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方的名医群——中国著名经方家简介(二)

鸿鹄经方

<p class="ql-block">余听鸿 ( 1847-1907 ) ,名景和,江苏宜兴人。 童年在孟河当药店学徒,而后入孟河名医费兰泉门下,业成后悬壶家乡,中年后寓居常熟,时有 “ 余仙人 ” 之美誉。余氏十分强调《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他说: “ 余读仲景原序曰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知非仲圣杜撰,是集上古经方也。又云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见症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知非是拘经、拘法、拘方之书,即伤寒杂病可概而变化治之矣 ” 。他认为,仲景之方,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作为医者, 能将此六字分清,自然能够变化无穷,而且 “ 仲景原文分桂枝症、麻黄症、葛根症、柴胡症、栀子症、白虎症、泻心症、承气症、五苓症、四逆症、理中症,汗、吐、下、温、清、补六法俱在其中。 一百一十三方,方方有法,《内经》七方十剂无所不备,即杂病亦岂外? ” 他还在医案《诊余集》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 人云仲景之法能治伤寒,不能治调理者,门外汉也 ” 。临床上,余氏能灵活运用《伤寒论》方调治杂病。他说: “ 仲景之方人皆畏难不用,然病至危险,非仲景方不能挽回耳 ” 。如以黄连汤治疗噎膈反胃呕吐, 真武汤治肾虚痰升气喘,乌梅丸治肝气厥逆、久痢、呕吐,桂枝加龙骨牡蛎治疗久疟寒热往来和自汗盗汗,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猪苓汤治疗消渴,猪肤汤治久咳、失音下利,黄连阿胶汤治风热下利便血,五苓散治湿疝脚气、炙甘草汤治肺痿、秋燥,附子理中汤治大便阴结冷秘,理中汤治中虚单腹胀,旋复代赭汤治噫嗳等。</p> <p class="ql-block">汪莲石, 近代安徽婺源名医。汪氏二十时游江浙,夏秋间得寒热,更医者三,云暑热,云伏暑,云秋温,然屡药而不愈,后竟不药而自愈。以后父亲脘痛复作,医治无效而逝,汪氏痛惜之余而立志学医。叩问本家前辈学医入门之书,均谓《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一一检阅始知前客浙病时所服方药书中悉具,遂不信之。 又叩问知医而不行道之堂叔,示曰须读《灵》《素》《伤寒》《金匮》,多阅各家伤寒注释,药性必读《神农本草经》。汪氏遂从此入门。他细研各家《伤寒》注本,觉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后得江西舒驰远《伤寒集注》, 疑者焕然冰释。晚年寓居上海,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疴,时有神医之誉。悬壶沪上,声誉隆盛,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丁甘仁、程门雪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 1920 年汪氏编撰《伤寒论汇注精华》。</p> <p class="ql-block">莫枚士 ( 1862-1933 ) , 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字文泉。早年研究经学,后改习中医。著有《研经言》《神农本草经校注》《经方例释》等。《经方例释》对仲景方的组方特点与规律逐一解释,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观点,如认为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小青龙汤的主药,指出仲景于吐下后必用干姜。全书不分类,但从甘草汤开始,也就形成了他特有的分类方式。</p> <p class="ql-block">陈伯坛 ( 1863-1938 ),字英畦,广东新会人。清末民初 岭南著名经方家,与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并称“四大金刚”。少习举子业,举孝廉后绝意仕途,潜心研究《伤寒论》。擅用经方治疗顽急大症,常以重剂取效,单味药常以两计,甚至上斤,人称 “ 陈大剂 ” 。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伤寒门径》《麻痘蠡言》等。曾独资创办“伯坛中医专科学校”,专授长沙之学,及门弟子散处粤港澳各地,如有 “ 程阔斧 ” 之称的程祖培。</p> <p class="ql-block">曹颖甫 ( 1867-1937 ) ,名家达,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读书于南菁书院, 1902 年中举人,科举废,遂绝意进取而肆力于医学,时丁甘仁创办中医专门学校于上海,聘曹任教,并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的医务,出入于门下者数百人。学生中以秦伯未、丁仲英、章次公、姜佐景、黄汉栋等为著名。抗战爆发,曹氏归里,惨遭日寇杀害。生平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及门人整理的《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等。曹氏早年读张志聪《伤寒论注》,并见屡用经方救疾之效,便笃嗜仲景方。在上海期间, “ 用经方取效者十常八九 ” (《经方实验录 · 自序》),时人有 “ 曹派 ” 之称。曹氏尝谓门第子曰: “ 医虽小道,生死之所出入,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今之所谓宗仲景者名而已矣,实则因陋就简,胆识不足以知病, 毅力不足以处方,真能宗仲景之说,用仲景之方者,曾几人哉? ” (《伤寒发微 · 丁仲英序》)。曹氏研究仲景学说,主张以 “ 考验实用为主要 ” ,故重视临床应用以及视其验否。如《伤寒发微 · 凡例》说: “ 著述之家辄有二病,一为沿袭旧说,一谬为逞新奇。鄙人以考验实用为主要, 间附治验一二则,以为怔信,非以自炫,特为表明仲师之法,今古咸宜,以破古方不治今病之惑 ” 。曹氏在《伤寒论》的注释方面并无多大建树,但他的《经方实验录》所反映的重视实证、重视实验的思想,是从应用的角度反映了他对《伤寒论》深层次的看法,代表了当时中医界的一种思潮。</p> <p class="ql-block">范文虎 (1870-1936 ) ,名赓治,字文甫,晚年得汉虎印一方,乃易字文虎,自号古狂生,浙江鄞县人,家世业医。范氏先攻儒学,弱冠而为县学贡生,后肆力于医。《鄞县县志》载: “ 先生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主古方,好用峻剂,患者至门,望见之,即知其病所在,投药无不愈 ……” 。他用麻杏石甘汤治肺火上蒸的双目红赤,以炙甘草汤治虚阳上越的目赤肿痛,以桂枝汤加当归、川芎治痛经,以小青龙汤治失音,以四逆散加薤白治痢疾,以附子理中汤治吐血,以麻附细辛汤和调胃承气汤加减治寒包火的乳蛾,总之,不拘于病名,悉以辨证论治为准绳。范氏用经方,其药味之变更与否,均视病情而定。方证完全相合的,悉遵原方原量,如用小柴胡汤,有量一仍其旧,必嘱去渣重煎者。用四逆散,有诸药均等量,煎服方法均依《伤寒论》者。但若证情复杂加减在所必需。范氏说: “ 处方用药,灵活应用,应重则重,应轻则轻 ” ,如以越婢汤治风水、黄疸,麻黄常用至六钱,而治小儿麻疹闭证麻黄竟用至八钱,见者吐舌,闻者骇然。但用小青龙汤治风寒失音,麻、桂仅用三分泡服,谓风寒之邪客于肺卫,取《内经》因其轻而扬之之义。范氏临证善于望诊,察色望舌而不废切按,医案不尚空论、朴实无华,亦见古方家之风格。</p> <p class="ql-block">陈鼎三 ( 1874-1960 ) ,四川乐山人。15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原文,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特别推崇仲景学说。临证识精胆大,刻意求工,以救治伤寒坏证、逆证名噪遐迩。陈氏还热心于医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地方名医,如江尔逊等。陈氏擅用经方,曾治一五旬男患者,突发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迟缓性瘫痪)而仆地,精神清爽,言语流畅。诸医不知何病,陈氏独具慧眼,诊为 “ 风痱 ” ,处以《古今录验》续命汤,投方一剂,次日即能行动。对于顽固性全身严重水肿、大量腹水而小便极少时,陈氏先健运脾气,待胃纳正常时,配合十枣汤或控涎丹以攻逐,但服后并不出现恶心呕吐及泻下逐水作用,而是尿量骤增,浮肿腹水迅速消退。著有《医学探源》《中国医学常识》《心腹诸痛论》《柴胡集解》等。</p> <p class="ql-block">包识生 (1874-1936) , 字一虚,福建上杭人。 1911 年,包氏至上海,组织神州医药总会,主辑医药学报。 1913 年, 发起医药救亡运动,请求保存中医药,以后又创办神州医药专门学校, 多次为中医学校加入学系奔走,并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包氏学术宗仲景,尚经方,主张改进中医,但反对以西医学说研究中医。代表作有《包氏医宗》。对经方的研究,是包识生学术较突出者。他认为经方自有经方的妙用,其主治与《神农本草经》不同,不能以本草论经方。他说: “ 《伤寒论》一百十三方,《杂病论》一百四十三方,统称之为经方,乃仲圣所著, 为方书之鼻祖,功效奇著,迥非后人所作时方可与此论,数千年来,习医者莫不奉为金科玉律,其采用药品,虽取材于《本经》,然间亦有为《本经》所未录者,且其性格又自成一家,治病效能,往往与《本经》药性不符,个药经配成方剂,施之于病,效捷如影响。 ”“ 若以本草之主治,证之经方,则不帝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矣。故医者当知经方自有经方之妙用,散见于《伤寒杂病论》之间,万不可以《本草》之主治,强合经方之主治也。 ” 他注重经方用量的研究。他说: “ 其分量更神妙不可思议。如桂枝汤治有汗中风之太阳病也,加重芍药则变为治腹痛下利之太阴病矣。加桂则治奔豚病矣,加芍、饴则为补中之品, 加芍、黄则为攻腐之方。又如四逆加重姜、附,则变为通脉,去甘草则为干姜附子汤矣,药味之增减,分量之轻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诚神乎其神矣。后世方书,多有不注分两者,医生临证处方,亦任意填写,药肆售药,更轻重不符,如大承气汤,本四黄八朴五枳三芒,时俗竟有用六分川朴、钱半枳实、三钱玄明粉、二钱大黄,而敢大夸其口曰:今日某姓病,某用大承气矣。其实调胃之不若也。桂枝汤本芍、桂同等,乃有已用白芍三钱,复用桂枝三分者,愈病乎?增病乎?有今之所谓读仲景书、用经方者,大黄、石膏、黄芪、潞党、附子、干姜,竟有用二三两,而至于一二斤者,请问古戥如是乎?古方如是乎?人乎?兽乎?是故一则不及,胆小如鼠,一则太过,心狠如狼,呜乎!草菅人命,谁之过欤? 吾中医药之退化,有江河日下之势者,未始非若辈有以致之也! ” 包识生将《伤寒论》方分类研究,认为有主方、单方、偶方、复方、合方、加减方以及六经方、六淫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方等,这对理解经方是很有启发的。</p> <p class="ql-block">祝味菊 ( 1884-1951 ) , 浙江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先随宿儒刘雨笙授读医经, 1917 年四川招收军医, 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后赴日本考察医学,翌年回国。 1926 年赴上海,初未行医,考察近年,深感时医缺少良法,遂开诊。 1929 年秋,祝氏治愈某医断为 “ 误投辛燥,法按不救 ” 的危笃病人,从此医名大噪。祝氏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院院长。著作有《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付梓行世的有《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 1948 年,由祝氏口述,陈苏生笔录,整理成《伤寒质难》一书,影响甚大。祝氏擅长辛温法,尤以使用大量附子为特点,一般 12-18 克,多则 30-45 克。时有 “ 祝附子 ” 之雅号。其用附子每与磁石、牡蛎、枣仁、远志、茯苓等潜阳安神药并用,经验独特。</p> <p class="ql-block">吴佩衡 (1886-1971) ,四川会理人。曾任云南省中医师分会理事长。 1948 年创办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建国后历任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早年从师学习时方,中年以后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和推广,临床擅用经方大剂,常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疗许多阳虚阴寒病症。对中药附子的临床应用能突破常规用量,功效显著。著有《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等。有《吴佩衡医案》传世。</p> <p class="ql-block">下期继续,还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