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偷闲

溪谷

浮生即人生,如浮尘,飘忽不定。这观念恐怕来自远古人对死亡的认识。人不但会得病而死,还会死于洪水猛兽及同类的攻击。即使没病没灾,也会寿终正寝。狩猎时代,人类逐猎物而行,形迹飘忽如浮尘,可终究要落地为土。<div><br></div><div>人类思维的发展或许正得益于对死亡的认知。浮生也想浮得长久些,对死亡的认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孕育了苟且偷生的欲望,产生了期盼救死扶伤的神灵的概念,继而催生了通神的巫术,以拖延或阻止死亡的到来。</div><div><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对猛兽猛禽的恐惧而将其奉为神灵与图腾,对巫术神通的失望,令人走向对天神的畏惧。由此生发占卜及宗教观念,以期感知神,理解神,按神的旨意行为,期盼不再遭受神的惩罚。浮生亦努力。从畏惧天神到崇拜天神,再发展到对天神的敬畏;从因敬畏而对天神的盲目服从,到剥丝抽茧求证神在,有意识地解读卜辞神谕,并遵循从解析中获得的神的旨意,以求最终实现与神同在的梦想。这个过程印证了人类思维的进化及智慧的进步,而对智慧的追求则衍生出古老的推理与哲学。 <br><br>然而,这哲学反过来告诉人们,生命哪里是神可以指引的。教会史学家哈纳克Adolf von Harnack (1851–1930)就曾指出,早期基督教会的知识衰落盖因希腊哲学的致命影响。又回到人类最初对生命的认知,人生如浮尘,不论以什么态度面对世界,以什么意识指导生活,以什么执念规范行为,人生不过流体中一粒子,起伏不定,随波逐流。这种远古的认知,在华夏文化体系中见诸于文字,最初恐怕是由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写下的。 <br><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庄子在《外篇·刻意》里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视人生如浮尘既是对生命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哲思。“其死若休”,死亡不过是尘埃落定,归土安乐(“休”亦有美好、快乐之意)。有此认识,便不会惧怕生命的终结。此句之后的表述,则均基于对人生若浮的认知而后采取的人生态度。比如“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便特别有智慧。<br><br>在庄子眼里,这就是合乎自然的“虚无恬淡”的人生。真能把人生当浮生,自会在虚无恬淡中享受之。这需要对浮生,对虚无恬淡有个正确认识,否则,只会以为随波逐流不可取,无所作为太消极。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这是人生的本质。日出日入中聚散亦无常,就算乘九万里风,就算出幽谷而居乔木,下一刻随风何往,不得而知。厮守田园也好,四海为家也罢,不是随传统主流,便是引时代潮流。而读书做官,追求仕途亨通事业发达更是妥妥的人生大潮。<br><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在大潮中挣扎成书生者,自以为有独立意识,会自我思考,岂不知自以为的独立意识及思考完全出于对大潮的无意识。这并非坏事。追求任何一种时兴与流行,不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或是精神的,都是随波逐流。也只有如此,才会最大可能地享受当下的人生。只需认识到,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能以此态度面对眼前的似锦繁华,面对现刻的辉煌荣耀,面对当下的艰难时刻,便是虚无的心态。以此种心态经历翻涌的波涛,才会恬淡处之。 <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陶渊明与李白,皆曾挖空心思当官,可惜不识官场水性。换个活法,漂在田园山水涓涓细流中,依然呈享受状。固执如杜甫者当官漂泊,被贬亦漂泊。眼见得“无边落木萧萧下”,却做不到恬淡虚无,于忧心忡忡中漂泊着去了。苏轼、范仲淹之流作为儒家典范,虽仕途起伏跌宕,虽心生远处江湖之念,却始终为治国在官场上弄潮,死也要死在弄潮中。这也是把人生把仕途看淡了的心态。有这样的心态,才有能力在仕途的大风大浪中起伏搏击,才不惧在逆流暗涌中舍生忘死。而能在官潮、商海及江湖中皆漂泊得得心应手者非范蠡莫属。正是“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 此等逍遥言语出自边塞诗人高适,唐代唯一实现封侯理想的诗人,一位身居高位,恬淡处之的俊才。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逍遥浮生,处心积虑享受不了,恬淡虚无才能。终日有闲可以享受,半日有闲也要享受。听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发出的感慨就已经在享受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他从宏大的四维时空观里看到了渺小的人生,从宇宙的辽阔无垠与时光的无始无终中看到了浮生的一瞬,那句“为欢几何”响彻云霄,回荡了千百年。<br><br>浮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就算浮生百年,为欢又能几何?那就学古人秉烛夜游,以延长白日里为欢时辰的不足。也学李白不辜负春日,把为欢时光延长到桃李花园中的夜宴上。“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文人骚客欲在飞觞醉月中尽兴,自然是“不有佳咏,何伸雅怀”。<br><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诗酒人生,邀月同醉,李白是做到了。但不是所有人做得到的,浮生既短且忙,恬淡不起来时,就学李涉“偷得浮生半日闲”。幸甚至哉,他是偷得了。我辈确无此幸,半日闲也偷不得。忙忙碌碌为生计,碌碌庸庸为米柴。说好了人生若浮不是?说好的虚无恬淡呢?<br><br>待我偷来半日闲再说吧。<br><div><br></div> (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