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故居(昆明)、聂耳祖居(玉溪)

集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故居(昆明)</b></p> <p class="ql-block">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紫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生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父母的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昆明甬道街成春堂</b></p><p class="ql-block">甬道街原来是清代云贵总督衙门前大照壁以南的一条狭窄的通道,俗称甬道。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甬道东西两面修建了重檐土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故而形成了街道,大家便叫它为甬道街。</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5年),玉溪人中医聂鸿仪带着妻子彭寂宽及两个子女来到昆明,租下甬道街72号的一间商住小楼,在楼下的铺面房开了一个小医馆,取名“成春堂”。</p><p class="ql-block">聂鸿仪(1876-1916年),云南玉溪人。早年在玉溪行医。娶妻王氏,与王氏生有儿子聂守拙、女儿聂兰茹。王氏病故后,与彭寂宽结婚。1905年来到昆明,开设成春堂医馆。1916年病逝,年40岁。</p><p class="ql-block">彭寂宽(1881—1956年),云南省蛾山县人,傣族。出身贫寒,熟悉家乡民间民族音乐,通过自学,略有文化,初通医术。1916年聂鸿仪病故。母亲彭寂宽挑起了全家生活重担。1956年病逝于昆明,年75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诞生与童年</b></p><p class="ql-block">在昆明甬道街成春堂,聂鸿仪与彭寂宽的子女聂惠茹(二姐)、聂子明(二聂叙伦(三哥)相继出生。</p><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最小的儿子聂耳在此出生。当时取名聂守信,字紫艺。他就是聂耳。</p><p class="ql-block">聂耳在甬道街这座小楼房内生活了4年左右,度过了他幸福而艰苦的童年。</p><p class="ql-block">(一九一二)民国元年二月十四日是我的生日。家里的人有父母,兄三,姐二。父亲是一位中医,又开着一个药材铺,家里开支便是由此产生。一聂耳日记</p><p class="ql-block">(一九一六)父亲死了,那时我有四岁。据母亲讲莫说遗产没有,就是几角钱都没有留下。 —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悲楚的哭声无时不在我的耳旁荡漾着,当我的妈妈走到爸爸的棺材面前的时候,她都要伤心地大哭起来。如此,我的哥哥也哭,姐姐也哭,这雨水般的小孩子的眼泪也从我的眼里涌出来了!我伏在妈妈的膝上一面安慰着她,但我总忍不住了地哭喊起来“爸——爸!你真的死了吗?”那时我还未满四岁啊!——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母亲教民族音乐</b></p><p class="ql-block">母亲教识字</p><p class="ql-block">慈祥的母亲为人处世节俭、善良,乐观、有骨气,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产生很大影响,对聂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音乐爱好有着重要启蒙作用。</p><p class="ql-block">童年聂耳很喜欢听故事。母亲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彭寂宽讲故事的方式也很奇特。她手里常拿着一本木刻版小唱本,她用玉溪花灯“全十字”或“洋琴调”唱上一段,然后再讲一段。这些曲调,非常动听,就像金色种子一样,深深地播种到聂耳幼小的心灵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初小——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国民科</b></p><p class="ql-block">聂耳6岁时,进入位于象眼街的县立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分校读书。彭寂宽东拼西借,又把聂鸿仪的遗物一架八音钟送进当铺里当掉,才凑够了他的学杂费和制服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聂耳自6岁起,先后在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私立求实小学、云南省第一联合中学、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至18岁毕业。</p><p class="ql-block">(一九一八)民国六年春,六岁时,入昆明师范附属小学校初级一年级。在先我没有入过幼稚园也没有入过私塾,但那时我已认识了一两千单字。这是一个分校,各种设备都没有本校的完备。 ---聂耳</p> <p class="ql-block">1916年,由于付不起房租,聂耳一家搬迁到房租更为便宜的威远街112号,仍然经营药店。</p><p class="ql-block">聂耳自幼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多方面的才能。他跟邻居一位姓邱的木匠师傅学会吹笛子。有一年过春节,弟兄三人把长辈亲友给他们的“压岁钱”拼凑起来,买了一只笛子,一把胡琴,又借了一把月琴,共同组成了家庭小乐队,经常在一起练习演奏一些花灯、滇戏和新歌曲。</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一)民国九年冬,九岁时,初小毕业。</p><p class="ql-block">当时各校成立童子军,我也是被提选之一。</p><p class="ql-block">可是能不能入童子军却又是问题,因为童子军是要穿着多么好的洋衣服,短裤子,头上带着宽边帽,手里拿着长棒棒,腰上还挂着一把小刀,一圈绳子。这些东西都是要自己出钱做的。固然,我知道我没有这样的能力,我的妈妈绝不能把一家人吃饭的十几元钱通通拿给我缴费。</p><p class="ql-block">——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高小——私立求实小学</b></p><p class="ql-block">1922年,聂耳初小毕业,由于家中无钱购置按学校要求的童子军制服,聂耳被分到私立的求实小学去上高小(校址在文庙)。</p><p class="ql-block">在私立求实小学,聂耳成绩都是全班第一,曾任学生自治会的会长。同时,他还参加“学生音乐团”并担任乐队指挥。</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二)民国十一年春,十岁时,入高小。果真不在本校,是分入一个私立的求实小学,地点是在孔庙里。——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一九二四)民国十三年冬,十三岁时,高小毕业</p><p class="ql-block">在高小的后两年,成绩都是全班第一,曾任学生自治会的会长。</p><p class="ql-block">我演新剧、双簧就是在这年开始,音乐已成全校之冠。在毕业前一学期曾投考省师,未取录。</p><p class="ql-block">——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初中——云南省第一联合中学</b></p><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后,1925年,聂耳又进入地址在富春街的云南省第一联合中学。</p><p class="ql-block">进入中学后,聂耳热情投入进步学生运动,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关注时事、同情劳动人民。同时每晚上补习英语,并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积极热情的参与校内外的业余音乐活动。</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五)民国十四年春,十四岁时,投考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第九班插班生(一学期)是被取录的十名之一。经了不少困难才决定入学,费用还是别人借给的。——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省立师范学校所在地-原云责总督府</b></p><p class="ql-block">1927年夏天初中毕业后,聂耳考取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外语组学英语。</p><p class="ql-block">“省师”是当时全省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他积极参加中共地下组织党领导的青年读书会和音</p><p class="ql-block">戏剧的演出,参与散发传单等秘密活动。1928年,16岁的聂耳秘密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那时,聂耳还跟一位名叫柏希文的外籍教授学习英语和钢琴。</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七)民国十六年秋,十六岁时,初中毕业。家里叫我谋相当职业(因环境实不能给我升学)。适省师招考新学制高级师范生,在我和母亲到玉溪的时候预备了所考学科,上省应考。天哪!这云南唯一的公费学校啊!那投考人数之多,监视之严,实在比我前次的投考初师增加了几倍。两次的复试,出三次榜,也算侥幸高中了。虽然是公费,在入学前难免没有一些困难。老实说,若是保证金和卧具不是自己去想办法,当然也不会有进的希望。入外国语组。</p><p class="ql-block">——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离开昆明</b></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1日,聂耳由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因参加学生运动暴露身份,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7月10日,聂耳被迫离开昆明,到上海“云丰申庄”去当店员,开始了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九)民国十八年三月,随十六军军官团编入广州第八路总指挥部军官团驻广州燕塘。因别军所编入的尚未到齐,我们一天只是吃些闲饭,并没有做过什么几操几讲。四月,军官团发资遣散,领到旅费四十元,一月饷银三十五元。</p><p class="ql-block">—聂耳日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短暂参军</b></p><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国民军十六军来云南招兵,为响应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兵运”工作的号召,聂耳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到了湖南郴州,得了一个文书上士的位置。但仅仅四个月后,便因十六军缩编而遣散回昆明,继续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八)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随十六军所招新兵离滇。经广州、韶州至郴,过了一星期的新兵生活。后得朋友的介绍得了一个文书上士的位置,每月领偏十六元小洋,伙食在内。---聂耳日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朽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初出茅庐的小伙计</b></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18日,聂耳到上海“云丰申庄”小商号当店员。但是,9个月之后,因为云丰申庄在昆明的总部云丰商行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也随之停业整顿。</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聂耳报考联华影业公司的明月歌舞剧社,被破格录用为小提琴练习生。从此,19岁的聂耳正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拼三命郎</b></p><p class="ql-block">聂耳虽然担任了乐队小提琴手,但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仅随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王人艺学习琴艺,还拜工部局交响乐团的意籍小提琴家普杜什卡为师。每天练琴达六七个小时,琴技大有长进。由此也得到“拼命三郎”的绰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耳朵先生</b></p><p class="ql-block">同时聂耳还学习作曲、研究和声乐,钻研民族音乐。当时,他因耳朵非常敏锐,又姓“聂”别人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耳朵先生”,他此后创作歌曲就索性署名为“聂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平之行</b></p><p class="ql-block">1932年8月,聂耳辞去明月歌舞团的工作到了北平,准备报考北平艺专,去专门的音乐院校深造。</p><p class="ql-block">此行聂耳报考北平艺专未成,却在短短的两个月里,结识了于伶等一大批左翼文化人士,热情地参加了北平左翼剧联的排练、演出活动,并表达了加入共产党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联华影业公司——加入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1932年11月聂耳重返上海,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不久,任联华影业公司音乐股主任并开始乐曲创作。</p><p class="ql-block">1933年初,经田汉作介绍人,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用音乐替大众呐喊</b></p><p class="ql-block">这时期他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抱着“替大众在呐喊”的目的,聂耳他一次又一次地到群众中间,去体验和熟悉生活。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聂耳为进步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由田汉作词的第一首电影插曲“开矿歌”,接着又创作了《卖报歌》和《饥寒交迫之歌》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百代唱片公司——进入创作的高潮</b></p><p class="ql-block">因聂耳积极参加各种左翼文艺活动,1934年1月被联华影业公司解雇。同年4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聂耳进入英资企业百代唱片公司担任录音、作曲等工作,后来升任公司的音乐部副主任。在百代公司,为发展民族音乐,他领导组建了百代国乐队(又称“森森国乐队”),自任队长兼指挥。</p><p class="ql-block">1934年是聂耳创作丰收的一年。这年,他一共创作了《毕业歌》、《大路然)等13首电影歌曲和《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三首器乐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义勇军进行曲》诞生</b></p><p class="ql-block">聂耳于11月底辞职离开百代公司,又回到联华影业公司二厂任音乐部主任,继续从事音乐创作。短短半年中,他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初稿以及《告别南洋》、《塞外村女》等17首歌曲,进入他创作的高峰时期。但此时,也传来反动当局欲抓捕聂耳的消息。在党组织的保护与安排下,聂耳于1935年4月15日前往日本,然后准备继续前往苏联和欧洲学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定稿</b></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风云儿女》,进入了后期的录音工作。此时在日本的聂耳亲身感受到军国主义分子的嚣张和中华民族的危机,迅速完成了该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由制片厂于同年5月9日正式录音。</p><p class="ql-block">《风云儿女》的电影上映以后,《义勇军进行曲》也随着影片的上映唱遍了大江南北,给抗日战争中的祖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聂耳人生最后的作品。是他不朽人生最后的绝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幸意外罹难——激情岁月 戛然而止</b></p><p class="ql-block">去日本之前,聂耳就为自己的学习定了4个“三月计划”,但在第一个“三月计划”完成之时,1935年7月17日,便在鹄沼海滨游泳不幸罹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安葬昆明西山</b></p><p class="ql-block">聂耳逝世后,其遗体在日本火化。由张天虚、郑子平把聂耳的骨灰护送回上海。1936年,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去上海将聂耳的骨灰移送回昆明。1937年10月1日安葬于昆明西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墓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span></p> <p class="ql-block">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p> <p class="ql-block">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的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被辟为聂耳纪念广场,每年聂耳祭日都会有很多人前来悼念。《义勇军进行曲》在作曲家的终焉之地响起,惊涛拍岸,如郭沫若诗云:大众都爱你的新声,大众正赖你去唤醒,问海神你如何不淑,为我辈夺去了斯人。其境令人悲伤。</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创作的歌曲</b></p><p class="ql-block">虽然聂耳的生命不到24岁,但他留下的35首歌曲、4首器乐曲、2首口琴曲、1首歌舞曲,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了社会的矛盾,唱出了大众的心声,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战歌到国歌</b></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创作于1935年4月,5月定稿。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在民族危亡之时,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辱、奋勇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随着影片的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犹如进军的号角,战斗的整鼓,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用血肉组成新的长城。</p><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也在国外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由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一套盟军胜利凯歌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而收录其中。</p><p class="ql-block">1945年在联合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演奏。</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p><p class="ql-block">1982年12月4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p><p class="ql-block">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宪法地位。</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义勇军进行曲》手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人民的音乐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祖居(玉溪)</b></p> <p class="ql-block">1925年聂耳全家合影,前排(左二)席地而坐者为聂耳。</p> <p class="ql-block">聂耳(右一)与母亲及二哥和三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聂耳在昆明时的女友袁春晖(右)及友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哺育》</b></p><p class="ql-block">雕塑以写实手法,艺术地再现聂耳童年时在故乡玉溪家中依偎在母亲身边的一个场景。雕塑采用青铜铸造,高1.5米,聂耳的母亲彭寂宽,一位慈祥的母亲,她一边碾着药,一边唱着故乡的民歌,聂耳拿着心爱的竹笛,听得如醉入迷。是母亲的乳汁、是故乡优美的音乐旋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哺育了这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故里寻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玉溪山水育精英</b></p> <p class="ql-block">聂耳的母亲彭寂宽(傣族),在聂耳的父亲去世后行医维持着全家的生活也是聂耳的第一个民间音乐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年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在玉溪故居记的日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玉溪星火</b></p> <p class="ql-block">1931年3月12日上海“云丰”申庄全体店员合影(右为聂耳)</p> <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26日,聂耳与友人张庾侯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学习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艺术熏陶</b></p> <p class="ql-block">聂耳的堂叔聂鸿泰(右二吹笙者)和玉溪的乐友一起练习洞经音乐。</p> <p class="ql-block">1924年,求实小学学生音乐团与教师的合影(前排弹三弦者为聂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在专心写作</b></p> <p class="ql-block">聂耳理想中的人生常景:清音、流水、秀树、老友。</p> <p class="ql-block">1931年,聂耳和田汉在“明月歌舞剧社”初次相识;1932年田汉介绍聂耳参加了上海文艺界左联音乐小组;1933年初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田汉就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同年,俩人开始合作。(图为1934年夏,聂耳(左)与田汉在上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的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聂耳加入玉溪青年改进会的会员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创作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歌诞生</b></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第五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通过)</p><p class="ql-block">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歌决议案原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外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魂永存</b></p> <p class="ql-block">聂耳(1912、2、15—1935、7、17),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国歌》的作曲者。云南省玉溪市确定每年的7月17日为聂耳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比如,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闻一多发表“最后的演讲”、舍生取义的故事,“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等。要把这些故事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