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原夜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左”和“背北”的方位词探考</b></p><p class="ql-block"><b> 莎翁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相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意见不同称之为“相左”,而不称之“相右”,这是为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b>每个人都有二只手,通过双手的合作才能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一只手按住纸,一只手操笔,才能完成书写这一任务。二者一旦各行其事,离心离德都将一事无成。</b></p><p class="ql-block"><b>左右手的关系如此密切,而且右手一般较灵活,起主导作用,左手则是辅助功能。怎么在使用它们的引申义,比如意见“相左”,而不是意见相右呢?</b></p><p class="ql-block"><b>左右手虽然功能相同,但灵敏性有所区别。这是因为我们惯用右手,根据进化论的原理,用则进,不用则退。一般人的右手灵敏性远胜左手。(左撇子则正好相反)古人看来,右手具有“灵巧帮助”的含义,而左手则给人以“笨拙,违逆”的感觉。由此引申到人们的观点理念不同上,就产生了意见相左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有相右的说法,那就是表达意见的一致性。这是我的一种调侃式假设,事实上古今汉语里并没有意见“相右”的说法。这是因为汉语文字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特点,没有出现意见“相右”一词,可能与我们已经有了大量表达意见一致的词汇有关。我觉得“意见相左”这个词语之所以出现,可能是为了委婉地表达不同意见,体现了我们民族性格里的谦和基因。比如我与某同仁意见不合,产生分歧,在表达时使用“我和某老师意见相左”,而不用“相反,相悖”这类感情色彩较强烈的词语,可以有效降低对立冲突,化解矛盾,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一种容人雅量。</b></p> <p class="ql-block"><b> 左右在古代还含有尊卑之意。古时君王面南而坐,堂下臣工是面北而立,文官武将由尊至卑,依次排列。如官衔高者列于东,则尊右,反之则尊左。中国各朝代礼仪不同,因而左右尊卑亦不同。如《尚书》:“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楚人上左”,说明先秦时是“左”为尊,“右”则次。《史记》“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徒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这说明到汉代时“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b></p> <p class="ql-block"><b> (二)背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背北,说白了就是吃了败仗。引申为做事失败不成功。“背北”是逃向南方或北方的意思吗?为什么不是“背东”“背西”呢?</b></p> <p class="ql-block"><b>“北”,在古代汉语中,本义就是“背”或“相背”的意思。古时两军交战,若一方败退则“背”对胜利者。所以“北”字也就有了“败”的意思。《孙子》有云:“佯北勿从。”这里“北”就是“败”或“败逃”,全句的意思是敌人假装败逃,千万不要盲目追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一句:“追亡逐北”,这里的“北”同样是“败”的意思,全句意为追杀败逃的敌军。</b></p> <p class="ql-block"><b> 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诸如“左”“北”等看似与方位有关的词汇,其实是古汉字的古今字或通假关系,与方位并不沾边。这些词很多都来自于《周易》卦爻辞。了解一些古汉字的相关源渊,对我们正确理解古藉的原意有极大的帮助。比如“败北”这个词,如果不知道“北”的古义就是“背”,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不可以把“背北”改成“背东”,“背西”,“背南”?还以为是“背北”是向北逃跑的意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