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果老师心语】

宁博

<p class="ql-block">能执掌天下生死的只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74章原文:“常有司杀者杀。”</p><p class="ql-block">“常”指天道自然的恒常造化,这个造化幽隐无声,只遵循规律运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该生则生,该杀则杀,从不被外力干扰,所以称之为“常”,也就是亘古不变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指视察、掌管和操作。比如,古时候的司马掌兵马,主兵部;司徒掌徒役,主户部;司空掌土木,主工部;司寇掌刑狱,主刑部。</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的“司彻”就是指收税的人,“司契”则指履约的人,而此处的“司杀者”就是指掌管生杀大权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人间的角度看,执掌生杀大权的是法官,他所依据的是国法,国法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所有人想在这片大地上生存,都必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本身就是“人法地”的大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人的善恶,很难凭一两件事来判断;人间的法律受时代、地域、文化、群体的局限,不可能纵观因果,去判断这个人该杀还是该活?比如,有些人做的事,在自己国家是贡献,在别国就是破坏;有些事在当时是错的,在现在却是对的;有些行为在此地稀松平常,到别处就成了罪大恶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现这种情况,杀还是不杀?如果仅站在一国一地一时的角度上,好判断。但生命是属于天地的,而人的视角却是有限的,我们的决断真的正确吗?其实,只要是人就有私——这个“私”不是坏的意思,而是有个“我”的概念存在,然后由此分出了贵贱亲疏、是非正误。但人自己往往不自知,&nbsp;所以会以一己之私,断一时之事,并以此为依据,就敢断人生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们所依据的标准随时在变,也就代表着不是恒定的真相。如果依据假证夺人性命,就办成了冤假错案,主审法官怎么会不受惩戒呢?因为,杀人偿命,因果不爽,任何人欠债都必须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才说“常有司杀者杀”。其中,这个执掌生死的“司杀者”只能有一个,就是“道”。由道来执法,管辖范围是“天网恢恢”;公正程度是“疏而不失”;执法时长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取证能力是“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量刑标准是“其事好还”。在赏善罚恶方面,天下无人能超越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能称得上“常”的司杀者,能公正地执掌天下生死的法官,只有一个:就是“道”。任何人都没有那个高度、能力和智慧,代替道去执掌生杀大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敢越俎代庖,就不用承受越位之苦。</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74章原文:“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p><p class="ql-block">“代”指代替;“大匠”指技术精纯的大师;“斫”指刀削斧砍。</p><p class="ql-block">“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指的是越俎代庖的问题,其中有两重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人道上看:一个国家若想长治久安,必须执行“法在人先”的原则——即国法之下,王子与庶民同罪。因为,法治是集体定规则,人治是凭个人好恶断生死,这两者谁更公正,不言即知。所以,每个国家都有专门的司法者来执行法律,其他人若干预司法,是很重的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天道上看:最公正的执法者只有“道”,谁想替天行道,掌握他人生死,必会反伤自己。因为,我们每个起心动念都在创造因果,只要生了杀心,就吸引杀机四伏,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个人想代替天道,就需要有天道的慈悲和智慧,如果没有,又拿什么去承担这个后果呢?&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社会上确实存在“为奇者”,有些已让大家到了忍无可忍、必须反制的程度。怎么办?能不杀尽量不杀,只要管制起来,让罪大恶极者不再危及社会,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他还是不思悔改,一旦用阴暗把自己生命的能量消耗干净,想多活一天也不可能。若一定要杀,也只能提请专门的执法者,依据国法进行裁定,其他人绝不能越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是说武力主杀,不符合天道祥和的本质,但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定要为了维护正义才去动用——用重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百姓感到恐慌;恰恰相反,用重典是为了令大家感觉更安全,令社会更容易维持公序良俗。所以,只要取得预期效果,就立即收手,千万不要赶尽杀绝。因为,逞强不合道,必遭报复,必受报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章最后还有一句话:“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以悲哀和丧礼来对待杀人之事,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有仁爱之心。恰恰相反,这是要领兵者明白:自己这是“代司杀者杀”,是因为没有仁爱之心,已经造下了杀业。所以,这悲哀是哀悼自己,这丧礼是警告自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人只有时刻清楚自己与万物是同一体,清楚自己是天地的孩子,清楚以慈柔宽忍之心才能迎来光明未来,才不敢越俎代庖,妄想替天掌管生杀。这样一来,也就不用去承受越位之苦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权力只有在道义允许的范围内才令人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思想非常清晰,从来都是不偏不倚走中道——道,不是飘在天上的哲学,而是能执掌天下生死的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章讲刑罚,虽然连续用了好几个“杀”字,但实际上却希望不杀或少杀,这是恪守慈爱之本。同时,对于那些“为奇者”,也绝不会放纵,也要“得执而杀之”,这就明确了:道德的红线、国家的底线,谁也不能碰。但这个生杀大权必须在道义的允许范围内,既有底线又有温度,才能令人敬畏,才可以展现真正的大威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让自己处于道义的允许范围内?</p><p class="ql-block">第一不能“乐杀人”。</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谁会以杀人为乐?那些觉得自己的生命比别人高贵,觉得自己永远比他人重要的人。这样的人心中没有道,他早已把自己从整体中割裂出来,永远以自己为中心,以人命为草芥,以诡谲为智慧——他只想自己得到了什么,为了自己谁都能牺牲。</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人即使拥有了权力,天下人也不可能让他志得意满,势必会奋起反抗。因为,一颗不善的心永远得不到天下的认可。人这一生,祥和之气越多越好,心中有爱,是上天最美的馈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还要“大者宜为下”。</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六十一章中说:“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这里的“不过”二字很重要,表示大国除了想要以小邦为臣外,并没有要吞并、掠夺之意。而小邦也一样,除了想归附大国获得帮助外,也没有其他坏心思。这样一来,双方都能各得其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任何关系中,上位者为大为强,既然更有主动权,也要更谨慎小心,更要戒骄戒躁。尤其是对生杀大权的使用上,任何人都惧怕惩罚,如果生杀之事不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一旦凭主观随心所欲,一定会给自己招灾惹祸。但若客观公正地运用法律武器,就对自己无害。若在道的面前,保持敬畏、保持臣服,人越善下,他的力量反而越强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权力不是位置赋予的,而是大家公认借给我们使用的,所以拥有权力不代表拥有力量。只有把权力限制在法律和道义的允许范围内,手中的权力才会令人敬畏,才能发挥出大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无人越位,一切将各归其位。</p><p class="ql-block">回归本位,才能不造祸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74章原文:“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p><p class="ql-block">“希”指稀少。</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表示,大匠之巧,能运斧成风,无需测量,动合方圆,毫无差池。而一个没受过训练的人,若拿起斧子,不但会毁了木材,还会割伤自己的手。这就是“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试图代天掌刑,为什么会伤到自己?因为,万物的生死都在道中——“生”是经由道的力量,把符合条件的能量聚合在一起;而“死”也一样是经由道的力量,把不符合条件的能量解散开来。所以,万物之生死,背后都有“根”,这个根就是“道”,只要道不失、德不败,人就总有生路可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人为之杀与自然生死不同,这是凭人类的主观判断而定。这种死法是“非道而死”,等于直接用外力破坏了道聚合能量的和合状态,那这些散逸的能量就会横生枝节,同步反作用于破坏者身上。实际上,这种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行其道,人人都有自己的平安路可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生死这件事,只有由天道执掌,才分毫不会错。我们不必纠结:为什么恶人不受恶报?人若恶贯满盈,老天多一日也不会让他活;但若还有善根,天也会给他机会,让他有弃恶从善的选择权。天道的审判,超越时空,绝不会迟一天,但也不会提前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人,即使是天下之主,也不能好杀,不能妄想代天掌刑。残暴者,对下是残害弱小,对上是自损天和,人若不得天理,人生必会受挫。即使出现不善者,管理者也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不要轻易夺人性命。君主有这种慈悲心,就给百姓留下了生的希望,大家就会自己找出劝善之道,共同维护社会祥和,永葆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老子一再告诫我们:“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就是要后人升起警惕:人道只是庞大天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若想和谐美好,只有效法天道——以道治国,以慈爱民,以德化人,回归自己的本位,这才是不造祸端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人生所有挫折都是让我们觉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章的主题就是“司杀”之事,但为什么“常有司杀者”可以杀,而“代司杀者”若敢下杀手,却必遭反噬呢?其实,人生所有挫折都是让我们觉知的。静心思考,就能看到同是“司杀”却结果不同,这背后有四个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面对的情况不同:“常有司杀者”面对的是“民常畏死”的正常情况,而“代司杀者”面对则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非正常状态。</p><p class="ql-block">第二,背后的道义不同:“常有司杀者”背后是有道,而“代司杀者”背后是无道。</p><p class="ql-block">第三,指挥的君王不同:“常有司杀者”万事仅以道为尊、以法为贵,而“代司杀者”则甘心充当无道昏君的爪牙。</p><p class="ql-block">第四,要杀的对象不同:“常有司杀者”要终结的是背道而驰的作恶者,而“代司杀者”要杀的却是走投无路的劳苦大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磨难,只有有意无意的播种。为什么“常有司杀者”能杀,但“代司杀者”却遭反噬,原因就在这四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真正能称得上“司杀者”的,必然是客观公正、慈柔宽忍的。他执掌生杀大权时,有权力不傲慢,责任有人担,弱者不恐惧,强者不嚣张,恶人怕作恶,善人常平安。因此,一切恶行自会受到遏制,所有善行也自能得到传颂,天下众生都爱惜生命、珍重当下。所以,真正的“司杀者”反而很少杀生。相反,这个“司杀者”是生机的传送者,是美德的弘扬者,也是和谐的缔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代司杀者”也不都是恶人,他们的问题在于有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所有上位者对于下位而言,其自身就是执法者”。从人道上讲,这是以人力凌驾法律之上,如果官吏自己有这种想法,那更是大错特错。从古至今,法都要超越人,所以才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说。如果法为统治者的意志服务,天下必然会大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不管权势多大、学识多高,人想不受伤害,都必须有“观”的能力。若没有“观”的能力,人拥有的学识和权势,很可能会反过来成为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什么?圣人一日三省吾身,重在观自己是不是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心病:人若固执己见,病就在不能开放包容上;人若自以为是,病就在邪知偏见上;人若自诩为善,病就在标榜功德上;人若自矜自贵,病就在放不下自己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中所有挫折,本身都不是障碍,而是觉醒的机会。“代司杀者”只是认知上出偏,才招致伤害。只要静心内观,把病根找出来,一旦心回正了,他的力量将非常强大,他能为天下做的事将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安!人生,是认真与看淡,也是合道与放下。万事尽心尽力,而后顺其自然。你若计较,鸡毛蒜皮也能伤你。你若坦荡,风风雨雨也不畏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