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三、世界现代史:绥靖政策)

陈火灿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468zgrd?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674131" target="_blank">世界通史“合订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绥靖政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战前英法美等国对德日采取的姑息妥协政策</b></p><p class="ql-block"> 绥靖政策(英文名: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为姑息政策或妥协政策,是从一战结束到1940年法国沦陷期间,英美法等国对侵略行为不加抵制,采取姑息纵容、退让屈服的态度,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与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1][3]</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英文名</p><p class="ql-block">Policy of Appeasement[1]</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姑息政策、妥协政策[1]</p><p class="ql-block">发生时间</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p><p class="ql-block">冲突方</p><p class="ql-block">英、法、美、德、日[2]</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法拉第</p><p class="ql-block">结果</p><p class="ql-block">二战爆发</p><p class="ql-block">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绥靖”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政策发展</p><p class="ql-block">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政策影响</p><p class="ql-block">相关评价</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绥靖一词在中国最早可见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为安定安抚[4][5]。绥靖英文名为Appeasement,在政治学中特指通过做出让步来试图安抚或贿赂潜在的侵略者,通常以牺牲原则为代价[6]。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积极寻求维护和平的办法,为此产生了“国际联盟”和各种安全同盟。但因各国根本利益不一致致使国际联盟名存实亡,各国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以此来相互倾轧。绥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九一八事变、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和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内战[7]、德国吞并奥地利[8]、《慕尼黑协定》[9]《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闪击波兰、最后欧洲绥靖政策破产,大战爆发。[10][11]但远东绥靖政策仍在继续,主要表现为英美对日本扩张的纵容,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英美才结束了对日绥靖政策。[7][12]</p><p class="ql-block">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作为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加速了二战爆发并给全人类带来灾难。[13][14]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绥靖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绥靖是不能允许的。[15]</p><p class="ql-block">“绥靖”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绥靖</p><p class="ql-block">绥靖一词最早可见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绥靖意为:安定安抚。[4][5]</p><p class="ql-block">Appeasement</p><p class="ql-block">该词有两层含义,根据《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首先是使安静或平静(make calm or quiet);其次是在政治学中特指通过作出让步来试图安抚或贿赂潜在的侵略者,通常以牺牲原则为代价;即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与偏见,以希望获得安慰和满足。[6]</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世界格局</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一场短暂的总决战而发展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使世界人民历尽苦难。一战之后,人们纷纷寻求维护和平的方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及自身安全。集体安全政策于是成为各国政治家们追寻的目标。他们认为:集体安全是国际政治中一种相互保险制度。一战后的集体安全体系有两种,分别为国际联盟和法、苏所倡导的集体安全体系。[16]</p><p class="ql-block">国际联盟</p><p class="ql-block">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随《凡尔赛条约》生效而产生,国联盟约规定了它的具体框架和功能。国际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实现全世界的和平,取得集体安全。此宗旨集中体现在国联盟约的第10条款上,第10条款规定:会员国保证尊重并维护所有国际联盟各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犯。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中大国的利益、政策不一致,相互冲突日甚一日,暴露出国联的缺陷,在体制上,没有宣布战争本身为非法;在结构上苏、美没有加入国联;在政治上,各大国所追求的不同的国家利益压倒了国际联盟以维护现状为本的正义原则,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不断遭到打击。[16]</p><p class="ql-block">集体安全体系</p><p class="ql-block">法国</p><p class="ql-block">一战后,法国寻求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虽有国联存在,但法国总理克雷孟俊对国联的集体安全表示怀疑,为此法国和中欧、东欧一系列国家建立了同盟集体安全体系,抗衡德国。面对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法国决心与苏联结盟并缔结法、苏友好互助条约。1934年2月路易·巴都出任法国外长,他奉行“大联盟”的方针,加强法国的欧陆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1934年5月,苏法双方就《东方条约》展开谈判,但该条约和“大联盟”外交方针随着法国外长巴都被暗杀而终结。[16]</p><p class="ql-block">苏联</p><p class="ql-block">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时,苏联便意识到了德国带来的威胁。1933年秋由于纳粹德国重新武装军队,法国向苏联缔结法、苏互助条约,苏联顺势提议与欧洲各国缔结集体互助公约。东方公约失败后,苏联又和法国、捷克签订了互助协定。苏联为了集体安全体系,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入国联。苏联在加入国联的声明中,强调自己加入国联“唯一目的和唯一诺言,是在维护不可分割的和平事业中,同其他各国人民进行全力合作。”[16]</p><p class="ql-block">各国国情</p><p class="ql-block">英国</p><p class="ql-block">英国一方面推行传统的“均势”外交,使欧洲大陆的德、意法、苏等主要国家相牵制,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传统利益,另一方面,英国又感到德、意已成为它在欧洲大陆的最大威胁,为了不使德、意铤而走险发动新的世界大战,对德、意采取绥靖政策,对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重建空军、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加反对,对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制造“华尔事件”不加责。英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逐步由“均势”外交向绥靖政策过渡。[7]</p><p class="ql-block">美国</p><p class="ql-block">1936年末,美国开始利用其影响力在欧洲推动绥靖政策。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和国内复兴的利益,追求和平、稳定和扩大国际贸易。华盛顿希望通过解决凡尔赛和会以来悬而未决的欧洲问题,建立起国际事务中的法律准则。公正解决欧洲问题将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这样的自由化将使每个国家从新体制中获益。然而相互猜忌阻碍了欧洲国家达成最终协议,人们认为美国应在和平事业中介入并发挥道义上的领导作用。作为一个公正的旁观者,没有卷入欧洲列强争斗的美国或许能为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都能接受的协议奠定基础。这些目标首次明确地集中在1937年11月萨姆纳·韦尔斯提出的和平计划中,这些目标早在1936年夏季就已经在美国政府圈子中被考虑了。[3]</p><p class="ql-block">美国在欧洲推行“孤立主义”政策,它表面上宣布孤立于欧洲的事务之外,不卷入欧洲冲突,但实际上并不放弃在欧洲争夺霸权。美国企图利用德、意去制服英、法和反对苏联。因此,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各个方面,竭力帮助德、意两国。但是,美国又不愿意让欧洲的霸权落入德、意手中,因此希望欧洲的几个主要国家互相厮杀,彼此削弱,最后由美国来收拾残局,建立自已在欧洲的霸权。[7]</p> <p class="ql-block">法国</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布破产,法国开启经济危机,虽晚发但持久,1933年欧洲国家开始复苏,法国经济却持续恶化,一直到1936年。经济危机导致企业倒闭、生产下降、财政混乱,失业率剧增,社会矛盾尖锐。法国政府对德国采取了软弱态度,放弃了强硬手段。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带来巨大灾难,避免战争成为国内政治首要任务。为了和平,人们组织了反战活动。欧洲政治家们为了迎合人民的心理,对侵略者一味地妥协、退让,一步步地走向绥靖的深渊。[17]法国采取“安全”和“绥靖”相结合的政策。它和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毗邻,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直接威胁它的安全。它曾和罗、捷、南等国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并和苏联缔结同盟条约,防止德、意的侵略。但是,由于法国本身的日益衰退,在德意两国的战争威胁面前,只能采取让步政策。它与英国一起,帮助德国解除了凡尔赛和约的一些束缚,对意大利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妥协。法国在欧洲的外交政策逐步由“安全外交”向“绥靖外交”过渡。[7]</p><p class="ql-block">政策发展</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标志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最初形成,英、法、美在亚洲的绥靖政策也随之开始。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危害英、法、美在华殖民利益。但是,为了缓和与日本的矛盾、鼓励日本北上反苏和镇压中国革命,英、法、美一方面企图以牺牲中国的东北来满足日本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又企图把日本的侵略范围限制在锦州以北,不让日本向关内扩张。美国总统胡佛公开表示,只要日本北上反苏和镇压中国革命,美国对日本侵略满洲,“不会提出异议”。英国认为侵略中国是“有很大道理的”。法国称日本侵略军,是“驻中国的好宪兵”。[7]</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2日,意大公开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威胁英、法、美在非洲的殖民利益。但是,英、美、法企图以牺牲埃塞俄比亚来缓和与意大利的矛盾,对意侵埃采取中立主义政策。1935年,美国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提供武器,并正式宣布对埃、意实行军火禁运。这实际上是帮助了不太需要进口武器的意大利,打击了非常缺乏武器的埃塞俄比亚。英、法也持中立态度,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不打算加以阻挠。后来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英、法操纵的国联虽然宣布对意大利实行经济制裁但英、法实际并不愿意实行,反而向意提供大批战略物资。英国对意大利开放苏伊士运河,让其将大批武器和兵力运往埃塞俄比亚。在英、法、美的纵容下,意大利于1936年5月宣布占领塞比亚。[7]</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内战</p><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支持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反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英、法为了防止西班牙战争变为全欧战争,纵容德、意镇压西班牙革命,宣布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政采取“不干涉政策”,纠集二十七个国家签订不干涉协定,在伦敦建立了“不干涉委员会”,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和战略物资。英、法推行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帮助了拥有足够武器和战略物资的德、意武装干涉者,封锁了缺乏武器和战略物资的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美国虽然形式上未参加“不干涉委员会”,但它明确支持英、法的“不干涉政策”。1937年,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准许交战双方用“自运”购买美国军火。这实际上是帮助了德、意武装干涉者,打击了西班牙共和国。因为前者既有金钱又有远洋船只,可以用现款购买美国的军火和自运军火,后者既缺外汇又无远洋船只,无法从美国购买军火和自运军火。[7]</p><p class="ql-block">德国吞并奥地利</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邻国奥地利,而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和《凡尔赛条约》,英国和法国有义务维护奥地利的独立和完整。但是英国和法国没有采取行动来支持奥地利人民的抵抗,并认为这种合并是不可避免的。当时的国际政治氛围复杂,许多国家担心纳粹德国的扩张会挑战国际秩序。英国和法国认为,通过与德国进行谈判,可以缓解紧张局势,并防止冲突进一步升级。因此,他们没有采取行动支持奥地利人民的努力,而选择了对德国采取妥协。[11][8]</p><p class="ql-block">《慕尼黑协定》</p><p class="ql-block">1937年,希特勒制定了“绿色计划”,准备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德国法西斯强占了奥地利之后,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法西斯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三百余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受到了“虐待”,因此必须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在双方交战期间,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前往德国,以“无需战争,也可得到苏台德”为由劝说希特勒停战。[18]英法企图牺性捷克斯洛伐克,引导德国向东扩张,进犯苏联。因此张伯伦三次前往德国,以“无需战争,也可得到苏台德”为由劝希特勒停战。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城举行了会议,史称“慕尼黑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参加的情况下,决定将苏台德区割给德国。[9]</p><p class="ql-block">《苏德互不侵犯条约》</p><p class="ql-block">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署了《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德国与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秘密会谈的结果,德国缓解了苏联反对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的情绪。事实上,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此时苏联已与德国达成秘密协议:如果法国或英国因德国进攻波兰而加入对德国的战争时将会帮助德国;同时,两国在分裂包括波兰在内的东欧地区上达成共识,商定该国西部三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东部的三分之二属于苏联。[10]</p><p class="ql-block">德国闪击波兰</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国法西斯出动了五十五个师的兵力和一千五百多架飞机,向波兰突然发动了全线的猛烈进攻。[19]随后在9月3日,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被迫对德国宣战。在西线上,英法并没有立即采取交战行动,这种状况延续了7个多月的时间。英法之所以没有立即采取行动,部分原因是还没有准备好进行大规模作战,需要时间来调动军队和资源。另外,他们也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危机,避免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因此,英法主要采取了防御姿态,加强了边境的防守,并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局势对波兰来说是灾难性的。波兰孤军奋战,但由于没有得到盟国的有效支持,最终被德国击败。波兰的投降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的破产,欧洲大陆陷入了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11][20]</p><p class="ql-block">政策破产</p><p class="ql-block">1940年,法国人民面对德国日益扩张的威胁,奋起反抗总理达拉第对德的“宣而不战”政策,同年3月21日,达拉第在人民的谴责声中下台,法国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1940年4月至5月,英国从对德“宣而不战”转变为对德进行真正的抵抗战争。这个阶段的转折点是4月9日德国进攻挪威和丹麦,从北面威胁着英国的安全。英、法于4.月14日进军挪威。5月7日,英、法联军在挪威败阵,英国首相张伯伦遭到英国人民的谴责。5月10日,德国入侵西欧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这是德国对英、法进攻的前奏,这更激起英国人民的愤怒,张伯伦在一片唾骂声中下台,英国的绥靖政策也彻底破产。1940年6月,法国投降使美国感到英国将有随之崩溃的危险。如果一旦英国崩溃,德国将取得海上的优势,美国将面临德国炮口的威胁。因此,美国积极支持英国反对德国。1940年6月和9月,美国将大批军火和50艘军舰出售和转让给英国。1941年3月11日,美国通过军火租借法,向英国提供武器和贷款。3月17日,英、美两国通过协同作战的“ABC-1号方案”开始形成两国反法西斯同盟,美国绥靖政策破产。[7]</p><p class="ql-block">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在1939年9月,欧洲爆发了战争,日本看到了这个机会,认为这是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扩张的好时机。1940年夏,日本军阀一方面继续对中国发动攻势,另一方面趁机向南进军。8月,近卫内阁正式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试图在“共荣共存”的名义下建立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殖民帝国,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9月,日本出兵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1940年9月27日,日本和德意志签署了针对美国的《柏林公约》。[7]</p> <p class="ql-block">对日政策实施</p><p class="ql-block">美国</p><p class="ql-block">即使日本明确加入法西斯阵营,美国政府仍未放弃对日绥靖政策。1940年底美国同日本进行所谓“调整邦交”的秘密接洽。1941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向日本建议举行美日谈判。谈判过程中,美国取消锌、橡胶运往日本及中国沦陷区的限制,并宣布"目前美国政府无意禁止石油运往日本",再向日本表示好意,对中国施加压力。4月8日,美国国务卿赫尔代表美国政府提出了《美日谅解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一,美国“承认满洲国”(即承认日本占领中国的东北)。二,"重庆政府与南京政府合一"(即使其成为美日两国共同的傀儡)。三,"恢复门户开放方针"。其四,美国愿协助日本获得石油、橡胶、锡、镍等战略物资和贷款。[7]</p><p class="ql-block">日本的逐步扩张导致日美关系紧张、在两国战争即将爆发的形势下,美国统治集团再次策划东方“慕尼黑”。10月中旬,美国政府起草了所谓的《六个月暂时协定》,建议日中停止军事行动六个月,进行和谈,在此期间,美国停止对中国的军需品供应,企图迫使中国向日本投降。[7]</p><p class="ql-block">英国</p><p class="ql-block">欧洲战争爆发后,英国忙于对德战争,对日本的妥协政策达到顶峰。主要表现为:一是允许日本通过英国的海上封锁从德国购买战略物资;二是从中国撤走驻军;三是签订《天津协定》;四是关闭滇缅公路。这些妥协并没有使日本停止扩张,反而加强了其侵略欲望,加快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步伐。到1940年,日本在华战场已达到顶峰,并开始南进。1941年,随着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英国感到与日本战争不可避免,态度逐渐强硬。最终,在日本突袭珍珠港后,英国正式宣战,结束了对日的绥靖政策。[12]</p><p class="ql-block">相关人物</p><p class="ql-block">阿瑟·尼维尔·张伯伦</p><p class="ql-block">主张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NevilleChamberlian),继鲍尔温之后,于1937年5月成为英国首相与外相。张伯伦出身保守党(ConservativeParty)革新派,在伯明翰继承市政社会服务的家族传统,他和他的父亲都曾是该市的市长。1931年于卫生大臣任内,他是保守党对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最强悍的发言人;他同时也是保守党“福利国”(welfare-stateTories)的先驱。张伯伦与丘吉尔在党内分庭抗礼,丘吉尔对于世界权位较感兴趣,且同情佛朗哥与墨索里尼。张伯伦写给其妹的信件,是帮助我们了解其思维的最佳工具。他说:“无数人的命运都取决于一人之手,实在是太可怕了。更何况那人几乎是个疯子。”[21]</p><p class="ql-block">绥靖政策由张伯伦积极筹划,目的在于找出德国的弱点,然后通过谈判的方式,在情况失控之前,将“危险一点一点解除”,就如同1914年时一样。在英国,张伯伦是一个积极的外交政策家身为后威尔逊主义者(post-Wilsonianidealist),张伯伦并不信任职业外交家。他认为凭借自己在协调劳资关系的成功经验,他可以通过与对方面对面的接触,将事情处理得更好。除了相信自己“高明的外交手腕”之外,张伯伦还倾向于信赖其他业余者的意见,例如擢用运输业大亨朗西曼勋爵(LordRunciman)负担复杂微妙的外交任务等。[21]</p><p class="ql-block">爱德华·达拉第(EdwardDaladier),法国总理达拉第1884年6月18日出生于法国沃克昌兹省,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任议员。1924年起,历任法国殖民部长、陆军部长、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等职。1933年、1934年,两次任法国总理。1935年,任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国防部长。1938年至1940年,任法国总理美国防部长。任内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代表法国与英国、德国、意大利共同签署《慕尼黑协定》。1939年,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府。1939年9月向德国宣战,兼任外交部长,但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援助波兰,导致出现“奇怪的战争”。1940年3月,仅留任国防部长。支持甘末林及其制订的作战计划。1940年5月,改任外交部长。贝当的维希法国政府成立后,于9月8日起遭到囚禁。1942年,遭到审判,被指应对法国的失败负责。先后被转移至德国和奥地利囚禁。1945年5月,获得释放。[22]</p><p class="ql-block">政策影响</p><p class="ql-block">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p><p class="ql-block">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气焰。绥靖政策的推行导致德国欧洲,意大利在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仍然错误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导致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横征暴敛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13]</p><p class="ql-block">加速二战的爆发</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避免战争爆发,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在面对法西斯势力时选择了迁就和容忍,这种政策并没有成功地避免战争,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绥靖政策的失败引发了英法美等国内部的政治争议和不满,导致了领导层变动和国内政局的变化。大大损害了英国和法国等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逐渐削弱了它们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相反,侵略者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绥靖政策的失败也给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带来了直接损失。例如,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动使英国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受损,而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对法国造成了巨大破坏。绥靖政策的失败迫使这些国家重新评估并调整其对外政策。使其采取更坚决的立场,并与盟友合作,以应对侵略者的威胁。[14]</p><p class="ql-block">给全人类带来灾难</p><p class="ql-block">在大战爆发前后,英国、法国和美国对于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这种政策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绥靖政策的推行,使大战爆发时间提前、规模扩大。至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德国在欧洲,意大利在欧洲与非洲,日本在亚洲,已经侵占了不少国家的领土和资源。战争爆发前一年的时间内,英国、法国仍然认为纳粹德国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不会发动战争。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德意日横征暴敛获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战争时间的提前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13]</p><p class="ql-block">相关评价</p><p class="ql-block">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绥靖有它合理的、适当的地位,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绥靖是不能允许的。[15]</p><p class="ql-block">英国进步史学家罗斯坦:绥靖政策带有反苏反共目的。[23]</p><p class="ql-block">英国历史学家泰勒:绥靖,起源于一种公正地补偿德国的委屈的高尚意图。[24]</p><p class="ql-block">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评绥靖政策:每个人都认为,如果他能给鳄鱼以足够的食物,鳄鱼就会到最后才来吃他,所有人也都希望,这场暴风雨会在吞噬他们之前便偃旗息鼓。[25]</p><p class="ql-block">美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罗伯茨指出:虽然希特勒可以轻而易举地恫吓欺骗像张伯伦、达拉第等外表可怕、内心天真的政治家,但当他面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等人时,他才真正遇到了强于他的对手。[25]</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王贵水(编著). 一本书读懂英国历史[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14: 124-126. 978-7-5639-4100-1. </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崔毅. 一本书读懂英国史[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0-08: 183. </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 4-20. </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三国志·陆逊传.识典古籍. [2023-11-18]. </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绥靖解释和意思.词语. [2023-11-18]. </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谷宇新. 对绥靖外交政策的反思[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5(02): 46-49. </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杨相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绥靖政策及其破产[J]. 历史教学, 1984, (04): 33-38. </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齐世荣. 绥靖政策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 48-55. </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世界现代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 47-48. </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伴随编辑部编著. 《万箭千刀一夜杀 世界经典闪击战》[M].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1年: 3. </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吴益民. 试析绥靖政策概念的形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8, (Z2): 71-72. </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张西虎. 1937-1941年英国对日绥靖政策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2): 121-124. </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李月红. 英法美绥靖政策浅析[J]. 文教资料, 2007, (35): 95-96+106. </p><p class="ql-block">[14]</p><p class="ql-block">程诚. 两战期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原因的新视角[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1-24. </p><p class="ql-block">[15]</p><p class="ql-block">齐世荣. 绥靖政策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 385-396. </p><p class="ql-block">[16]</p><p class="ql-block">徐海平. 两种国际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走向二战的重要一步[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2): 58-61. </p><p class="ql-block">[17]</p><p class="ql-block">夏洪亮. 法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原因探析[J]. 沧桑, 2013, (03): 49-51. DOI:10.13514/j.cnki.cn14-1186/k.2013.03.053. </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学裕. 何谓慕尼黑阴谋[J]. 世界知识, 1966, (05): 25. </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苏)雷甫伦科夫. 《现代世界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 293-294. </p><p class="ql-block">[20]</p><p class="ql-block">齐世荣. 绥靖政策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 55-58. </p><p class="ql-block">[21]</p><p class="ql-block">[美]罗伯特·帕克斯顿 (Robert O. Paxton)(著) . 西洋现代史[M]. 陈美君(译 ). 北京: 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2013: 369-370. 978-7-5100-6124-0. </p><p class="ql-block">[22]</p><p class="ql-block">达拉第.中国网. [2023-11-17]. </p><p class="ql-block">[23]</p><p class="ql-block">齐世荣. 绥靖政策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6: 395. </p><p class="ql-block">[24]</p><p class="ql-block">泰勒.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伦敦, 1961: 170. </p><p class="ql-block">[25]</p><p class="ql-block">解放军报. 泣血读战史 铸剑卫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沉思录.新华网. [2023-11-18].</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绥靖政策</p><p class="ql-block">绥</p><p class="ql-block">靖</p><p class="ql-block">政</p><p class="ql-block">策</p><p class="ql-block">suí</p><p class="ql-block">jìng</p><p class="ql-block">zhèng</p><p class="ql-block">cè</p><p class="ql-block">常用释义</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对侵略者姑息妥协,用牺牲他国领土主权甚至本国人民的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求得自己一时安全的政策。1938年英、法同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就是绥靖政策的突出表现。</p><p class="ql-block">例句</p><p class="ql-block">他们极力反对绥靖政策,主张对纳粹国进行打击遏制。</p><p class="ql-block">详细释义</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是一种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又叫妥协政策。</p><p class="ql-block">我只好为了和平共处而采取绥靖政策。</p><p class="ql-block">徐小斌·《玩》</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什么是绥靖政策?</b></p><p class="ql-block">绥靖政策就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侵略者妥协的政策。是一种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又叫妥协政策。</p><p class="ql-block">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并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向外扩张时,它们则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英国首相鲍德温声称:“英国不能接受战争风险,假如一定要打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和纳粹打起来”。他的继任者张伯伦也认为“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p><p class="ql-block">因为你越往后推,对手的准备就约越成熟,这是真理。所以说,解决问题一定要趁早,一味地拖延只能是姑息养奸,绥靖政策不可取,最终你幻想的风平浪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宁静。</p><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战正是因为英法对德国的东扩默不作声,造成了德国铁骑在吞并波兰后就以推古拉朽之势横扫欧洲大陆,并对英国进行了血腥轰炸!</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 说到二战会爆发的原因,英法等国实施的绥靖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他们在战前选择对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加上还心存祸水东引的不良用心,令德国的野心不断膨胀,但没想到的那是养虎为患,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何为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那么,英法决定实施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就是经济乏力。欧洲各国当时刚经历了一场世界经济危机,无心以战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决定要息事宁人为上。第二点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令他们伤亡巨大,整个欧洲都是弥漫着一种厌战的情绪,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盛行。英国首相鲍德温当时为了能够增加1%的军费,只得到议会大厦苦苦哀求,但最终也没有获得通过。</p><p class="ql-block">第三点便是英法等欧洲各国都将苏联作为其最大的敌人。德国在英法两国的眼里不是首要敌人,可以“和平”解决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而且对于他们来讲,牺牲某些小国的利益乃至主权也算不了什么,毕竟这样的缺德事他们以前不是没有做过。</p><p class="ql-block">而至于德国。摆脱一战的束缚以及凡尔赛和约对他们的制约,是希特勒上台执政的首要任务。将凡尔赛和约的枷锁打破之后,令德国回到一战前的状态,希特勒政府的首选便是实行扩张政策。于是,吞并奥地利,分解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不断地试探英国的底线如何。而英法则是一次次地妥协与纵容德国,他们可以说是有心无力,而且还有赖于希特勒的经济策略。在此期间,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远远胜过英法,军事实力更是突飞猛进,英法两国不是德国的对手。</p><p class="ql-block">法国当时的经济是一路下滑,财政紧张,政局也在动荡。三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内阁更迭频繁,从一九三一年年初到一九三三年年底,总的更换了七届内阁。再远一点,从一九二零年到一九四零年二战爆发之前,在这二十年时间里,法国总的更迭登陆四十届政府。法郎贬值 25%,经济增长乏力。英国相比较而言虽然好一些,不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这样的现实迫使英法两国选择牺牲小国利益,去满足希特勒,企图不会希求大战不爆发的姑息、纵容政策。这何尝不是英法自私的体现。</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原因,那便是英法希望德国去跟苏联对上,按丘吉尔的话来讲,一个恶棍,一个流氓,最好让他们二人在一场肮脏的战争中全部掉。但虽然英法精明,苏德两国也不傻。英法两国的祸水东引行为,也是令希特勒跟斯大林迅速警觉起来。还在一九三九年的时候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最终纵虎为患,祸及自身。</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