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檀越主黄守恭传(二)文:黄雄勇

黄作义(视觉中国摄影师)

<p class="ql-block">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生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卒于唐太极元年(712年),享年84岁。据府志载,他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为人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救困扶危,世称“长者”。守恭公早先从事货殖(经商),后转务农桑,辟桑园7里、田360庄,雇员养蚕、缂丝纺绸,远销海内外,为唐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是一位富甲一方的桑园主和大创业家。他在唐垂拱二年(686年)遣五子分居到“五安”开垦发展,并慷慨献出全部桑园宅第建造泉州开元寺,初称“莲华道场”,为泉州佛教文化的发展、唐朝教育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成为开元寺的檀樾主。他舍宅建寺之举富有神奇色彩,其故事在泉州民间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他是泉州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泉州府志》《晋江县志》都有记载其事迹; 1999年出版的《鲤城区志·人物志》和2000年出版的《泉州市志·人物志》都列有其传。</p> <p class="ql-block"> 热心教育,献园建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西汉末东汉初便传入中国,至东汉末年,佛教的教义开始与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交相融合(即以儒融于佛,使佛教中国化)经三国、西晋到南北朝,历360多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佛经的翻译和研究日渐风行,及至隋朝达到鼎盛,因而信仰佛教的僧尼和信众不断增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p><p class="ql-block"> 初唐时期,刚刚收拾好隋朝留下来的烂摊子,民生得到恢复,经济也逐渐复苏,佛教势力的扩张使得佛教与道教的矛盾日益凸显。</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期对佛教的政策有抑制也有弘扬,完全取决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唐朝的政治经济才能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 其实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李渊想要为皇家血脉选择一个有声望的先祖,便选定了道家创始人李耳作为皇室的先祖,李渊也因此十分推崇道教思想,后来在佛教和道教的争辩中,唐高宗颁布的诏令也明显支持道教。</p><p class="ql-block"> 宗教的出现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服务于政治,所以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无论对佛教秉持着怎样的态度,根本原因不过也是为了维护政局稳定而已。</p><p class="ql-block"> 唐初的两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采用的基本还是尊道抑佛,因为在唐朝刚刚建立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恢复发展生产,因此不可能让脱离生产的寺庙、出家人增多。</p><p class="ql-block"> 武德七年(624年),太史令傅奕还上书唐高祖,建议禁佛,强迫僧尼还俗,生男育女,为国家种地当兵,唐高祖很同意这个建议。</p><p class="ql-block"> 及至武则天统治时期(684-704年),出于争夺统治权的需要,在佛、道关系上,武则天一改太宗先道后佛的政策,举佛抑道,以此作为对付和打击李唐宗系的工具,为自己夺取和巩固皇权制造舆论。因此,她在即位之初,就“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在道士女冠之前”。《资治通鉴》卷204载:“(天授二年)夏,四月,癸卯,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士之上。”由于武则天的崇信佛教,使佛教的势力大大增强,道教则相对减弱,甚至出现了道教徒弃道为僧的现象。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曾命僧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冶之金以为像”,“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所以在她将近30年的当政时期,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和佛教结缘,使得佛教承认她是菩萨化身,对于武则天来讲,意味着她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武器不仅可以帮她建立统治,还可以帮她稳定统治。</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一生中与玄奘法师关系密切,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在武则天的青少年时代,影响她至为重大的人物首先是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杨氏。杨氏笃信佛教,武则天也信佛,她自己就说“幼崇释教、夙慕皈依”,“爰自幼龄,归心彼岸”。这一时期的信佛,和她自幼丧父有关,母女相信佛法救世,祈求脱离苦海,到达没有痛苦烦恼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14岁时,被40岁的唐太宗纳为才人。由于天象和迷信的原因,太宗先是宠幸有加,后又戒心无名,不让其奉侍枕席,却爱其聪明留在身边。武则天侍奉太宗12载,耳闻目睹领会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及佛教作用。</p> <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九年(645年),48岁的唐太宗在洛阳宫接见刚刚由印度回国的46岁的玄奘法师,21岁的武则天目睹了这两位历史伟人的隆重会见。她有幸见识了伟大的佛学家玄奘,了解了佛学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656年,武则天分娩第三子李显前夕,玄奘为之诵经、祈祷。婴儿出生后,被玄奘收为徒弟,剃发,命名为佛光王,佛光王即后来的唐中宗。及至在李治从世俗上、玄奘从法门里的处处关照,才逐渐让佛学成为武则天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则天对玄奘由昔日的敬佩到封后时的尊重及至称帝时对佛学的充分利用,终借助崇佛抑道的机会驾驭天下,还顺便把佛教提高到国教的机会,成为三教之首。帮助玄奘实现了毕生的夙愿,很好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纵观武则天和唐玄奘的一生,他们二人皆由普通人走向领域的巅峰,期间传奇式的经历、不懈的奋斗,以至于虽相隔20余岁的年龄差距,都无法阻挡他们完成帝国大业和宗教的巧妙合作,他们在冥冥中注定会于历史的罅隙里相逢,这种既有人情味又有利益诉求的合作关系,终实现了宗教和政治的完美契合,而武则天正是在玄奘高深佛学的指引下,切身地体会到了佛教那种驾驭天下的魄力和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武则天跟佛教结缘,意味着她的合法性逐步升高,对佛教而言,意味着中国的佛教进入全面繁盛阶段。</p> <p class="ql-block">  佛教繁盛当时有三个表现形式,首先是佛经大量地被翻译出来,其次是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和社会各阶层的听经闻法的听众非常多,第三是塑造大量佛像,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就是那时所造。</p><p class="ql-block"> 据元朝高僧释大圭撰的《紫云开士传》载曰:“匡护大师,泉州开元尊胜之世祖也,姓王氏,律行良谨,夏讲上生经,辄致千人。其门徒甚广,尊胜者,州民守恭园也。肇造开元,昉乎此矣。唐天后称制之三年,州以守恭园桑有莲,乞寺其地。闻,敕置道场,赐‘莲华’名。寻改‘兴教’,中宗复辟,改‘龙兴’。玄宗明皇帝廿六年,令天下诸州置开元寺,即‘龙兴’为其寺,赐今额,而莲所实为尊胜焉。”</p><p class="ql-block"> 守恭公施舍财物,好善积德,他既是博学郡儒,也是虔诚佛教徒,对佛教文化造诣颇深。当时有高僧匡护,俗姓王,来西洞州 (今鲤城区)一带传播佛教,屡次登门求守恭公献地建寺。守恭公拨地建尊胜院(现弘一法师纪念馆),供匡护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 匡护大师所讲的《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为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 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其中对天宫之描写远较《弥勒下生经》为精彩,颇能动人心弦。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p> <p class="ql-block">  弥勒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佛国净土的修行之路。其具体方法和要旨是:</p><p class="ql-block"> 一是要作兜率天宫观。《上生经》 云:“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 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这实际上是说,欲界的众生要求生兜率,接受弥勒菩萨的教化, 待时机成熟再与菩萨一同下生成佛。所以, 作兜率天宫观是弥勒心怀慈悲开出的度人的方便法门。</p><p class="ql-block"> 二是要持守戒律,“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 观。”说明“五戒、十善”、“具足戒”和 “八关斋戒”为修佛的基本条件,故当持守。而“身心精进、不求断结”,则要求人们勤于修炼,精进不息,精心无杂念和挂碍。 因为,身心皆作种种利益一切有情的善业, 所以心要怀有一种慈悲心,念念为众人。</p><p class="ql-block"> 三是要修六事法。所谓六事法,窥基大师在 《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云:“六事法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是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 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是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 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是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人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 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是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 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此六事弘法修持者,就能够实现佛国净土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四是委称弥勒名、要发宏誓愿。《上生经》 云 : “ 应当系念 , 念佛形像 , 称弥勒 名。……发宏誓愿……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云:“次明称念,虽复修行仍须正念, 心想形容,口恒称念。”指出了称名、发愿是消除生死之罪的正确心法,而依据这一法门是可以实现度化众生的广大誓愿的。</p><p class="ql-block"> 五是要恭敬、要礼拜。《上生经》云:“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 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即为求生兜率净土世界所应修持的五种正确方法。可见,弥勒的精神体现于菩萨力行菩萨道,著重于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而完成庄严佛国;而由他开创的净土修持法门,是进入佛国净土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以上同时也说明开元寺初创之时,是净土道场。</p> <p class="ql-block">  由于匡护禅师是位为人处世相当严谨的得道高僧,他擅长讲经布道,所以结夏期间开讲《上生经》时,听众可达上千人。据《旧唐书》记载,初唐泉州地区人口不过十六万,仅为当今的几十分之一。当时来尊胜院听经的人多达千人,其场面可以说是很宏大的。</p><p class="ql-block"> 唐朝佛寺的听众大多是在家居士,“门徒”指地方官员,商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等。武则天时期听经闻法是官场和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时髦”。 </p><p class="ql-block"> 唐代佛寺有多元功能,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是文人士大夫的社交舞台,以及市民的公共空间,所以这里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包括医学、园艺等。因此,唐代寺院具有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与这一时期教育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唐代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官学和私学,私学又可分为家学教育、私塾教育和寺院教育等。在众多教育类型中,寺院教育无疑是唐代教育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由于和佛教的结合,使得寺院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大量的士人学子在寺院学习后,出山应试考取功名,为唐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士人在寺院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作,也为寺院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唐代寺院教育没有等级、贵贱之分,不论平民子弟,还是公子王孙,只要愿意学习,都可以在寺院中读书习业,不会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正是由于寺院教育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寺院教育呈现出广泛的参与性,有利于唐代教育的普及。其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唐代,官学教育有严格的等级限制,而家学、私塾等私学,也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且对家境要有一定要求。而寺院教育却比较宽松,既无贵贱之分,也无等级限制。无论任何人,只要想在寺院读书习业,都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样,教育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变成了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推动了唐代教育事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以武后称制的第三个年头,也正是各地建佛教寺庙的高潮时期,武则天在全国范围内兴建正法佛教寺院。州官以守恭园“桑有莲”,乞寺其地。</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以莲为喻的词语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座”或“莲台”;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华境界,故称“莲邦”; 《阿弥陀经》描写西方极乐世界如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华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华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净土之意,以莲华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p><p class="ql-block"> 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华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华净土,故又称“莲宗”。这是佛教用莲来象征修佛和比喻修佛人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佛教说“花开见佛性”。比喻人有了莲的心境,就会显现佛性。随着修行境界的提高,人可以照见到肉身和法身。“莲身”是净土宗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修行者的“法身”。“桑有莲”,说明匡护大师在桑园尊胜院的讲经说法成果非常殊胜,出现了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修行人。</p><p class="ql-block"> 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公舍桑田建寺庙,并请匡护大师主持工程,建成后武则天御赐“莲华寺”名。据传建殿时,尝有紫云盖地,故称“紫云大殿”或称“紫云寺”,紫云黄氏堂号‘紫雲衍派’即滥觞于此。永昌元年(689年)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乙巳(705年)改号“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沿称至今。寺东侧建檀樾祠,奉祀“施主”守恭公禄位,该祠为紫云黄氏祖庭。</p> <p class="ql-block">  正法佛寺是佛教高僧翻译佛经、讲解佛经和僧俗修习佛经的场所。经云:“若人能布施伽蓝一砖一瓦,其功德直至砖瓦化为尘土方才消亡。”故知建寺建塔,建立一个庄严的道场,让大家有很好的地方来学习,提升慧命,功德不可思议。《法华经》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寺院,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云:“三世诸佛,无不令人建立寺院,造佛形像,以其一经触目,八识田中,已种成佛种子,从兹渐渐增长,毕竟得成觉道。”弥陀大愿菩萨开示:“护持佛法、护持佛菩萨住世,就是护持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一座寺院可以存世百年乃至千年,建寺功德亦如此。每一个听经闻法的人升起一念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都可以帮助种植善根,福报。利益不仅是一生一世,可以令众生行持正法、真理、延法、最终得到彻底解脱。但凡修助寺院者,佛经皆言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功德,不可穷尽的福报。莲华经云,任何善信发心赞助建寺与佛坛,可以获得如下十种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无始劫来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天人护佑,逢凶化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去除障碍,免夙仇报复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妖魔邪怪,不能侵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脱离烦恼和无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丰衣足食,福禄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增加福慧二资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往生善道,相貌端庄,天资福禄兼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往生能闻佛法之国土,速证佛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帮助建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守恭公被尊为“檀樾”,僧众于寺西翼为之建“檀樾祠”,世代奉祀。守恭公献地建寺时年57岁,他把花十多年心血经营的桑园全部献出,并花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建寺庙,为泉州佛教建立基地,为唐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化佛教正法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再说守恭公出生的贞观三年(629年),这年正是玄奘往天竺(印度)取经的时间,这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守恭公一出生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这种社会背景下,守恭公舍尽田产第宅,兴建名刹开元寺,是其乐善好施的发展,也是他思想境界的升华,即从利己到利人,从有我到无我,达到佛家“色空”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他的非凡之举,在客观上造成两方面巨大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由于创建名刹开元寺,推动了闽南乃至闽粤两省佛教的盛行,为泉州佛教建立基地,为唐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化佛教正法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由于分遣五子,分居五安,造成紫云黄氏的繁衍和传播,作为宗族文化传统来看,守恭公此举给后人留下“开拓进取,不怕困难,奋发有为,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25日,经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开元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来,我们应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让宝贵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人类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