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徐小圃 ( 1887-1961 ) ,名放,上海人。得其父杏圃之传,后又虚心吸取各家之长,特别是祝味菊运用温热药的经验, 深入钻研《伤寒论》,从而形成了重视顾护阳气的学术思想和擅用温热药的用药的特点,临证屡用峻剂以起沉疴,名躁上海。他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而在儿科尤为重要。因此,他特别强调小儿机体特点是 “ 肉脆、血少、 气弱 ” ,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而决非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的 “ 纯阳之体 ” 。他主张治小儿必须处处顾及阳气,并且善于在明辨阴阳的基础上识别真寒假热。 他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辛温解表、扶正达邪、温培脾肾和潜阳育阴等法,都是建立在以上认识基础上的。</p> <p class="ql-block">陈逊斋 ( 1888-1948 ),福建长乐县人,少习科举,青年从戎从政,中年行医,曾在南京主办国医传习所,成立国医研究所,开设医学讲座,影响盛极一时,亦培养了不少国医人才。陈逊斋治医专宗仲景,善用经方。著有《伤寒论改正并注》。</p> <p class="ql-block">周连三 ( 1889-1969 ),河南省名中医,对仲景学说极为推崇,尤其对黄元御研究颇深,临证擅用温阳法,喜用姜附峻剂,屡起沉疴。如用真武汤加麻黄治疗疔毒,真武汤合理中汤加黄芪治疗脱疽,大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寒疝,茯苓四逆汤治疗癫狂、疟疾,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用己椒苈黄丸加附子治疗肺心病,等等。弟子唐祖宣传其学。</p> <p class="ql-block">武简侯 ( 1892 ~ 1971 ),名国良,字简侯,号简子,江苏泰州人。少时随名医宫嘉钰医馆学习诗文及医学。后入天津国医专修学院进行深造。临床上尤擅长经方和外治法。他认为,中医有疾医和阴阳医之分,前者以张仲景为代表,是中医学的正道,后者掺杂五运六气等凿空之论,是医学之歧途。他尝用鳖甲煎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等肝脾肿大症及闭经;葶苈大枣汤治疗水肿;三物白散治疗小儿哮喘;《外台》走马汤治疗小儿食积、虫积等;大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阑尾炎;桃核承气汤治疗胃癌幽门梗阻;用白虎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千金》陷胸汤、葛根汤等治疗热病;用小青龙汤治疗肺结核;用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治疗结膜炎;用桂枝茯苓丸保胎等。著有《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各病外治备要》《妇科各病外治简要》《各科简易经效方》《药证学》《本草附方选》等。</p> <p class="ql-block">朱莘农 ( 1894 ~ 1962 ),名慕伊,江苏江阴峭岐凤戈庄人,同邑名医朱少鸿异母之弟。朱莘农是近代苏南锡澄地区朱氏伤寒派的代表人物,其临证最大特色是强调体质辨证,擅用桂枝类方,以治疗“夹阴伤寒”名世。朱氏常说:“医道之难也,难于辨症,辨症之难也,难于验体,体质明矣,阴阳可别,虚实可分。病症之或浅或深,在脏在腑,亦可明悉,而后可以施治,此医家不易之准绳也。”除察舌、切脉外,朱氏还善用望咽喉、诊脐腹等独到的诊断手法辨别体质。临证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或用桂枝汤扶阳固表,或用桂枝加桂汤、桂甘龙牡汤平冲救逆,或用五苓散通阳化气,或用真武汤温阳化饮,或用滋肾丸通关,或用白通人尿猪胆汤逐阴,或用附桂配羚羊角麝香平肝潜阳,还有独参汤的补气固脱、黑锡丹的温阳降逆、三甲复脉汤的养阴涵阳,更有麝鸽敷脐、姜艾灸脐、葱麸热熨等外治法以温散凝寒等。除伤寒热病之外,朱氏还用此法辨治内科、妇科等内伤杂病。朱氏晚年悬壶无锡,对丹溪之学尤为倾心,喜用苦泄清降,尤长于辛凉宣泄,处方轻灵,于气火、痰火诸症多所治验。其脉案经后人搜集整理成《朱莘农医案》已正式出版。</p> <p class="ql-block">张岫云 ( 1894-1974 ) ,祖籍辽宁省铁岭县。幼读私塾,后拜师学医, 23 岁始在家乡悬壶。 1956 年调到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他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多取法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他认为:“古方都是经过前人反复临床验证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只要辨证确切,用之多可取效。有人提出,古方不能治今病,是没有根据的。”张老不但用伤寒六经辨证法治疗小儿热性病,还用以治疗小儿杂症。他常说:“六经辨证不是专为伤寒热病而立,其他病也可应用。”“病有定名,方有完法,药有专能,在治疗上多宗古人原方,在某些情况下,可随症略事增减,但不能妄添蛇足。”他常用麻杏石甘汤、葛根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大小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治疗小儿外感,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千金苇茎汤等治疗小儿咳喘,用橘皮竹茹汤治疗小儿幽门痉挛,用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茯苓泽泻汤、五苓散、附子粳米汤、理中汤等治疗胃肠炎,用胃苓汤、保和丸治疗伤食,用白头翁汤、大承气汤、桃花汤、白虎汤治疗小儿菌痢,用五苓散、猪苓汤、越婢加术汤、实脾饮等治疗小儿急性肾炎,上述经验见《张岫云老大夫医案 100 例》。</p> <p class="ql-block">陆渊雷 ( 1894-1955 ) ,名彭年,上海川沙人。少时从朴学大师姚孟醺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好天文历算, 1916 年至 1925 年间任教于暨南大学等学校,业余治医学,及有成,受《伤寒论》于武进恽铁樵,又请益于章太炎,并助恽氏办函授学院,曾执教于上海各中医学校。 1928 年同章次公等合创上海国医学院,著作有《伤寒今释》《金匮今释》《陆氏论医集》等。陆氏认定《伤寒论》为经方之冠,治疗之极,为学医所必由,故沉潜反复,研索独勤。他认为中医之所以为世诟病,主要原因是 “ 金元以后医家困守《内经》,莫能自拔,单词双义,奉为金科,驰鹜空言,不验实效 ” ,而《伤寒论》为中医疗病之事实,具科学之理,研究中医,关键是用近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中医治病的事实,而不可泥于《内经》。所谓: “ 大论用药之法,从之则愈,违之则危,事实也; 其必有科学之理存焉。余虽短浅,持科学以寻大论之旨,往往如庖丁解牛,辄中骨肉。乃知国医取戾之道,固在医经,不在经方也 ” (《伤寒今释 · 凡例》) “ 余以为理论当从西医之病名,治疗当宗仲景之审证为宜也 ” (《伤寒今释 · 卷一》)。其著作《伤寒今释》, 即采取此种思路,以西医理论解释《伤寒论》的经验事实。他认为《伤寒论》的精粹在于证候方药。他说: “ 统观仲景书,但教人某证用某方,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之名,可知意在治疗,不尚理论。中医之治疗有特长,理论则多凭空臆造, 仲景不尚理论,正是识见胜人处,后人斤斤于风邪寒邪伤卫伤营之辨,而不于病证药方上著眼对勘,皆非读仲景书者 ” (《伤寒今释 · 卷一》)。其学术思想与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夏仲方 ( 1895-1968 ),名琦,上海市松江县人。 17 岁拜松江十三世儒医张友苌为师,出师后在松江城内悬壶应诊。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组顾问,上海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组长。夏氏认为《伤寒论》是统论一切外感疾病,而且是为百病立法之书。他对仲景方药研究精深,临床善用古方,如当归芍药散保胎,桂枝茯苓丸调经,桂枝汤治疗痛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高血压病,桃核承气汤治疗强迫观念,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麻疹,肾气丸治疗糖尿病,黄芩疗诸血证,薯蓣丸治疗结核病等等。 姜春华 先生赞誉其医案“皆如老吏断狱,精到无比,无江南者纤巧之风,洵难得传世之作”。夏氏著述多毁于文革,其门人及后人整理出医论若干篇,均收录于《中医经方学家夏仲方专辑》一书中。</p> <p class="ql-block">赵寄凡 ( 1896-1962 ),号复初,天津名医。赵氏自幼随其父赵雅荪习医。解放后应卫生部委托,与天津名医陆观虎筹建天津市中医门诊部, 1955 年负责组建天津市中医医院,并担任副院长一职。赵氏推崇经方,在津门有“经方派”之称。他说:“时方的法度,就不如经方严格,经方不但照顾疾病整体全面,更按轻重缓急,阶段分明……以某一个时方与某一个经方对比,有的时方对经方可以分庭抗礼,究竟大多数不如经方水平高。”赵氏认为,掌握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后,就掌握了人体面对疾病时病理、生理机能的表现、演变和转归。他说:“ 临床上虽见证多端,亦可运用伤寒法、伤寒方以应无穷的病变。 ”赵氏临床四十载,习用经方,对三阴证的诊断和治疗尤有心得,如他常用的吴茱萸汤、四逆汤、理中汤、甘草桔梗汤、甘草附子汤、真武汤等,不仅药味少、剂量小,价格还便宜,治病效如桴鼓,备受病员欢迎。他常批评时医不懂经方,不懂组方原则,乱开大处方,随便凑药,有如饭馆中之大拼盘,包罗万象,还美其名曰发明创造。此语针砭时弊,仍有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叶橘泉 (1896-1989) ,浙江吴兴人。幼年从师学医,早年在苏州从事中医中药教学工作,同时开业行医并致力于本草学的研究。解放后历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南京药学院副院长等职。著有《现代实用中药》《近世内科中医处方集》《近世妇科中医处方集》《古方临床运用》《中医直觉诊断学》《本草推陈》《食物中药与处方》等。学术上强调在现代医学的诊断下,应用经方,同时重视民间验方的收集与应用。</p> <p class="ql-block">下期继续,还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