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蒙学一函遍答之六:见字便见心-字之道 海印

海印四知堂

<p class="ql-block">  古人开蒙,先识字,后阅读,这是两千多年的实践经验。识字与阅读是分开的,这样难点就分散了。识字时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有两个显著的效果:1,是反复识字,识字效率高,2,集中识字,生字每天出现,对于形似字、音似字的不断辨析,会使得孩子开始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3,利用古小学开发孩子的悟性。为什么能开发孩子的悟性呢,这是《从认字到读经》一文中所说的大意,是汉字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通过汉字的象形,也就是如何由字形而开启悟性呢?人的思维,大体都是从图片式的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也就是说从象形、指示、会意到形声字,正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历程,西方的古代象形字,难以表达抽象(无形)的思维,于是西方文字就舍弃了象形,另以符号表示语言的声音,也就是拼音文字的方法。语言学家常说语言的高级阶段是拼音文字,这其实是不了解儿童先天思维的误解,同样也是不了解中国式的思维模式的妄言。古汉字,并没有跌入以拼音文字间接表意的魔障,伟大的圣人仓颉,用六书的办法,将汉字的发展导入了因形见义的境界,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没有的智慧。因为汉字因形见义,所以汉字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不受语言变化的影响,自能历久弥新,万古常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育学家,大多数或许不求道,所以对仓颉造字不以为然,认为汉字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不能说这个观念全然不对,但是这是不了解或者说不相信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没有对文字产生出起码的敬意。比如说现在的网络用语,也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能把它归入汉字的规范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汉字能因形见义呢?</p><p class="ql-block">道家南宗祖师张紫阳真人有一首禅诗: 《见物便见心》</p><p class="ql-block">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p><p class="ql-block">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p><p class="ql-block">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p><p class="ql-block">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p><p class="ql-block"> 西方的文化,单纯地认为物质就是物质,因而并不能从物质的现象中反观到人性的智慧,于是乎物欲归乎魔鬼,人性面对上帝,物质科学离上帝很遥远。佛教说物质的世界是人性世界的依报,物质世界并不是独立于心性之外的单独存在,故而心物一元,以至于心能转物。因此我们所见的象,并不是真相,只是心灵的依报折射,心变象亦变,心相交参,悟性生矣。由是见物即见字,见字便见心,无物不见心,无字心不见。也由是,汉字的字义,通字形、通字音、通人性,所谓形、音、义,精、气、神者也。汉字的奇妙就是因为汉字所包含的道的哲理,就如同孔子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只就大化流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考察道家的画符,就知道篆箓云符,一气尔!只是这些云箓不是百姓所能知所能敬者,仓颉造字,以字通天地神明而规矩于日用间,使得天雨粟鬼夜哭,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汉字的因形见义的功能,不能不说是古道人的悟道境界。此见即见形又见心,即外而见内,观慧也。汉字的观慧也是不能用拼音文字的理解说来,只能用中国人的悟性来说。所以学中国的字,不能用拼音文字的兴趣说引导,是用止、观、定、慧的方式,以修道的方式认识汉字。这就是海印倡导古小学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汉字的字形,初期还有通于道的云箓之形,李斯去字之实,现字之妄,以便于流俗,由是大篆变小篆,进而隶书,进而楷书。到了楷书,已经是汉字的象形最简略的地步了,再简下去,就是符号化了,因此简化字就是符号化的汉字。简化字的学习难于繁体字就在于此,简化字基本难现象形的精义了。汉字因形见义的功能,到了简化字,已经背道而驰,是背道的文字。简化字即不能因形表义,也不能像拼音文字般的表音,形、音、义三者一无是处,是最低级的文字!汉字之难学,源于背道而驰,化繁为简,道悬一线,可不惧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