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肉饼的传承

峙山人

<p class="ql-block">  烙肉饼(也称烙饼)在民间由来巳久,但我在认识爱人前没有品尝过,甚至连听也没听说过,这对于我这个出生在浙江的人来说也是不足为奇的。开始接触烙饼且一直享用,还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p><p class="ql-block"> 我岳父岳母是北京人,他们是同班同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学校毕业后一起分到了杭州,然后就恋爱结婚。认识我爱人时,她们家还有个姥姥,当时岳父母都上班,家里的饭菜都是姥姥打理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了肉饼的烙制、肉饼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姥姥基本上一周烙一次肉饼。每次都不急不忙从面粉袋里掏上一瓢面粉约二斤重,用六十度的温水约八百毫升进行调制和面,再不断地揉到有延展性,分五份成圆球型饼坯,放置盆中约三四十分钟给予醒面。若是冬天在上面盖上一层保暖的物件,既可锁住水份,也便于适时醒面。</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步相间做的还有将约一斤半五花肉绞成肉末,在微热锅里放入适量食用油,肉末倒入不断翻炒至熟待凉,再加入适量的姜末、青大蒜或葱花末、生抽、老抽、食盐、香油及几滴牦油,一起搅拌均匀。馅儿做成后可用筷子头黏一下味,以便调剂咸与淡。然后,准备案板、擀面杖开始具体制作。</p> <p class="ql-block">  案板上撒上薄薄面粉,拿出一个醒过的面团放上,用手按扁平,擀面杖渐渐干薄干圆,肉末均匀撒在上面(空留1/3),在肉末与空留分界线切上一刀,轻轻地将空白页拉盖在有肉末的面上,连续逆时针翻盖两次,变成一个圆的1/4块形状,在上下页街接合并处用手逐步捏紧以防肉末外露,用手摁扁,再擀至圆薄。</p> <p class="ql-block">  平㡳煎锅加热适中,放入成型的薄饼,表面舀刷上适量浮油,鼓泡即翻面,再上适量浮油待表面鼓泡。起泡时不能捅破以免热气和水份向外蒸失。锅下的火不能太大,以致里生外焦;也不能太小,防止时长水份失。当两面烙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接着用刀切成四等份,切时必须留一面有原始黏合边沿的,那样不会四周全开口而散开。吃的时候要趁热,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多层,蒜(葱)香味浓郁。</p> <p class="ql-block">  姥姥八十岁后就不太自己动手做了,那时岳母退休了,在姥姥的现场教授下经过无数次的操练,烙成的饼在色香味型上也基本类似。所以,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品尝着让人回味无穷的大蒜(葱)肉饼。现在,岳母也八十多岁了,这纯正的北京肉饼能否沿袭下去,就看我爱人的造化了。那天她说,有信心,努力争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