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二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穷人》:不幸是一种传染病。不幸的人和穷人应当互相躲避,以免彼此传染,病得更重。(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藏仲伦译 中篇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穷人》是陀翁早期创作的一篇书信体中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在作家的小说创作序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他早期中比较注意探讨苦难人生罪源的一部反思作品,陀翁正是通过这篇小说,开始打开了他通向一流小说的晋级之路,同时也是他确定一生进行小说创作方向的定调之作。可以说,没有《穷人》就没有之后的《白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和《卡拉佐佐夫兄弟》等震惊文坛的巨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穷人》最早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它被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等一帮文坛评论界大佬发现,惊呼“一个新的果戈里诞生了”。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凭借这篇小说被拉近了屠格涅夫这类小说名家的沙龙中正式扬名立腕。当然,众所周知由于他们创作理念发生分歧,陀翁与那些人割席断交,甚至老死不相往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书信体小说因为它弱化了情节的矛盾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性格,因此篇幅不可能太长,但这是非常考验作者文学功力的小说创作形式,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成功的范例,但写好的真不多。《穷人》也算是这种凤毛麟角中的一篇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穷人》由下等文官杰符施金与他接济的孤女瓦莲卡五十四封书信组成,描写社会“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贫穷和苦难就像是一对孪生子总是结伴相随。我总怀疑《论语》中“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浪漫主义书写。人是很难做到乐贫的,能守贫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当然圣人亦可能,但不是人间常态。陀翁笔下对贫穷的书写是很扎心和深刻的。我们从中读到的更多是对命运的绝望和无奈。而最真情被打动的就是,虽然身处经济窘迫、精神痛苦中,穷人之间的情感却是真挚闪烁人文精神的。这也是人性的光辉,同时是唯一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告密者》:关于一个人可讲的东西有很多,然而只有拎出时间与地点,这个人才得以开始存在。(阿根廷 胡安.加夫列尔 .巴斯克斯 谷佳薇译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坎帕斯高原是片诞生传奇的土地。这里不仅诞生了马拉多纳和梅西两代球王,也出现过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这样的拉美文学的扛鼎人物。于是,当有推荐阿根廷新锐作家胡安.列夫列尔.巴斯克斯的小说《告密者》时,就无比信赖地入手阅读。但非常失望,这并不是一部优秀的小说,甚至笔者认为很糟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有关二战德国战争创伤遗留症题材的小说,笔者之前读过好几本,都非常不错。像《朗读者》、《里斯本之夜》、《凯旋门》和已列入阅读书单的《苏菲的抉择》。这本书写的也是发生在二战期间,德国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迫害隐名埋姓逃到拉美国家的那段历史。小说中写了那些匿名人的内心创伤,也写了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精神状态。这本书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小说原味风格不和笔者的脾胃有严重排斥感,总之这本书读起来不甚流畅,情节也平淡故事不抓人,极催眠,因此三分之一后进度加快,一目十行几乎就是敷衍了事的草草结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本书,虽然糟,但也找不出特别明显的硬伤,这就好像大街上的路人,太过平常大众,很难留下印象。这本书不建议阅读,纯粹消耗生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风雅颂》:说着他又叹了一口气。那叹气悠长而有力,待叹气落了后,黄昏就扑的一下来了,墓园和大地上的光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使我眼前的人、狗、墓碑、林地和山脉,转眼间都模糊成一片灰黑了。(阎连科 小说 凤凰文艺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提起阎连科,知道他名字的人不少,但看过他的书,并说好的人却少之又少,而在华人圈外,阎连科却是香饽饽,大大小小的世界文学奖拿过无数,甚至这两年盛传很有希望拿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一个被西方媒体吹捧为中国当今最好的作家,拿了奖却在国内读者中没有好反响,或准确来说饱受争议,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坛并非特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刘索拉和二十一世纪的残雪都是同款作家。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作品不被国内读者看好呢?笔者认为还是写作的风格不适合中国读者的大众品味,审美观与中国传统观念有冲突。反之西方读者享受在中国小说中找优越感,于是,莫言拿了诺贝尔,阎连科拿了卡夫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阎连科出道很早,整个九十年代一直不温不火。二千年后,他的《四书》被大陆十几家出版社拒绝,只能在港台地区出版 ,却在三年后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并第二次提名国际布克文学奖,由此奠定他国际中国作家的地位。后来他的《中原》再次受此境遇(发表于《花城》,至今未出版社愿为其出单行本)。《炸裂志》是他第三次提名国际布克奖,虽然最终落选,可也创造了中国作家的一个记录。《风雅颂》写作时间在上边提到的两本小说中间,也是他创作序列中最受争议的作品。快二十年了,这本小说仍不被他伤到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原谅。当然,这中间也有为他鸣冤的声音,但毕竟太式微,因此《风雅颂》仍是他风评最不好作品之一。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风雅颂》文风偏魔幻,故事荒诞离奇,这让笔者想起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小说写了北京高校清燕大学副教授杨科回家,无意碰到妻子与副校长赤条条躺在床上的刺激画面。比较惊掉人下巴的是副校长理亏,要杨教授提条件以平息此事的时候,杨科怎么个表现?杨科说:“你要从心里觉得你错了,觉得对不起我杨科了,要真心实意悔改了,我有三件事请你们为我帮个忙——一是我思想不解放,你和赵如萍的事情请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二是我观念还不新,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我说着悲从心来,想要哭出来。然就在我将要泪流满面时,心里蠕动一下子,我鬼使神差(计从心来)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晴天霹雳地在他面前跪下去(我跪得猛烈而有力,像倒下的一棵树要征服一座山),跪下看着他,也看着惊怔在一旁的妻子赵茹萍,重复说,我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名誉,一是请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二是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三是我跪下来请求你们下不为例好不好?”捉奸(不对,应该说巧遇)这段和杨科藏副校长裤头那段是小说最好的两段。知识分子颜面丢尽,知识分子细思极恐,斯文扫地。细品这里边文字外的东西太多了。后来杨科的非常规操作,受到校领导的迫害,他被送到了学校附属精神病院被当做病患关了起来。然后,杨科给那些精神病讲《诗经》受到空前欢迎那段与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效果极为类同。再后来,杨教授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回到老家耙耧山学柳永做风流文人,与天堂街的妓女们打得火热。可是随着他初恋情人的离世,他在老家的声望日渐衰微。加之他爱上了初恋的女儿,出于嫉妒和绝望心理,在初恋的女儿新婚之夜杀死了新郎,然后逃遁回北京的家,想着重新回归到名校教授的生活轨道去。但当他再次回到家中,发现副校长不仅鸠占鹊巢和他的妻子公开同居,自己的妻子还剽窃了他的学术成果《风雅颂之雅》是他名利双失。小说最后,杨教授精神崩溃,或者说看破红尘,他又回到了老家的天堂街与追随他而来的失意学者专家与堕入风尘的女子们过上了世外桃源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部小说隐喻的东西很多,总笔调偏暗黑和荒诞。内核却是辛辣和批判的。这部书笔者没有完全看懂,但总体印象要比之前看过他的《炸裂志》以及《生死晶黄》要好读些。另外他的小说语言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看似很拙,其实誉为很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4,《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受到痛苦,我就用喊叫和泪水回答;遇到卑鄙,我就愤慨;看见肮脏,我就憎恶。依我看来,只有这样才叫生活。(俄国 契诃夫 汝龙译 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过去有种说法:世界有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而契诃夫是其中之一。现在这种定位已不被大多数认可。莫泊桑或许很优秀,但谈不上伟大,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总给人出人意外的惊喜,但过程显得过于平白。应该说这两位肉眼可见的和他不在一个维度上。套用谢灵运的名言:倘天下短篇小说才气共一石,契诃夫独得八斗,莫泊桑欧.亨利合得一斗,余下一斗天下人公分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科夫寿命很短,只活到四十四岁就被肺结核夺去生命。设想一下,如果他能再活四十年那世界文坛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契诃夫虽然短命,但产出却是惊人的,他一生共创作了七八百篇小说和十几部戏剧。他的小说是当时文学看为争抢的香饽饽,他的戏剧观众爆满,影响力经久不衰,至今他的名剧依然和莎翁、莫里哀的戏剧一样在世界各地的大小剧场上演。而激发他非凡创作热情的动力原来是他始终处于生活拮据中。在他写给友人的书信中,我们常能看到类似“春天十分美好,然而没有钱,真是倒霉”,“我想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这样的话。契诃夫并不是一个追求奢靡生活的人。他写书挣到的钱都用在了资助穷人和做公益事业上。他在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之前,是一个医术不错的医生,因为他为穷人治病不收费用,甚至还要倒替路费和住宿费,因此用度上总是捉襟见肘。后来他一次性出售了他的小说版权,才终于实现了财富自由。然而不幸的是他已经没有几年好活了。在他留给妻子的遗嘱中,他还没有忘记,把他的积蓄中的一部分用在改善诊所的硬件提升上,以及提醒妻子他答应资助一个女孩继续学业,让妻子一定要把学费寄过去。契诃夫不仅是世界文学的巨擘,他还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好人。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契诃夫的小说主打是短篇小说,但他的中篇依然很经典。《第六病室》、《草原》、《没有意思的故事》、《农民》都是完成度很高的名篇。笔者个人更喜欢读他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的选材、语言和写作技巧上更胜一筹。《万卡》、《瞌睡》让人读到底层穷人家孩子幼小心灵中的绝望;《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和《变色龙》又极讽刺幽默于能事。《嫁妆》、《歌女》、《哀伤》 有人文关怀,以情动人。可以说,他的短篇小说就是一个万花筒和多棱镜,绚丽、多彩又复杂矛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当今契诃夫的小说有两个版本的全集。一个是人民文学的汝龙版,一个是上海译文近些年有多人重译的新版本。这两个版本都不错,如果喜欢复古风的不妨读一下汝龙老前辈。喜欢现代派的可以选择上海译文一版。从收藏价值上看,上海译文的装帧要好于人民文学。当然,价格上人民文学更亲民。另外,这两家出版社都出有契科夫的小说选集,如果不是入坑不能自拔,和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笔者还是建议找他的选集,把那些名篇读一读即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5,《七杀简史》:走进一个局面,你要么拿着注射器,要么拿着枪。有些东西你能治好,有些东西你必须打死(牙买加 马龙.詹姆斯 姚向辉译 小说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个月踩雷的概率蛮高的,在目前读过的五本书中,即有两本阅读体验极差的。尤其这本《七杀简史》简直灾难级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英国的小说图书大奖“布克奖”在世界文坛的声誉应高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况且它又是跨过的国际大奖。于是便过于相信了这个品牌,结果就遭遇了《七杀简史》“闷杀”。 《七杀简史》是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的作品,也是“布克”的获奖作品。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叙事线,笔者不清楚,它要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没有线索,没有叙述骨干,也没有人物角色的主次之分。全书七百多页的容积,六十一万字,将近五十多个人物出场,贫民窟孩子、毒品贩子、妓女、雷鬼歌手、杂志记着、中情局特工、杀手、黑帮老大,甚至还有鬼魂,一伙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捋不清。整部书写了个风中零乱,看得人四顾茫然。暴力,色情,语言粗鄙,没有任何的写作技巧,在叙事结构上作者倒是玩了不少花活儿,全部书分成若干个单元小节,每个小节独立一个叙事人,通过他的讲述完成情节的推进。除此之外,别无他。那么厚一本书读的人绝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6,《好学校》:她不能说是个大美人----哈斯克尔的许多特征都写在她的脸上因而不能称之为美人。但她华贵得简直像他在照片上看到的百老汇戏剧里的女主演,她走起路来的姿势简直就像是在默默地燃烧着。(美国 理查德.耶茨 姜向明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国小说家耶茨是一个实力大于名气的作家。之前读过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耶茨从《革命之路》一炮打红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六部长篇和三本短篇小说集,所以他不算是高产作家。《好学校》算是一本中长篇,故事情节与略萨的《城市与狗》颇有几分相似。当然,略萨更注重叙事技巧和结构上的翻新,与之相比耶茨的这篇小说就显得有点单薄朴实了。这部小说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婚姻的脆弱不堪。丈夫残疾,妻子出轨,丈夫意欲自杀,却连自杀都无能为力,看到这些感觉很丧。书名“好学校”无疑是最大的讽刺,那是一个看不到前途光明的地方,也是那个时代普通美国人眼中美国的真实写照,如果不了解那个时代很难产生共情,只能看到满纸的抱怨和失望。这本小说出场人物比较多,阅读中间傻傻有些分不清谁此谁彼,但感觉到了,就算值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7,《死屋手记》:唉,人的生命力真强啊!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我以为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是最恰当不过的。(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曾宪溥译 自传体小说 人民人民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1849年因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彼时的沙俄政府判处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又改判为了流放,由此开始了五年的西伯利亚苦役犯生活。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服役这十年时间里,他通过记卡片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有关苦役犯生活的素材。这也给日后创作《死屋手记》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1860年到1862年《死屋手记》在文学期刊上连载。这是他继《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后又一发轫之作。《死屋手记》在俄国文学评论界受到极大的震动,但在出版单行本时却遭到了沙俄政府的禁令,原因之一是这部小说严重误导了读者,使不明真相的读者对西伯利亚的苦役犯的监禁生活产生了“向往”。这个理由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固然小说中记述了苦役犯可以私下喝酒、吸烟和出钱雇其他犯人给他开小型“宴会”时奏乐为其助兴的事,除此之外在小说中还有犯人饲养小宠物的记录(一只鹰和山羊),但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失去自由后人性被压抑后的极端扭曲、恶劣的生活劳动环境、疾病、杖刑和鞭笞。书中有段写犯人们洗浴的场景可怖程度不亚于《神曲》中的地狱。“死屋”其实就涵盖了一切,那里绝非隐士的“世外桃源”,而是在那里白白埋葬了多少青春,白白丧失了多少巨大的力量!最有才华也最坚强的,强大的力量被摧毁了,不合法地、不正常地、永远被扼杀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死屋手记》的思想高度不及《卡拉马佐夫兄弟》,不及《罪与罚》和《白痴》,但它的影响力依然延续百年。没有《死屋手记》也就不会有日后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的存在,也就不会读到张贤亮的《我的菩提树》和张宇《蚂蚁》。他开创了这一题材,并直接到达无人可企及的天花板。这就是文豪的能量和伟大之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8,《革命之路》:白天对他来说只是夜晚和夜晚之间的休息和铺垫,再也没别的意义了。(美国 理查德.耶茨 侯小翊译 小说 重庆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毁掉婚姻的原因千千万万,最彻底的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彼此的冷漠。当丈夫弗兰克肉体出轨女同事后含着忏悔心情向妻子爱波坦白,请求原谅时,她先是沉默了一阵儿,然后很漠然耸耸肩说:我什么感觉都没有。因为我不在乎。然后她拿起一块抹布走进客厅,去完成一个疲倦但合格莎翁家庭妇女每天必须完成的活计。“哀莫大于心死”,弗拉克和爱波的爱情就是在这种心如死灰里,走向了毁灭。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一个太真实的,劝退无数对婚姻抱着憧憬的热恋情侣的小说。这本书写于七十年前,但时至今日,它依然给我们当代步入婚姻的年轻夫妇们产生共鸣,引发对婚姻实质的思考。面对爱情的孤独和迷茫我们是抱着妥协和麻木不仁?还是在身心俱疲失去爱的能力后,选择彼此放过对方一马?爱波好像是更决绝的那个,她选择扼杀肚子里的孩子,然后去死。弗兰克到最后都没想明白,当初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是怎么走到绝路上去的。婚姻中许多事情都很难说的清楚,《革命之路》抛出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笔者不久前看了一部金.凯瑞和温丝莱特演的电影《暧暧内含光》,他们演了一对性格完全不同的夫妻,因为不堪忍受沉闷的婚后生活和彼此性格缺陷而频发家庭战争。最后他们选择去“忘情诊所”做了删除手术,把对方从记忆中清除。然而手术过后一对素人重新邂逅依然热恋对方,然后结婚,然后又做删除记忆的手术,如此往复难以逃脱轮回的命运。这个近乎宿命的魔咒,在《革命之路》也有淋漓的呈现,它验证了“婚姻即爱情坟墓”这句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9,《长路》 :不过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你一个人是绝对活不下去的。因为我知道反正我自己活不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即便是随便抓只鬼也要凑合着做伴。传给它生命的气息,再说些甜言蜜语给它听。给它吃些虚幻的面包,用你的身体保护它,不让它受伤。而我,我只希望可以永远消失,我一心一意就想这样。(美国 科马克.麦卡锡 毛雅芬译 小说 九州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长路》是部“公路小说”,也是一部“末日小说”。还是熟悉的味道:荒凉的原野、恐怖的气氛、粗犷的西部风情,杀戮、坚韧、内心的强大,以及科马克独有的语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不知名的灾难让世界成了废墟,举目所见只有荒芜、黑暗、风雪与灰烬。一对父子推着装满食物与生存装备的手推车前行,往南方海岸寻找一线生路。在文明末日的长路上,人们为了生存争夺残存的资源,人性的防线已失守。路上危机四伏,前景未知,然而父亲不断提醒孩子,要记得那个曾经有光亮、有梦、有故事、有海洋绿树的世界。最后到达南方海岸后,父亲死去,留下了儿子独自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好在他心中燃烧着一个火炬,为他照亮前程,也温暖着他孤寂的心。这本小说充满着悲凉与恐怖,让人窒息与绝望。但也不是全无希望和未来,儿子内心的纯净和善良是全书中最暖的色调。而父子相依为命,希望自己能做“好人”的理想还是让读者动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长路》完成于2006年,经历了作家个人生命的沉潜后,无疑带有萨义德所谓“晚期风格”的鲜明烙印。其中的父子二人已被柔化处理,暴力亦有些微的克制,但依旧沉默,坚定,以前行完成生命——或者以生命完成前行。这本书也许不是科马克.麦卡锡最出色的书,但一定是最风格鲜明的一本。非常治愈,也非常致伤。</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0,《噩梦工场》:泰尔跨着大步走出厕所,以一种独特的姿势走向录音室,看起来不像是他在移动,而是大楼自己像车窗外的景物般自己倒退,是他好像是激流中的岩石一般。(美国 斯蒂芬.金 阎森译 小说集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噩梦工厂》是1999年新雨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美国恐怖小说之王 斯蒂芬·金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此书的中文版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是不完全版本,只选用了原书的十一个故事。这个版本极其糟糕,封面辣眼纸张印刷粗糙已无力吐槽,别字错字错误百出,极度怀疑这本书的译者水平之差是怎么拿到出版权的。不过有意思的是译者的自序还是蛮自信,用了一个斯蒂芬的打开模式。《噩梦工场》是上世纪八九年代出版业乱象的缩影。202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上下两本的《夜梦故事集》不仅收编了《噩梦工厂》的全部二十四篇,进行了重译,这套书还没安排上,但愿不负所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书中有几个故事,印象最深,也是写得最好的。《杜雷的卡迪拉克》、《嘎喳嘴》,《神秘的手指》和《摇滚天堂》都很斯蒂芬,也是他早期最佳水准的实例。这几篇延续了斯蒂芬.金故事中的离奇元素,没有恐怖和玄幻读着很舒适。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把准了读者的脉,清楚他的读者在他的书里想要什么。于是,放弃成为大师的可能,专心做一件事,收割钱包,打造畅销品牌。于是他成功了,没有谁的书能卖过他,也没有人质疑他的吸金能力。斯蒂芬.金不能成为不朽。他当然不是海明威和福克纳,但他可以像爱.伦坡一样留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星推荐:《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上下) 《死屋手记》 《革命之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值得一读:《风雅颂》 《穷人》 《长路》 《好学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发时间:《恶梦工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推荐:《七杀简史》 《告密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