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光(连载五)

吴言(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夏季炙热</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冬天寒冷无比,可谓冰天雪地。夏天又是格外的炎热,四季分明。夏天的气温最高时达到零上40多度,感觉炙热酷暑。为了躲避炎热人们不得不寖泡在池塘或河水里降温,河水中挤满了游泳的人。那个年代没有家用电器,空调、电扇之类的玩意听都没有听说过,扇子和草帽成了唯一的纳凉的设备,岂知扇出来的风依然燥热,能够吃一根冰棍是一种奢求,哪怕那只冰凉倒牙的冰棍才4分钱,拿到现在来说简直比卫生纸还贱,可谁有4分钱呢?吃得起冰棍的人在当时的农村也许没有。</p><p class="ql-block"> 街道上到处都能听到知了在槐树杆上吱吱喳喳叫个不停,整个村庄都能听到它们不知疲倦的声音,不知知了是热的难耐还是追求配偶才发出的嚎叫声。抓捕知了老家人有一套独门绝技,就是拿一根细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绑上一根马尾巴,系一个比知了身体大一点的活扣环,找到知了爬在树干准确位置,顺着树干把活扣从知了上方悄悄地套在它的头部,当它感觉危险时就会飞离危险区域,正好钻入马尾巴设置的圈套,活捉知了成为了我们儿时娱乐活动的项目,我们轻而易举地捉住知了欢呼雀跃,逢人便炫耀自己活捉知了的能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偷吃西瓜</p><p class="ql-block"> 老家盛产瓜果,记忆最深的是西瓜、香瓜和甜瓜。这年西瓜成熟时,大哥和二哥就带着我和弟弟到村上的地里偷西瓜吃。有一次我们到了西瓜地,怕被人发现,悄悄顺着瓜沟坎爬向西瓜地。西瓜大大小小结满了一地,西瓜呈椭圆形,瓜皮表面印出深绿和浅绿色一道道弯曲且均匀的细密花纹,那是解暑的上等美食,看到便会感觉甜掉牙,吃上一口那个滋味超爽,不仅清凉可口,而且甜香沙绵。我偷了一个不算约莫一公斤重的,双手抱着西瓜赶紧往外跑,回头看见弟弟还爬在瓜地里,正在撕扯一个更大的西瓜,那瓜根很坚实,无法扯断瓜根,连同瓜秧被他一起扯着,他用牙咬却根本咬不断。我怕他人被发现,回身帮助他用力咬断瓜根,抱着西瓜不敢回头拼命往回跑,不小心摔了一跤,那西瓜也甩出几米滚出瓜地。我们找到一处僻静地点一起狼脱虎咽地品尝胜利果实,几个西瓜就被我们一扫而光。</p><p class="ql-block"> 队里看瓜人是我们家大伯,队里安排他看管瓜地,防止别人偷吃队里的瓜果。队里在瓜地中央用木头和草席搭建一个简易瓜棚,大伯晚上就睡在瓜棚里,一天到晚他的职责就是看守瓜地。我们偷瓜时,他站在瓜棚里早已看得一清二楚,整个偷瓜过程都没有逃过他锐利的目光,只因为我们几个他的亲侄子,也不好恐吓,好像根本没有发现偷瓜的事件,装聋作哑,任由我们跑出西瓜地,全当不知。</p><p class="ql-block"> 到了吃完晚饭的时间,大伯来到我们家把我们偷瓜的过程悉数与母亲诉说的清清楚楚,母亲责骂我们一番,让我们今后不许再偷队里的东西。大伯告诉母亲,小孩子,偷几个西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事也就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蔬菜很便宜,从我们家出去往二叔家走个500米就是村上的菜地,菜地有好几亩大,素菜品种齐全,2分钱都能买到一大把韭菜,还可以拿一个鸡蛋换,比如韭菜、番茄、芹菜之类的,看菜地的都是一些大爷或大妈,他们为人和善,像亲人一样可爱,多一点也不计较。你可以自己到菜地里去割,也可以任由他们去帮你拔,反正都是地里的新鲜素菜,任由你去寻找喜欢吃的蔬菜。哥哥姐姐们一天到晚都在队里干重活累活,早起晚归,辛苦自不必说。据说到队里背砖可以多挣几个工分,他们就去背砖,背砖是最苦最累的活,大人一次只能背10块,他们年纪小,只能背5、6块,已经是极限。从早到晚都奔忙在砖窑与工地的路上。他们那时才13、4岁年级,累的死去活来也挣不了几个工分,拿公分折算成钱,每天也就是几分钱,可以想象生活的十分窘迫。那时家家户户都一样,没有人叫苦叫累,好像贫穷更光荣,富贵更可耻,贫穷更能说明革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大哥伤疤</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收割季节,大哥拉着独轮小推车到地里收玉米,其实是收玉米杆,我在前面拉着一条绳子帮助拉车,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飞奔而来一匹高头大马,那匹马是日本侵华战争留下来的战马,个头足有2米,一身棕红色,跑的飞快,从我们旁边飞驰而过,把我和大哥都吓了一跳,差点摔倒。</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道路没有硬化,属于泥泞小路,宽宽窄窄,弯弯曲曲,路面坑洼不整,路左面是住家的土墙,右面是沟堑池塘深坑,独轮车很难驾驭,需要驾驭的人两手死死抓稳把手,脖子上套牢一根像皮带般绳索,用力推着木制轮缘的车前行。我们经过一处坑娃不平的小路时,车轮顺着其他车辆碾压过的痕迹开始像一头倾斜,大哥虽然使出全身力气准备扶正车辆,但无济于事,独轮车根本不听使唤,像右侧倾倒,满满一车玉米杆随即侧翻在路面与池塘边埂子上。好在池塘里除中间外并没有水,不算很深,左侧车把手睡着翻到击中大哥的前额,血流不止。看到这一突发情况,我吓得大哭,不知该如何是好。附近村民看到后立刻将大哥送到村卫生所包扎,缝了6针,好在没有大碍,只是留下了一道伤疤。直到现在伤疤依然依稀可见,对此我总有一些内疚,感觉是我大意才发生的事故,很对不起大哥。</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便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很多电影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故事。也许是那时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没有成气候,而国民党的部队实力太弱,抵抗不了日军强大的攻势,民众对国民党的部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抵触情绪,对国军没有太多好感,以至于我们老家被日本侵略军践踏的民不聊生。解放后有许多反映河北抗日战争电影,譬如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郭振杰》、《鸡毛信》等多部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题材都是反映那个河北时期抗日战争的影视剧,歌颂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地方游击队抵抗日军的光辉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牺牲了无数革命先烈,《地道战》所描写的冀中(今天的保定市冉庄村)抗日军民抗击日寇,就是一个典型的光辉案例。电影《地道战》影片虽然夸大的影视作品,是一部教学片,但它是客观反映战争时期河北保定军民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缩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对抗日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在1942年因为耗不起战争的消耗,开展了著名的“五一”大扫荡,采取“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大规模的对抗日武装进行疯狂反扑,冀中平原的广大军民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日益疯狂的猎杀,只能被动地挖掘地道躲避,后来逐步形成了以抗日为主导的地道战,这就是著名的《地道战》。</p><p class="ql-block"> 那匹高头大马也就是日军侵华战争中留下的战利品。不得不说,日军在侵华战争时期,的确是先进于中国数倍,中国从清朝末年落后西方特别是英国数百年,以至于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受尽凌辱,日本一个弹丸之国能够侵略中国,而且占领中国大半江山也就不足为奇。按照一般规律,中国侵略日本理所当然,然而,然而日本侵略中国就是理论上根本不可能成立的逻辑,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不是人口多少可以抗击侵略的逻辑,而是本身就没有抵抗侵略的资本。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不足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少年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团结一致抗击侵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