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津街今昔

玮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有条巡津街,这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街道。如今,老街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就住在巡津街所辖的巡津新村社区。近年,巡津新村社区旧城改造,环境变好了。社区“百年巡津文化传承现芳华”宣传栏在社区街道墙壁上展示着。巡津新村社区改造项目皆在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助力巡津文化重新获得关注、保护、传承和推广,以此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依据巡津新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人、文、地、景”,创新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睦邻文化、景观文化“四化共融”,“一巷一设计、一域一景观”推动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双提升,双治理。使社区成为居民发自内心认同的精神家园,提升居民幸福感。社区将逐步从“人”、“文”、“地”几个版块分别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通过以发动居民为主体的集体行为,凝聚社区共识,解决巡津区域文化面临流失、断层的问题,营造巡津特色文化氛围,参与到社区治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发挥志愿者的骨干力量,培育巡津文化传承的青年中坚力量,培育巡津文化传承的党员先锋力量,培育巡津文化传承的少年儿童后续力量,使之成为全社区文化传承的桥梁,从而推动巡津文化传承持续、有效的进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地”——通过寻觅巡津历史,重建巡津地标文化,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由青年文化志愿者带头进行社区地标文化导览活动,进而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让巡津文化得到对内传承和对外推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巡津街附近的东寺塔和西寺塔,均建造于唐代南诏国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塔名称来源于两塔所在寺院的名称——惠光寺和常乐寺。两塔东西相对,故惠光寺塔又称西寺塔,常乐寺塔称东寺塔。两寺均毁于咸丰六年(1856年)兵燹,仅存寺塔。东寺塔,原址当在现东寺街旁,清道光年间,因地震倒坍,光绪九年重建,因虑旧基“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这就是东寺塔不在东寺街,而在今书林街的原因。形虽如旧,已非南诏原物。相传,东寺塔宝顶的四只“金鸡”,早年在冬春风多季节,还会“喔喔”啼叫,声闻远近。据考查,这四只金鸡,均为铜皮做成,每只高约2米,口角噙有一枚两头有孔的铜管,管内有金属簧片,鸡头、脖子、腹部全是空心的。当劲风吹来,“鸡”嘴内的铜管,经“鸡”腹腔内的空气回旋振荡,便发出悦耳的鸣叫。愈增“金鸡”的神秘气氛,亦可想见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东西寺塔始建以来,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曾多次修葺,它是昆明古老文明、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修葺后的东寺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昆明的巡津街35号,那幢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甘美医院法式建筑仍保存完整。今天当你路过它身旁时或许还能闻到挥之不去的消毒液气息。过去在这幢建筑里,有太多救死扶伤的故事发生,它不仅仅是见证“西医入滇”的历史遗迹,当年美国飞虎队、中国远征军的许多伤员曾在这里接受过治疗;它更是不少昆明人当年治愈疾病的医院,那个年代让昆明人知道生病除了用中药,还有“稀奇古怪”的仪器可以治病。1912年,法国人在昆明开设了一家铁路医院,但由于西医极少、设备简陋,适应不了当时的需求。在法国外交部驻云南交涉员公署和滇越铁路公司的支持下,租用昆明市巡津街35号为院址。发展到1931年,“甘美医院”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贵族医院”。医院服务对象多为外国人以及云南党、政、军及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越南河内等地的官僚、资本家到昆明避暑游历也都住在医院。“甘美医院”对内自称“法国领事医院”,由法国外交部和殖民部共同经营管理。直至1958 年,“昆明市人民医院”迁址“甘美医院”,两家医院合并,后改名为“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甘美医院</p> <p class="ql-block">保护得很好的甘美医院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盘龙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0年代。盘龙阁坐西朝东,为砖木石结构两层建筑,面阔八间,进深三间;中间两间前后突出,单檐歇山顶,前带反东立面雨亭为单檐歇山顶。雨亭左右老角梁下悬垂花柱,外檐油漆彩绘。两翼建筑对称,悬山顶。墙体全采用方形石块砌筑。外墙门窗则采用西式手法,二楼窗框半圆拱券,以石线条延至一楼,构成宽大窗套。内部装修简洁精致。前设七级台基,围以石栏。原系民国时期担任过云南省财政厅长、民政厅长等职务的李培天的私人园林式住宅静园中的主体建筑。1950年后为中共昆明市委办公楼之一,用于接待贵宾。 盘龙阁为昆明市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幢采用中西式建筑手法设计建造的近现代优秀建筑。该建筑的建筑样式新颖奇特,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观赏性,工艺和工程技术反映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云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明橡胶厂座落在与巡津街相邻的书林街。梧桐深处书成林,书林街因此得名。书林街,作为昆明颇具代表性的地名,老昆明人一听便知。说起曾经辉煌的原昆明橡胶厂,现在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要不是从父辈人的口中会偶尔提起,甚至会慢慢地被年轻一代人遗忘。在书林街128号,有一个充满故事的“橡胶厂”,创建于1956年。昆明橡胶厂在书林街的背后凝聚了无尽的故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昆明工业时代的记忆,曾演绎了一段璀璨夺目的昆明现代轻工业发展史。哪怕是从现在的书林街小巷间,也可窥一二。特别是那个高耸入云的大烟囱,至今依然矗立在那里,透过繁华的街道,似乎在诉说历史风云的变迁。在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工厂职工多达2000余人,是当时昆明市除烟草公司外的第二纳税大户。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昆明橡胶厂开始衰败,至2003年12月正式停产,2005年4月破产,彻底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橡胶厂旧址上建筑的高层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8年工厂被出让给广基地产进行商业项目的开发。现在在橡胶厂的原址上,一个艺术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彩云里正慢慢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橡胶厂旧址上的彩云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津街上的得胜桥始建为元代大德元年的大德桥,曾几度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以其当云南之要津”,而改名为云津桥。清康熙时平定三藩之乱,清军从云津桥攻入,取得胜利后为纪念此役,清道光年间重修此桥时,改名为得胜桥。此处自元代起便是昆明城的水陆交通要道,市井繁华,元代文人王升在《滇池赋》中赞叹其“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艘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民众”。随着滇越铁路的第一声汽笛鸣叫,以云津桥(今得胜桥)为中心的一片区域被辟为商埠,巡津街也随之成为了当时昆明最摩登的地方,相邻的“云津夜市”被视为昆明八景之一,昆明最早的云津夜市始于元代,位于现在盘龙江得胜桥边的巡津街和崇善街,历600年而不曾衰落,时至民国,依然热闹。得胜桥特殊的位置与意义,后来一直被历届政府所重视,1915年,护国军讨伐袁世凯也是选择在这附近作为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得胜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津街旁的双龙桥始建于清代,最早是一座三孔的石桥,解放后改建为四孔桥,桥东、西两岸原有白龙、黄龙两座庙,桥上雕刻有精美的双龙,因此得名“双龙桥”。双龙桥位于塘双路的盘龙江上。近在咫尺的一段江面上,分别架有两座石桥,一座联系巡津街和塘双路,是为双龙桥;一座连接贯通环城南路,是为环南桥。双龙桥和环南桥起着极为重要的城市交通连接作用,是昆明市知名度很高的两座石砌桥梁。在双龙桥和环南桥的近旁,就是云南闻名的双龙商场。这里的周围,车水马龙,市井繁荣,热闹无比,早在上个世纪末叶,就成了寸土寸金、商家云集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双龙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津街中段的“巡津桥”,俗称“小人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津新村22号别墅,现存的法式建筑,是昆明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了,建于1947年,中西合璧式建筑。平面为凹字形。两侧突出部分造型各不相同,左侧为半圆形墙体,圆弧顶,右侧为四面半方形墙体,形成“左圆右方”格局。民国时期,随着滇越铁路的通车,巡津附近辟为商埠,洋人的商务酒店、烟草公司、三达水火油公司、龙东公司和洋行等在巡津街鳞次栉比。因此,一栋栋的欧式建筑、法式建筑在巡津街梧桐树下错落林立起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公职人员的宿舍。22号别墅现已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原居住在里面的居民因此搬离了巡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已修缮好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椿”为名的商家在 22 号 别墅举行品牌发布和新店开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巡津新村19号别墅,后又被当地居民称为“石头房子”建于1943年,建筑为中西合璧样式,坐南朝北,二层,前门设雨厦露台。外沿有三根大石柱。内走廊,毛石基础,有地垄。外墙由黄色涂料粉刷。19号别墅为民国时期洋行的商人和外籍人士住宅,1949年后,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成为公务员宿舍,年久失修,有些被拆,有些成为危房。巡津新村19号别墅,1968年时昆明市委书记黎韦同志曾在此住过几年,至其调任武汉。此处现也是危房,斑驳的墙体仿佛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巡津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收集、整理社区老故事,引导社区居民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回顾,挖掘整理社区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生活,编辑整理成社区故事并进行传播,使居民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认同社区,让社区工作和生活的居民重新认识巡津,并愿意参与到巡津文化对内传承、对外推广的活动中,提升社区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巡津街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