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埃及 - 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它博大精深悠久的古文明,不仅震撼每一个今天到这里游览的人,早在200年前就镇住了从欧洲来的不速之客。1798年,拿破仑带领着三万八千名官兵远征埃及,干燥炎热的沙漠气候折磨着沿尼罗河谷一路南下艰苦行军的每一个士兵。然而,几乎被渴死在沙漠中的士兵,在朦胧的双眼中突然看见路边一个古老的神庙,顿时被那斑斓的色彩、精美的浮雕惊呆了,疲倦一扫而光。辉煌的古建筑如甘露,如良药,治愈了他们苦难的身心。以至后来每路过一个古庙的时候士兵们都会一起停下来,情不自禁地拼命鼓掌。感觉得正如他们的统帅拿破仑说的,一步就跨越了四千年。应拿破仑邀请的随军学者、艺术家德农,也是后来卢浮宫的第一位馆长,用他的画笔记录下了沿途所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6年前,拿破仑统帅大军远征埃及,进入开罗后,来到吉萨大金字塔,凝视着伟大的斯芬克狮身人面像。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庞大的雕像,于公元前2500年建造,是古埃及的象征。不过,俩百年前的雕像,狮身还大部分埋在四千多年沉积下来的黄沙之中。今天,我们看见的已经是经考古发掘出来的完整的狮身,只是又经过了两百年风沙的摧残,人面损坏部分更加严重了。</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五千年的文明在蔚蓝的天空之下留下了沉重的金字塔、巨大石柱的神庙、高大的塔门和不断发掘出来的陵墓……。然而,让我们最为震惊的是它独特的由远古而来的自然风。几千年前富庶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这里崇拜大自然,古埃及人将大自然中看见的动物,如老鹰、河马、鳄鱼、眼镜蛇尊崇为神,植物如莲花、纸莎草都是富有神性的。工匠们将大自然中获得的灵感施用于神庙的设计和装饰。从第五王朝(公元前2445年)开始,埃及修建的神庙,石柱从方形变成了艺术化的圆柱形。五千年前得天独厚的尼罗河流域年复一年的洪水泛滥留下的肥沃土壤上长满了上千百万顷的纸莎草,它挺直的单根茎秆在顶部散开,扩展成一大束细长如伞状花序的花穗。石头圆柱象征一棵具有强壮生命力的单茎纸莎草,从土地里生长出来,而一束纸莎草捆在一起成一束,成了束茎式纸莎草柱。柱底是花苞而柱头是盛开的花朵或者花苞。</p> <p class="ql-block">除了纸莎草花,古埃及人认为莲花象征生命的轮回和复活,四处都种着莲花,神庙石柱也采用盛开的莲花设计的莲花柱头。沙漠之中成活率最高的棕榈树也常常设计成棕榈树柱和棕榈叶型的柱头。石头柱身通常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或是刻有圣书文和植物图案的浅浮雕。</p><p class="ql-block">埃德夫神庙,又为荷鲁斯神殿。公元前237年开始兴建,神庙大殿门柱,中间俩柱头是莲花柱,其俩侧是棕榈叶柱头,最外俩侧是纸莎草花柱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德夫神庙外的诞生殿,七条石柱除了一条是棕榈树柱头外,其余六条皆为纸莎草花柱头,设计繁复,6种花式皆不相同。每一个花柱头上又立了一个四方形的方柱头,柱头的每一面上有一个小的贝斯神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是一個石頭的世界,神廟,雕像都已陷入千年泥沙,被人遺忘。随着拿破仑的大军返回法国,整个欧洲掀起了埃及热。遊客、冒險家,學者、艺术家、考古學家接蹱而至,他們的画筆和铁鍬,使這個沉睡的無聲世界恢復生機。1838年苏格兰著名画家大卫.罗伯茨专程去埃及采风,周游尼罗河,留下了若干不朽的杰作,让我们今天可以一睹考古发掘前古埃及建筑的风貌。下图可见近俩百年前埃德夫神庙已经快被千年风沙埋没入顶了,今天,尽管侵入建筑物的沙子被清除了,近俩百年时光的侵蚀,柱面墙面的浅浮雕花纹多半已经遭到毁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卢克索神庙,又为阿蒙神庙,公元前14世纪开始兴建,修了近一百年,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成一个长达260米宽54米的巨大神庙。这里众多的石柱都是当时盛行的束茎式纸莎草柱,高大挺拔壮观,营造出象征尼罗河沿岸拔地而起的宏大的森林壮观。这里也有变异,见右下图中庭高大突出的14根大石柱,顶部都是开放式纸莎草花朵的柱头。</p> <p class="ql-block">束茎式纸莎草石柱一般是用砂岩石造的,右下图为大英博物馆馆展出的,约为公元前1390-1352年,用闪长花岗岩石制作的束茎式纸莎草石柱。</p> <p class="ql-block">在卢克索神庙北部通过一条两公里长的公羊头斯芬克斯大道到另一座更大的阿蒙神庙群,卡尔纳克神庙。卡庙始建于3900多年前,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神庙之城。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的大多柱厅和种种古迹。尤其是那134根巨石柱是凡看过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人都不可忘却的。多柱厅犹如森林般地耸立着134根巨型砂岩石柱,占地6千平方米,大柱共分为16排林立,直径3米,如迷宫一般,人在这里如蚂蚁一般,可以很容易隐匿在柱后,消逝。</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大道两侧是12根21米高的莲花大柱,尤为壮观。其余的石柱为束茎纸莎草式,16米高,光是柱头就有3米多高。柱面上覆盖法老、神话、历史事件、皇家名卡、题刻和祭祀贡品种种雕塑图案。</p> <p class="ql-block">菲莱神庙,又为伊西丝神庙,被称为"古埃及国王宝座上的明珠"。原来是建立在阿斯旺尼罗河一片宽阔的水域中的菲莱小岛上,千百年来伊西丝女神护佑着这个神奇的建筑群。现存的神庙是公元前274年在古法老神庙的废墟上兴建的。1902年阿斯旺低坝拦截尼罗河水时,神庙部分被淹没。到60年代阿斯旺筑起高坝后,神庙几乎全部被淹没。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建筑、1960年,埃及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专门的项目,拯救岛上的古建筑,首先,建造了一座大型围堰,由两排钢板构成,中间倒入100万立方米的沙子,抽走所有渗入的水。然后把每幢建筑拆解为2 吨至 25 吨的单件,一共解成约 40,000 个单件和100多根石头雕花柱。并在1977-80年间全部转运至500 米外地势较高的阿吉尔基亚岛。最后,在岛上按照原样一丝不苟地重新搭建。感谢埃及的工匠们,重现辉煌后的菲莱神庙,它的宏伟建筑,奇异生动的石刻及充满神话故事的石壁浮雕,将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哈索尔神殿石柱,其顶端都是方形柱冠,方柱下是哈索尔女神(天空女神,也是女性守护神)的头像,头像下部是杯形的大莲花。</p> <p class="ql-block">菲莱神庙石柱采用了大量的莲花和纸莎草花以及三重莲花瓣的造型,给祭拜的人以身处尼罗河沼泽地中,崇拜莲花重生和太阳光辉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所见的建筑,雕塑、石刻几乎都是色去、柱损,令人惋惜。这里实在是要借用苏格兰画家大卫.罗伯茨1838年在菲莱神庙的画,脑补一下当年他所见的神庙的辉煌,石柱的阵势和优雅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艺术的主要来源是“永恒的居所”- 陵墓,在那里已故者可以以各种方式表现他们在继续永远地享受生前的快乐。陵墓中陪葬有主人日常生活之中享用的各种高贵物品, 而浅浮雕是这种享受在石墙上的最佳炫耀方式。几千年的风云,当陵墓从黄沙中发掘出来时,多半已是空室一座,盗墓无从考证是何时发生的,剩下来来空空如也的建筑,还有那已经褪色或者毁坏了的浅浮雕。不过,已足够让我们倾倒于这吹进陵墓的自然风了。</p><p class="ql-block">随着埃及古王朝开始的金字塔墓葬到后来不断扩大的法老陵墓,贵族的私人陵墓也随权力的等级而扩大。卡格姆尼是第六王朝国王泰提(公元前2345-2323年)的宰相,他集全国之权力于一身,是大法官,又是主管阳间和阴间的高级祭师,不仅负责国家金库的收入,还要监督国王的行为。这位大贵族死后,下葬的陵墓就在萨卡拉泰提国王的金字塔的旁边。下图右是卡格姆尼陵墓的入口,左图是陵墓中卡格姆尼的浅浮雕像,这位第六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手握权杖,身穿祭师标配的豹皮衣(衣服中间有豹子头和下摆有两豹爪)十分强壮威风。</p> <p class="ql-block">陵墓入口是一个大厅,然后是一个柱厅,柱厅以北有五个存储间、两个装有船只的房间、一个小礼拜堂,那里有一个竖井通往底部的墓室。入口大厅墙上浅浮雕是宰相的歌舞升平的生活写照,有跳舞者(这舞蹈堪比现代舞)和旁边观舞者鼓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艺术家有特定的艺术表现规则,人物头部总是以侧面表示,而眼睛是正面;肩膀是正面,胸部、躯干、腿脚是侧面。人物以地位的高低来确定大小尺寸,同一幅画面里,重要人物要比小人物高大若干倍,即使同一家人,男人也要比妇女儿童高大许多。法老陵墓的装饰规矩比贵族陵墓严苛,多半是神灵的描述。而贵族陵墓里就基本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描述,只有在这里艺术家才有更多的自由度去发挥,尽情地去描绘自然界中的人物、动物和植物。</p><p class="ql-block">在空荡荡的柱厅墙上残存的浅浮雕是卡格姆尼在尼罗河上捕猎的场景。从下图可以想象卡格姆尼站在大的纸莎草船上(尽管今天我们只能看见他的两只腿)指挥他的奴隶们在小纸莎草船上捕捉河马、鳄鱼和各种大鱼。</p> <p class="ql-block">在卡格姆尼腿边站立着一位妇女,她尽管只有卡格姆尼的小腿高,但是又比捕鱼的奴隶高大,猜想是宰相夫人。</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艺术家们崇尚自然,生动的写实主义手法,给后人留下了4千5百年前尼罗河上鲜活的捕猎场景,让今天的我们看看当年清澈的尼罗河水中发生的一切,蹦跳的鱼们和河岸风光。艺术家还在大船压倒的一棵大纸莎草下加上了一只青蛙,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下图展现了捕捉河马的激烈场景,在两艘大纸莎草船头中间,三个奴隶猎人高举着标枪站在一艘小船上,正和一群河马搏斗。天空中鸟儿在飞腾,河里的鱼们(鳗鱼、鱿鱼、鲈鱼、鳊鱼……)激荡得河水翻天覆地,右下角落鳄鱼在和河马打架,莲花和水草漂浮在水面,纸莎草被压倒在船底。好一派自然风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似乎是一番平静景象,纸莎草边有一只蝴蝶,河里的鱼们自由自在,上方有一只狗在吃饭。狗的下面是一个奴隶抱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牛犊,另一个奴隶拿了一罐水在给小牛犊冲洗血污。</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大量饲养牛,这里描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牛们被对待的场景。上图是两个养牛人用绳索捆绑成年的牛准备屠宰,被捆好待宰的牛也要被挤尽最后一滴奶。另外一端,无知的小牛不知道牛妈的命运,仍在吃奶。下图是小牛被绑在船上要拉走了,恋恋不舍地回头叫老牛妈妈。一个奴隶肩上扛着初生的牛犊在队伍后面,在队伍前面的牛妈妈不放心地频频回头。</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艺术家描绘了大牛小牛间的种种细节和动物之间的温馨场景,迥然不同于祭师和奴隶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百姓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是要进贡给法老(即国王)和祭师(即神庙)的。大祭司卡格姆尼生前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必须要永远延续到来世的。五个存储间本来是用来存放各种贡品的,被盗墓后空空如也,但是每间屋里,每面墙壁,每根石柱上的留下来的浅浮雕充分表现了四千五百年前的卡格姆尼的威风。他高大挺拔,手握权杖站立在那里,威武雄壮地检阅向他进贡的人们和他们敬献上的贡品。</p> <p class="ql-block">从现存的墙面浅浮雕看,进贡行进的队伍从上到下一共五列,设想如果没有受损和褪色,一定是十分壮观,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进贡的人都是卡格姆尼的臣民,多半都是农民和仆役。他们肩扛手提着各种农产品牛肉、啤酒、面包、家禽、水果、蔬菜、鲜花以及家里其它所有美好的东西去进貢,死去的大祭师要享用生前曾经用过的一切美好纯洁的物品,以保证来世的荣华富贵,而丝毫不会顾及上贡人的家里已经一贫如洗。</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些臃肿繁忙的进贡队伍,其中不乏种种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们极大的负荷能力,下面上图中,中间那个人除了一肩扛一只烤全牛,烤牛上面覆盖了一个巨大的大麦面包,另一肩膀还斜靠着一捆纸莎草;右手腕挂了三只飞扑的鸭子,左手腕挎了一只纸莎草编制的篮子,篮子里面还冒出6只东张西望的小鸭头;握着那捆纸莎草左手,手指还牵着三只活蹦乱跳的小牛。下图中间的人左手臂捧着一只鹤(这是珍贵的贡品),右手牵着两只羊,手腕上还搭了一大捆纸莎草,肩上扛着一大篮面包。</p> <p class="ql-block">贡品中除了农民的小陶罐啤酒外,也有作坊送来的大陶罐啤酒,先将大陶罐放在滑板上,再由多人用绳索拉动滑板运送的。</p> <p class="ql-block">进贡的队伍中也有少数的妇女,多半是农妇,她们也同样是全负荷的行进,巨大的装满了农产品的纸莎草篮子顶在头顶上,手中也是抓着家禽,牵着牛羊,手腕上搭着大捆的纸莎草。</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贵族家里大量饲养禽鸟,下图是一个家禽园,长椭圆形线条表示周边的花园,种满了各种花草。家禽园上下两格各有12支鸭,寓意是表示白天和夜间12个小时相对应,这是天文知识已经相当发达的古埃及,常用12表达时间的惯用手法。图中天上还有一群飞鸟。</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仆役扛了一大筐大麦粒喂养鸭子,圈里撒满了麦子,鸭们忙着吃麦子。</p> <p class="ql-block">罕见的是浅浮雕上居然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填鸭场景,一个人将麦穗上的麦子搓下来,另外一个人一只手捏着鸭子的头,另一只手去拿麦子填鸭。</p> <p class="ql-block">更罕见的是古埃及人不仅填鸭还填狗,浅浮雕上也显示了鬣狗被强制喂食的场景,而且还是用的三只烤鸭。</p> <p class="ql-block">下面残破的浅浮雕上显示了在河中用渔网捕鱼和收获的场景,左边有一个人右手执笔,左手拿着一个纸莎草账本现场记录所捕到的鱼的数目。</p> <p class="ql-block">陵墓中,浅浮雕上大祭司生后享受的生活场景面面俱到,最后还有一个黑暗的仆役杀牛的场景,浅浮雕中以被脚被绑捆翻倒在地的牛们作为装饰,每一头牛上还加有一条统治者最嗜好的牛前腿。始作俑者断然不会想到4500年后观者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自然风中最美的图画当数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内巴蒙陵墓的壁画(公元前1350年)。处于埃及第18王朝的兴旺时期,死者内巴蒙是当朝的书记官,富裕的高官。壁画描述的是在一片富庶美丽的沼泽地里,环绕四周是美丽的纸莎草花和莲花,尼罗河水里是彩色的鱼儿,天空飞的是珍稀的鸟儿。内巴蒙和他的妻子站在纸莎草小船上,他右手抓着三只鸟,左手拿着一把小镖枪正在狩猎,妻子陪在他旁边手里捧着一大把鲜花,打扮得非常精致。他们的小女儿坐在船上,右手把着父亲的腿,左手也拿着一把鲜花,正在观赏风景。沼泽捕鸟是富人流行的一种消闲方式,充分表现了内巴蒙期待的来生理想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内巴蒙陵墓中的花园壁画图。虽然是内巴蒙的来世花园,但是根据他在世时的人间花园画的。花园四周大树参天,花果树林立,池塘中满是家禽鱼类莲花,花圃里花花草草星星点点。一派自然美景。</p> <p class="ql-block">相比卡格姆尼陵墓,尽管内巴蒙陵墓晚了一千年,那也是古埃及艺术家3500年前留下的旷世杰作。它们被封闭在陵墓之中,陵墓又被沙漠的黄沙封闭了几千年,鲜艳的色彩才被保护至今。感谢古埃及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生动灵活的写照,让我们能一窥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几千年前的自然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