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雕刻造像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其根于巴蜀文化,以佛教题材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区包括五山等多个地区,规模宏大;历经多个朝代,融合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精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由西域传入中国,在中国北方先后开凿有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等大型石窟。而在中国北方的石窟艺术逐渐走向没落时,长江流域的大足地区,出现带有明显带有本土特色的摩崖石窟,即大足石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北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北山顶部,主要集中在佛湾,其余散布在多宝塔(北塔)、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等处,共计452龛窟,雕刻近万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宝顶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由名僧赵智凤,以大、小佛湾和圣寿寺为核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主要包括摩崖造像和古寺庙建筑群,以大佛湾为中心,周围2.5公里处分布石刻造像,造像40处,人物数量超过一万,碑碣16通,题记、游记、诗词44则,培修记49件,舍利宝塔2座,是大足石刻的精华所在,也是石刻艺术巅峰时期的保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造像以佛教为主,多取自佛教故事,同时也涵盖了儒、道的题材。各种题材和谐共存于一处,宝顶山石刻如同一座宋代的民间风俗画廊,以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密集演绎生动的人间故事与宗教信仰的宝顶山大佛湾极为引人入胜。安详的巨型释迦涅圣迹图,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庄严的华严三圣,系列的佛传故事,劝人向善、结合宗教理念以骇世惊俗的构思精雕细刻的六道轮回图,生活气息十足的牧牛图和父母恩重经变相,无不透出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令人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南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山,地处大足区龙岗镇南2公里,山之巅有玉皇观,造像岩面长 86 米,高 3.5~10 米。神像5龛窟,碑刻题记 32通(则),通编 15 号。主要有三清洞、后土圣母龛、龙洞、真武洞,其中尤以三清洞最为著名,“三清洞”为平顶方形中心柱窟,高3.9米,宽5.1米,深5.58米,窟中央有一石柱,柱正面及左面各开有浅龛。正面龛内分上下两层分别造像。南山造像,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为精美,展现了完整的道教神系,在宋代四川道教造像中具有代表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石篆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石篆山摩崖造像,曾是宋代蜀中名僧希昼禅师的开山道场,位于大足区城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会村(原石桌乡佛会村)境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石篆山第6号窟是孔子及十哲龛,以孔子为主尊,两侧雕刻了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第7号窟是三身佛龛,第8号窟是老君龛,正中有道教老子坐像,左右各有7尊真人和法师像,三教融合是大足石刻有别于其他石窟的一个重要特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石门山石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距大足区城22公里的石马镇新胜村,与“石马跃进水库”相距约1公里,北侧近邻主要干线公路——大铜公路。造像区在石峡上,龛窟造像区全长71. 8m,高3.4~5m,通编为16号。为佛道造像区造像题材佛教有释迦佛、药师佛、十圣观音、孔雀明王,道教有玉皇、三皇、东岳大生宝忏变相、独脚五通大帝,有12个龛窟,500余尊造像,碑碣题刻8件,还有题记、培修记及工匠师镌名等。其中,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极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群,生动的故事、奇巧的构思和精妙绝伦的雕琢技艺,展示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特征和发展变化,以及民间道德习俗与宗教信仰的互动效应。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和保存地,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众多的社会生活场景,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成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天才的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穿行山中,欣赏着这些精美的雕刻,思考着这些雕像背后的意义,不由得产生了疑问。这闻名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为什么没有位列“中国四大石窟”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石刻虽然与四大石窟齐名,但它并不是石窟,而是石窟造像的统称,其中大多数石窟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有道教题材,可以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没有被列入四大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足,一座座石窟上的金殿,斑斓了中华帝国的造像艺术,以不同的方式万古流芳。而那一尊尊石刻,盛筵着祖先的智慧才能。或者说,是无穷的创造与想象力的凝聚,在大足的天空璀璨。浓郁的生活气息,雄伟的气势,艺术的精湛,内容的丰富,闪耀成千古绝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谢谢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