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言一直对自己的少年时代耿耿于怀,认为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自己及一家均受到压制且过着无衣无食的生活,除了吃煤灰就是其母亲拾麦穗时被人夺了篮子,又被踹了一脚,这在莫言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以至于在如此盛大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莫言仍把此事当众讲出来,一则为自己对那个时代中国的黑暗论述作为佐证,另一则是证明自己奋斗成功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所谓拾麦穗就是在麦收之际,县城里或村上的小孩,或闲散的成年人,到农村田地里去拾生产队不要的或无意中散落的麦穗,因为当时粮食供应紧张,每当到这个季节,都会在父母的督促下,挎个篮子去地里拾麦穗,当时能拾麦穗一般在这二个地方,一是生产队刚刚收割完的麦地里,这时往往有生产队的社员四面看着,待到生产队集体复收之后,才允许我们这些外来的人进地里拾麦穗,这时候往往很难拾到麦穗。另一个地方是运送麦穗的路上,有时会有一些麦穗滑落到路上,但这也很少。记得有一年放麦忙假时,班主任唐老师还告戒全班同学,不要去拾麦穗,人家农民伯伯辛苦一年种的庄稼,凭什么你们城里人不劳而获去抬麦穗,搞得我那一年拾麦穗时像做贼一样,一路上都抬不起头,自然规规矩矩地拾生产队社员遗漏的麦穗,一天下来稍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每年拾麦穗时都会看见一、二个连偷带抢的拾麦穗者,而且多半是城里无业的中老年妇女,由于是中老年,脸皮特厚;由于无业,有时间从早猫到晚;又由于无业,可能家里无钱,抬麦穗时无法无天,让人瞠目结舌。刚刚收割完的麦地里,看麦地的社员稍一疏忽,就冲进去抱一捆麦子就跑,社员就在后面追,有时追不上就不了了之,追上了少不了夺篮子打骂。在我眼里这些人是咎由自取,当年的人很淳朴,对这种人和事都是看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 回到莫言母亲拾麦穗挨打的事,估计和我看到的事差不多,因为莫言母亲本身就是生产队的社员,白天是没有时间拾麦穗的,只有晚上生产队下工之后才有机会抬麦穗,若是在生产队放开的麦地里抬麦穗,断不会有人阻止的,也没有理由阻止。若是有人阻拦,还被夺了篮子踹一脚确定是莫言母亲严重违规,因为乡里乡亲的没有谁这么无理,况且莫言家还有一个大队的干部,而且莫言家又不是当年低人一等的“四类分子”。从后来记者求证当年一起共事的村民,均表示没有听说此事看,这件事可能很小或者莫言母亲自己理亏也没有找生产队领导评理。</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件事的还原可以看出,即使在物质贫乏的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大多数人还是遵纪守法的,但总有个别人自私自利,而且不择手段,受到应有的惩罚却怨天尤人,不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找原因,却把苦果归咎于别人,甚至归咎于那个时代,莫言就是这样的人,而且还添油加醋地编织故事为自己的偏见注释。</p> <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中国的贫穷是历史造成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经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艰苦奋斗,在七十年代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如日中天,这正是共产党的伟大,人民勤劳的结果,以前的贫穷应该是后来伟大的参照,而决不能当做抹黑新中国制度话料!</p><p class="ql-block"> 具体到莫言本人从一个农村少年,能够上学、参军,又成为文化干部,最终成为知名作家,这不正是那个伟大时代成就的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才是中国人应有的品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