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次回北京,都想着去北京798艺术区看看。今天终于成行。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总共看了三个展览: 遇见印象派,现代主义漫步,和火星来客。</p> <p class="ql-block">展览一</p><p class="ql-block">“遇见印象派:莫奈、雷诺阿与诺曼底大师真迹展”在遇见博物馆·北京798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总是喜欢突破绘画技巧追求更美的画面,十七世纪的欧洲艺术崇尚理想主义,十八世纪的画家喜爱非写实,而这一切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愈发明显的转变。历史题材的绘画虫蜷 缩于官方沙龙的壁垒,艺术与公众转而追求更真实自然的风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摄影加入了与绘画的竞争,开始捕提人类的社会活动并记录肖像。人们的日常工作与休闲围绕着城市的沿街,林荫大道与咖啡馆,甚至延伸至巴黎周边的郊区—尤其是水畔。巴黎,彼时的世界艺术之都,自然主义的艺术观藉此得以孕育和发展。</p><p class="ql-block">远离城市与市郊,人们选择回归开阔的乡野,以此缓解工商业活动带来的紧张节奏。他们渴望亲近自然,借助各种感官的放松对抗压力。那些依旧保有野性、未被过度驯化的士地、水和空气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对自由的追求促使人们去往自然气息浓郁的地方—海边,浪花,沙滩,岩石和悬崖。在绘画中,对自然的向往体现在艺术家笔下的草地、树林、灌木丛和夹杂其间的小径。画家能在壮丽景观的不经意之处捕捉自然属性,寻找独特的灵感源泉,将它们传递给所有渴望隐匿在世外桃源的冥想者。大自然向艺术家揭示了由光线和反射效应组成的世界,深刻影响了巴黎的现实主义艺术。</p><p class="ql-block">在诺曼底与巴黎作画的其实是同一批艺术家,他们的视野与创作实践着自然主义。诺曼底是一片独特的艺术乐土,莫奈、雷诺阿、琼金德、欧仁•布丹、莱平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代表作。他们在纯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尤其是潮湿环境和多变光线主导着景观变化的诺曼底,工作和愉悦感紧密相连。早在1820年,一些英国水彩画家就开始了纯粹自然主义的初次尝试。很快,柯罗、德拉克洛瓦、伊萨贝、杜比尼和库尔贝也陆续追随。无处不在的水和湿地,透露出他们所使用的不同笔触,创造了环境的律动感。艺术史学家迈克尔•弗洛里松完美地总结了印象派作品的诞生:“正是通过观察水,我们掌握了光的新射和颜色的制分。这种做法始于1830年代,远早于印象派这个名字,也早于‘印象派’一词在画家们的往来信件中开始流传的时候。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建立起这种新的光学视角,以承载诗意思想并与观众分享”。</p><p class="ql-block">诺曼底是自然主义的真正摇篮。得益于当地特别的自然条件,诺曼底的绘画作品涵盖了大部分海滨地区:翁弗勒尔的圣西梅昂农场,多维尔、特鲁维尔、勒阿弗尔和迪耶普的海滩和港口,以及沿塞纳河沿岸到鲁昂及周边的乡村。我们将遇到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名字:柯罗、杜比尼、库尔贝;以及那些备受追捧的名字:莫奈、雷诺阿、布丹;此外,我们还会遇到卡尔斯、博格斯、杜布尔、安格朗等鲜为人知的名字,他们作品的深刻性和诗意与前面的名家之作相比,也绝不逊色。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也不会忘记,在诺曼底,维耶尔坚守着印象派,博纳尔则重新回到了印象派。</p><p class="ql-block">人们对印象派的名家和名画的热情往往会让人忽视美丽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诺曼底的绘画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诺曼底绘画协会”成立于1992年,收藏有180幅作品,其中以1820年至1920年间的知名或非知名的印象派作品为主,这批作品现藏于多维尔的方济各会博物馆,并在欧亚大陆间流转。这些画作既是诺曼底的外交大使,也是一种结合了绘画流派和地区特色的历史记录,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接触诺曼底的风土人情并与这里的文艺氛围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奈、德拉克洛瓦、雷诺阿、库尔贝、柯罗等34位艺术家的54件绘画作品,让观众领略到了19世纪西方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展览围绕“海滨度假村”“海滨:自然与劳作”“圣西梅昂农场”“诺曼底的土地”“沿着塞纳河”五个单元,呈现19世纪初艺术家们开始走出画室,深入生活,把自身感受放到了首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之父莫奈的布面油画《圣阿德雷斯的暴风雨》</p><p class="ql-block">约1859年,62 x 89.5cm,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莫奈在1858年至1865年期间跟随他的导师布丹学习。当时他的绘画表现手法还没有达到最高峰。那时他喜欢从康斯坦丁•特罗荣、卡米耶•柯罗等画家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古斯塔夫•库尔贝更是他的创作之源。但这幅画则遵循了传统的浪漫主义风格,立刻让人想起欧仁•伊萨贝和西奥多,古汀。这两位画家在当时也非常受莫奈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他们的过往作品,或是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天空和海洋、云朵和水波相互反射的动态结构所营造出的氛围和场景细节:划向海岸的船夫,或在海滩上观察这一场景的人们,画家描绘了暴风雨来临的紧张气氛。其他的细节,如船舶、海岸、被风吹拂的海鸥以及海滩上的人影,在莫奈几年后的绘画和素描中也有出现。</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悬崖》将景色转化为视觉,通过描绘水的流动和光线变化,在反射的动态变化中分解色彩。</p> <p class="ql-block">Emile-Othon Friesz 埃米尓-奥奈・弗里茨</p><p class="ql-block">1879-1949</p><p class="ql-block">《拉马勒 喷泉的茅草屋》1901年</p><p class="ql-block">42 x 54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里茨在诺曼底的早期画作,具有明显自然主义风格作品,笔触大胆,精确地捕捉光线的纹理,让人想起毕沙罗的风格。画作显示出对现实主义的敏感。同时避免了画蛇添足。画家在色彩游戏中游刃有余:他将树木染成橙黄色和青绿色,借此体现诺曼底地区的不同寻常的对比色调。这种表现手法也是继承了马尔凯对野兽派的坚持。主题被融化在色彩中,让人回忆起塞尚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还有以“无法绕过的大师足迹”为主题的迷你空间,辅助观众理解“莫奈—印象派—诺曼底”这条通往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轨迹。“观众不仅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坐下来观看视频,宁静地回味,从而形成完整的感官体验。</p> <p class="ql-block">浪漫主义画派领军人物—欧仁·德拉克洛瓦的纸上水彩画《迪耶普的悬崖》</p> <p class="ql-block">朱尔斯.诺埃尔《鱼群上岸》</p><p class="ql-block">Jules Noël,約1852年,50.5 x 32.5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虽然出生在城市,但诺埃尔更喜欢海边。他的画里常常出现拍打岩石的海浪、搁浅的船只以及沉船。他掌握的传统技艺经过严格训练,仍然十分厚重,类似荷兰画派的绘画风格。在这种风格的驱使下,他笔下的大海往住波涛汹涌、充斥着悲剧色彩。细节明晰,兼具如诗如画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弗兰克-迈尔斯•博格斯1855-1926</p><p class="ql-block">《迪耶普的雨中市场》</p><p class="ql-block">Frank-Myers Boggs,约1887年,26.5 x 33.2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博格斯是一位画家和雕塑家,1855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几年后举家搬到了纽约。博格斯前往巴黎学习场景绘画,但寻找不到老师的他,无奈只能进入美术学院,老师鼓励博格斯尝试户外风景主题,在1877年至1881年间,他专注于迪耶普、翁弗勒尔和格兰坎普的海洋和港口场景,同时也醉心于建筑和街景。不同于其他法国艺术的朝圣者,博格斯并没有选择描绘美丽的乡村风景,而是更关注城市和工业生活。</p><p class="ql-block">自从来到法国后,博格斯便追随着印象派的脚步,如同布丹和琼金德那样再未离开。虽然他的内心十分重视对阴天和海浪泡沫的诠释,但他的成就却是对实物的描绘。在诺曼底,他在油画中结合了水彩画的流畅性,在这张迪耶普市场场景的画作中,人们和货物都被雨淋湿了:画中有衣服、生菜、柳条,弗拉芒式绘画的细节和力量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自然主义的有机力量从现实和原始场景中涌现。</p> <p class="ql-block">弗兰克-迈尔斯•博格斯《阴天下的渔船》</p><p class="ql-block">Frank-Myers Boggs</p><p class="ql-block">约1885年,38 x 46cm,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弗兰克-迈尔斯•博格斯《黑色的船》</p><p class="ql-block">Frank-Myers Boggs</p><p class="ql-block">1887年,50 x 50cm,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尔贝《特鲁维尔的海滩》</p><p class="ql-block">Gustave Courbet</p><p class="ql-block">約1865年,34 x 41 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库尔贝是与自然互搏的人。对他来说,平和的天气可能充斥着暴力,而暴风雨中也有平静。库尔贝喜欢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夸张的视觉效果,由视觉效果产生的张力却并未减弱。从此处向远方望去,作品呈现了与他的友人欧仁•勒波特文的画室窗外一样的景致:空气中浸染了苹果酒的香气和海雾。库尔贝执着于追寻纯粹的大海和天空,这一念头驱使他来到特鲁维尔市。在这里,每日清晨,当游人的喧器声升起之前,都是他的幸福时刻。宽广无边的景色里,收割海藻的渔民轮廓模糊,几乎隐没其中。</p> <p class="ql-block">纪尧姆•弗阿斯《静物银色水壶》</p><p class="ql-block">Guillaume Fouace,约1881年,14 x 22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阿斯并不以重现画作中的物体为目标,而是让画面中的主体为了画作本身的种类服务。不过,他也并未忽现物体本身的生命力和表达性,而是赋予其血肉形体。弗阿斯自小与饲养牲畜的农民及渔民生活在一起。在他记亿中,白日的辛動劳作、自然风景,菜园和打猎胜景、大地和海洋轮船在他不同的生命时刻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也在时刻提醒看他:物原的背后深藏着劳动者们丰富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在这幅充满欢乐与丰饶的作品中,他巧妙避开了静物画的常见缺点:死板和单调。作家本人的灵魂就在作品中,他热爱狩猎和钓鱼,也热爱与他的精神故乡-大自然的近距离接触。像库尔贝和他的刀一样,他的画作带着对生命的震颤和极致的感官享受,使我们突然陷入夏尔丹所说的“新多葛式” 的无声激荡中。</p> <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p><p class="ql-block">《诺曼底的乡间小路》</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约1865年,20 x 29.2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没有任何一片银色的日光能如这里的一样,使柯罗的画作如此成功,即便画作是他人订购的。在一片粗粝的景象和刺眼的光线中,自然主题呈现出画家独有的艺术创作手法。是风景抓住了颜料,将自己涂抹在上面,并印上了本身的材料和纹理。虽然画作忽略细节,但画面本身四射的光芒远超出它所描绘的本体。村里的街道仿佛被寒冷和狂风所扰,画家在描绘它时仿佛就站在这街道上。画家以感官的捕捉为主,使画面有一种近乎表现主义的力量,这股力量由画风和笔触的力量所承载,同时,画面的色彩运用也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跟水有关的主题很多,可以感受到颜色和光线的迥异。诺曼底有着法国最变化多端的天气,湿度最高,也因此成为印象派风景画诞生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展陈设计独具匠心,通过墙面设计与画面相关的墙绘,和作品形成很好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Charles Angrand 查尔斯•安格朗 1854-1926</p><p class="ql-block">《在果园》約1905年,50 x 65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安格朗出生于诺曼底,在法国奥维尔河畔的克里克托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长大。他于1882年移居巴黎,井与修拉,西涅克夢等点彩派画家建立了友谊。他是1880年代末至1890年代初巴黎先锋艺术界的重要成员。像他的朋友一样,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光学效果,色调的划分,并分析颜色和光线的相互作用。他进行了许多户外空气研究,使用点彩画技术绘制了风景和巴黎郊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画派大师—卡米耶·柯罗《诺曼底的海滩》</p><p class="ql-block">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p><p class="ql-block">約1872-1874年,45 x 60cm,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柯罗似乎不喜欢大海的波溯。他很少画海岸,即便有,也只是将它们静静地排布在画面上,保持着一种平衡,这种风格成为了画家的经典特征。为了避免反射,他以一种类似于哑光的悖论方法,他用渐变的蓝棕色,赋子那些光滑平整的岩石以生命,画面没有任何凸起之处。柯罗的绘画近乎于概念,因画中不存在绝对的主题,一个海湾,一片海岸,一艘船的到来,一位正在等待的渔夫,放在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对欣赏者而言,留下的是对华丽元素材质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启蒙老师、天空之王——欧仁·布丹《夕阳下的退潮》</p> <p class="ql-block">雷诺阿的《夕阳格恩济岛风景》。夕阳云层交错的天空被涂上了波浪般的梦幻色彩,粉紫蓝黄等暖色层层叠叠。远处的岛屿,模糊的轮廓,仿佛要被日光融化。</p> <p class="ql-block">展览二:</p><p class="ql-block">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p><p class="ql-block">2023.11.11 - 2024.2.25</p> <p class="ql-block">展览汇集毕加索、保罗·克利、亨利·马蒂斯、阿尔伯托·贾科梅蒂、保罗·塞尚、乔治·布拉克等6位现代艺术大师的近百件代表性作品,按时间顺序呈现,为观众勾勒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艺术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朵拉·玛尔的绿色指甲》,1936年</p><p class="ql-block">毕加索画作中描绘的女性对他的创造力与创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以艺术家与模特的关系为主题。1936年,他与超现实主义画家、摄影师朵拉•玛尔开始了一段新恋情。玛尔的政治敏感度激发了毕加索的思考,令其创作出最伟大的一批画作,其中包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完成的《格尔尼卡》(1937)。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毕加索往往从身边最熟悉的女性的个人特质中汲取灵感,创新风格。</p><p class="ql-block">海因兹,博古睿从玛尔的遗产中购得了《绿指甲的朵拉.玛尔》(1936)与《浴者》。博古睿或许对隐居的玛你抱有一丝同情—一像毕加索的许多其他模特一样,玛尔也因毕加索的不忠与分手而深受打击。在与沃尔特分开时,毕加索创作了《戴多彩帽子的女子》(1939)。画中支离破碎且泪流满面的女性面庞,同时也表达了二战前夕群体共同经历的痛楚与焦虑。</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读书的女子》,1953年</p> <p class="ql-block">《塞尚夫人肖像》,保罗·塞尚,约1885年</p> <p class="ql-block">《儿童的游戏》,保罗·克利,1939年</p> <p class="ql-block">乔治•布拉克《烟斗静物(南方日报)》,1914年,布面油彩,33 x 41 cm。</p>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在尼斯画室》,1929年,布面油彩,46.5×61om。</p> <p class="ql-block">保罗.克利《节俭男子的只言片语》,1924年,纸板贴纸上油彩转线描与水,44.8 × 29.3 cm.</p> <p class="ql-block">保罗.克利《被封印的女子》,1930年,纸板贴纸上钢笔与水彩,纸板下 侧边上钢笔与水彩,49×35cm。</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蓝色吉他静物》,1924年。</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浴者》,1934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77, 81, 86);">毕加索《弥诺陶洛斯战役》,1935年。</span></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坐着的女子》,1938年</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斜倚的裸女》,1938年。</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黄色毛衣》,1939年,布面油彩,81×65cm.</p>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乳白色花瓶》,1947年,纸上黑墨水,49×64cm。</p> <p class="ql-block">《蓝色画夹》,亨利·马蒂斯,1945年</p>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跳绳的蓝色裸女》,1952年。</p><p class="ql-block">纸上蓝色不透明水彩剪纸,140 X 98cm</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沙滩上斜倚的裸女》</p><p class="ql-block">Pablo Picasso,1961年。</p><p class="ql-block">木板上油彩与石墨,54x 65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半开放式的展厅增设下沉空间为观展路径增加上升与下降的节奏感。展厅一侧还设有包豪斯风格阅读区。</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斗牛士与裸女》1970年,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162 × 130 cm</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作品皆来自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Museum Berggruen),其创建与命名皆源于欧洲著名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Heinz Berggruen,1914-2007)。博古睿与毕加索等同时代的重要艺术家们私交甚笃,故拥有众多现代艺术大师的藏品,并以此构成了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核心收藏。</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大幅斜倚裸像》,1942年,布面油彩,129.5 ×195cm .</p> <p class="ql-block">展览三:</p><p class="ql-block">“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汇集拉斯尼格70余载艺术生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主题为线索,展现其基于开创性的自画像及其称之为“身体意识”的创作方法,在抽象与写实等多个领域的绘画探索。</p> <p class="ql-block">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p><p class="ql-block">Happy Martian</p><p class="ql-block">约1986-1999,布面油彩,100 x 85 cm</p><p class="ql-block">自1950年的一幅作品起,拉斯尼格开始用“科幻”的概念来描述自己的绘画中人类与机器混合的形象,她也曾将这些形象称作“火星人”。1963年,宇航员与外星生物的形象再次出现在《火星小孩》中,此后,拉斯尼格又完成了《宇航宝贝》(1991)与《外星人》(1992),这两幅作品此次均有展出。1968年,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轨道,并且拍摄了地球悬于茫茫夜空之中的照片,同年,拉斯尼格将自己描绘成银河探险家。</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后,她将自己画作中无拘无束的形象与外太空以及“宇航员在太空悬浮”的概念相结合。宇航员所经历的孤立以及无助感也是最吸引拉斯尼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拉斯尼格还在外星人的形象中找到了共鸣,因为她常常觉得自己疏离于身体之外,有时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后来曾说:“当我刚到纽约时,感觉自己好像来到了月球,因为一切都如此不同。”《火星来客》似乎是一幅外星人的自画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外星人和人类观察者同在一具身体里,从位于远方的某个星球遥望我们。</p> <p class="ql-block">拉斯尼格艺术的动人之处在于其令人惊异的脆弱感。她将自己描摹成怪兽、机器,甚至是外星人,在画面中坦然展现了那些无从消解的焦虑与欲望。</p> <p class="ql-block">拉斯尼格留给我们的犹如一本折射人类境况的寓言集,其现实意义仍在不断地深化。</p> <p class="ql-block">拉斯尼格在画作中勇敢地揭露了自己的创伤、幻想与噩梦,记录下万千世界如何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p> <p class="ql-block">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外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798艺术区,是一个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一个艺术园区。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如今,798除了数字本来含义以外,一般专指北京798艺术区,由此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亦称798方式。</p> <p class="ql-block">旧日的厂房建筑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览,已是万家灯火了。这次的中国之行,人在旅途,匆匆忙忙。看艺术展览,游名胜古迹,与家人亲情相处,跟朋友相见甚欢。旅途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温馨和美好。祝福家人朋友平安顺利,身体健康! 有机会今年会再回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