要折下最繁茂的枝头,插进壶中,供人玩赏。<br></div><div>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在青年时期满怀报国雄心,渡江投奔南宋,然而南宋朝廷的所作所为,使他大失所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的仁人志士屡遭投降派、主和派的打击。辛弃疾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章,力主抗金,反而受到当权者的猜疑。辛弃疾看到了在寒风中盛开的重叶梅时,他赞叹重叶梅不畏严寒的精神,不怕雪虐风威的高尚品格,于是写下了这首词。<br></div> 《临江仙·梅》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div>词文意思: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思念让容色憔悴,只有在夜晚的梦中才能相聚,向阳的梅枝也到了发芽的时节。梅花风姿清瘦,南楼的羌笛不要吹奏哀怨的曲调。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的梅花不知道被吹落多少?春日的暖风,别一下就让时间来到杏花盛开的时节了。</div><div>这首词以咏梅为题,用梅花暗喻词人自己,把闺人幽独的离思与韶华易逝的帐悯,极其高华而深至地表现了出来。<br></div> 南宋张孝祥,是位政声卓著的抗金派词人,由于反对和议连遭贬逐,而高风亮节,始终如一。其著有《临江仙·试问梅花何处好》:“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谁擫(yè)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词作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昭华吹古调”(玉管吹《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北宋都城汴梁),是虚景。词篇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写了月夜对酒赏梅时的心情,以及听《梅花落》曲时感伤之怀,并借用梅花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div><div>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早年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但此词却清幽含蓄,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div></div> 朱砂梅。花蕾暗粉红色,花重瓣,有芳香,花型工整,花瓣较厚,花期也比一般梅花略长,长势旺盛,适应性强,是优良品种。此刻色如丹霞,开得热情奔放,醒目的红像如朝霞缀满枝头。 <p class="ql-block">南宋词人郑域也有一首词《昭君怨·梅花》:“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竹篱茅舍”指贫寒人家。“堂琼榭”指富贵人家。自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以来,历代诗歌中咏梅之作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等;一种是巧喻谲譬(jué p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等。郑域这首词为第二种。</p> 《南乡子·冬夜》是南宋词人黄升所作的一首词:“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词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构思奇特,格调和意境空幻。却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全文风格简洁直率,结构自由严谨,笔锋犀利。恰似玉树临风,托意高远。 南宋向子諲(yīn)作有词篇《卜算子·竹里一枝梅》:“岁见梅追和一首,终恨有儿女子态耳。竹里一枝梅,雨洗娟娟静。疑是佳人日暮来,绰约风前影。新恨有谁知,往事何堪省。梦绕阳台寂寞回,沾袖余香冷。”<div>娟娟:姿态轻柔美貌。词意:一年中看到梅花,于是作诗追</div><div>和,始终遗憾有儿女似的忸怩情态。竹林里的一枝梅花经过雨水的冲洗显得柔美可人,亭亭静立。让人怀疑这是美人在傍晚时绰约的身影。心中出现的遗憾有谁知道呢,往事不堪回首啊。眠梦绕着小平台游走,回来后只有寂寞作陪,此时沾在袖子上梅花的余香已经冷淡了。</div><div><div>向子湮,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br></div></div>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有诗《题族兄马子英进士梅花》:“池馆春深看牡丹,五陵车马隘长安。谁知凛凛冰霜际,却是梅花守岁寒。”诗意:都说牡丹好看,牡丹开时,道路上挤满了看花的车马,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人们喜欢繁华富丽,喜欢牡丹,花开时节动倾城。但是有没有想过,在繁华之后,在寒冬时节,不是牡丹伴随着人们最艰难的时光,而是梅花。是梅花在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守望你,守望春天。 梅花盛开,千姿百态,无言着春暖花开。这是春天回声的具象。 南宋文学家姜夔作有《暗香·旧时月色》:“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div>姜夔,时年37岁,在辛亥年冬冒雪拜访范成大于石湖作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姜夔投主人之雅好,驰骋才华,应邀创作了《暗香》和《疏影》两篇咏梅绝唱。其中《暗香·旧时月色》词意:“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只见残梅片片,随风凋落,何时才能和你一起重赏梅花的幽丽?”<div>作品无句非梅,同时又借梅喻人。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使人神观飞越,耳目一新,又深蕴忧国之思、寄托个人生活的不幸。<br></div></div> 再看姜夔所作的姊妹篇《疏影·苔枝缀玉》:“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div>《疏影》表现梅的高洁、幽独,并借此咏叹作者自己的身世。上片先绘出梅花不同凡俗的形貌,又表现其孤芳自赏的清姿和高洁情怀,再化用杜甫、王建诗意,把远嫁异域不能生还汉邦的王昭君故事神话化,将眷恋故国的昭君之魂和寒梅的幽独之魂合而为一,带有极深的悲剧意味,境界又极凄美;下片则眼前梅花盛开推想其飘落之时,用寿阳公主及陈阿娇典故,寓无限怜香惜玉之意,又借笛里梅花哀怨的乐曲,加深怅惋的感情,末二句想到梅花凋尽,唯余空枝幻影映上小窗,语意沉痛。上片以梅喻王昭君,赞美其绝代姿容,哀叹其客死异域的不幸;下片写春风吹落梅花,欲重觅幽香,为时已晚。全词用事虽多,但熔铸绝妙,运气空灵,变化虚实,十分自如。篇中善用虚字,曲折动荡,摇曳多姿。</div><div>姜夔的《暗香》和《疏影》两首词因为音节清婉,深受范成大喜爱,于是将侍婢小红赠给姜夔。姜夔凭借才华抱得美人归。后来,姜夔带着小红回吴兴,过垂虹桥时,情不自禁地在大雪中赋诗一首:“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诗中,不难看出姜夔此时的志得意满。<br></div> 绿萼梅。因萼绿花白、小枝青绿而得名。属于梅花品种分类系统中的真梅系直枝梅类绿萼型,是梅花品系中的佼佼者。 <div>姜夔在咏梅词《卜算子·绿萼更横枝》中的还写道:“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细草藉金舆,岁岁长吟想。枝上么禽一两声,犹似宫娥唱。”词意其中:梅花竞相开放,却无人欣赏,其中还寄予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意味。姜夔布衣一生,早年多次考试不中,一直辗转于江湖,漂泊不定。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在显贵之家做“清客”,依靠写词谱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虽与当朝名仕结交,但一生清贫,或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姜夔高洁雅正的品格。其词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其骚雅清空的词风对南宋和清代影响极大,在姜夔84首词中,有近30首写到梅花这一形象来传情达意。</div> 几株老枝,摇曳生姿,朱砂梅开,色如丹霞。 <p class="ql-block">遒若游龙,苍劲嶙峋,花色娇艳,芳香浓郁。范成大著成《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金农有《画梅》诗:“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p> 一花见春。”野径孤横雪外枝,岁寒了不受春知。世间所谓奇男子,除却梅花更是谁”(南宋 · 方岳《即事·其一 》)。<div>野梅有多种。一种是纯天然的原始梅花树;一种是人工培植的半野生的果梅。野外的梅树和梅花,因为更自然,更让人联系真实而坎坷的人生。因此诗说:野外一树梅花,雪中挺立,遒劲孤独的枝条上,却开着美丽耐寒的花朵。在最冷的岁寒时段,花开在风雪里,春天不曾知道,而梅花也无意被春天知晓。它不过是要开它自己的花,完成它自己的心愿,就像这梅花,铮铮铁骨,傲立风雪。拿什么来形容世间有志向、有抱负的奇男子?只有梅花。这里,诗人将自己的生平和品格融入到了梅花里。</div><div>方岳,南宋诗人、词人,出生在世代耕读之家。仕途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等,被排斥回到了老家,重新开始他的耕读生活。他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其中梅花诗不下百首。稳定的耕读生活,南宋中期的富庶与平静,成就了方岳独特的明俊流丽风格。他的诗词中不乏慷慨悲壮,而且以“野外横斜,不受春知”来描写梅花和做人的品格,但行好事,不问回报,艰苦磨砺自有香。</div> <div>南宋词人萧泰来作有《霜天晓角·梅》一词:“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词意说:无数次的霜打雪压,梅花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梅花依旧凭着它生来就十分瘦硬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角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div><div>这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片不怕霜雪和不怕角声之哀怨写梅;下片从与月相知和不与海棠相争写梅花的高洁。全词写得传神妙趣,沉著明快,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div> <div>老梅新枝。唐代诗人笔下,不乏梅花的身影,给人带来春天的问候。初唐诗人刘希夷有一首《春日行歌》:“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诗说:山树上落下的梅花,飞落到了诗人的怀抱中,他没有什么,只有一瓮阳春酒。他携着酒登上高台,踏着梅花飞落的节奏边走边唱,醉了就卧在明月上,在梦里遨游天宫。诗里荡漾着春情,诗人一副自在逍遥的模样,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div> 南宋诗人·张道洽著有《咏梅》:“才有梅花便不同,一年清致雪霜中。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澹澹风。生长元从琼玉圃,安排合在水晶宫。何须更探春消息,自有幽香梦里通。” <p class="ql-block">梅花易凋零,陆游爱梅花。其《梅花六首其三》叮咛梅花不要开得太盛:“一花两花春信回,南枝北枝风日催。烂熳却愁零落近,丁宁且莫十分开。”在与梅花无声而默契的交流之中,渐渐在梅花身上投射心情。与梅会话,对己说话,字字句句,包含着人生的苦和乐。</p> 陆游创作有多首以梅为题材的诗词产品。其中还有一首《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恨,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虽然题目为“梅”,但全文几乎没有出现什么梅花的特性。只是读起来,满目都是感伤的情绪:“凄凉”“飘零”“冷淡”“孤恨”……字里行间,悲伤扑面而来,说的其实是词人自己的身世情感。 <div>唐代“诗仙”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满是落寞:“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游武汉黄鹤楼时,听到了笛声,感觉世事难料,自己一下子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看不见自己的家乡。听到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的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的江城武汉落满了梅花,心中倍感凄凉。梅花意象在这首诗里,不是以往《梅花落》诗歌中作为游子、思妇的心灵寄托,而是成了迁客的落寞的隐喻。</div><div></div> 中唐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与梅花相关的诗,他对梅花是十分喜爱的,他有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表达了对杭州梅花的怀念,心中也充满了惆怅:“三年闲闷在馀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br>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他请求到外地任职。同年7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他在杭州三年,带领杭州百姓修筑西湖堤坝,疏浚六井,解决了农民的农田灌溉的问题,实际上是有一定政绩的。但他自言“三年闲闷在余杭”,想来是在政治上仍觉得比较苦闷。作为杭州的父母官,白居易在杭州时,对那里的梅花也十分眷恋,伍相庙边的梅花繁茂得好像雪花,孤山园里的梅花美丽得如同女子的妆容。<br>白居易很喜欢梅花,他因落梅被游骑践踏而感到十分惋惜,也曾将梅花作为珍贵的礼物赠予佳人,手留余香。他从梅花初开一直欣赏到梅花凋落,快乐的时候还会小酌几杯。诗中提到了四个人,是当时与白居易一起赏梅、歌唱、饮酒的人。然而,时过境迁,朋友们有的去世,有的渐行渐远,唯独留下了头发花白的自己。诗歌回忆杭州梅花盛景,又饱含了对好友不在、好景不长的感慨。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出于对梅花的喜爱,白居易后来担任苏州刺史,还曾专门题咏过新栽种的梅花。他在《酬刘和州戏赠》写道:“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这首诗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写的,是赠给刘禹锡的作品。诗里写白居易在池边新栽种了七棵梅树,想到开花时再来查点。他对梅花说: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今年你要好好地为我盛放。可以看出,梅花高洁的品性在白居易心中的地位。当时朝政腐败,白居易在朝廷屡遭压抑、打击,诗歌从侧面反映了他内心如梅花般的不俗气质。</p> 跳枝梅。红白相间的双色花在一条梅枝上绽放,灵动而仙气。 花枝横斜,疏朗淡泊。唐末诗人崔道融写有一首《梅花》诗,同样传达出了他内心如梅花般的孤高品性:“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诗意:梅花初绽放时,花萼中还含着白雪,她美丽孤傲,即使入画,都很难画出梅花的品格。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天的寒冷。怀着愁绪聆听《梅花落》笛曲,带着病躯看着梅花枝干横斜,诗人心中更加伤感。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br>崔道融曾经做过县令之类的小官,后来避战乱入闽,空有满腔才情与抱负,未能施展。诗歌赞誉梅花,说她孤高、清香,不畏严寒,同时也暗寓自己的高洁情操。 <div>《白梅》是元代王冕创作的七言绝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采取托物言志的手法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同时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div> 唐·韦蟾有《梅》诗一首:“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起笔寥寥十字,就描绘出一幅声色并茂的梅竹图。诗题为“梅”,首联写梅,而颔联却笔锋陡转,突然引出“桃李”来。“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何必要等到桃李花开呢?折梅赠送亲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韦蟾家住长安,曾察访过鄂州(今武昌)。当早春梅花盛开之时,诗人自然会由梅花想到家乡亲人,萌生对家乡的思念,因此也想折梅一枝,赠给思念中的亲人。“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诗人把思乡的愁绪强拖回冷酷的现实中来。这两句诗用的是《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南陌草”代指家乡亲人,“王孙”则是诗人自喻。诗人借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家乡的妻儿老小,殷切期待着游子早日归来,我也同样盼望归程到来,但是“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div>古人提倡“诗有三深:情欲深,意欲深,味欲深”(清·冒春荣《葚原诗话》)。韦蟾这首诗,借咏梅以表达思乡之情,做到了情深意远,肠曲味永,感人肺腑。<br></div> <div>有“词中之龙”的南宋辛弃疾,还写有《瑞鹤仙·赋梅》:“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br>词意:浓霜浸透了窗间的帷幕。现在正是云轻月冷,层冰未消的时候。梅花临水照镜。有人想涂抹胭脂,却学不成半点富艳妖媚之态。在朦胧的月色笼罩下,寒梅依然是玉洁清瘦的本色。想象春风中的梅花,流盼一笑,百花失色。<br>寂寞。故乡在哪里?雪后的园林,水边的楼阁。虽然有瑶池以前的约定,但托谁捎去书信?粉蝶只懂得亲近桃柳,梅花开满了南枝却没有发现。只留下梅花在黄昏中,独自冷落伤感。<br>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通过对梅的的描述,暗示了词人伤世之感和关怀国家之痛,表现磊磈不平之气。</div> 再看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临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词意: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奈何只剩下青山欣赏这样的秀丽景色,为它(梅花)写些清新的诗句。水从竹根流过,溪水缠绵似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浑然忘记了时间,归家时已是月上柳梢,时已黄昏了。<div>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22岁曾率领50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然朝廷昏腐使他报国无门而失望。几度被迫离职,忧愤隐居。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div><div>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爱梅最长久。词中:“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说的正是年纪大了,无心去爱那些花花草草,只有村边的梅花还是我的心头好。词人接着给出了爱梅的理由:“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div>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李商隐作有一首五绝《忆梅》,为诗人在梓州幕府生活时所写:“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意思:滞留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依依不舍地向往着物华。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p><p class="ql-block">一首咏物诗。是李商隐任职于梓州柳仲郢幕府后期之作。此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作诗之时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此诗通过描写春日游玩,不见梅花这件事情,来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流离辗转而感到的愤懑颓唐的思想感情。全诗浑然天成,一意贯串,并无刻意雕镂,枝蔓曲折,显得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p> <div>清代“扬州学派”汪中作有代表诗作《梅花》:“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div><div>这是一首乡情诗。写作者因在客地见梅花而牵惹起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以故园和客馆梅花开放的早迟不同,表现出客居异地的孤凄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首句写客地见梅,梅开报春,诗人的心态却不甚佳妙,表现出的是“孤‘’是“寒”,一开篇就流露出深重的乡思乡愁。“孤馆”表明诗人是做客他乡,馆居异地。出于一种水是家乡美、月是故乡明的感情。甚至觉得客馆的春风也来得特别迟,以上两句写客地见梅,不言乡思而乡思自浓,不写乡愁而乡愁自现。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iv><div>接下来两句写怀念故乡。“故园花落尽”,是说故乡的梅花早已凋落殆尽。这里的“花”承首句的“梅”,当指梅花而非言他花。“故园花已落,客馆花才开”,以两地花开时差作比,进一层写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苦意绪。突出表现“哪里都没有家乡好”的传统心态,抒发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平淡之语,思情浓烈。<br></div> 北宋词人晏几道作有《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br>"渭城"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句化用其意。 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还著有一首《梅花》诗:“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诗意: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忽然一夜的东风袭来,风起石落,伴随着满天的飞雪渡过关山。<div>梅花生长在远离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芜的草棘之间,并且遭到了狂风暴雪的猛烈摧残,处境十分恶劣。它品格坚贞,傲立荒谷,顽强生长;尽管遭到打击,枝损花飞,但仍然半守残枝,坚强不屈。<div>这首诗既有对暴虐的狂风飞雪的揭露与控诉,有对不幸而坚强的梅花同情与尊敬,同时借此抒发了遭受迫害后的痛苦以及坚守自我不肯低头的情感。托物抒情,将个人遭际及复杂情怀都是寄寓梅花这个形象之中。</div></div>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作有《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一词:“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此词吟咏寒梅。上片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全词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织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空灵优美的图画,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刻画梅花形象,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br> 李清照爱梅最多变:“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日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年年雪里》。小时下雪插梅花的兴致,后来梅枝在手泪水沾心境,今年梅花又开放却一个人住在偏远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也难见它的绚烂了。少女的天真烂漫、中年的惆怅郁结、老年的欲说还休,都在这梅花里了。 <div>《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是元代王旭的一首咏物词:“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词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开篇就指点江山,直抒胸臆,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是只咏梅或只咏雪,而是花开两朵,两朵俱美。两种风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梅花的花瓣,仔细一看不是雪,因为雪无香气,风把香气吹散。虽然色彩一样,形状相似,但有一个高出一等,雪花不像梅花薄。梅花开在空山,放射出光辉异彩,雪花却在人家帘幕下低飞。全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div> 《眼儿媚·咏梅》是清代作家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div>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美丽色泽和脱俗的气质。下片笔锋一转写梅花得自天授孤傲不群的独特。这首词从多个角度写梅花的特质,笔调优美,这也是作者自诩。时年,舒穆禄雪梅寄住在成亲王府纳兰性德家,纳兰性德对表妹雪梅关怀备至,他们一同在书房读书两年耳鬓厮磨,纳兰性德时常想起表妹的一颦一笑。一天,日上三竿还不见表妹进书房,纳兰性德就去看望表妹,他看到表妹早起梳妆时偶发灵感而作这首写给她的情词。</div> 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作有《山中雪后》七言绝句一首:“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在这首诗歌中,郑燮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div>鸳鸯梅为梅中奇品。早在宋代就有人发现,后在元代、明代和清代民间都有栽培。鸳鸯梅,顾名思义,应为双果并生,但花是单生还是并生在各朝代记载的略有不同。纵观前人记载的可知,鸳鸯梅包括一蒂(花)结双果和并蒂(花)结双果两种梅花。一花双果的现象是由于有些梅花含有两个发达的雌蕊,受粉后各自结实;并花双果的现象是因为有些梅花在一个芽节上并生两花且这并生的两花各结一果,每果各含一蒂,即为并蒂双花。<br></div><div>宋人所指的鸳鸯梅为一蒂双果之梅,如《梅谱》云:“鸳鸯梅,多叶红梅也。花艳轻盈,重叶数层,凡双果必并蒂,惟此一蒂而结双梅,亦尤物。”元、明两代,鸳鸯梅则指的是并蒂双果之梅。如元·散曲名家冯子振的一首咏物诗《鸳鸯梅》:“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诗意:梅花的品种繁多,这鸳鸯梅更是可爱。它枝丫交接,梅花并蒂成双开放,湖滨池畔倒映出它们清瘦的身影。但是城里太热闹了,像这样鼓角齐鸣,如果惊动拆散了鸳鸯梅,那不是伤心可惜。</div>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明·道源《早梅》)。 唐朝诗人李峤作有五言咏物诗《梅》:“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含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诗第一句写梅的早秀。用笔不枝不蔓,语极简而意极丰。 第二句写梅的明丽芬芳。更为浑融、蕴藉,意象华妙。把梅放在雪色的映衬中;其次是诗人不直言“粉”、“红”,而是用“朝暝色”,说它红如丹霞,不独言其色,而且绘其形神,有画面感、境界感。让人想见雪野中,几树红梅伸展着枝条,就象拂晓或黄昏铺在天边的片片红霞。第三句描画梅欹倚袅娜的花姿。梅枝横斜曲折,清秀古雅,富观赏之趣。绘出“妆面回青镜”动人画面;用“歌尘起画梁”巧比妙喻,想象梅花点点斑斑花朵,恰似桂堂上有丽人歌舞时随之飘动,舞于画栋的片片飞花。最后一句把赏梅与泛觞相较,表达对梅的赏爱之情。引典南北朝《世说新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以泛觞宴饮作映衬,“酒”用“琼浆”一词,前再加一“泛”,有曲水流觞之的美妙,又用“何暇”一词抹去,反衬出赏梅的无限情趣,把爱梅赞梅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诗。全诗独出机杼,以纵式结构,虚实含融的笔法,完美匀称的对梅的品格、色香、姿容作了描绘。虽只四十字,却俨然一篇描写气图貌异彩纷呈的长轴梅花图。 虬枝生花。明·文学家王鏊赞美梅花,作诗《真适园梅花盛放》:“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自入春来无好句,杖藜到此忽成诗。”诗意:梅花丛中独自徘徊,到了傍晚意犹未尽,在夕阳余晖中看那梅花千枝万枝地开放,那壮观场面就像一片香雪海。进入春天以来写诗都找不到合适的句子,拄着拐杖走到这里忽然一下子就来了灵感。 <div>清·“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也作有《题梅花》:“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诗意:庭院里栽植了两排梅花树,风景优美。人在树丛里行走,就像穿梭在画图中。梅枝疏影横斜,赏花的人依稀可见。白色的梅花与雪与月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东风吹来满园春,一天更比一天香。</div> <div>《早梅》是清代宁调元的一首咏物七言绝句诗:“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诗意:耻于跟姹紫嫣红的百花同长同生,宁愿在艰难困苦中见我独立精神。寒溪深山苍老的危崖之下,迎霜傲雪几点花开不借春的照应。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丽词句,只以其朴的语言描写了梅花孤高挺秀的形象,从而巧妙地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感情。通过写梅花的孤高,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志在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div> <div>“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的词篇《临江仙·身外闲愁空满》。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作关系。“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div><div>晏几道与其父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br></div>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南宋·谢枋得《武夷山中》)”诗意: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br><div>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宋末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诗中“十年”指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br></div> “不是梅花契分深,与谁共话岁寒心。隔溪竹外无人见,自有香来不用寻”(南宋 ·张道洽《咏梅杂诗其十》)。诗人心境:如果不是和梅花有着缘分,那么这个寒冷的岁末,我该和谁体会着这一时段的心情?正是有了梅花,这寒冷的岁末,变得温馨,让人留念。我知道它就在那竹林之外,在那溪水之外。我闻见了它的香气,沿着香气去走近它,拜访它,我与梅花同岁长。 《留春令·咏梅花》是南宋词人史达祖的作品:“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br>这首词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春月点破黄昏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下片写月下的回忆和遐想,词人以情观花,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结尾两句,词人咏梅花,似别有怀抱,但词人却未未明。一首小令不写形而写神,不取事而取意,对所咏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见梅字而处处梅在,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意深曲含蓄,词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语,妥贴轻圆,确为词中俊品。 《初识梅花》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之一。诗文:“江北不如南地暖, 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 共作寒梅一面妆。 ”主要描写梅花。江北没有江南暖和,江北人老说江南好,江南美景好的不想再回北方,抹了胭脂的面容与漫天的飞雪,江南那桃花和梨花跟梅花共同为江南增添了无限美丽,与寒梅共成一幅美景。 <div>北宋诗人苏轼作有《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br></div><div>诗文意思: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才迟迟独自开放;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红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br></div><div>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br></div><div></div> 一场雨雪后,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史载:南梁初年,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设坛说法,因内容十分精彩,感动佛祖,顷刻间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br>这是块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22年中,约有近10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现在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面积1.13平方公里。 烈士群雕塑像东侧,循山间小道踏入梅岗。一股浓郁的梅花清香扑鼻。虽然经历了雨雪,但依然不影响梅花绽放的美丽。逢非周末休假时间,这里少了些许人烟,多了一份清幽和宁静。 <div>梅岗,又称梅岭、梅岭岗。东晋时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赜(zé )带兵抵抗,屯兵在此。为纪念梅赜将军,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成梅海,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分别称为南京东郊、南郊两大赏梅胜地。<br>梅岗紧邻烈士群雕像。岗上有辛亥革命人马合冢墓、明代方孝孺墓、南宋杨邦乂剖心处、高座寺、江南第二泉等遗跡。</div> <div>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梅花就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复建梅岗,由“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曲廊”四部分组成。</div> 梅岗庭院不大。这里的梅花以红梅为主,凌寒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与亭廊花窗相映成趣,尽显中式美学的魅力。“生世梅花是故知,相逢不负岁寒期。自从一点梢头白,看到青阴弄实时”(南宋 · 高斯得 《题爱梅亭》)。 庭院有座韩熙载雕像。韩熙载(902-970),五代十国南唐宰相,先为南阳人,后家于齐,遂为今山东潍坊人,高才博学,精通音律,擅长书画,制诰典雅,常替人作铭志碑记,人称有“元和之风”,所撰诗文颇多。陆游曾评价:“熙载才气溢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div>韩熙载生前居住于戚家山南麓一带。去世后,南唐后主李煜痛心,将其安葬在梅岭(今梅岗)东晋谢安墓旁。<br></div><div>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绘有《韩熙载夜宴图》,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完整场景。整幅作品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对画中五次出现的韩熙载的刻画更是尤为突出,或正或侧,或动或静,皆描绘得精微有神。<br></div><div>韩熙载因是北人,初期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煜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鸩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为逃避李煜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即名为《韩熙载夜宴图》。<br></div> 梅花轻浅,暗香浮动,亭廊花窗,相映成趣,一番江南风韵。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南宋·杜耒《寒夜》)。 灰瓦白墙,梅花悄放,移步换景,多许诗意与浪漫。“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汉《乐府诗》)。 <div>树影清幽,轩榭红梅,小众而隐秘。</div> 江南诗意的春天。“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南宋·王十朋《江梅》)。 游廊盘曲,园景幽香。深藏着东方的精致,永葆着古典的诗意。 <div>梅花明丽,温润如玉,让人瞬间沉浸在赏花意境中。“醉美”不过江南春!</div> 北宋苏轼作有《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关景仁是苏轼好友,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div><div>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br></div></div> 红花伴飞檐,亭台穿廊间。清代作家纳兰性德有首词《眼儿媚·咏梅》:“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上片写梅花的美丽色泽和脱俗的气质。下片笔锋一转写梅花得自天授孤傲不群的独特。这首词从多个角度写梅花的特质,笔调优美,也是作者自诩。 别致花窗,白墙红梅。 迎面一窗,梅枝横陈。 透过花窗赏梅,领略别样风姿。 白墙,花窗,红梅,轩廊,已成极致。 “江雨霏霏江草齐”(唐·韦庄《台城》),再入玄武湖公园。这里,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湖泊园林,也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公园梅花共有2600余株,主要以南京红、骨里红为主,配以宫粉、白梅、绿萼、玉蝶、美人梅等品种,分布点主要位于梁洲以及翠虹堤、梁翠堤等沿湖堤岸。 数丛尽芳菲,正是赏梅时。假山前的“童子拜观音石”正对玄武门,为珍贵的太湖奇石,系北宋花石纲遗物,因其形态极似而得名。石高6.3米,宽0.9米,具有太湖石“瘦、透、漏、皱”的典型特征,是太湖石中的精品。 梅花舒展于天地之间,传递着春天气息。唐宋时期,玄武湖就是赏梅胜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一生多次来到玄武湖,或泛后湖舟,或对后湖月,或赏北湖梅,或访郭璞墩,留下了4首与玄武湖有关的诗篇。其中作有《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新林浦”在今天的西善桥一带,“白门”是南京的古称,“北湖”就是玄武湖。安史之乱爆发前一年, 54岁的李白春游金陵,江宁县令杨利物知道后盛情相邀,在昔日的皇家园林湖泊泛舟设宴款待。李白作诗《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我来不及此,独立钟山孤......鹢首弄倒景,峨眉缀明珠。”李白还作有“《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诗中称:“堂上三干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在李白的笔下,南京的春天比美酒还要让人沉醉。在明代,玄武湖可是闲人免进的禁湖,里面存放着绝密的国家档案“皇册”。但在那时,玄武湖里依然有梅花涧。 “梅花淡淡着寒烟,漏泄春光老屋边。会被清池写疎影,一枝分作两枝妍”(南宋·吴龙翰《水边早梅》)。 早春二月,柳风不寒。“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粉红朱砂。特点:花期早,花色正面粉红,反面深红色,花重瓣,木质为暗红色。 “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元·宋代诗论家方回 《春晚杂兴十二首其四》)。 淡粉单砂。花味淡香。特点:花期很早;花水粉色,单《登金陵凤凰台》瓣,其木质部暗红色,属于朱砂品种群。 春雨如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北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人送客嘱告: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花繁叶茂时,若江南的春天还在,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唐·崔道融《梅花》)。暗香浮动,清雅的韵致会让人忘记冬天的寒冷。如果北风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思,就请不要轻易地吹落它吧。孤美的梅花,在天地清寒中一枝独放,朔风吹,雪压枝,冬也寂寞。 梁州。梅花品种主要为南京红、骨里红,此外还有宫粉、白梅、绿萼、玉蝶等。 草长莺飞。唐·白居易作有一首《新栽梅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全诗模仿《离骚》诗意,花池边刚栽了七棵梅树,想到开花时我再来查点。不要怕长洲的桃李嫉妒,今年你要好好为我吐艳。<div>诗中借亲手栽梅,亦含有希望进步力量出来挽救时局之意。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为着替皇帝拣选贡桔,曾在苏州游览。他要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盛开,而不担心桃李嫉妒。并拿梅花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这首诗通俗晓畅,风格平淡。<br></div> 红色、绿色、粉色、白色......五彩相映,风韵洒落。“陋巷荒芜野趣浓,小溪春水恰船通。无边草色犹春雨,有几梅花更晚风”(元末明初 ·杨基《春日杂咏二首其二》)。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早春。从小小的街道穿出,就到了一片早春尚在荒芜的田野,而缭绕在平原上溪水沟渠,现已涨水,可以通过一条小船,而人们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水道,给田园输水和输送秧苗。在溪流回环处,总有几树梅花,正在春雨中灼灼开放,晚风细雨,淡绿娇红。这里的梅花有种视觉的田园美,在乡村,梅花是报春之花,是五福之花,守望着土地,庇护着辛劳的人们。 <div>“闻道湖中是两梅,尽山千种一时开。估客片帆春雨里,载将香气过湖来”(明 ·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四首其四》)。两梅是指的腊梅和梅花,古人也知道这是两种不同品种的花树,宋朝之后,腊梅和梅花点缀湖山冬春景色,没有偏废。凡有梅花处,间种腊梅,腊梅香烈色黄,梅花香清色幽,都是冬春名花。听说这里两种梅花都有,一整座山,千万棵梅花树,此时一起开放。那从梅花山经过的客船,在春雨中缓缓驶来,将梅花的香气,带到了湖边,散布远方。春雨中的梅香,更在人的衣衫发鬓,清幽持久。</div> 唐·白居易七言绝句《春风》一首:“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诗意: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荚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div>南宋·陆游因“喜论恢复”被“主和派”群起攻之和罢官,再次离开京师回老家赋闲,作有《春雨·其一》:“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无端夜来雨,又碍出门行。”诗以“春雨”起兴,如期而至的春雨预示春天到来,并不为世事变化而转移,“夜听春雨”引出诗人表达对世事和自身境况一系列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无奈。</div> 雨水的滋润,让春天的梅花,更多几分清雅的韵味。陆游暮年再作《初春二首其二》:“漠漠春寒罢对棋,霏霏春雨却催诗。梅花一树映疏竹,茅屋三间围短篱。醉倒幸无官长骂,出游自有老人期。年光满眼吾何憾,又近吴蚕浴种时”。被罢官已83岁的陆游,身体还健朗,隐居在山阴老家,户外霏霏的春雨,照见景色清丽,正好散步做事,体会乡间风俗民情,是他的乐趣。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五岁儿,梦魂历历万艰危。数声春雨微中酒,绝好梅花大欠诗。老病自应无世味,退脩焉用要人知。十兄弟行唯身在,未可全狂且半痴”南宋 ·方回《辛卯元日三首其一》。方回是南宋末年人,在南宋宋理宗时代考中进士,后来又降了元朝。时年65岁的方回,历经改朝换代,已是卖文为生。其感慨从乱世里活下来的普通人,在在这样的春雨中,听着斑鸠春鸟的叫声,喝着酒,看见了窗外蓬勃的细雨梅花,那梅花树老而蓬勃,让人想写诗,我也欠它一首诗啊。从乱世中过来的人,十个兄弟,只有我尚在人世,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那窗外雨中的梅花,就像现在的我,老树繁花,就算是凋谢,也谢在了最后的太平中。春天的窗外有细雨,一树梅花勃然盛开。</p> 梁州有株600岁“高龄”的明代古梅。历经风吹雨打,至今岁岁作花。 据说梅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 古梅清丽孤傲,氤氲而来,尽显遒曲之姿,成就一道独特风景。 四象坊。四面分别书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或称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玄武湖因为在皇城的北边或后面,所以被称为:北湖、后湖、玄武湖。<div>四象坊旁有湖神庙。初为“神祠”,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旨在此设坛祭泰历(古帝王七祀之一)。民间传说,神祠为明洪武年间为纪念一毛姓老人而建,又称其“毛老人庙”。同治九年(1870),两江总督曾国藩重建。这里曾是明代黄册库遗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明初,朱元璋定鼎金陵,制定和推行皇册制度,核天下户籍,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掌握全国几乎每户每人、每块田每户房的具体情况。并深谋远虑,收天下黄册,贮之后湖,其地禁,其事重,其法详。达170万余册。如今,馆内重现当时档案文化、户籍文化、土地文化和赋税文化的黄册库景象。</div> 玄武雕塑。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320年,晋元帝司马睿因湖在宫城之北,这里改称北湖。446年,宋文帝刘义隆下诏筑北堤,浚北湖,造华林园,使张永监统,改北湖为玄武湖,湖以神名,构建都城四神布局。“武”为北方之神,主北方。因此玄武门几乎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宫的“标配”。明朱棣原为燕王,长期镇守北疆,正因玄武神有功于靖难,即位后他以玄武大帝为护佑神,大修武当山道场,在全国广建宫观。玄武于五行主水,为水神,因此他诏令在紫禁城建造钦安殿供奉真武神,祈求江山社稷永固,紫禁城远离火患。 <div>玄武神在民间也香火旺盛,备受推崇。玄武为龟蛇合体,因此被视为吉祥长寿的瑞物,被赋予了求福加寿、风调雨顺、富贵长久、求子求财等美好寓意。<br></div>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这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一首五律《梅花》诗。诗意:梅枝横斜,疏朗遒劲,小小的花萼上点缀着洁白如玉的雪珠,泛着晶莹的光彩。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放了,收到春天的信息,百花也会紧随其后纷纷盛开。寒梅是报春的使者,最先向大地传递春天到来的信息,所以,它不怕雪虐风饕。请玉笛不要再吹奏伤感的《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诗文正是作者积极乐观精神的写照,梅花终会绽放,胜利在望,来日可期。<div>陈亮对梅花情有独钟,爱它的孤芳自赏不同俗流。与一生力主抗金的辛弃疾、陆游相同,大器晚成的陈亮,亦将北伐中原,恢复失地为己任,即便是三入囹圄也不改初心。“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陈亮《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div>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喜爱梅花,著有《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梅从山上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诗中描述梅花的芬芳缘溪而至,我爱这近处的清溪,也钟情山园的梅花。南溪流水潺潺,似乎要把我挽留,山园梅香浮动,又像呼唤我。<div>诗中故乡的早春,清新明丽,恬淡安静,还氤氲着花香。杨万里,号诚斋。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4200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div> 红梅相映、暗香浮动、静谧洒落。 充满诗情画意的“梅花隧道”,长达50米。以南京红、骨里红、宫粉、玉蝶等为主。 隧道的尽头是“闻鸡亭”。绿野、梅林、古亭、幽径,充满着诗情画意。传南朝时,齐武帝萧赜喜欢打猎,常深夜出宫,赴琅琊山猎兽,尽兴才归。行至玄武湖时,天刚破晓,鸡啼声正好传到这里。闻鸡亭由此得名。 友谊厅前,梅枝横陈。唐·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重重发,朝夕催人自白头。”<br>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初春的成都草堂。裴迪是杜甫的老朋友,常有诗与杜甫唱和。虽然诗中不见梅之颜色、形状、香味,但它突出描写了梅的感兴作用。使梅由一般的供观赏之物变成引人共鸣的知心朋友。<br>前四句,借鉴裴诗,写了梅花的动诗兴、忆故人的兴发感奋作用。梅花迎春凌寒而开,春天已经来临。诗兴也因见东亭的官梅而勃发,于是写出象南朝诗人何逊在扬州(南北朝时扬州为今南京)《早梅》的好诗。三、四句“见雪”、“逢春”,处处咏梅,见梅花想念老朋友。借咏梅之诗以寄相忆相念之情。后四句以愁为主的梅的感兴作用---伤岁暮、乱乡愁、催白头。五、六句触人伤愁者是梅花。“幸不”、“若为”呼应,假设想象,忽正忽反,曲折往复,总是写梅,写梅的感兴作用。此指蜀州之梅。七、八句从蜀州来的咏梅诗写到益州的江边梅。想梅尚伤情,更何况自己门前朝夕可见的梅树呢?白头者亦人亦梅,物我融合。<br>全诗咏梅,句句不离梅:梅动诗兴,何逊写梅,对梅相忆,逢梅送客,折梅伤时,看梅思乡,梅发江边催人白头……意绪千端,衷肠百结,都借梅以抒发,既和裴诗,又自呼应,婉曲周至,往复尽情。成为“古今咏梅第一”的好诗。 梅红点点胭脂秀的梅坡。既有漫山之狂野,又有凌波之灵秀。 唐·王适作有《江滨梅》诗:“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一首五绝摄下了生活中的一组短镜头,表现出诗人对江边早梅惊望、凝想,继而颔首、自笑的乍惊乍喜之状。并巧妙地描画出早梅如珠似玉的幽姿雅韵。 北宋·蒋堂有诗赞《梅》:“玉骨绝纤尘,前身清净身。无花能伯仲,得雪愈精神。冷淡溪桥晓,殷勤江路春。寒郊瘦岛外,同气更何人。”<br>蒋堂,江苏宜兴人。为人清修纯饬,遇事毅然不屈,贫而乐施。好学,工文辞,延誉晚进,至老不倦,尤嗜作诗,有《吴门集》二十卷。 <div>梅之美丽不仅是外在展现,更是内在的品质的精神。历史上,南宋曾发生著名的“落梅诗案”:诗人刘克庄40岁前的《落梅》一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为“仙谤当国”,因而被罢官,甚至导致闲废十年。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虽然让刘克庄十分愤慨,甚至《贺新郎·宋庵访梅》中曾有“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之言论,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梅花的喜爱,反而大量写作咏梅诗词,一生创作一百三十多首咏梅诗词,以梅之清品,寄情述志。</div> <div>再说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赴任广东提点刑狱(官职)途中,见河岸边生长着一大片粉红灼灼、生机勃勃的梅花林,挥笔写下了《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诗:“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div> <div>明书画家刘珏老而嗜学不衰,为诗清丽可咏。作有一首《梅》诗:“岁寒相见在天涯,玉色珠光带露华。笑杀玄都狂道士,种桃何不种梅花。”意思: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我在岭南看见了最美的梅花。那梅花满山,梅花带着玉色,带着珠光,带着晚冬早春的雨露,茁然盛放。我就奇怪了,那唐朝玄都观中的刘禹锡,只爱种桃树,为何不种梅花?<br>实际上,桃树自古是中原特产,上古时期,就是中原重要的农业果树和果实。对于桃的利用和崇拜,比梅树早,故而道家以桃为吉祥树,取其自古辟邪多子。而梅树,是南方的原生树种,大约在商朝中后期和周朝才种植北方。而唐朝崇古,故道家多种桃树。但是,梅花比起桃花来,显然更芬芳清雅。宋朝之后,梅花的地位早就超过了桃花。成为经典名花,岁寒之花,迎春之花,傲骨之花。</div> <p class="ql-block">风有约,花不误。被毛泽东主席誉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的高启 ,苏州人,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但其本人结局惨烈,受腰斩而亡,时年38岁。腰斩原因与明太祖朱元璋和元末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有关。高启作有《梅花诗九首其一》:“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诗意:梅花应该是那天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到江南,使其处处可见。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藓的青草之香。自南朝诗人何逊创作了咏梅佳作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p><p class="ql-block">一组咏物诗。这组梅花诗塑造了梅花的群像,每首诗都有孤独高傲而无凄凉抑郁、怜梅惜梅却不神伤心碎的特点。整组诗巧用典故,把梅花人格化,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形神。历代诗人咏梅之作众多,相比之下,这首诗写梅独摄其魂,确有不俗之处。</p> <p class="ql-block">“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北朝·谢朓《入朝曲》)。南北朝时期,北魏诗人陆凯摘下一枝梅花,寄给好友范晔,并赋诗《赠范晔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当是501年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p><p class="ql-block">远在长安的范晔收到这枝梅,定会露出微笑:虽未到江南,却感受到江南的点点春;虽未见朋友,却感受到故人翘首之谊。</p><p class="ql-block">这是多么美好的诗意与情谊。</p><p class="ql-block">“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p><p class="ql-block">学习梅花,珍惜情谊。“梅”好生活,说声你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乐:莫扎特:D大调钢琴与乐队的回旋曲,K. 382<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