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2.访安徽和县丰山杜半枝梅 、杜氏宗祠 、八宝寺。

陈洪杰

<p class="ql-block">冬去春来,梅花怒放,香气馥郁,现在正是赏梅时节。有介绍:在距和县县城30公里的南义乡丰山杜村,有一株千年古梅,史称半枝梅。据说这种梅天下总共只有三株半,这里就占了半枝。称她半枝梅,因为每年此花轮开半树。丰山杜村村里还有宋代歌豪杜默家族宗祠--杜氏祠堂,距丰山杜村2.5公里处,有一座红色寺院--八宝寺,今天一并去寻访。</p> <p class="ql-block">南京地铁S3号线(宁和线)高家冲  下车(1号口出)步行 219米 至 高家冲地铁站公交站,乘坐和县班车--高家冲专线车(上车投币5元一人一次,也可手机微信支付),到和县金盾停车场 下车,步行不到500米在十字路口102路上车站(路对面是和县汽车站),在这里等102路公交先去八宝寺(102路第27站半枝梅站和第31站八宝寺站)。102路公交,上车投币5元一人一次,满70岁老人凭身份证免费乘车,持有优待证的免费乘车。</p> <p class="ql-block">和县102路公交到公交八宝寺站下车,八宝寺站对面就是八宝寺。</p> <p class="ql-block">红色寺院--八宝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南义大庙,地处和县及含山县交界山坳的中心地段,位于和县功桥镇南义社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各殿堂齐备,寺院建设初具规模,环境幽静。</p><p class="ql-block">宋元敕建以来,香火鼎盛,佛光普照。直至清末,屡遭兵燹,毁于战火,更有抗战时期,抵御外辱,庇护众生之伟事,是我党我军在和含县与敌人争夺斗争的中心地带,也是我县唯一一座红色寺院。</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在衍法禅师的住持下,自2004年以来,八宝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登记开放,2009年评为"和县和谐寺院",2011年被评为"马鞍山市和谐寺院",是我县唯一一座禅宗道场,2012年被评为"安徽省和谐寺院",成为全县广大信教群众向往的一座佛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走进八宝寺</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见到的居士并不了解寺院的历史,所以拍了两张照片,就沿着102路公交来时路线往回走,大约2.5公里路程到丰山杜半枝梅去。</p> <p class="ql-block">考塘村丰山杜欢迎您--功桥镇</p> <p class="ql-block">路过杜墨陵园(2009年修)</p> <p class="ql-block">丰山杜村里,这俩人自豪地说:我们村里的人都姓杜。</p> <p class="ql-block">丰山半枝梅就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丰山杜文化简介</p><p class="ql-block">丰山杜自然村,坐落于安徽省和县功桥镇考塘行政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杜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北宋时期杜氏就居住此,千年来一直未变,全部杜姓。丰山杜当地居民于此兴修考子塘水库,蓄水灌溉,利泽四方。杜默自京师携带玉蝶梅向乡移植,形成闻名遐迩的梅园。嘉庆五年(1800)春,杜氏族人一倡百和,建成杜氏祠堂。这些文物和古遗迹都得到政府的保护,先后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杜默之名长期不被和州人知晓。乾隆年间,安徽学政、翰林院学士朱筠到和州主考,听说丰山有宋时梅花,于是偕同知州刘长城去观赏,问及梅的来历时,才知为杜默所植。于是翻阅宗谱,参考史料,作《梅豪亭记》,将淹没于千年尘封的杜默重现世人。至今《梅豪亭记》的碑文还立在丰山杜村。历阳杜氏的堂号为“三豪堂”,这就有别于杜氏其他村落。钦定《大清一统志》等志书都明确记载杜默为和州人,这已是定论。杜默曾经流寓濮州,故被一些人误认为濮州人;对此,朱筠已辨之很清楚。《历阳杜氏宗谱》是很好的文献资料,至迟在康熙年间已经成书了。杜默为始迁之祖。从宗谱看,杜氏进士有明确记载的至少是四人:杜默、杜圻、杜浩、杜文。杜默,字师雄,宋熙宁末,特奏名赐进士出身,任新淦县尉;杜圻,字邦干,登宋大观三年贾安泽榜进士。杜浩,字彝,元朝至正年间进士,为严州州守,后隐居于此。杜文,字彦文,明洪武二十六年廷试高等授北京顺德府通判,有惠政,以功迁陕西按察司佥事。杜氏不少人都善于诗文,如杜默、杜浩、杜文、杜原六、杜景和,杜德灵、杜德鑫、杜青子、杜楚芳等。历代名贤欧阳修、石介、马如蛟,王元翰,戴重,羊世泽,何飞凤,陈廷桂、屠英、唐金波、刘铭传等辈都赠诗丰山杜氏。丰山杜村的梅花,蜚誉域外,纵贯古今。初春开花之时,清香四溢,花飘犹如万只白蝴蝶,翩翩飞舞,故名玉蝶梅。“树本凡六,其四已枯。枯者,如铜如石,如蛇之死而骨倔僵不解也。其不枯者二本,本大五六围,径上三丈余,花覆小山,与枯木交错,枯者亦荣。”六枝轮开花,故曰半枝梅。面对名梅,杜默吟哦,写下了《植梅三首》。王之道、戴本孝、马良玉、金梓才等一批文人留下许多咏梅诗。《梅豪亭诗集》初刻、续刻相继问世,拓展了杜氏梅花文化。每当冬春交季,梅花竞放,如诗如画的景致令人流连忘返。杜氏文化体现了和文化,是和县文化的瑰宝。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然,良田美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谓自然与人和谐共生。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流年交融,共同绘制了多层次的历史画卷。石介言之文豪欧阳修,诗豪石曼卿,歌豪杜默,他们和衷共济,唱和赠诗,留下许多千古佳话,体现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崇高的道德风尚。歌豪杜默尊敬师长、敢于担当的高尚品德,为底层人民呐喊与歌唱的民本精神,不断进取、不甘失败的文人风骨,诗歌标新立异的创新风格,热爱自然、向往梅花傲立霜雪的人格,都体现了和文化的精神与品格。杜浩为官光明正大,淡泊名利,洁身自守,都是值得肯定的。发掘杜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欢迎诸君来到丰山杜,感受并欣赏村庄魅力、梅花诗意,领略杜氏文化。</p> <p class="ql-block">半枝梅又名宋时梅,是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树,高达丈余,枝呈铁色,花形</p><p class="ql-block">似蝶,单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银,如今变成粉红。冬去春来,梅花怒放,香气馥郁。据史书记载,半枝梅是北宋歌豪杜默所种。杜默字师雄,历阳(今和县)人,幼读经史,爱写诗文,因周试不中,对官场渐生厌倦之情,终于挂冠归隐。杜默离开京师时,特购六株珍贵的玉蝶梅植在家乡,由于</p><p class="ql-block">名梅难养,后来只活一株。平日无事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杜默去世以后,这株梅花据传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从此远近闻名。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刘长城所筑,亭顶六角飞檐,上敷琉璃瓦片。随同知州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安徽学政朱筠作《丰山梅豪亭记》并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迹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三豪诗送杜默师雄》 </p><p class="ql-block">宋代   石介</p><p class="ql-block">曼卿豪于诗,社壇高数层。</p><p class="ql-block">永叔豪于辞,举世绝俦朋。</p><p class="ql-block">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p> <p class="ql-block">半枝梅现为全国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梅豪亭</p><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学士朱筠在和主考秀才。考毕,与和洲知洲刘长城到丰山杜村观梅,观后欣喜异常,建议重新修园建亭。朱筠说:“今三豪(石曼卿诗豪、欧阳修文豪、杜师雄歌豪)亡矣,越700年,而杜先生手植之梅,岿然独存,梅亦豪矣。"遂以"梅豪"名该亭。亭建成后,朱筠撰《梅豪亭记》并铭,勒石成碑。现今亭、碑俱存,游人若有幸至此,赏梅阅碑,神游史海,确有留连忘返之感。</p> <p class="ql-block">半枝梅,梅花据传每年轮番开放,花开半树,</p> <p class="ql-block">半枝梅挂牌--玉蝶梅</p> <p class="ql-block">到杜氏宗祠去</p> <p class="ql-block">杜氏宗祠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杜氏祠堂系宋代杜默家族宗祠,也是半枝梅所在地,位于和县功桥镇考塘行政村丰山杜村,建于嘉庆五年,重修于一九九四年秋,祠堂三进十五间四厦,砖木结构。祠堂自建造以来,供杜氏族人议事,奉祀祖宗王牌,陈列宗谱,现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依依惜别丰山杜村,原路线返回南京。</p>