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期间,参观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这是一座在白色景观墙的映衬下,如处子一般,静静地立于桐城市市民广场东北端现代建筑,给人感觉有厚重感。 桐城博物馆是一座坐落在县级市的国家博物馆,因为是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发改委拨款修建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城文庙中部分文物迁移过来的。 2012年6月,桐城市博物馆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冠名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是安徽省第3个“国字号”博物馆。 当我走进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博物馆,在陈列厅前浮想联翩,在穿越时空的图画面前驻足欣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环形拥有书卷气息的投影片屏,在现代高科技的强有力支撑下,书卷徐徐打开,引人注目、遒劲有力的“文都风华”四个大字,圆形的地图、玻璃罩下的彩灯不停的闪烁,仿佛在诉说着几千年来深厚的桐城文化和历史。 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 桐城市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文都”盛誉,是“桐城派”的起源地 。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合肥90千米,南邻安庆市68千米,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通达之地,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前沿阵地 。 一进门就看到“文都风华”的影片,介绍桐城市博物馆藏品11000余件(单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41件。该馆以收藏桐城明清名人书画为馆藏特色,尤以方以智、方苞、姚鼐、张英、张若澄等明清桐城名家书画,独具地方特色。 “文都风华”由《古邑春秋·名城遗韵》《杏坛弦歌·人物芳华》《桐城文派·天下文章》《风雅继武·翰墨流芳》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展示了桐城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桐城教育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桐城文派的发展历程、明清桐城诗歌书画代表作家作品等。 桐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楚附庸国)叛楚,后属吴,再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复为楚地。秦桐为舒县地,隶九江郡。 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 徜徉于展厅,一件件展品穿越历史烟霞,承载着桐城曾经的苦难与荣光扑面而来。瞧,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石钺,诠释远古的刀耕火种生活,讲述着早期人类的艰辛与智慧。 如今的桐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无论远古的烟云,汉唐的雄风,宋朝的儒雅,还是元明清的探寻,一一都在这里找到了合理的存在,彼此济济一堂,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这里有先秦史踪…… 这是桐城先秦遗址一览表。 这里是桐国故地。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复为楚地 。 桐城博物馆辟有“精品文物馆”、“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大成殿“孔子等一圣四公十二哲泥彩塑复原陈列”、“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室”等 。 桐城历史厚重、文脉绵长……瞧,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石钺,诠释远古的刀耕火种生活,讲述着早期人类的艰辛与智慧。青铜尊、鼎、盉及钟等,诉说青铜时代的辉煌与荣耀,而剑戟戈矛越是精美,越是承载更多金戈铁马岁月里的血腥与搏杀。 唐代诗人曹松表达着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宋代李公麟则用丹青妙笔描绘家乡,一幅《龙眠山庄图》佳作,引得黄庭坚、苏辙大文豪们雅集桐城,歌咏桐城。更有夜半街衢曲巷书声朗朗、清晨竹林茅舍弦歌阵阵。千古文风,浸润桐城。 桐城名人辈出…… 朱邑(西汉循吏)泽被桐乡。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县桐乡(今安徽桐城)的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朱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 朱邑后来升任太守卒史(官署中的属吏)。汉昭帝在位时,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汉宣帝在位时,升任北海太守。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治理地方政绩和个人品行排名第一,而调入朝中担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朱邑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人和他结交。汉宣帝重用他,大臣们敬重他。 关心民生疾苦。朱邑朱邑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都拿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三国时,桐地初属魏,后属吴。 三国时,吴黄武七年(228),魏将曹休领兵十万至皖城,吴大都督陆逊率部三路进击,曹休败走峡石(今小关),遭吴军伏击,被斩俘万众。 桐城得名之始。唐初桐地为同安县,因忌“安史之乱”改桐城县,此后1200多年桐城之名未变。 元符三年(1100),世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辞官归隐桐城龙眠山。 桐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汉朱邑、唐末曹松、北宋李公麟等等,或以德政名垂青史,或以诗文传诸后世,或以书画享誉艺林。明清之际,方苞、刘大櫆、姚鼐赓续接力,有“天下高文归一县”之说;张英、张廷玉“父子双宰相”、“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传为京城“一城冠盖半桐城”之美谈。还有方以智、张祖翼等鸿儒,共同创造了桐城优秀传统文化。 春秋青铜兽耳尊堪称镇馆之宝;北宋青白瓷博山香薰、南宋白釉瓜棱提梁壶等是瓷器中的精品…… 唐朝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桐城属舒州)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中进士,年已七十余。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 曹 松<br>泽国江山入战图,<br>生民何计乐樵苏。<br>凭君莫话封侯事,<br>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龙眠山人,北宋时期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熙宁三年(1070年)登进士第,一说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李公麟在绘画创作上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等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李公麟现存作品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维摩诘像》(传)、《免胄图》(传)及《圣贤图》(南宋石到本)等。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西北群山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 李公麟和苏轼、黄庭坚等人。他们聚会曾被纪录在李公麟画的《西园雅集图》中。他们在花园中饮酒、作诗、写字画画、谈禅、论道等等。 元明移民来桐城居住。 有很多桐城人的始祖是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过来的。 瓦屑坝村位于鄱阳湖畔,这里是古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湖边今存有大量的瓦屑,瓦屑坝就此得名。“北有大榆树,南有瓦屑坝。”这里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 张氏、左氏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元末明初,江西210多万移民中的绝大多数及饶州府百余万移民均从瓦屑坝乘船出发,经鄱阳湖到长江,然后到达安庆府及其他地方。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壮丽的情景,也目睹了移民们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 张氏族谱上记载,他们的老祖宗是张贵四,张贵四在明朝初年为避战乱和弟弟张贵七举家从鄱阳瓦屑坝移民迁居到安徽,张贵四在桐城定居,张贵七在潜山定居。张贵七后代也是名人辈出,现代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就出自张贵七这一脉家族。 清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是桐城人。他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 一进博物馆,我就被里面的文物深深吸引住了,忍不住在每一个文物前流连驻足,仔细观赏。各式各样的青铜器摆放在展览柜,展品旁边还有关于它的详细文字介绍。望着这些文物,我赞叹不已,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汗水的付出,他们铸就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安庆市图书馆有桐城族谱63部,其中20%家庭始祖来自江西鄱阳湖瓦屑坝…… 馆内的孔城古镇展区,陈设古色古香。 昔日的孔城古镇街道。 模仿孔城古镇街道,陈设古色古香。 昔日的孔城古镇码头。 桐城文派,天下文章。桐城派,是清代最著名之古文流派。清乾隆时期,吏部主事程晋芳(歙县人)、翰林院庶吉士周永年(山东历城人)均博学贯通,同为《四库全书》编修,对桐城籍文人的文章欣赏推崇。此时,姚鼐也是该书编修,程、周对姚鼐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苞)侍郎,今有刘(大櫆)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此论即传遍京师海内,被视为桐城文派名称的由来。 桐城人物芳华。 当我们还沉浸在斗转星移的时空穿越中,现实中的时间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欢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这次的博物馆之旅在我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这次参观博物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