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468zgrd?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674131" target="_blank">世界通史“合订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战初期德军横扫西欧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战初期德军是怎么横扫西欧五国的?这里的五国指的是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接着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欧已经被德军拿下。此时希特勒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在这里先给大家具体介绍下二战时期欧洲国家的分布与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的欧洲可以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和北欧。早在二战开始前,希特勒就通过巧取豪夺占领了奥地利、瓜分了捷克斯诺伐克,见此情景一些东欧国家,比如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都倒向了德国,这些国家也是二战时期德国少有的几个轴心国盟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波兰一直不肯就范,1939年9月,希特勒悍然入侵了波兰,二战正式爆发。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波兰就被德国和苏联分区占领了。收拾完东欧,希特勒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实力较弱的北欧。正如前文所说,1940年4月,德军通过闪电战占领了丹麦,挪威也成了德国的囊中之物,此时的芬兰已经和德国结盟。所以在5月的时候,希特勒感觉进攻西欧的时机成熟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南欧(主要指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一直在和意大利军队血拼,而西欧的军事实力是最强的,所以希特勒为此次进攻可谓是煞费苦心。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西欧五国的军事实力是怎样的呢?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欧陆的兵力拥有147个师,总计有300多万军队,兵力可以说是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法国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弱于德军,德军闪击西欧的主力依然是三号坦克。如果说优势的话,德军空军在初期就基本夺得了制空权,地面炮火准备完毕后,装甲部队撕开防线,步兵跟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就是这样旗鼓相当的兵力,他们又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败下阵来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将答案归结为德军装甲部队实力太强,闪电战战术出其不意等。德军强大是不假,但是西欧五国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上这五个国家曾经和德国打过很多战役,其表现一直是可圈可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实现在再来看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西欧五国输得一点也不冤枉、,他们在二战前期与德国的较量中可以用各怀鬼胎来形容。首先是法国,这个号称拥有最强陆军的国家一开始就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会进攻苏联,要进攻法国怎么也得在四、五年之后了。所以英法联军大量部队坐视德军入侵波兰。百万大军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打起了“静坐战争”。都说法国人浪漫,其实从他们二战中对德国的态度来看,简直可以用单纯到愚蠢来形容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剩下的国家中,英国人认为自己的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即可,地面作战则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5月10日,德军对西欧五国发起了进攻。首先德军的空军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接着德军的地面部队绕过马其诺防线涌向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月10日当天卢森堡宣布投降,5月14日德军占领荷兰首都鹿特丹,次数日荷兰宣布投降。5月28日比利时宣布投降。6月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6月20日,法国投降。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德军就这么横扫了西欧。</b></p><p class="ql-block"><b><i>据统计,此次战役欧洲五国伤亡35万人,被俘190万人,真可谓是兵败如山倒。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军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941年德军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在3个多月便攻到莫斯科城下,苏军损失三百万人。而德军遭遇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这就是后话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而苏联广袤的领土和1.6亿的人口把德军的闪击战慢慢消化掉,东线战场就像一个无底洞吞噬着双方的资源......最终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军被苏军反推到本土乃至柏林......所以说德军在二战初期实力强是一方面,有时靠的是那么一点点运气,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可少。</b></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战德军靠什么横扫西欧</b></p><p class="ql-block"> 在二战期间,通过一系列出色的战略规划、军事能力和战术优势,德国军队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规划,迅速地横扫了西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策略和措施,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很多重要城市和战略地区。他们的迅猛行动和高效作战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土地。那么,二战德军靠什么横扫西欧呢?</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德国军队依靠着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p><p class="ql-block">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几年里,德国秘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建设。他们专注于发展坦克、火炮、飞机等各类武器装备,并且采用了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提高作战效率。这使得德军在实战中拥有了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进而能够快速地击溃敌人。</p><p class="ql-block">第二点,德国军队采用了闪电战的战术。闪电战是一种以机动性、速度和突袭为特点的战术,目的是通过迅速而猛烈的进攻来迅速击溃敌人,从而达到快速占领地盘的目标。德国军队组织有力,指挥灵活,利用坦克和飞机等先进装备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出色的闪电战,从而快速地夺取了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p><p class="ql-block">第三点,德国军队实施了有效的战略计划。在二战初期,德军采取了所谓“曼斯坦因计划”,即沿着阿登山脉的北部快速穿过比利时和荷兰,迅速占领法国北部。这个计划通过以少量兵力牵制法军,并利用集中力量突破敌人的长线防御,最终达到了战略目标。</p><p class="ql-block">此外,德军还采取了分割敌军、决胜敌军的战略,以及突袭英军撤退线的战术,使得他们在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第四点,德国军队的士气和纪律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在整个二战中,德军官兵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和勇敢,他们对于国家和领导层的崇敬和服从达到了极致。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和危险的环境下保持秩序和纪律,进而执行各种战术任务。而且,德军的士气一直保持着高昂状态,他们坚信自己是无敌的,并且对于胜利抱有极大的信心,这也是他们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二战期间的德国军队能够横扫西欧,靠的是其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闪电战的战术、有效的战略计划以及士气和纪律的高度统一。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德军成为了战场上的霸主,迅速地征服了整个西欧地区。然而,在二战后期,由于后勤、技术壁垒等多种原因,德军的优势逐渐削弱,德国军队最终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下崩溃,最终导致了最后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军闪击波兰后,横扫西欧,闪电战为何会在苏联失灵?</b></p><p class="ql-block">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侵入波兰境内,向后者发起全面进攻。虽然英勇无畏的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仅仅过了四周,拥有欧洲第四强陆军的波兰便向德意志第三帝国俯首称臣了。这一次德军在波兰境内的军事表演可以说是机械化战争的肇始,出乎西方军事专家的预料,德国人没有再打一场昨日的战争。</p><p class="ql-block">虽然德军在波兰战役中对机械化部队的使用还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上,但由于其作战形式完全打破了过去被西方国家公认为标准的作战准则,因而西方盟国在震惊之余,也对德军的作为大感困惑,因为这根本不是他们熟知的战争形态。</p><p class="ql-block">战争的新形态——机械化运动战争</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机械化战争的雏形开始出现。一战从总体上来说讲是一场“静止”的战争。当时各国所倚重的主战兵种始终是被称为“战场女皇”的步兵,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军队在战场上的机动能力所能仰赖的主要还是步兵的双脚。与此同时,军队人数却已膨胀至数百万人的巨大规模,战场范围也扩展至数个国家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步兵战场机动能力低下的缺陷已经开始凸显。</p><p class="ql-block">让局势更为恶化的是,武器火力拜技术进步所赐在这时已经获得了相较于过去成百上千倍的提升,这就对进攻中的步兵产生了极为致命的威胁,在过去被视为有效进攻战术的密集步兵攻击不仅无法突破敌军防线,反而徒增大量的伤亡,而双方为了迂回敌人所作的侧翼运动又因为机动力的不足而告失败。</p><p class="ql-block">于是,防御压倒进攻成为了参战双方的首选作战形式,为了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同时防止敌军的迂回包抄,双方都把各自的防御阵地都连成一条绵长的阵线,建成了一条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延伸至瑞士边境的壕沟防线。双方步兵的进攻在这种防御坚固,火力强大的壁壕防御体系面前屡屡失败但又一无所获,已经完全沦为了对生命的无意义浪费,战争遂陷入了僵局。</p><p class="ql-block">此后,双方的作战企图都不得不致力于敌方战线的崩溃,依靠钢铁风暴逐步削弱对方的防御体系,这样以物质和数量作为主要考量因素的消耗战遂成为主流,作战指挥已经蜕化为直接、僵化且周而复始的正面硬攻。</p><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军战法则将这种作战形式彻底打破。战术机动性因着坦克装甲车的出现而获得了质的飞跃,运动战又被复活了。二战德军的作战形式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攻方首先将部队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形成攻击重点,尔后对敌方防御薄弱处发动短促猛烈的攻击;达成突破后即进入第二阶段的扩张时期,攻方的快速部队在这一阶段主要作深远穿插,切断敌补给线,形成合围态势,最后取得决定性胜利。</p><p class="ql-block">德军的机械化运动战已经完全超出了盟军延续自上次大战的理论观念。当盟军还是以慢速作战单位为主力时,德军却是以最快速的单位为核心;盟军所依赖的火力、掩护等静态的消耗战理念在德国人的机动战面前完全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闪电战在战术上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师”这一对于现代军队至关重要的永久性战术单位最早出现于世纪末的法国,是由各个兵种混编而成的作战部队,这一级战术单位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当时的许多战术原则。由于各兵种都包含其中,“师”不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而且可以独立作战,这便给予了“师”级部队以很大的行动自由,使其能够采取较为自由的战术行动。</p><p class="ql-block">一战期间,无论是蓬勃发展的联军坦克部队还是仅止于起点缀作用的德国坦克部队,其基本单位都是营级部队,以“纯坦克”的面目配属于集团军当中。一战结束后,伴随着坦克这种机械化武器的大规模制造,德国的步兵和坦克开始机动联合。1935年成立的三个德国装甲师,是当时唯一一支以坦克为中心的诸兵种合成编组的机械化部队。</p><p class="ql-block">德国装甲师的另一大创举在于其建制内的支援步兵比例非常之高。尽管当时列强都注意在装甲师内设置支援步兵,但德国装甲师内支援步兵的比例却是最高的。提升装甲师编制内的步兵单位的数量,能够让步兵和坦克更好地协同作战。</p><p class="ql-block">突击群战术的若干关键性原在日后都成为“闪电战的基本要素。“闪电战”的一大重要原则“形成攻击重点”,即将所有兵力和资源在适当的时间投放到关键点上,以形成在突破点上的压倒性数量优势,就是突击群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军在二战中运用装甲部队的一个巧妙之处即在于“战斗群”的设置,能够根据任务、地形和敌情状况,能够调拨给一位指挥官诸兵种合成战术单位并快速形成战斗力。</p><p class="ql-block">为了能够实现对于机械化部队的弹性指挥,德军在指挥体系上另一大的创举就是“前敌指挥”,那么,前敌指挥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靠近前线指挥部队能给军官们带来什么优势呢?</p><p class="ql-block">闪电战是一种在战役层面实施的大规模机动战,机动战的一个最大特点即是战况的瞬息万变,形势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都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军官们需要在枪林弹雨的紧张环境中迅速做出事关上万人命运的决定以跟上机动战的节奏,只有在前线,他们才能始终掌握自己手下的部队,并对他们施加影响。</p><p class="ql-block">“巴巴罗萨”行动——闪电战的成熟</p><p class="ql-block">“西线战役”顺利结束之后,德军在这场征服法国的军事行动中获取了诸多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些经验当中最核心的即为闪电战战法,它现在已成为了德军军事行动的标准,也构成了次年对苏作战的基础。这个时候的德国武装部队在经过了连续的战火洗礼之后,对于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尤其是空地协同、突破方式和各大战术单位之间的战役协同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准。</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德国武装部队对英战事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战役击溃苏俄的目标,总参谋部将德军编成“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最重要的中央集团军群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方向朝莫斯科前进,随时捕捉苏军主力实施歼灭战。因此,在至关重要的装甲力量方面,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都只有一个装甲集群,而中央集团军群却有两个。</p><p class="ql-block">德军在会战中采取的都是“坎尼式”两翼合围和双层包围圈:先是两支装甲部队在敌深远后方合围形成外包围圈,然后徒步行动的步兵赶上来对陷入钢铁双钳之中的敌人再形成一个范围较小的内包围圈,最后由这些步兵实施扫荡。这就意味着在东线只有配备了两个装甲集群的中央集团军群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南、北两侧却时常无力全歼对手。</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广袤的空间是实施“闪击战”的一个巨大障碍。对于不以包围为的的闪击战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在东线究竟要冲到什么地方才会对苏联造成致命的影响。以苏联的地理条件而论,其国土内路况糟糕、数量稀少的道路网根本无法为闪击战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上的支持。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直接以莫斯科为目标发动的进攻要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单是后勤上的压力就足以让德军铩羽而归。</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国横扫西欧,拿下希腊之后,却为何对土耳其“宽容放过”</b></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令人不解,却又很少有人思考——横跨欧亚,掌握中东大门钥匙的土耳其,为何在二战之中可以置身事外?</p><p class="ql-block">当时德国横扫西欧又用兵东欧,拿下希腊之后,为何对土耳其却“宽容放过”?如果德国能拿下土耳其,很明显就可以打开中东的进军之路,横扫中东占据石油,可以让德国的战争机器几乎无限制的运转下去,到时候的世界局势将会如何就无法预料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决定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各种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土耳其才成为了二战中德国“视而不见”的中立国,那么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又是什么促使了土耳其能够“一直中立”呢?</p><p class="ql-block">上图_ 1879年的奥斯曼帝国</p><p class="ql-block">被坑的奥斯曼和谨慎的土耳其</p><p class="ql-block">其实土耳其和德国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历史上都还不错,早在一战时期它们就是难兄难弟,同属战败的同盟国阵营。一战中同盟的德国奥匈以及奥斯曼帝国,在战后遭到了协约国阵营的残忍对待。根据凡尔赛体系的划定,奥斯曼帝国被彻底肢解,丧失了几乎全部的欧洲部分领土,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大部分土地也都分离出去。</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之前的奥斯曼帝国是“西亚病夫”,那么这个新兴的土耳其就彻底连二流帝国都算不上,直接变成了世界上的三流国家。但是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仍旧让它处于风口浪尖。毕竟它是欧洲大国入主中东的跳板,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所以当20世纪30年代轴心国,尤其是德国开始崛起之后,土耳其开始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p><p class="ql-block">上图_ 一战时期欧洲地图</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无论是德意还是英法,抑或是苏联,都在忙着拉拢土耳其。不过土耳其此时却非常的“谨慎”。</p><p class="ql-block">首先,土耳其在一战之中属于被坑的国家,先是选错了阵营投入了德国一方,结果战败遭到了肢解。</p><p class="ql-block">第二,土耳其在战争中爆发了革命,内部崩溃后君士坦丁堡几乎是不设防的就投降了协约国。然而协约国的战争赔款和经济侵略是一样不落,土耳其在战后不仅军事工业彻底化为乌有,周围还强敌环伺。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选择中立也是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土耳其开始学会了在各方周旋来获取利益。土耳其发现,自己只要不站队,各方都求着自己,一旦开始站队那自己可就不值钱了。所以土耳其首先和苏联改善关系,1930年-1936年,土耳其不仅从苏联获得了大量贷款帮助自己度过了世界金融危机,而且还签订了友好条约,保证了苏联不会从北方侵略。可以说这样一来土耳其就倒逼英法和德意不得不加强和土耳其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在看到土耳其和苏联日益紧密之后,为了抑制苏联的扩张,英法果断开始拉拢土耳其。先是把土耳其拉入了国联(加个组织当个小弟),然后又给土耳其提供了一批小弟——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直接促成了巴尔干条约。不过这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原因也很简单,德意崛起之后对土耳其的威胁,那可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上图_ 穆斯塔法·伊斯麦特·伊诺努(1884年9月24日-1973年12月25日),土耳其第二任总统</p><p class="ql-block">中立等于参战,土耳其的聪明外交</p><p class="ql-block">二战爆发之后,土耳其直接选择中立,当时的总统伊诺努认为土耳其现在加入战争基本等于找死。当然这个判断完全正确,当时土耳其的军事实力比周围的希腊和南斯拉夫强不了多少。当时土耳其选择先两头下注,土耳其总统伊诺努直接找到苏联,表示土苏友好的局面不会改变。这就倒逼英法,不得不进一步提出条件拉拢土耳其。</p><p class="ql-block">由于墨索里尼一直觊觎土耳其的领土,所以土耳其对轴心国的警惕从未放松,但是考虑到现实问题,土耳其也不想惹怒拥有数百万大军的希特勒,所以土耳其虽然签订了《土英法互助条约》却始终没真正履行这个条约。</p><p class="ql-block">上图_ 法国 马奇诺防线 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上图_ 法国马奇诺防线地面工事</p><p class="ql-block">1940年初本来英法还策划过空袭苏联的巴库油田,作为对苏联占领波兰领土的报复。但是土耳其坚决反对英法飞机从土耳其起飞,所以这一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不久之后,德国开始闪击法国。仅仅几个月之后,1940年6月22日法国人居然投降了,他们承诺的“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几乎就没派上什么用场,这简直让土耳其大跌眼镜。而且局面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p><p class="ql-block">就在法国沦陷之后,德国和意大利兵锋直指巴尔干,先是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彻底陷落,之后土耳其的邻国希腊也宣告玩完,这种局面之下对土耳其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土耳其这个时候只想自保,而且恐怕也不太可能,毕竟希特勒扩张的欲望已经伸向了北非和中东。</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在埃及,当时的德军已经占据了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英国这个殖民帝国和东方印度与中东的联系。而在伊拉克,当时的盖拉尼政府也正在筹划与德国人一起瓦解英国在中东的全部势力。眼看是大厦将倾,烽烟四起,却不料突然事情有了转机。</p><p class="ql-block">上图_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p><p class="ql-block">就在土耳其惊慌失措的时候,希特勒开始策划起了他人生中最大,也是最错误的一次豪赌——进攻苏联。希特勒计划打垮苏联,就不得不先集中力量在苏德当时的边境线上,这样一来他就无力对土耳其发动任何攻势。正好相反的是,希特勒打算让土耳其保持中立,这样一来土耳其就不会拖延自己的进攻计划,否则被土耳其拖住,既会打草惊蛇让苏联有所防备,还会导致进攻发起的太晚,拖到苏联的寒冬。</p><p class="ql-block">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与德国签订了《德土互不侵犯条约》。这时土耳其见风使舵的本领开始凸显出来,虽然它表面上保持中立,但是它在边境集中了最精锐的25个师,当然这些部队不是对付德国的,而是对付苏联的。在土苏边境的25个师瞄准了苏联最重要的石油基地,苏军不得不大量分兵防守土耳其军队,防止后院失火。同时土耳其在国内对希特勒歌功颂德,疯狂吹捧,这样一来德国对土耳其自然是一百个放心。</p><p class="ql-block">上图_ 二战中的土耳其政府</p><p class="ql-block">上图_ 二战中的土耳其士兵</p><p class="ql-block">不过在盟军开始转入反击之后,土耳其仍然表示不参战。土耳其的策略就是强调一件事——自己很菜。比如开罗会议上土耳其总统直接表示,如果土耳其参战,估计包括伊斯坦布尔很快就会陷落,达达尼尔海峡也会被德军控制,这对同盟国来说简直是灾难。土耳其这种反向勒索让同盟国目瞪口呆。(反正我菜,你让我加入我就自尽)</p><p class="ql-block">于是乎本来打算“揪着土耳其脖子让它参战”的斯大林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p><p class="ql-block">结果土耳其一直拖到了1945年2月23日才加入二战,不仅混了个战胜国的名头,还在整个战争之中大发战争财,半点损失没有,简直比美国还赚,堪称二战最大赢家之一,可以说土耳其虽然有些“不择手段”,但是二战中的外交手腕确实值得惊叹。</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