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方的名医群——中国著名经方家简介(一)

鸿鹄经方

<p class="ql-block">喻嘉言 ( 1585-1664 ) ,名昌,号西昌老人, 清代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少治举子业,崇祯时以选贡入都,但无成就,不久值清兵入关,遂隐于禅学,有又出禅攻医,曾往来于新建、靖安一带,求治者甚众。生性好游历,以求师问道,后定居江苏常熟,以医术专精而冠绝一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等书。喻嘉言强调治病必先识病,强调病与药的相关性。他说: “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 , “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 。喻嘉言临床擅用经方。《寓意草》所载病案大部分为经方验案。如以理中汤治愈疟疾、痢疾、痞块、溺水,以桃核承气汤加附子、肉桂治愈伤寒坏症两腿偻废等。他创制的著名验方清燥救肺汤,也脱胎于仲景竹叶石膏汤。</p> <p class="ql-block">舒驰远 ,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活动于清代雍正年间。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 后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主要著作为《伤寒集注》,舒氏尚著有《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疹真诠》及短论若干,均附于《伤寒集注》之后。舒氏临床每先辨六经,以仲景法活人。其著作中验案甚多,不便悉举,只看他以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就可略见一二了。</p> <p class="ql-block">柯韵伯 ( 1662-1735 ) , 名琴,清代浙江慈溪人。著有《伤寒来苏集》八卷,该书包括《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个部分。柯氏强调仲景为百病立法,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认为《伤寒论》立六经为提纲,是在 “ 病根上讲求 ” ,不是在 “ 病名上分解 ” 。又指出 “ 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 ” (《伤寒论翼 · 阳明病解第二》)《伤寒论注》在编集方式上首次采用以方名证,以经类证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徐灵胎 ( 1693-1771 ) ,名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 江苏吴江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徐氏博学多才,对天文、历算、音律、地理、水利、兵法等均有研究。因家亲病故,而肆力于医。一生精勤不倦,博览群书,著作甚多。 代表者有《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难经今释》《兰台轨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慎疾刍言》等。在徐灵胎看来 , 《伤寒论》原是一本 “ 救误之书 ” , 而误治之后变证多端,临床根本不可能有象疾病那样有初、中、末的传变过程,所以仲景《伤寒论》也是 “ 随证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 ” 。他说: “ 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 ”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伤寒论》的基本精神呢?徐灵胎选择了 “ 类方法 ” 。他说: “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 。《伤寒论类方》共分 12 类,计桂枝汤类 19 方,麻黄汤类 6 方,葛根汤类 3 方,柴胡汤类 6 方,栀子汤类 7 方,承气汤类 12 方,泻心汤类 11 方,白虎汤类 3 方,五苓汤类 4 方,四逆汤类 11 方,理中汤类 9 方,杂方 22 方。以上十一类,都以主方冠名,主方之下,列述论中有关方剂证治条文。方以类从,证随方列,成为《伤寒论类方》的编著特色。徐氏学术上推崇汉唐医学,对仲景方、千金外台方应用较多。如以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用小青龙汤治疗痰喘,用大承气汤治疗伤寒失下,用竹皮大丸治疗产后风热,用大黄肉桂人参五灵脂等治疗血臌等。</p> <p class="ql-block">尤在泾 (? -1749 ) ,名怡,清代长洲人(现江苏吴县人),师从与喻嘉言的弟子马元仪。著作有《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尤氏擅用古方,他说: “ 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盖未有事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亦未有言之无文而能行之远者 ” 。如以金匮肾气丸治痰饮、肾虚齿痛、遗精、漏汗、失血、肿胀等,以麦门冬汤治胃阴虚咳嗽,以麻杏苡甘汤治气壅浮肿,以半夏秫米汤加橘红、茯苓、麦冬治风痰相搏的昏眩体痛,以四君子汤加干姜、益智仁治 “ 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 ” 的冷泻齿衄;以半夏厚朴汤加旋覆花、枇杷叶治疗梅核气,均能通常达变,得古人调治杂病的心法。</p> <p class="ql-block">陈修园 ( 1753-1823 ) ,名念祖,福建长乐县人。著有《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三字经》等。蒋庆龄在《神农本草经读》序中说: “ 陈修园老友精于歧黄之术,自负长沙后身,世医环而笑之。及遇危证。缰断桅横,万手齐束,修园往,脱冠几上,探手举脉,目霍霍然上耸,良久干笑曰: ‘ 候本不奇,治之者扰之耳 ” 。主人曰: ‘ 某名医 ' 。曰: ‘ 误矣 ' 。曰: ‘ 法本朱、张、王、李 ' 。曰: ‘ 更误矣!天下岂有朱、张、王、 李而能愈疾者乎? ' 口吃吃然骂,手 然书 。方具,则又自批自赞自解,自起调刀圭、火齐,促服之。服之如其言 ” 。陈氏尚著《景岳新方砭》,尽讥讽批驳之事。谓左右归二丸是 “ 寻常服食之剂 ” , “ 若真正肾虚病服之必增痰多气壅、食少、神昏、心下悸、吐血等病 ” ,景岳为 “ 厨中一好手,医中一坏手 ” (《景岳新方砭》)。评李东垣 “ 竖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循其名而亡其实, 燥烈劫阴,毫无法度 ” 。又以 “ 杂 ” 字论李时珍、王肯堂,以 “ 浅 ” 字论李士材,以 “ 庸 ” 字论薛立斋,以 “ 妄 ” 字论赵献可,以 “ 浮夸 ” 论张景岳、冯楚瞻、陈远公(《长沙方歌括》)。大抵不满宋元以后崇尚臆想、各创新说之风,而欲返仲景实学之道。他指出:《伤寒论》 “ 是书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 ”“ 若读《灵》《素》《难经》不于此求其实用,恐坠入张景岳一流以阴阳二字说到《周易》,说到音律,并及仙释,毫无下手工夫 ” 。(《伤寒论浅注》)他说: “ 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毫厘千里之判,无一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论中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读者弗悟也。然而可以谓之方者,非圣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达。其药品察五运六气而取其专长,其分两因上克制化而神其妙用,宜汤,宜散,宜丸,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后服、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暖水之类,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渍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浆水、潦水、甘澜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 而不知古圣人之心法在此 ” (《长沙方歌括》)又说: “ 其用药本于《神农本草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 (《医学三字经》)他说: “ 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与归芎调血,笼统浮泛,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病休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 ” 高度重视古代经方医学的临床技术。</p> <p class="ql-block">陆九芝 ( 1818-1886 ),名懋修,晚清江苏吴县人。祖上世代知医。初业儒,中年后不乐仕进,承家学之渊源,致力歧黄,博览群书,精内经、伤寒之学。陆氏极力推崇秦汉医学,强调《伤寒论》在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尝谓:“《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片语, 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 即此亦已足矣”“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难,继则大难矣”。他临证屡以经方起温热大病,活重危险证,尝云:如仲景方而不可用,则病人岂容我以尝试者,何以用之一人而效,用之人人而无不效,且何以彼之不用仲景方者,曾不闻一效也,吾既用之而效矣,用之而屡效矣,则吾岂能舍吾效者不用,而用彼之不效者耶,夫病者何所求,不过求其效耳,然不用仲景方而效不至,则人何乐乎不用仲景方哉。陆氏恪守仲景《伤寒论》,强调温病即阳明病,悉以阳明方为宗,如葛根芩连、白虎、 承气等为常用治温之方。对于温病家养阴保津、 芳香开窍诸法颇多非议。他认为,《伤寒论》为外感病总论,温病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p> <p class="ql-block">郑钦安 ( 1824-1911 ) ,名寿全,四川邛( qiong )州人。早年学医于夙儒兼名医 刘止唐 先生,从授《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郑氏强调阴阳辨证。他认为仲景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 ” ,因此他的特点就是 “ 认证只分阴阳 ” , “ 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 。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郑氏擅识阴证。其指征为:少神或无神;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语声低弱;唇色青淡或青黑;痛喜揉按;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小便清长,大便通利;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脉微或浮大而空。凡是 “ 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 ” ,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像后人认为火热证的喉蛾、鼻衄、痈疽、痿躄等,依然有阴证存在。他临床擅长使用四逆汤,附子的应用尤为娴熟。他曾说 “ 人咸目予为 姜附 先生 ” 。他是西南 “ 火神派 ” 的代表人物。著作有《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园通》等。</p> <p class="ql-block">易巨荪 (? -1913 ),原名庆堂,巨荪是其号,广东鹤山县人。易氏出身于医药世家,自弱冠受祖父庭训,即嗜读神农、黄帝、仲景诸圣之书,于中医经典著述精通谙熟。易氏于光绪甲午年( 1894 年)将其治验案例辑录成书,名曰《集思医案》。读其验案,可知易氏临证胆识过人,尤擅用仲景经方抢救危急重证,如用大黄甘遂汤治疗产后下血少而腹大如鼓,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霍乱,用大承气汤、黄连阿胶汤、生姜泻心汤治疗下利重症,用大剂真武汤加吴萸祈艾半夏治疗产后大出血,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吐血,用白通汤、吴茱萸汤、理中汤加炮姜祈艾鹿茸治疗便血如注,用大剂柴胡治疗流感,用二加龙骨汤治疗疟疾,用大剂升麻鳖甲汤改汤为散救治疫核(即鼠疫)流行。</p> <p class="ql-block">黎庇留 ( 1846- ?),字茂才,又名天佑,广东顺德人,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黎氏精通伤寒,临证均以仲景大法为本,于临床中通权达变,每能立起沉菏,尤善用经方如白虎、承气、真武、四逆之类救治危急重症,以此著名于时。其子黎少庇据其遗下的大量医案手稿整理《黎庇留医案》一卷,晚年撰《伤寒论崇正编》。受业弟子苏世屏、马云衙等也以善用经方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下期继续,还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