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散文•吞吐森林

吴怀向

文/吴怀向 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的全民植树节,其含义表示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即每一个人栽一棵树是木,表示树木材料;栽两棵树是林,表示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栽三棵树是森,表示树木多而繁密;栽四棵树是林林,表示密集和芸芸众生;栽五棵树是森林,表示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各种生物群落集合体。植树造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森林定义为:“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国际上为什么对森林这么重视,就是因为森林有十大功能。说起来森林的功能,那还多得很,一句话概括就是人类的朋友。 森林涵养水源,这一功能是通过森林的生理过程实现的。水多的时候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份。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据环保专家测算,一片十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两百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font color="#ed2308"><b>吞水吐雨器</b></font>”。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除了坝体质量低劣这个原因外,上游缺少森林保护也不容忽视。 还有第二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就是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之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了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最终才有了人类,科学家又称森林是“<b><font color="#ed2308">吞碳吐氧器</font></b>”。<br> 森林是巨大的碳库,植被中的森林固定碳无疑是最多的,全球森林储藏着大约4330亿吨的碳。以当前全球碳排放的平均速度计算,这个数字大于未来45年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生产水泥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总和。森林在光合生长过程中,为人类制造了所需的大量氧气,其氧气含量占空气总量的18%。人类大量开采煤炭、天然气,大量砍伐森林,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消耗了不少氧气,与此同时,因森林面积减少,制造的氧气数量也随之下降,这样就会打乱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出现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的环境。<br> <p class="ql-block">  森林,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它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注意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萎缩。一方面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消彼长,造成全球气候升温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能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防火护林,使每一座荒山秃岭都绿化起来。热带森林的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空气热量,除遮蔽强烈的阳光外,还向自然界释放除氧气以外的凉气,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使其适应热带动植物的生存生长,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吞热吐凉器</b>”的功能,相当于空调设备的制冷作用。</p> 森林,它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陆地上,许多森林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地方的土壤如果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将会因重力作用加上水、风的侵蚀不断流失。土壤是由风化作用加上生物的侵蚀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由岩石变来的。其形成速度非常慢,有人估计自然形成1厘米的土壤约需要1000多年的时间,而损失起来却非常容易,可能就是一两场暴雨或大风就会被冲走或卷走。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1998年长江上游因大量森林被砍伐,发生罕见的大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北方山体多为秃山,岩石裸露,这也是因砍伐森林而造成的。<br> 水土流失会导致江河湖水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中国约有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泥沙,造成水库调蓄雨洪能力下降。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在流失大量泥沙过程中,大量矿物营养物质也被带走,每年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全国化肥厂生产的化肥总产量。<br>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杀伤力特别强。2010年,甘肃舟曲县的泥石流灾难在人们的心目中印象应该很深,近两万人受灾,1700多人丧生,4万余间民房被摧毁。其实,舟曲县本是陇上小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舟曲县境内森林覆盖率曾经达到45%,高于甘肃省平均7.5%的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22%的水平。但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所剩无几。没有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很容易在暴雨来临之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山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舟曲县泥石流的残酷现实说明,森林就是人类的生命。当森林家园被毁掉时,人类自身的家园也难以得到保护。<br>  树木植根于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和养料、地面二氧化碳气体和阳光,长成茂密的森林,树枝生叶和结果,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家园,森林无疑是陆地上生物物种分布最丰富的地方,如亚马逊热带森林约分布着地球上20%的物种,还有另外20%生长于亚洲森林和除扎伊尔盆地以外的非洲森林中。森林以它环境的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为动物生存提供大量的食物,成为了保育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功臣。这个吞吐功能可称之为“<b><font color="#ed2308">吞土吐物器</font></b>”。根据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长成万吨的森林,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万吨以上的水份和养料,当然也会使土壤分裂和贫瘠,这在“五行学说”中称之为“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理论。<br> 地球历史上,大约在距今3.55亿年到2.95亿年的这段时期,被地质学家称为石炭纪。大部分地面被沼泽覆盖,由于沼泽中缺乏氧气,难以生成微生物,这样就放慢了树木的腐烂速度,那时植物死亡后不容易腐烂,这样植物死亡后仍或多或少地可以保持完好无损。很多死亡的树受到土壤表层的沉降压力作用以及地壳运动后内部地心热的作用,水分逐渐丧失而碳化,变成了一种越来越接近纯碳的物质,这种类似纯碳的物质就是现在的煤炭。<br> 森林是在泥盆纪才出现的,也就是石炭纪之前的地质年代,虽然并不是石炭纪才有的煤炭,但是,石炭纪植被形成煤炭的比例是远远高于其他时期。 <br> 为什么石炭纪植被形成煤炭是最多的?<br> 沼泽当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沼泽并不只在石炭纪存在,为何煤炭在这一时期出现得最多?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周围的微生物活动不是很活跃。<br> 有个假说认为,植物自身的化学变化使树木生长得很高大,使植物坚不可摧,从而阻碍微生物的活动,这个观点很有意思。<br>  石炭纪的树木都很结实,这是纤维素功劳,这种古老的材料组成链状糖分子,形成植物细胞壁。但真正推动树木的进化是第二种分子的出现,也就是木质素。这是由酚类化合物构成,更不容易让死树腐败。与此同时,森林树木死亡后沼泽地带堆积,其中的一些纤维素已经消失,但是木质素留了下来,成了煤炭。<br> 这个结果是对真菌进化进行分析得出来的。利用分子时钟,它可以用来衡量的基因变化,表明这种消化酶确实第一次出现在石炭纪时期之后的二叠纪。<br>  综上所述,森林的这一死亡并受高压作用而变成煤炭的过程可戏称之为“<b><font color="#ed2308">吞压吐煤器</font></b>”的功能。<br> 中国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木塔格沙漠等最著名的八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四大沙地。这些地域的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是植物和雨水非常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也称“沙幕”,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br> 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br> 土地沙漠化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农业生产能力降低;会导致牧业生产用地减少,牧业减产;地表植被减少,防风固沙能力减弱;还会使自然灾害加剧,造成大范围内空气污浊,妨碍人类生产活动;沙尘暴、风沙、雾霾,这些自然灾害会无情地扰乱我们的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流动的沙丘会埋没公路、铁路,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公路停运,威胁交通安全。<br>  必须治理土地沙漠化,可设置沙障,除可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外,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削弱风力的侵蚀,阻止沙漠扩张及截留降雨改善沙漠土地;封闭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这种治理和防止土地沙漠化的功能被誉为森林的“<font color="#ed2308"><b>吞沙吐墙器</b></font>”功能。<br> 大风卷起沙尘,发出巨大的声响,形成影响人类听力健康的干扰噪声因素,设置栽培防风沙林带可吸收和隔离风沙的噪声。这一功能可称之为“<font color="#ed2308"><b>吞噪吐静器</b></font>”功能。 森林的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以及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 66kg二氧化碳尘埃和气体,呼出 48kg 氧气。因此,人们把森林的这种功能称之为“<b><font color="#ed2308">吞尘吐清器</font></b>”功能。 碳交易,森林的确蕴藏太多的财富,现在的森林消失的太快了,地球少了森林的调解,就好像肺不好的人,会经常患感冒。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木材是零排放、零污染、投资少、回报快且循环利用率相当高的材料,我国政府还有用“绿漆漆荒山”的《壮举》哦,可见绿色多么重要。所以森林具有“<b><font color="#ed2308">吞碳吐财器</font></b>”的功劳。 现代科学逐渐证实,森林及其资源环境禀赋对人类生理与心理有重要的养生保健功效。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心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这已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就在巴特•威利斯赫恩镇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并先后建立了350处森林疗养基地,创立了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库乃普疗法”。在美国,森林康养已经融入国民生活,这一产业年接待游客20多亿人次。日本林野厅于1982年首次提出将森林浴纳入健康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日本共认定了65处“森林疗法与步道”,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我国的森林康养发端于2014年,国家林业草原局将引导森林康养、森林养生发展作为提高森林多功能利用水平、扩大森林旅游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这好比意味着森林具有“<b><font color="#ed2308">吞资吐养器</font></b>”的功劳。 水利学家说,森林是天然的储水器;土壤学家说,森林是土壤的保育员;生态学家说,森林是生物的制氧机;生物学家说森林是生命的摇篮;医学家说森林是绿色的疗养院;物理学家说,森林是太阳能的储存器;历史学家说,森林是历史盛衰的象征;而地理学家则说,森林是地球的肺腑;人类学家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和乐园;经济学家说森林是绿色的银行和金库,艺术学家说森林是大自然的美容师。<br> 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森林的重要功能作用。<br> 2011年是国际森林年,其主题是《森林为民》。联合国之所以设立国际森林年,旨在唤醒全人类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一员,森林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越来越凸显出来。<br> 参考文献<br>  1.蒋高明《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2020/11/18<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