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坐落于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是一幢三层住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11日,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园路寓所迁至海格路(今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日军侵占上海后,蔡先生果断移居香港。</p><p class="ql-block">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黄色花园洋房,外形采用较陡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整幢建筑采用不规则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侧有一间矮小的花房,两侧屋旁植有龙柏、芭蕉、罗汉松、瓜子黄杨和盘槐。整幢房屋占地2.22亩,建筑面积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百年沧桑·蔡公殊伟</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故居,在哪里?”“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酒店对面。”“这么近?黄金地段啊……好像看到过路牌,没进去过。”这样的对话,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纪念馆时,都会发生一次。</p><p class="ql-block"> 近40层高的静安希尔顿酒店,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引进的五星级外资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携淮海路,正是繁华红尘的中心地。对面的弄堂却终年幽深安静,藏着一小片建于20世纪初叶、风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园别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寻常一幢,虽然有路标、纪念馆标示牌,稍不留神仍会错过。</p><p class="ql-block"> 在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上海,到过且记得住蔡元培故居的,会有多少人?馆方统计,每年接待来访者约3万人。意外的是,除了组织来参观的学生,自发来的散客中,最多的是专程来致敬的海外客。</p><p class="ql-block"> 人们是来向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致敬。这座细竹编结的“枪篱笆”院墙内,有着参差错落红瓦屋顶的黄色三层洋房,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开辟为纪念馆。而事实上,它所纪念的主人,并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暂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从此前居住的愚园路寓所迁来这里,11月2日,他联络数名国内知名大学校长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遏止日本的对华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的暴行。不久后,日军侵占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p><p class="ql-block"> 中国挂牌保护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处。另两处一在浙江绍兴的笔飞弄13号,蔡家祖屋,蔡元培诞生和成长之地;一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的租住处。</p><p class="ql-block"> 祖屋早归了亲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赁屋而居。很难想象,这位出身望族、科举时代高中进士入了翰林、执掌北大时受聘薪金高达800大洋的大教育家,过的居然一直是“房无半间、地无半亩”的“无产者”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读过蔡元培在北大组织“进德会”时制定的“八条戒律”,就会明白,不置产业于他,绝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学者“不擅理财”,而是一种用以绳己、律人的自觉选择,是对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坚持实践。当时传扬甚远的“八戒”里,有为匡正时风而立的“不嫖、不赌、不纳妾”,也有日常行为习惯如“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更有为学者“不做官吏、不做议员”的高要求。</p><p class="ql-block">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寿,当年的北大学子和朋友们感慨于他一生为国为民奔走、晚年仍居无定所,倡议在上海为先生捐购一处住宅,却因日寇入侵而中断。华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其家人后来长期居住在这里,它也成了国内保存最完好、个人生活痕迹留存最多的一处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景星学社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28],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25]。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景星学社名誉主席,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p><p class="ql-block"> 1916年12月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p><p class="ql-block">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初期,蔡元培与厉麟似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游历当下及积年积攒,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